《仁慈的吸引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仁慈的吸引力-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结果非常明显。受试者自动落入泾渭分明的两个组别:愿意宽恕者和不愿宽恕者。不愿宽恕的人压力读数较高,而愿意宽恕的人健康问题较少,也较少去看医生。另一个研究显示,宽恕的人身体状况较佳,较少有焦虑、忧郁之苦。宽恕,能使生理心理健康双双提升。。 最好的txt下载网

3。宽恕 活在当下(3)
在帮助客户宽恕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两个因素颇为管用:首先,你必须承认自己感受到的错待,即使还未体会到那股有时候是排山倒海的痛苦。你不能假装若无其事。在你忘掉不公不义之前,你必须承认它存在,而且充分体受。光是为了宽恕而宽恕,这种急就章的宽恕是没有用的。唯有充分感受到那股伤害的力量,你才能够宽恕。这是吊诡——话说回来,整个宽恕的观念就是一种吊诡。
  无可否认,有时候怒火就是不肯止息。如果我们是某桩不公义事件的受害者,例如有人不守诺言、偷了我们的钱财,我们会怒火中烧。愤怒会在内心啃噬我们,或是以破坏的方式表现于外。然而,承认自己愤怒说不定就够了。是的,当我们承认自己气愤填膺,便已觉得好过一些。不过,气愤可不是芝麻小事。它是一种异常浓烈的生理现象。我们血脉贲张,任由仇恨蚕食,食不下咽,心情沉重,看到某人就头痛或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这些往往都是气愤表现于外的生理效应。而如果我们容许它有存在的余地,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说不定更可主动决定如何对应。与其任由它向外爆炸或是炸伤内心,不如以建设性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在不伤及任何人的情况下承认我们的权利,或是将悲愤化为力量,用以推动自己的计划。可是,我们不能光是把它扫进地毯下盖住,视若无睹。我们一天不面对气愤,它就会继续存在一天,仁慈在我们心中就不可能有容身之地。
  另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是用在我们认识施害者的情况下:以同情心去体会得罪我们的人的心情。如果我们为那人设身处地想想,明白他的用意和他所受的痛苦,宽恕会比较容易。我们会知道他为什么做出那种行为来。宽恕的脑波行为和同情心发生在大脑的同一个位置,这并不是巧合。
  因此,如果我们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别那么在意是非判断,而是多一点体谅之心;如果我们够谦卑,愿意放弃正义使者的身份;如果我们够有弹性,肯将过去的伤痛和愤怨抛诸脑后,宽恕就有可能。学会了宽恕,我们的人格可以焕然一新。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宽恕的能力和道歉的能力有如铜板的两面,需要同样的谦卑和弹性。有个东方故事说,从前有个食古不化、专断独行的国王,硬要大家称他为“睿智而高贵的神”。他喜欢这个名号,对它非常向往。有一天,他发现有个老人不肯这样称呼他。国王将那人找来,问他原因。“我不是因为叛逆也不是不敬,纯粹是因为我不觉得你是那样的人,”老人说,“要是我这么称呼你,那我就是不真诚。”老人为自己的真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国王把他关进一个恐怖的监狱里,一年后,又把他召到眼前。“你改变心意了吗?”“很抱歉,可是我还是不觉得你是那样的人。”他又被放到黑牢里关了一年,三餐只有面包和水。老人更消瘦了,可是心意依旧不改。国王很生气,但也感到好奇。他决定释放他,暗自跟踪他。老人回到渔夫的陋屋,受到妻子热烈的欢迎。
  夫妻俩谈话的当儿,国王躲在暗处偷听。女人很气国王,气他把丈夫关了两年,又如此虐待他。可是老人的想法不同。“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坏,”他说,“再怎么说,他是个好国王。他照顾贫苦人、修筑道路、建设医院、制定公正的律法。”国王听了非常感动。老人对他不但毫无怨尤,反而看到他的优点。国王内心翻腾不已,悔恨交加。他流着眼泪,从藏身处走出,站在老人夫妇面前说道:“我太对不起你们。我做了这么坏的事,你还是不怨恨我。”老人非常惊讶,说道:“我刚才说的都是真心话,睿智而高贵的神。你是个好国王。”

3。宽恕 活在当下(4)
国王吓了一跳,“你刚才称我睿智而高贵的神。为什么?”
  “因为你具备了请求宽恕的能力。”
  宽恕的能力为什么根植于仁慈当中,我们还需要解释吗?答案或许显而易见,不过还是明说的好。当我们背负着憎恨的重担,我们不可能仁慈。当我们过于自尊,放不下身段请求宽恕,我们不可能仁慈。当我们的感情因为受罪恶或报复的沾染而变了色,我们也不可能仁慈。
  唯有不再受过去左右,我们才能够仁慈。
  不过,有时候宽恕有如缘木求鱼。虽然我们努力过,内心的宽恕却无踪无影。犯行太重,伤害太深,宽恕似乎绝无可能。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出口。这样的情境正好可以让我们了解宽恕真正的意义。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观点。很多问题若以目前的情境观之永远无解,我们必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事情。
  举个例子。你正走在市区路上,走到某个街角的时候,有个人没有看路一直奔跑,他撞倒了你,还是头也不回地继续跑,连声对不起都没有。碰到这种情形,任谁都会生气。可是,想象你从某个高塔顶端看到了这一幕。你看到两个人相撞。不只如此,你还看到市区有很多其他的人,看到建筑物、汽车、公园,远处有个足球场或机场,看到好多工厂和周遭的村镇。你从远处观看,不但一切尽入眼帘,而且带着某种程度的抽离。如此这般,你就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事情。那场小小的意外在你眼里变得不一样了。它的严重性大大降低了,因为你从一个放大的空间、遥远的地方来看它。
  对于我们的问题、伤痛、执著、焦虑,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应对。我们可以从远处观察它,就像把自己搬到内心的某个地方去。我们会找到核心,一个无伤无痛的地方,一个健全、开放、坚强的所在。我相信,即使受伤最重的人也拥有一个健全的核心。他们只是遗忘了它。
  我们要如何找到这个完整无瑕、没有被生活丑恶面所沾染、妥协所腐化、忧愁所重压、恐惧所变弱的核心呢?每个人的答案都不相同。有人以静坐冥思和内心这个充满喜乐的方寸之间重新得到联结;有人透过体能活动;有人因为照顾受苦受难的人而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有人透过美善、祷告、反躬自省。我们各有各的方式,和这个健康的核心、真正的自我重新取得联系。如果我们不得其门而入,不妨现在就开始寻找。这会是我们一生当中辉煌的探险之一——说不定是最辉煌的一场探险。
  一旦我们回归到这个核心,即使只是一刹那,那些争斗、憎恨在我们眼里会变得荒谬可笑,纯粹是浪费时间。我看过很多客户在观点改变后,心态也截然不同。如果我直截了当地问他们,是否愿意宽恕那些不断蚕食他们的创伤,十之*他们会说不可能。可是如果我能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那一点,那个有更多喘息空间、爱与美无所不在的所在,那么无需多费工夫,宽恕已经在那里了。
  不久前,我咨商一位男性客户。他必须照顾病痛缠身又难相处的老父。他的四个兄弟姊妹把父亲丢给他一人照顾,没有提供任何援助,顶多嘴巴建议几句——就是那种说了等于没说的建议。他对几个手足满心愤怨,而谁能怪他呢?如果我跟他都用同样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事情绝无解决的可能。所以我请他告诉我他喜欢什么,想想生活当中所有令他快乐满足的东西。他喜欢狗,一提到狗,他的脸就亮了起来。他喜欢音乐,也喜欢跑步。想到这些,他心情好过了些。当他跑步、跟狗玩耍、听歌剧的时候,会感觉仿佛重生。我请他重塑那样的心境。那是他的另一个部分,纯净而宁静。接着我问,从这个角度看,他对手足有什么样的感受。新的观感截然不同;他不再怨恨,不再自苦。相反的,他为自己能为父亲做这么多事而感激一切。
  如此这般,如果我们在内心找到一个完整而快乐的所在,宽恕已是水到渠成。我们的身躯无须费力,心理也无须走钢索。恐惧、疑虑、报复之心飘然远去。宽恕会变成世上最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无须做什么,它已经自然存在。仁慈亦然。要变得仁慈,我们什么也不用做,因为我们已经仁慈。
  唯一的条件,是我们要允许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接触 感动人也被感动(1)
我想,我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这无足悲伤。无论什么人、处于什么年岁,依然有很多成长的空间,也有无数的挑战待克服、成就待完成。未来的希望无穷,尤其当我们以这样的目光视之。不过,我相信我们最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返。五个月大的时候,是我们的高峰。
  那段黄金岁月非常之短。因为等我们长到七八个月大,很多事都有了变化。可是当我们才五个月,那是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五个月大的婴儿,多半已忘了出生时的种种困顿;她适应了新的世界,而生命诸般苦难和抵触尚未来袭。这时候,恐惧、贪婪、怀疑都不存在。时间观念尚未成形,她不必匆忙,不需期盼,无须焦虑。五个月大的婴儿已够强壮,协调性也好到可以转头环视周遭,和任何人产生接触。有时候,你会在邮局、朋友家或是公车上,看到躺在母亲怀里的五个月大的婴儿。她不认识你,却凝视着你,突然赏你一个灿烂的微笑。好一个快乐的礼物。
  这是接触至为纯净的展现。没有人能做得更好。等到七个月大,婴儿开始怕生了,对不认识的人感到不自在。可是对五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整个世界还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趣而美丽,值得她璨然微笑。
  人类的生理时钟为什么这样设定,至今依旧是个谜。为什么人在五六个月大之前,陌生人都像是朋友,之后戒惧之心便悄然掩至?这两种心态都关乎生存。和他人接触是很重要的,防人之心也是。有时候,两者之间的转换几乎难以觉察,有时又明显得惊人——婴儿看到不是母亲的人,常会大哭大叫。无论是哪种反应,都是失去了上天的恩宠。如果我们幸运,在未来的年岁中还能够对这样的恩宠惊鸿一瞥,只是它已不是原本的模样。它再也不可能如此的不假思索、一尘未染。
  幸运的是,有些人多多少少依然保有这种不寻常的能力。他们能与任何人产生联系,即使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对成年人来说,这种能力展现的面貌各不相同,因为大人是独立的个体,说话、行动皆可自主。对某些人来说,与人为善易如反掌。我想到娜达莉,我们家一个21岁的朋友。有一回我看到她走进一个房间,里头有好几个人在用餐。她像皮球般四处蹦来蹦去,和每个人联络感情。换成是别人,或许只是挥个手算是对所有人打了招呼,可是她的问候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或以笑容、笑话,或以三言两语、回忆旧事,随对象而各个不同。她的招呼语言前后不过数秒,自然又不假思索。每个被她问候到的人都有明显的改变。他们有的绽出笑容,有的心情放松、豁然开朗。
  另一个朋友茱蒂也是一例。她是个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怕生这回事对她来说似乎全不存在。无论是走在街上、站在人挤人的机场、坐在餐馆里,任何情况下她都能跟任何人谈上话,即使是最羞怯最猜疑的人。有一天,她去银行办事。排在她前面的男人扭着身子想抓背后,可是怎么样也搔不到那个痒处。茱蒂注意到了,主动表示要帮忙:“对不起,你要不要我帮你搔搔背?”她说这话的时候心中完全坦荡,既无不当动机,也不怕对方有激烈反应。大部分的人会认为主动提议帮这种忙非常忌讳(接受这种忙也是),因为这是侵犯陌生人的私人领域。可是对茱蒂和类似她的人来说,这种禁忌不是不存在就是微不足道,所以她的自由空间开阔得多。

4。接触 感动人也被感动(2)
这种与他人接触的能力有什么用?又有多重要?你可能不用在银行为陌生人搔背,不过就某种程度而言,如果你能活用这个天赋,很多不可知的可能性说不定就此点燃,人我之间的能量得以交流,一个新世界于此开展。总而言之,生活会更加有趣。
  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构筑围墙,而且发现自己也被别人的围墙阻挡在外。要活下去,这个决定比较容易,也比较务实。再怎么说,别人很可能对我们的善意大惊小怪。而且,那样太费事了。保持距离比较安全。可是,没有外人的滋养——不同的刺激、相左的见解、新奇的感情——生命未免贫瘠。再者,我们下面会看到,与人接触越少,健康就越糟。不能与他人接触,可能会导致悲剧发生:孑然一身、与世隔绝。我们变成了自己的狱卒。为什么不能对别人开放胸怀呢?原因不一而足,最常见的是:自惭形秽,总觉得别人比我们聪明优秀;优越感作祟,认为和别人联络感情是浪费时间。或许,我们害怕因此被侵犯、被摆布,或是害怕受到屈辱或伤害。
  说个日本故事。有一天,一个以砍竹为生的男人看到一根竹子从内部透出光亮,结果在里头发现一个女婴。砍竹人和妻子收养了她。不久,女婴已经长得亭亭玉立,所有男人都爱上了她。可是这个漂亮的女孩不想嫁人。一些追求者百折不挠,所以她点头说好,不过只嫁给能符合她提出条件的人。可是她的要求都不可能做到,例如她要佛陀几百年前用的碗,或是天庭某棵树结有珠宝的枝干、一袭烈火烧不坏的衣服。追求者企图蒙混过关都被识破,要不就是知难而退,连天皇都铩羽而归。女孩依旧神圣不可侵犯,最后大家才发现,她并非凡人,而是来自仙界的月亮,因为前世犯了过错,放逐到人间作为惩罚。后来,她的父母要接她重返天庭,不再回来。女孩想到要离开养父母很是伤心,可是一穿上羽毛衣裳就忘了一切。天皇派遣士兵,企图阻止月神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