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奔腾入海-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78:光明的中国(13)
然而,改革是欣喜的,也是冒险的,更是未知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那样从容坚定地推动改革的步伐。所以,在改革中,*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开拓者,更是一个倡导者与鼓励者:当人们对改革持观望态度,不敢将改革付诸实践时,*一再扫清改革障碍为他们铺平道路。这些障碍有思想上的,也有政策上的;当有人战战兢兢响应改革的号角时,*一再鼓励,哪怕是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一小步,*都给予了前进一大步的掌声。
  1979年11月26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且他也在1980年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1981年到1985年,为六五计划,也属于走向改革开放阶段。*不断解放人们的思想,告诉人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与此同时,*也在提防着经济过热的风险,他认为,“今后经济发展速度总的来说不会慢,但是头一个五年、十年,速度不可能很高。头几年,要非常谨慎,重大的事情要稳当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再搞。” 六五期间,我国顺利完成了经济调整,国民经济开始向比较协调、注重效益迈进,整个经济体制也开始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从1986年到1990年,为七五计划,这一时期为改革闯关阶段。“六五”后期还是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放行过多等经济过热现象。到七五期间,经济过热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计划与市场新旧体制共存也开始出现矛盾,计划与市场何去何从,成为改革者在会议桌上最重要的议题。*一方面制止经济过热,提出该阶段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认为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到1989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慢了下来;另一方面,他继续为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拓展空间,他反问道,“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七五”时期经过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和国民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已经不可扭转。
  从1990年到1995年,为八五计划。到1990年,*已经是87岁高龄,并退休一年,但他从未停止对改革开放的思考,他对改革的速度以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存在疑虑,他指出,“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可能丧失时机”。到1992年,*在南方的春天之行,彻底打破了旧体制的坚冰,一个新时代正式敞开了大门。而*在南巡中的讲话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确定不移的坐标:“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的这次讲话,把板块式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市场经济推向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重叠、共同覆盖全社会的新阶段。10月,党的十四大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结束了多年的计划与市场的交锋之争,在改革上达到空前一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从此,中国的改革开放突破瓶颈,大踏步向前。
  回顾*的一生,其生涯几乎贯穿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疾风骤雨的100年。贫困、革命、战争、政治*、社会动荡、经济改革、国家转型和中国崛起,所有一切都成为*人生经历的生动参照。
  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临之际,请向伟人致敬!
  富起来吧!
  ——弗朗索瓦·基佐
   。。

1979:富起来吧(1)
彷徨无措与疑虑感在一片万象更新中渐渐消解,变化总是积极且显著:
  梁庆德的格兰仕挂牌投产,产品是鸡毛掸子;
  “反革命”尹明善当上英语教师;最终锒铛入狱的“上海首富”*靠摆馄饨摊白手起家;
  许荣茂涉足香港股市,有人估算其赚了五亿,不过几年后遭遇股灾;
  罗忠福开打广告,女主角是他的妻子;
  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张果喜第二次来到上海;
  15岁的王文京和16岁的施正荣考入大学;在甘肃,潘石屹也考上了兰州培黎学校,虽然只是中专。
  1月1日,复出接近一年半时间的*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头像赫然印在杂志封面上,标题写着:《*,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序言里,撰稿人激情澎湃地写道:“*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时代》周刊的评价,无疑是中国与美国两个超级大的国家之间在重新打量彼此后的媒体反应。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描述的“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虽然后者离我们更近,人丁兴旺,旅途也更为安全”的状况,现在一去不复返。在傲慢的《时代》周刊看来,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标志着中国对世界的大门正式敞开。
  无论如何,中美建交对于国外和国内来说,都非同凡响。即使1979年的中国经济依然一片凋敝,政治上在世界的影响力仍旧微不足道,可人们都感到一个新的纪元正在开启。包括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王维在内,很多中国人十年来第一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正是在王维的主导下,作为党报的《解放日报》大年初一,睽隔13年后,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恢复刊登商品广告。
  广告刊登在《解放日报》第二版和第三版下方的两条六分之一通栏,每条收费700元左右,不久调价为每条1280元。此后,一呼百应,各地广告客户接踵而至,“到后来做广告要排队了,盛况空前!而登了广告的厂商,几天里滞销商品就能卖到脱销。”当然,也有个别读者愤忿地给报社寄去了投诉信:“广告里画的有些是油头粉面、奇装异服、妖形怪状的女人,对广大群众到底有啥好处?”
  这是1979年春天里的问号。但这样的疑问显然难以阻挡整个意识形态的冰雪消融,中国的商品大潮已经动地而来。
  几乎在*登上《时代》封面的同一时间,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的办公桌上。香港地价昂贵,劳动力不足,国内劳动力便宜,资源丰富,港澳华侨和外籍华人都愿意在广东投资。
  但是,外贸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不适应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发展需要,一报一批手续繁琐,效率极低。广州市引进香港会德丰棉纺织与染整后处理的全套设备项目,从78年8月洽谈,中央10月份批准同意,直到1979年3月才办完银行担保手续,前后将近8个月。有外商说:“第一次谈得高兴,第二次谈就扫兴,第三次就不想来了。”各地也反映说:“外面热,下面急,上面卡,中间团团转。”
  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向*汇报:广东省委提出,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划出深圳、珠海、汕头等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措施,以取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经验。但是,这些地方该叫什么名称才好?原来有“贸易合作区”、“出口工业区”等,都觉得不合适,定不下来。

1979:富起来吧(2)
晚上,谷牧散步到中南海东南角,又见到*。一见面*就说:“谷牧,广东那几个地方就叫‘特区’。”当晚谷牧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习仲勋。第二天上午,习仲勋找到谷牧问:“叫‘特区’,那以后广东还管不管?是不是直接由中央管?”谷牧笑着说:“不是,还是由广东管。”
  7月15日,*中央、国务院发出文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文件明确指出,“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次年3月24日,*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现在来看,特区的建立是为了引进外资,增加外汇。然而,经济特区支撑起一方蓝天,让广东得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特区发展史,某种程度上就是珠三角民营经济发展的半部史;它的命运浮沉,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洪流的大浪淘沙。如今,从与外资、国资三分天下,到独占半壁江山,珠三角成为最稠密、经济最繁荣的城市群。民营经济在此唱出了时代的主旋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所有的变化,都是从一个偶然开始。许许多多的偶然可能汇成一股潮流,一种趋势。这种潮流甚至可能形成一种格局,左右着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小人物”陈兴昌和容志仁,顺应潮流,成为广州第一批个体户。
  1979年,广州做服装生意的人并不多,而且大多数人对时局仍不放心,不敢放开手脚。陈兴昌却雷厉风行,在别人对形势忐忑不安时,运营童装生意。可邻居看他不顺眼,少有朋友愿意跟他来往,连儿子成年后都难找对象。“街边仔”代替了他的名字,得不到尊重,不被社会所接受。创业的艰难,让陈兴昌和妻子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直到生意上了正轨,才将睡眠时间增加到5个小时。他自学香港和国外的设计书,再进行创新,渐渐做出了风格,打出了名气,慢慢有人连夜排队抢购他的童服。
  说起“街边创业第一代”,广东人首先会想到容志仁。3月从农村回到广州,4月他便申请领取个体营业执照,以100元本钱开饮食店做学生餐,“本想根据特长搞工艺美术,但西华路一带不是文化区。居民多,早餐店、小吃店少。”因为饮食店附近有4中、11中、82中学和3间小学,容志仁的店小,生意火。一时媒体争相报道,他本人成了羊城妇孺皆知的个体户。
  容志仁(左)与妻子在经营中
  1980年,任仲夷接见个体代表,会上很多人不敢说话,容志仁带头把自己生意难处反映给任书记听。任仲夷一拍桌子说:“这是个有独特经营思想的年轻人,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种人,报纸要报道。”《南方日报》立即用整版报道了他。随后,容志仁作为个体经济代表,进京接受*的接见。*握着他的手打趣:“你是足球名将容志行的兄弟吧?”
  个体户,在当时听来明显暗含贬义,容志仁却受到国家主席的接见,这份来自中国最高领导层的礼遇,与普遍存在的民众观念形成强烈的反差。可正当事业飞黄腾达,容志仁停下生意,花五年时间游历了十几个国家。今天,容志仁买了几间铺子,专门用来出租,过着普通人的平静生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979:富起来吧(3)
珠三角民营经济的火种熊熊燃烧,但烧得最旺的,还是后来将产品销得全世界都是的顺德。可怕的顺德人在这个广州和香港之间狭小土地上建立了星罗棋布的家庭作坊式工厂,将印有“中国制造”的玩具、家电、服装等输送到世界的角落。其中,风头最盛的莫过于格兰仕和梁庆德。
  年初,广东顺德桂洲这个贫穷的农业镇,政府提出了一个“10年建一个亿元工业区”的设想,并由镇工交办副主任,42岁的梁庆德来操办此事。9月,梁庆德辞去公职,规划办厂。 国庆节时,格兰仕前身“桂洲羽葵工艺厂”挂牌投产,产品是:鸡毛掸子、羽毛扇、皮革制品。梁庆德和同事挨家挨户到农家赊购些鸡鸭毛。其间,梁庆德得知目前国外羽绒需求量大后,他说服镇里给贷了30万元,涉足羽绒,几年下来收入百万。
  随着国际羽绒制品市场日趋饱和,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梁庆德把眼光放到业界之外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他调查了全国市场后发现:在国内微波炉尚属高档商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都市。市场虽没培育起来,可趋势明显——因公出国人员,按规定回国时可在免税商场买一件小家电,许多人买的就是微波炉。
  卖鸡毛掸子的梁庆德要做家电,这在顺德被传为天大的笑话。但他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再后来,就是这个以生产鸡毛掸子起家的梁庆德,将“格兰仕”商标贴向全球——全球每两台微波炉就有一台贴着格兰仕的标签。
  现在,精明的梁氏父子在顺德的影响力远超过该区区长。而较之科龙略显冷清的厂区,格兰仕厂门口总是车水马龙的景象。不过,举止粗狂的梁家父子,因为价格战使得格兰仕的品牌带上了狰狞的血腥味道。所以,没有人知道,这家立志为跨国公司做50年苦力,活500年的企业,它的繁荣能持续多久?
  如果将容志仁和梁庆德放在中国经济改革浪潮中,只能是其中微不足道的角色。如作家高梦龄所说,“这就是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而第一批人起来闹革命,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往往是‘痞子运动’,在大浪淘沙中这些人闪出亮光,就因为这些人有敢冲敢闯的精神。”因此,无论是浮出水面的幸运者,还是永远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在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在推进社会的进程,从而改变着国家的命运。而更多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像野草一样满珠三角疯长着,越来越多的工厂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力。
  一年后,广东省工商局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82年5月,佛山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个体劳动者协会。20多年过去,广东的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在市场经济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说起晋江做服装的渊源,要讲到洪家七兄弟。此七人是当地有名的裁缝,手艺高超到看人一眼便知穿衣的尺寸。
  5月,为了生计,七兄弟组建服装厂。当时政策规定,一个乡只能申请一个工厂。七人商议决定,由大家集资,老七注册新艺佳丽服装厂(柒牌前身)。
  第二年,为了降低七兄弟共同经营的风险,老二洪肇明,在生日那天,创办佳丽二厂(劲霸前身)。46岁的洪肇明有5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