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生痛苦万分:一个是亲妈,一个是爱妻,我该怎么办?一时间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风箱里的老鼠,哪边也出不去,夹在两头左右为难。
除了婆媳本身之外,中间的男人也是处理婆媳关系的关键。如何帮助自己的母亲和媳妇建立感情、巩固感情,是维护婚姻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关键。所以,如果男人们想创造幸福的生活,有些地方必须领悟:
第一,理解孝顺的意义。孝顺老人不一定事事都要听母亲的话,以母亲的一切为中心。那样的话,就像有些受委屈的媳妇说的那样:娶媳妇做什么,跟妈妈一起过就行了。这样的抱怨也是不无道理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儿媳事事都听婆婆的话,以婆婆的话为思想指导,做丈夫的同样郁闷。所以,孝顺是美德,尽最大可能给予母亲好的生活条件,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但也要有自己的原则。无理要求要耐心说服,坚持自己的观点,来影响你的母亲。就像这位吴先生,如果爱自己的妻子,生不生孩子自己都能接受的话,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生活。然后说服母亲,年代不同了,以前是旧社会,没有儿子无法养老,自己的条件可以实现老了自己养自己的老。并且让母亲意识到一点,就是儿媳比一个孩子更重要。作为母亲无法改变你的意识,往往也就放弃努力。
第二,做通母亲的思想工作。如果有条件,尽量不要将母亲与媳妇绑在一起,避免给她们矛盾摩擦爆发的机会。母亲是最能够理解儿子的,所以儿子要抓住这一点,在不伤害母亲的前提下,提前做通母亲的思想工作,要母亲明白,有些事情儿子能够做并能处理好,母亲管得越多,反而不好。让母亲意识到一点,在儿子儿媳组成的家庭里,母亲只需要做一个享福的母亲就可以了,什么事情都不用考虑。另外,属于夫妻事务的范畴,母亲尽量不要干涉,如夫妻互爱互敬的权利义务、两口子的经济事务、孩子的教育事务、家庭大事媳妇当家做主的权利等。儿子提前做好这些思想灌输,有利于母亲自我角色的定位。
作为中间的这个男人,肯定两边都要照顾到,对于媳妇这边也要有相应的策略来处理。
第一,洞察媳妇的心理。女人一生不容易,尤其是嫁给自己后,为这个家奉献自己的青春,为自己生儿育女,与自己相伴一生。所以,作为丈夫应多体贴媳妇的心意和情绪。多爱她,让她感受到自己对她的爱,就是在平淡的日子里,也要多份心思善于发现媳妇的心理需求,在恰当的时候制造一种气氛、一份惊喜、一份安慰。比如,三八妇女节到了,丈夫买一束鲜花送给媳妇,中秋节带媳妇一起去母亲那欢度节日,为母亲买礼物的时候不要忘了媳妇。让媳妇感受到你对她的在乎和关爱。但是千万不可心里只有自己的媳妇,以至于“娶了儿媳忘了娘”,让自己的母亲伤心,但也不要心里只有母亲,冷落自己的妻子。
第二,在媳妇受到母亲指责的时候,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朝一边倒,面对两人的时候帮助任何一方都会让一方不满意。此时应私下里做双方的工作,像吴先生的母亲这样,因为儿媳不能生孩子而指责儿媳的时候,要找到母亲积极做通她的工作,明确告诉母亲自己可以不要孩子,但离不开自己的妻子,并且明确告诉自己的母亲,以后不准再这样指责自己的妻子。因为这是原则性问题,吴先生必须拿出一个明确的态度来,不能因为孝顺就将原则性问题给破坏掉。而媳妇这方,由于自己不能生育原本就比较自卑敏感,对家人的一举一动都很在意,这个时候作为丈夫要更加体贴照顾媳妇的情绪,给予比以往更多的关爱,告诉媳妇自己的想法,不管能不能生孩子,自己都不会离开她,给她以安全感,这样媳妇也会放心的,不良情绪也就被安抚下去了。另外,也要做媳妇的工作,母亲的想法是受老旧思想控制,一时肯定无法更改,让媳妇多谅解,不要跟老人一般计较。作为媳妇看到丈夫对自己的深情厚谊,自然也不会去让丈夫为难。
所以,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敢于担当,在媳妇与母亲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定要在中间积极调和,绝不能当缩头乌龟,任由两边矛盾蔓延发展,更不能两边挑刺,各打五十大板。必要的时候还要勇于自我牺牲一下,既要替媳妇承担责任,又要替母亲承担责任,因为这两个女人是为了你的爱走到一起的,所以宁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要让这两个女人为你受伤害。要相信,你为她们受的委屈,她们会用加倍的爱来回报你的。因此,聪明的男人是周旋于婆媳之间的“外交官”,也是婆媳关系的润滑剂。只有将作为中间男人的中介作用发挥好了,母亲和媳妇才都会开心,自己就不用再做“夹心饼干”了。
无辜又迷惘的孩子
很多婆婆跟儿媳为了一己之私而吵得不可开交,不管是谁赢谁输,可能这期间都会存在伤害,但是她们没有注意到,有一个幼小的心灵正饱受这种不良行为的摧残。
9岁的秀秀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老师跟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可是最近秀秀学习成绩出现了滑坡,这次期中考试下降了十几个名次。
秀秀的班主任王老师,发现秀秀时常眉头紧皱,听课常常走神。放学的时候,班主任要求秀秀去她办公室,要跟她谈一谈。于是,秀秀跟王老师道出了心中的烦恼:
原来,秀秀的烦恼是由奶奶和妈妈的吵架造成的。从很小的时候,由于妈妈要上班,秀秀就由奶奶一手带大。现在秀秀长大了,妈妈几次三番地要赶奶奶走,每次都是因为秀秀的哭泣将奶奶留下来。
从秀秀记事起,妈妈跟奶奶就一直吵,有时是因为吃饭的事情,有时是为了秀秀上学的事情,很多时候秀秀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就吵起来了。
她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秀秀感冒了有些发烧,妈妈不给她吃药,说小孩子感冒发烧什么的不要紧,先抗一抗,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可奶奶看着心疼了,觉得小孩儿免疫力低,一有点头疼脑热就得赶紧吃药,要是耽误了可不得了。就拿出药来,倒好水给秀秀吃。这时被妈妈看到了,妈妈一把就把碗夺过来,摔到地上,跟奶奶吵起来。秀秀一下吓傻了,大哭起来。那个时候妈妈就赶奶奶走,正好爸爸回家了,把秀秀抱走了,秀秀跟爸爸说不让奶奶走,奶奶留了下来。
最近一次争吵是因为秀秀穿衣服的事,早上起来奶奶说天要冷,就找出一件衣服来给秀秀穿上,这时被妈妈看到了,又跟奶奶吵起来。原来这件衣服是姑妈送给秀秀的,妈妈跟姑妈一直关系不好,很少去姑妈家。于是姑妈给秀秀买的衣服被妈妈看到后就要扔掉,奶奶没舍得扔。因此,奶奶一给秀秀穿上衣服,两边就吵了起来。最后无论如何妈妈也要赶奶奶走,秀秀抱着奶奶的腿说,不让奶奶走,奶奶要是走,她就不去上学了。奶奶常常偷偷抹眼泪,被秀秀看到过好几次,奶奶说,要不是为了秀秀,她早就回乡下了。
秀秀害怕奶奶一回乡下,妈妈就再也不让她去看奶奶了,怕再也见不着奶奶了。可是妈妈老是赶奶奶走,秀秀害怕奶奶真的走了,也害怕妈妈真的不要她了,让她跟着奶奶回乡下,那样,秀秀就见不到妈妈了,岂不是成了没妈的孩子?
秀秀的小脑袋整天就想着这样的事情,上课常常突然就听不到老师讲课了,一会儿是奶奶一会儿是妈妈。她最后问王老师,一直疼爱她的妈妈为什么就容不下一样疼爱她的奶奶呢?我怎么做,才能让妈妈跟奶奶不吵架了?
在日常生活中,婆媳之间的问题营造的家庭氛围,很容易影响到尚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婆媳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在孩子内心深处形成心理阴影,或者忌恨妈妈,或者忌恨奶奶,虽然他不知道谁对谁错,但会在主观臆断上形成一种对长辈的恶劣形象判断。专家表示,在气氛紧张、亲人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如果父母常常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讲,容易情绪紧张。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处理好婆媳关系不仅关系到家庭、婚姻的幸福,还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婆媳日常相处中,在孩子面前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婆媳要尽量做到互敬互爱,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在温馨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能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而紧张的环境却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对儿童智商产生的消极影响更是不可低估的。若奶奶与妈妈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无休止争吵甚至打骂或者冷战到底,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对智力发展、学习兴趣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2)婆媳不可相互较劲儿,都过分骄纵孩子。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孩子说一不二,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孩子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道还有付出和奉献,长期下去,逐渐发展成极端自私的情感和行为。希望婆媳能明白,真正的关爱孩子是鼓励其个性发展和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3)注重教育方式,不要南辕北辙,否则会令孩子无所适从。婆媳两人一样疼爱孩子,但是因为生长环境、教育程度不同、获取育儿知识有所差异,而产生许多意见冲突。原本的目的都是为孩子好,却弄得家庭气氛火药味十足!既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婆媳两人则不要太坚持己见,若有意见不合也宁可在孩子背后交换育儿意见,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因为奶奶与妈妈不和,其严重性不下于父母之间争吵对孩子心灵产生的伤害!
(4)不要守着孩子说对方的坏话,故意拆对方的台。这样容易让对方在孩子面前失去权威,影响亲子关系。尤其是一些妈妈或奶奶要问孩子:“奶奶和妈妈哪个好?”并且非要让孩子说自己好才满意。并且常常因为矛盾不顾孩子是否在场,婆媳之间不分场合不分事件地责备对方,毫不留情面。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影响对人的判断,并逐渐发展成两面性格,个性固执。因此,不管婆媳之间有什么矛盾,应该关起门来好好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
对新生活的不适应(1)
1 从“娇娇女”到“小儿媳”
如果没有丈夫,儿媳可能永远不认识婆婆,如果没有儿子,婆婆也永远跟儿媳没有交集,这两个女人压根儿就是两个毫无相关的人,但由于中间这个男人的出现,婆媳关系也就出现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因此成了亲人。婚前,儿媳是妈妈的女儿,被百般宠爱,嫁入婆家后,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被作为成年人来承担起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儿媳为此要叫自己母亲之外的人“妈妈”,但是被妈妈宠爱和娇惯的待遇没有了。从此以后要生活在一个家庭内,亲情上多了一层长辈,生活上多了一层限制,这让很多新儿媳一下难以进入角色。
嫁给一个男人,实际上就是嫁给了这个男人的所有关系,这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要面对尚有公婆的现实……新的爸爸妈妈的出现,尤其是突然出现的婆婆这个“妈”。
婆婆的身份在这个新的家庭里非常特殊,她是妈妈,但又不同于妈妈,对于一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对自己没有养育之恩的女人成为自己要尊敬的妈妈级的长辈,相信天下所有的女人都是很难从心里接受的。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儿媳会抱怨:为什么在我妈那就天经地义,到她这儿就如此尴尬?
其实,这是一种拿婆婆和妈妈比的心理,对婆婆抱有和妈妈一样的期望值,而一旦这种期望值没有出现的时候,无形之中就会造成心理疏远,从而产生一种不适应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和不同的处事方式,也会更进一步加深这种心理隔阂。这种比较是不对的,比较的结果也注定是一个不能满意的结局。这种拿自己的妈妈跟婆婆对比的人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对比就是:
怀孕了,妈妈问预产期是什么时候。
女儿答,7月份。
妈妈说,怎么选在这个时候,坐月子多热啊,又不容易坐好,大热天儿的,要能提前一个月就好了!
婆婆却说,选在这个时候好啊,小孩儿不容易着凉,在肚子里和外面温差不大,上学又不耽误,多好!
早孕反应很厉害,吃什么吐什么。
妈妈心疼地说,给你做点什么吃好啊,看你这脸色难看的,想吃什么尽管说,爱吃就多吃点,不爱吃妈再给你做!
婆婆也心疼地说,你现在就得多吃点儿,一个人吃两个人的饭呢!你不吃小孩儿还要吃呢,吃了吐那就吐了再吃呗!
经过努力,终于生了,医生从产房里出来的那一刻,妈妈问医生:“产妇怎么样啊?”
婆婆却问医生:“孩子好吗?多重?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从以上对话里可以看出,妈妈跟婆婆确关注点不同,妈妈关注的是女儿本身,而婆婆则关注的是孩子。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妈妈跟婆婆又怎么能一样呢?自己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从自己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妈妈无怨无悔地辛苦了无数个日夜,其中血浓于水的感情是任何感情都代替不了的,同一屋檐下的婆婆怎么能够比呢?婆婆接受的是他儿子的儿媳,将来孩子的妈妈,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她也无法像了解自己的女儿一样知道你的爱好,懂得你的生活习惯,了解你的处事方式,理解你的心理要求。
尽管在中国人的传统中,男女双方结婚就有了“我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的意味,于是和男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喊起了“爸妈”,所以,儿媳跟公婆之间俨然就是父母和女儿的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