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自说自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涛声自说自画-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量闲人,因人事安排引发*也更严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强调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笔者以为是正确的。当然,“生产劳动”都应当包含当时的科技进步程度。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召唤的,应是大量现代“长衫主顾”和“短衣帮”合成的“应知应会”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应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动手能力。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民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普及的,他们的大学培养的,大都既是科学人才又是技术能手,是劳动者,博士生导师也是既用脑又动手的双重劳动者。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办教育中体现,这个问题,很难说我们已经真正弄明白。我们的教育急需消除大专院校与职教的等级差别,令人困惑的是,中高等职校近几年还大量“升格”为“学院”,是职教继续转化向正规大专院校投降呢,还是正规大专院校在向培养生产实践技能的方向靠拢呢?
  我们的教育,需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观念的控制。不过这首先得从用人制度科学化、*化开始,这对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浅尝“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底蕴之深厚丰富,也许堪称全世界独一无二,不说各民族各地区民间小吃民间食谱难以数计;单就正宗的菜系、菜谱,菜肴品种也简直是浩瀚的汪洋。传统的,单就一个赫赫有名的满汉全席,光是菜单品种便足以令人咋舌;若是每道菜的做法、味道特色、历史上因它发生过的轶事、传说,著述成书,恐怕千万字也难以穷尽。“食不嫌精,烩不厌细”据说是孔老夫子说的,该是中国饮食上升到文化层面最早的经典论述了。中国文学艺术历来也不乏对吃文化的精心描写,绘画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文学有曹雪芹的《红楼梦》;上世纪80年代初陆文夫写了专门说吃的中篇小说《美食家》,后来又冒出许多关于“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还创作出好几部表现“饮食文化”的电视连续剧,最突出的是《神厨》,把做菜的厨子写得神化,把一道道“名莱”也写得神乎其神。我想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看了都会目瞪口呆。
  中国“饮食文化”的“灿烂”,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其实,一是皇帝老子追求极度享受老想着吃珍馐美味,“启发”下属们去寻觅和“创造”;二是地方豪绅要讨好官员,官员要讨好上司、皇帝,主动发挥“智慧”竭尽全力觅厨师“创造”美食,到清朝登峰造极,皇帝一人用膳菜肴品种数量都用礼法作了规定,一顿达百样之多,明确体现了等级和奢侈的本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的“灿烂”的部分,恰恰是封建糟粕,或许可说是朱门酒肉臭中孕育出来的。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熟悉名菜了解菜系菜谱的,一般也只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中上层官僚和巨富。有个固定的概念:“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可是,占绝大多数的寻常百姓常常食不果腹,能不成“路有冻死骨”便是有幸,哪有心思和实力去研究美食?对那种“美食”可能了解可能享受吗?即使创造些风味小吃,哪能在美食家们的眼里排上号呢!也许,有些名菜是无名厨师的智慧产生的,就算也是劳动人民吧,可是菜一旦出名便成名厨,说不定就能当上御厨,弄个四品、五品的顶戴,也便成了统治阶级的成员。总之,饮食文化最“灿烂”的部分,正是劳动人民深恶痛绝的。
  其实,自古代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中几人知道“饮食文化”这名词?到了这新时期,“左”的思想禁锢一打开,解放思想缺少一个鉴别过程,连封建性糟粕和资本主义早期腐朽的思想文化,都得以大摇大摆重新占领文化阵地,而且还得到了通行无阻的金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于是,突然间冒出一批“学者”,天才地发现和入地三丈挖出一批“文化”来,什么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甚至还从有些项中再分出许多支脉来;创造出新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于是,社会上无论哪个阶层口称“文化”的越来越多。然而,有多少人认真想过文化两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文化,是对人类生存行为生存方式的认识和总结,其中有*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糟粕,就需要鉴别和筛选。口头上说的以上各种“文化”,只是形而下的文化形式,是口号,是不分辨其灵魂的空洞概念。自“五四”开始,有西方思想文化作比照,中国有人有了自觉审视传统文化的意识,有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意识。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积累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五四” 对其的审视鉴别才开了个头,如今却连文化先知们做的那点儿,也差不多都被文化“还乡团”反攻倒算光了。
  我在十年前批评一部当时特别走红的长篇小说时说过:“往往满口文化的人恰恰不懂文化。文化说得比任何时期多,形式搞得比任何时候热闹,文化意识恰恰比任何时候都淡薄,相反封建糟粕受弘扬,优秀的精华被冷落。譬如说饮食文化,越谈得多,越弘扬,越造成酒宴菜谱的无节制升级,越走向极端贵族化极端奢侈,从思想角度看,助长吃喝风的蔓延,鼓励*的肆虐;从形式上看,制造繁琐,耗费时间、精力,降低工作效率;从资财角度看,大量浪费钱财物质,无限制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从营养角度看,违背人体需求的合理营养配制,有害健康;从心理角度看,由于什么名菜、宫廷菜、某皇帝称赞过的特色菜等有根据甚至无根据的宣扬,使盲目迷信的心理更加严重,使民族向愚昧倒退……”可悲的是,有些掌权的,一边不断被发现有高血脂、脂肪肝,一边还照样天天离不开酒宴,追求吃高级吃珍奇,于是新酒店不断冒出,越造越豪华。酒店为赚钱,不断创造新的名菜特色菜,越来越多,据说至今每桌价格标准,“三五千元寻常事,上万已经不稀奇”。其实如今真正高档的宴会,传统的名菜已经不多,大都是新创造的了,可还挂着传统饮食文化的招牌,大概算是“发扬光大”了。干部因为迷恋吃而恶病聚生的例子屡见不鲜。*年前,本地区有位乡镇领导嗜吃出了名,吃到胃生恶病,四十出头年纪就去见了*,光医药费就花了一百多万——那时,可是个吓人的数目。后任感叹说:他看病花去建一座小学的钱啊!……可是,迷恋“美食”的人并未引以为戒就此觉悟,还在顽固地重蹈覆辙,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舍命而吃,岂不可笑可悲?
  如果我们也以朱门酒肉臭为荣、为乐,那就真的太可悲也太可怕了!
  也许我愚钝,不知饮食文化这“瑰宝”对当代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究竟有何作用,真盼有学者能帮我开窍!
   。 想看书来

粗品端午文化
2005年端午节前后,媒体关于端午节话题空前多。
  凤凰网有文说,端午节已成为商家们的抢钱良机,却忘了文化底蕴。不少食品商和星级酒店乘时推出了售价高昂的“鱼翅粽”、“鲍鱼粽”,令粽子这一传统食品开始慢慢“变味”。还说,南京某中学发生了这样的事:“初一年级某班的音乐课上,老师问同学: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全班三十个同学中只有三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个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说:屈原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明显地说明端午传统文化内涵在失落。
  中国许多文化人着急了。连韩国人也着急了,为抢救这个传统文化“宝贵财富”,2004年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没有成功。《光明日报》报道:2005年6月11日,中韩两国学者将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希望联合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样的情态,我总感到有点可笑。
  端午节文化内容,最主要的是为纪念屈原。屈原作为伟大的诗人,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使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离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作为政治家,主张“举贤授能”,不分贵贱把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主张“循绳墨而不颇”,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他忧国忧民,以人民的疾苦为念……他的这些品质和态度,是历代从政者应当具备的。他确实值得万世敬仰和怀念。
  按理说,屈原作为从政者的楷模,我们今天的公仆们还真该好好学他。只是当今近距离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各种媒体都一遍又一遍不遗余力宣传,许多公仆们究竟又认真学习了没有呢?身体力行了有多少呢?学习屈原的这些精神和品质并且有效地继承、发扬,靠一个端午节,又有多少效果?
  历来都认为屈原是爱国者,有“宁死不屈的精神”,主张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原本长期以来也认为是,如今却开始有点懵懂,有点生疑了:其一,屈原悲愤投江,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封建诸侯分治形成的楚国灭亡是该还是不该?其二,历代有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政权,而秦灭楚国前,楚国君主昏庸、奸佞弄权、国弱民怨,这个统治是否还该维护?其三,屈原投江,对拯救楚国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他这是否是为一种虚幻的信念葬送自己生命?是否是“不成功,便成仁”?是否是封建时代提倡的不在乎结果的殉道精神?即使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在当时是可贵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文明提倡人本、人道、*,曾被长期颂扬的不能获得任何现实效果的殉道精神,在今天是否还值得提倡?
  再则,关于屈原投江自尽,《史记·屈原列传》有记载,但确定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据七百五十年后的南梁《续齐谐记》和九百年后的《隋书·地理志》记载,其实也只能属传说。
  历来普通老百姓过端午,到底有多少人心里想着纪念屈原呢?我从记事起所过的端午节,人们注重的还是包粽子煮鸡蛋鸭蛋,中午美餐一顿,是好不容易过一次让自己开心的节日,除了上学时逢端午学校老师会提一下屈原,绝大多数人似乎都不在想着他、纪念他。门上挂菖蒲、艾棵辟邪,因为菖蒲像剑,妖孽恶鬼不敢进门了;艾棵有药味,可杀蛇虫——也是邪鬼恶魔;正午喝雄黄酒或给小孩眉心涂点雄黄酒,说是能挡邪气晦气;还有人认为端午画的钟馗特别灵验……对这些作本质审视,属于迷信、落后、愚昧,使国民心理上把自己祸福托付给幻想的神力。
  还有人撰文说,全民打扫卫生、防疫健身,也是传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之一。这真是掘地三尺找“文化”,我觉得有点好笑。古代人就靠端午那天打扫和用艾点燃烟熏,能解决全年卫生防疫问题吗?当代人的卫生设施和卫生习惯,健身条件和防疫措施,已胜过端午节那点儿的举措千百倍,借端午节来倡导全民打扫卫生、防疫,岂不是提倡舍弃飞机、火车去坐牛车、人力独轮车?
  南京师范大学有位民俗学教授却说:“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这位教授想以宣传来“保护”传统节日“弘扬”其文化内涵,真是天真得令人笑得喷饭。如今的宣传都是现代手段,大力宣传的许多内容,都比端午的文化与现实与时代联系紧密得多重要得多,宣传学习雷锋不说,学习徐虎、李素丽、孔繁森,又究竟有多大实际效果,这位教授似乎一点感受不到。传统节日原是民间自然形成的,其兴与衰以及其内涵的变化,都是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客观情况决定,这是客观规律,古代是没有当代这样多宣传工具,也没有这样的宣传意识,不是靠刻意宣传继承弘扬的,研究民俗学的学者总不至于连这点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吧?
  当前国民对传统节日淡漠,对舶来的节日热衷,其都有忽视文化内涵只重形式的浅薄倾向,但这是大环境造成的。我们先要分清哪些真该继承而又可以有效弘扬。如果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被舍弃有什么不好?研究民俗的“学者”、“教授”们,咱国家制度优越,你们有高职称高工资,要么在书斋里安心整理、搜集那些 “宝贵资料”,要么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多做些对传统文化性质的审视、分辨和鉴别工作,别再从概念出发肤浅地吹奏传统文化一律要继承弘扬的喇叭了,若要立宏图大志为继承弘扬传统端午节文化内涵宣传,那犹如想象自己的双手好当翅膀能够飞上月球,不是寻求文明先进,而是迷恋愚昧。
  本文开始所提及的南京某中学学生关于屈原所闹笑话的报道,显然并不真实,是“创作”出来的,十足的相声演员的台词,也可见,那些为继承弘扬端午文化内涵的人们在用一种极其油滑的技巧,因而也是一种商人做虚伪广告的心态。
  至于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成功了,又有何实际意义,难道仅为了以精神胜利法获得满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读懂原形塑形象(1)
——国画《公朴讲演图》创作过程
  李公朴先生被称为伟大的*战士,是江苏武进人。
  2002年是他诞生一百周年,中国*同盟武进总支为纪念他,用红木板做成高一百二十公分、宽八十公分的大型插屏,请盟员、雕刻家徐秉言镌刻一帧李公朴先生的红木浅刻像,赠送给坐落在武进的李公朴故居永久保存。这得有适合浅刻的公朴先生国画像,需先约请画人物的国画家专门创作。谁知创作这画稿竟会选定我。我与公朴先生同县,既觉得义不容辞,又感到几分畏难:年轻时从事过国画人物创作,改行搞文学已经三十余年,虽业余时间偶尔还以玩笔墨为乐趣,极少再去碰难度特大的人物画,怕不能胜任;然而我粗读过介绍李公朴先生生平事迹的书本,初步研究过他关于*的著作,写过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