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艺丛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艺丛谈-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使棍时,须懂得短兵长用的道理。棍不如长枪大刀,乃是短兵。短兵利在速进,要抢到近距离才能发挥作用。所谓短兵长用者,是长驱直入之意。
  四、两人对阵,不是演套路、耍招数,而是要乘其机、因其势的。所以他强调:「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
  这些论点,都是武学上的至理名言。习武者卖弄气力,矜炫姿势,乃人之通病。此经所说,可谓切中要害。可惜后世武术之发展仍然是以演套路、打招数为主,每家各派,以此自鸣得意、宏展宗派。既罕实用实战之效,又跟俞大猷博采各家之精神相违(他的棍法吸收了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的技法与经验),实在令人感慨。幸而,「后发先至」「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之原理被太极拳等内家拳派吸收而发扬光大了,否则后人对此《剑经》岂不愧煞!
  五、拳  经
  古罕有以拳法闻名者。魏文帝曹丕《典论》自序记其麾下奋威将军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能空手入白刃」,似是善拳技者。然曹丕记其术,乃是击剑,而非拳搏。曹丕弟弟曹植论手搏也不详。足证此道于古不盛。也正因为如此,清初编《古今图书集成》,在「拳搏部」,就几乎没什么东西可录,勉强把古代的角抵列入其中。但角抵只是摔角、相扑,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拳术搏击仍有相当的距离。这也可以看出拳术的发达实在是很晚的事了。
  现今论拳术,动不动就说少林、讲达摩,或推太极拳之类拳法于唐代道士许宣平、宋朝道士张三丰,其实哪有那些事儿呢?就连《水浒传》里说拳脚,也粗略得很。李逵鲁智深,三拳两腿即致人于死者,非其术惊人,但凭一身气力耳。唯武松醉打蒋门神时,用了一招,说书人特别纪了一笔,谓此乃「鸳鸯脚」「连环腿」,可说已为拳术之滥觞。

拳经九论(5)
《水浒》写成时代甚晚,但武松所处的宋代,是有可能出现这种拳招的。因为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创立长拳,岳飞也曾创立拳法。其技虽乏文献可以稽考,但后世拳术,泰半与它们有渊源,则是可以确定的。台湾民间,流传最广的,也就是太祖拳。
  宋代这些拳法,传到明朝,颇有发扬。其间最重要的人物,即名将戚继光。
  戚氏《纪效新书》末尾为〈拳经捷要〉,此为拳经之祖。它一方面沿续传统见解,谓「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一方面又提高它的地位,说「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拳法自此,才成为武技中的重头戏。
  其次,戚继光又是当时拳术之集大成者。他主张「博记广学,多算而胜」,故将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以及鹰爪王之拿、李半之天腿、千跌张之跌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编为廿八势,绘图、注诀以教人。后世拳谱均循其体例。后世一些拳法,其实也多脱胎于此。例如太极拳中的懒扎衣、金鸡独立、单鞭、探马、七星、跨虎,均本于此。
  此外,戚继光不是经典主义者,他主张在实战中增进技艺,而非熟读图谱即堪应敌。因此他说:「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后世许多人都妄想寻获一本秘籍,以为据本子修练之后,就能立刻天下无敌。依戚继光看,天下是没这种便宜事的。这也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六、太极拳经
  太极拳,可说是现今流行最广的拳术,但也是兴起甚晚的拳种。道光咸丰之后始渐知名,同治光绪间始大盛,入民国,更不断推衍发展,形成许多流派,某些诀法秘籍甚至迟至一九五八年以后才流传。所以也可说是仍在发展中的拳术。
  这个拳种,历来神话最多。一是功用的神话,谓其足以健身、袪病、长寿。其实太极拳名家中李亦畬仅六十岁,杨班侯仅六十一岁,杨露襌七三,郝和七一、吴鉴泉七二,亦均非高寿。故太极拳虽可能有强身的功用,若说得太神奇,便过火了。拳,主要是应敌,能否健身长寿,其实是其次的。现在打太极拳的朋友,轻摸慢揉,以健身为宗旨,而不求其能克敌致胜,恐怕有些儿买椟还珠。
  太极拳另一个神话,是起源。光绪七年起,将它推源于「武当真仙张三丰」;一九一六年袁世凯幕客宋书铭又将它推源于宋远桥,以及唐代李道子传明代俞莲舟;到民国八年,陈鑫更上溯于其始祖,明洪武七年之陈卜。人人扯人一个老关系,弄得太极拳史如坠五里雾中。

拳经九论(6)
详细的考辨,得写一本书才讲得清楚,我在此仅能讲结论。结论是这样的:首先提出太极拳这个名称的,是山西人王宗岳,乾隆时人。但其拳本称长拳,有十三势,乃掤、、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且其拳实已不传。今所传者,均由河南陈家沟来。陈家拳,本无太极之称,据我看,与王宗岳之法也不相同。如陈王廷,年代与王相近而略早,其〈拳经总歌〉七言廿二句,其实就只是依戚继光《拳经》而编的。陈家所传拳架及招式名称也颇多同于戚谱。故我以为陈家拳即是据戚氏拳谱发展而成者,所以与王宗岳并不相同。陈长兴〈太极拳十六要论〉等,讲身法、步法、刚柔、三合、六进,也并无所谓十三势。杨露襌以后,才将王宗岳十三势跟陈长兴所传拳法拳理结合起来说。但衡诸王氏之法,杨氏太极拳有黏而无走,非王氏「黏即是走,走即是黏」之旨。王氏只论四方四隅,杨则论方圆;王只说阴阳相济,杨则云颠倒阴阳;杨打穴,王不打穴;杨主张以粘黏连随等待于人,王主张舍己从人、因敌变化,可见两者仍是有差别的。
  世之传习太极拳者,囫囵吞枣,把这些东西混为一谈,并穿凿傅会以说之,结果当然是治丝益棼。太极拳传来传去,分成了许多派别,事实上也正是治丝而棼的结果。
  虽然如此,王宗岳〈太极拳经〉仍是值得重视的。毕竟各派都奉其经文以为典谟,而且太极拳主要的理论也由此奠基。
  什么理论呢?
  一、四两拨千斤,打拳是用巧劲而非使蛮力;
  二、随曲就伸、舍己从人,打拳须因敌变化,非一味壮欺弱、快打慢;
  三、刚柔动静在于气,非仅肢体动作而已。
  这些理论已超越技术层面,蕴涵了许多哲理。它能造成巨大之影响,殊非偶然。
  七、拳经拳法备要
  少林拳威震天下,但相关传说,多属虚妄。真正足以考其拳法者,厥推清康熙年间张孔昭《拳经》一书。
  此书认为:「拳法之来,本于少林寺」,确认了少林寺在拳法上的宗祖地位。其技亦本之「玄机和尚秘传」,后来虽另有心得及发展,但基本拳理和拳术架势,大概仍不脱此一渊源。后乾隆时人曹焕斗据其书作注解,编成《拳经拳法备要》,里面就仍可看到「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身法图」「少林寺短打推盘步法」等,渊源自不可掩。现在我们要考察清朝初年少林拳的姿貌,仅存此书可供追蹑了。
  把天下拳术都推源于少林是不对的。少林在明代中期,仅以棍闻名,故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历数天下武术,只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等。后来少林寺僧人努力钻研拳艺,少林拳才声名鹊起。建立声望后,徒众渐广。其徒众推重师门,便不止说他的拳法本于少林,更要说天下拳法也都源出少林了。张孔昭这本书,序文照抄戚氏《拳经》论宋太祖长拳以下一大段,却在上面巧妙地加上「拳法之由来,本于少林寺,自宋太祖学于其中而名遂传于天下」,很能看出这番用意。 txt小说上传分享

拳经九论(7)
实则少林拳自有其特点,与长拳,以及以长拳为基础所发展的拳艺(例如戚继光的拳势或太极拳之类)并不相同。少林乃是短打。这不仅有短打步法、身法诸图谱可证,其拳理也属短打。
  现在它所存各拳式图,都没有伸拳舒腿的。两肘垂于腰际,两手上不过肩,下不踰膝,门户甚小,下盘又很低,正是典型的短打型态。看来现今所传南派,即传说中由少林弟子洪熙官等人所创的洪拳之类,仍保持这种风格。传说中由洪拳发展出来的醉八仙拳法,也早就完整地记录在这本《拳经》中。
  〈拳经问答歌诀〉曾对此有阐发,云:「问:『短打胜长拳,何也?』答曰:『短兵易入。长来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短打,因为架子小、出手短,所以要胜敌就须欺入敌人身畔。这本拳谱,反复说明身法步法,即是教人如何打入圈子里去。所谓打开左右角、打入窝里去、短身易入,均指此言。其论步法亦最详,如寒鸡步、颠狂步、梅花步、之字步,玄子步,回龙勾、太极八步……等,重在左右闪身、射入攻敌。强调:「凡与人对敌时,身法带缩,腰法带弯,偷步宜快宜活」,也是同一个道理。
  这种拳法,可能是由猴拳发展来的。戚继光论古今拳家时已谈到猴拳;明人王士性也在〈嵩游记〉中说他曾在少林寺见过僧人打猴拳。这本拳谱里,铁拐颠椿式、站步式,亦均谈及猴拳。
  八、苌氏武技书
  明末清初,是我国武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突破的一个关键,在于将武术跟气论结合起来说。
  早期论武技,只谈进退趋避、手法步法;可是到了晚明,武术跟养气、运气等气论结合了,使得武学内向化,不是注重力量、速度、技巧,更要强调内在的气的作用。如《易筋经》教人由外壮转而追求内壮,要人让气沈入筋膜之间,即为一例。这种内向化的倾向,导致「内功」逐渐盛行。同时,因为养气运气须运用一些佛教道教的修炼法门,也使得武术与佛学道学越来越紧密。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有一本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
  苌乃周是乾隆时河南人,曾撰《周易讲义》,是一位儒生。故其拳又号为儒生拳。著作甚多,后人整理成为《苌氏武技书》,凡六卷七十四篇。
  其中卷六是枪法棒法剑法,卷五是拳谱,其余四卷倒是论气的多些。而其气论,却又不是儒家孟子知言养气那一套,乃是由道教丹法及医学上转化而来的。
  因此此书开宗明义即是〈中气论〉,它解释道:「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靠着呼吸,将气运于周身,流行于经络脏腑,则「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

拳经九论(8)
此即内外兼修之法。在此书之前,我国武学从无此等论调,此后却成了普通常识。
  其书卷一卷二,大抵讲的都是如何炼体内阴阳两气之法,追求「神以气会,精以神聚」。然后再教人炼形之法,炼形也讲究形气合一。其拳二十四式,每势均须配合气,阴阳流转,引出自然之力,而非使蛮力。
  这本书的论述路数如此,而具体言说,则精义甚多。例如它强调心的作用。武术搏击,靠心智修为工夫,而非体能劲力,这就把武技提升为武道之层次。心是灵妙的,「触而即发,感而随通」,故它虽教人廿四势拳招,但却强调当机。其机只在敌人一动之间,敌不动我也不动,敌动,机现,我即因此机,乘其气已动而击之。这就超越了固定套路拳式之格套,而且以静制动。再则,粘法,也是此书首创。它说用功时两臂都要柔软,不可使力,粘到人时,气贯力出,才能伤人。若敌来攻,则邀住他手,粘连不离,随我变化。后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慢打快、柔软、粘,都有承流接响之迹。
  苌家拳,后世失传了,今所见者,均非原貌。但其拳谱之价值,实超越了一宗一派的意义。
  九、形意拳要论
  拳分内家外家。所谓内家拳者,据最先提出这个名词的黄宗羲说:「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可是因为早期的内家拳法业已失传,所以我们通常是以太极拳这类拳法为模型来认知所谓的内家拳法。
  但一般也称为内家拳的形意、八卦,其实就跟太极颇为不同。起码它们不像太极那么静态、那么柔软、那么迟缓。
  形意拳的名义及来历,也是个谜。一说达摩传法、张三丰演术、岳武穆创拳,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故称形意。一说乃张三丰创,岳飞为之着谱阐发大要。一说岳飞创「意拳」,清初姬际可获其谱。一说本名「心意六合拳」,为姬际可所创。
  到底是形意拳、意拳、还是心意六合拳呢?看来达摩、张三丰、岳武穆也都不可靠,此拳应起于清初。重点也不在六合,而在五行。
  今存形意拳谱,号称为岳武穆所传之拳经,有好几种。其基本道理,是一气化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为基本式,凡形意拳起手收手均以三才式为主。以三才基本式,配合身、手、脚、步四法,形成五拳。拳属五行:劈如斧,属金,可养肺;攒属水,可补肾;崩属木,能舒肝;炮属火,能养心;横属土,可理脾。
  形意拳极为简朴,基本上就只这五行拳。练时一拳一拳反复练熟,再串起来练五行生克、五行连环,如是而已。
  但天地运化,有五行之后,还要化生万物,故拳不能止于五行,更要以十二物来象万物之形,打十二形拳。十二形为龙、虎、猴、马、龟、鸡、鹞、燕、蛇、、鹰。各形也是单独练,再串起来,称为「杂式捶」。如相对练习就叫「安身炮」。
  五行拳只有五式,十二形只有十二式,又*路,其简朴可知。但这套拳,几乎全是攻击进手,动作则讲究迅疾,谱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