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和疫苗的阴谋:生化超限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转基因食品和疫苗的阴谋:生化超限战-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话,发表于一个多世纪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击败了日本。二战后新中国日益强大。这是美国的一些战略家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后来会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美国近几十年来的全部台湾政策。这实质上是一场为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沿海地带控制权的斗争。
  丘吉尔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读近代美国兴起的历史,就不会了解美国政治家对于全球战略始终具有总体和一贯的构想与设计。为什么200年来,这个国家在战略上始终能做到兵无幸胜,算无遗策。我们中国人,难道不应当从这里学习到一些东西吗?
  1944年,美国著名战略家斯皮克曼(曾担任罗斯的福顾问)曾指出:
  美国战后在东亚主要的课题是明确的。在美国的安全形势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关注由谁控制欧亚边缘区的问题。必须警惕未来形成一个强大统一集权的中国,警惕它获得能力把它的势力扩张到西太平洋沿岸。但只要中国统一还未完成,中国就难以构成这种威胁,所以在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在远东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必须防范中国成为这个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写这些话的年代是1944年,即国民党政权正在与美国结盟抗日的时代。这也就是说,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国民党军队的支持,实际上以划江而治为限度,而绝对不希望蒋介石统一中国。可怜蒋介石,一辈子的梦想是“以待国际公理之裁决”,却每一次都不例外地被国际盟友所抛弃,这恐怕也是普世价值留给中国式自由主义的遗产吧。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超过了美国人的预计,才最终把美国“划江而治”的蓝图改变为“划海而治”。但是,美国阻止中国统一的战略目标确实是达到了。时至2010年,中国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唯一一个没有完全统一的常任理事国!
  斯皮克曼还指出:“总有一天会出现许多人所想象的那种统一的世界秩序。我们早晚要建立一个世界政府,废除各个国家的独立主权。我们必须借助我们雄厚的国家力量,以此作为二战后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基础。这是为了美国的最高利益!”
  这就是美国精英200年来不变的梦想!
  反观中国的某些主流精英,正忙着论证他们自己应该得到的“善待”,或者为李庄们鞍前马后地忙乎着,或者忙着解放他们包二奶三奶四奶的“人性”,或者坐在美国的大腿上撒娇!
  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
  

不择手段的组合拳
转基因作物在第三世界的推广,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往来。以印度为例,转基因棉种之所以在印度大行其道,美国政府“功不可没”。孟山都公司在印度的游说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鼎力相助。美国农业部、美国国际开发署及国务院等政府部门均高度介入。而印美两国之间核协议中的重要一项便是,印度政府必须承诺引进美国孟山都、杜邦、先正达等公司的转基因种子。此外,美政府对国内棉农的巨额补贴压低了印度棉花的出口价格,这对于印度棉农来说也是不公的。世界舆论试图把向印度农民提供转基因棉种的公司钉上道德的十字架,但孟山都等公司却拒绝认账,这些跨国公司知道印度政府似乎也不愿与他们结怨。
  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完成渗透与占领市场(详见http://。)
  种子业务位居全球第三的先正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
  2009年3月28日,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王迅表示:“虽然中国市场对先正达全球市场收入的贡献仍然只有百分之一点几,但先正达已经把中国市场划归为将重点投资的新兴市场。”
  据先正达种业亚太区业务开发总裁克里斯托弗·艾伦介绍,先正达在中国的种子业务主要分为蔬菜种子和大田农作物种子两大类,业务范围覆盖种子的研发、生产、加工、质检及销售等全过程。
  “种子在中国市场不是完全开放的。”艾伦说,“根据中国的政策,作物种子只能通过其与中国的合资公司进行销售。”
  艾伦描述了先正达蔬菜种子的销售流程:在北京周边的顺义、山东寿光等地,先正达投建了专门的种子培育基地,并对培育出的种子进行加工、分装,再利用物流供应链散布到全国各地。这种物流甚至可以用快递,因为种子都很轻。
  相比之下,大田农作物的种子销售则复杂很多。我国2007年修订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农作物新品种育种和种子开发生产属“限制外商投资的产业”,中方必须控股50%以上。也就是说,外资公司只能与本土种子公司合资,共同发展大田作物,且不能控股。
  直到2008年初,先正达才完成了与河北玉米种业公司三北种业的股权转让的法律手续,得到三北种业49%的股份。
  2007年,先正达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签订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致力于对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甘蔗等主要作物新农艺性状的研究。同年2月,先正达又与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达成为期8年的合作协议,旨在以水稻为模式植物,对新型基因功能进行实验室和田间验证,用于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性状研究。2006年10月,先正达还在中国建立了农业领域首个独资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庚辰指出,外资巨头在研发领域投入非常大,与国内企业的差距是“几何数量级的差距”。
  化学巨头陶氏化学也打起了中国种子生意的主意。2009年2月,陶氏化学的全资子公司陶氏益农公司与中国杭州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宣布,双方已签署一份研究协议,将把陶氏益农的生物技术平台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先进水稻种植资源相结合。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跨国公司高管指出,中国种子行业的分散性是特别明显的,从产业化来讲还是起步阶段,也就是打破过去的所有制,从国有到市场化。
  制造越开放越安全的舆论(详见http://。)
  针对公众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越开放越安全”的舆论也出现了。
  持外资威胁论者的论点基于一个假设:种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如果中国农民大面积使用洋种子,一旦中国与外资企业总部所在国关系发生变化,洋种子一断供,中国怎么办?对此,孟山都的表态是:孟山都是一家上市公司,严格遵循上市公司市场运作规则。孟山都的所有经营和管理行为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政治无关。
  孟山都大中国区企业事务部高级总监孙晴说:“农民是最精明的商人。他们只购买那些帮助他们获得更好收成的种子产品。孟山都与农民的关系是在中国分享成功,这与中外关系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孟山都的高管对中国农民的恭维实在令人不敢当,原来中国农民是“最精明的商人”!鉴于正确的选择已经全部被孟山都等跨国公司所包揽,“最精明的”中国农民所能选择的,只能是被孟山都所奴役,正如阿根廷农民和印度农民一样!
  先锋公司中国区总裁刘石则说:“粮食外交,我是不赞同的。主权是不能买卖的,粮食是能买卖的。国际上有便宜的就买嘛。国外的一进来就说灭顶之灾,就要拒绝人家进来,那这个思维上就出问题了。经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改革开放,就必须得开放,我先进我出去,你先进你进来,这是不存在灭顶之灾的。”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说,不能总是以一种冷战思维来看问题。
  总之,这些专家指出,现在的局面是越开放越安全。
  政府要做的是进行产业政策引导,建立统一审定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扶持品质好、质量高的品种和产品,淘汰没有推广价值、简单模仿或同质化的品种和产品,而不仅仅是补贴。
  刘石说:“是否给国内种子企业一定的保护期?我们发现凡是开放得较早的行业,都发展起来了。没有外力刺激的话,很难集聚和整合。”
  林敏说:“不能一味保护,盲目抵制,那样国内的也长不大。”
  那么请问:为什么美国农业已经长成世界第一大了,而美国的农业部门一半多的收入仍然来自政府补贴,而且在多年的外贸谈判中,美国从来拒绝取消对农业的巨额补贴?说到这一点,鹦鹉们却绝口不提向美国学习了!
  

巧妙包装,打造形象
转基因寡头拥有成熟的包装手法,策略之一是用学术研究来掩盖其控制世界人口的意图,用国际组织的金字招牌来迷惑大众。
  192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大量资助德国优生学研究。洛克菲勒集团与法本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
  20世纪30年代后期,洛克菲勒基金会大力资助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的优生学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发展分子生物学这个新学科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回避和削弱其种族主义优生学所面临的社会批评。纳粹德国已经让“优生学”背上了“恶名”。他们招聘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来创建新的学科,他们把这个新学科命名为分子生物学,以区别于经典生物学。
  在1932~1957年这20多年间,洛克菲勒基金会拿出了数目可观的9000万美元来支持建立分子生物学这一新学科。
  193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年度报告中,韦弗尔第一次运用了“分子生物学”这一术语来描述他们对这一研究的支持。洛克菲勒集团里里外外的人都把它视为社会控制和社会操纵的最终手段,即优生学。该基金会的科学家充分借鉴了人种优生学的研究,基于几乎所有的人类问题都可以通过基因和化学操作来解决这一基本假设,创立了分子生物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韦弗尔和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世界上所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心。
  1941年,洛克菲勒的科学家们就已经为他们后来的转基因生物和基因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初,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分子生物学新领域的基因学家聚集在冷泉港由卡内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优生学记录办公室,参加一个题为“微生物基因学”的大型科学年会。
  1952年约翰三世成立人口理事会。
  1953年约翰三世成立农业发展理事会。约翰三世的农业发展理事会还为经过精心挑选的几所亚洲大学聘请了美国大学的部分教授来培训新一代的科学家。最好的科学家会被选送到美国攻读农业科学的博士学位。从跨出美国大学校门之日起,这些科学家就会遵循洛克菲勒的农业发展观而卖命工作。这个精心构建的网络将在日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全球传播转基因农作物的战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1年洛克菲勒三世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表了“第二次麦克杜格尔讲演”。他告诉听众:“在我看来,人口增长是当今社会仅次于核武器控制的头等大事……过快的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由于其冷酷的必然性和数字上的确定性,使得人类社会的前途变得惨淡和可怕……人口增长的严酷现实打乱了人类的基本需要,并且阻碍了人类更高需求的实现。”
  1966年福特基金会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并肩作战。福特基金会是一家与美国政府、情报机构和国外政策集团有紧密联系的私人免税基金会。有了福特基金会的资源支持,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绿色革命真是如虎添翼。同年,墨西哥政府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中心致力于推行20世纪40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的小麦育种研究计划。
  20世纪70年代初期,尼克松给基辛格下达了一个任务,让其领导一支高度机密的政府专门小组,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及其与美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这个秘密的专门小组背后的动机来自约翰·D·洛克菲勒和洛克菲勒人口理事会。
  1974年《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完成。减少全球人口和控制粮食成为基辛格领导下的美国战略性政策。这也将成为美国应对全球战略威胁、不断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原材料的全新的“解决方案”。
  1982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些高级顾问力劝基金会的管理层把资源投入到应用分子生物学进行植物育种上。
  1983年开始,里根政府开始资助三角洲与松兰公司的终结者技术研究。
  1984年罗纳德·里根连任总统,美国的转基因寡头在对农业部的政策产生影响和进一步影响世界粮食市场的能力方面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4年12月,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理事们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为期10~15年的项目,把新生的分子生物技术应用到水稻的育种方面。随后的20年中,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了促进和宣传基因工程的开发研究及其在改变世界粮食生产方面的应用,直接投资了1亿多美元,间接投资数亿美元。
  1984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启动绘制水稻基因组图谱的综合性计划。他们通过新建立的“国际水稻生物科技项目”把研究经费投入到世界顶级的研究实验室中。在以后的17年里,基金会花费了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开发和推广转基因水稻。到1989年,基金会每年又在“培训与能力建设”项目上追加了5400万美元,在后来的10年中累计达到亿美元,以传播转基因水稻的最新进展。基因革命的种子正在被精心播撒。
  198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首先发起了对转基因植物的商业用途可能性的大规模研究。
  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该组织通过了一个极端的新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一次允许跨国公司对植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申请专利保护。
  1995年9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费尔蒙特饭店会议”。
  转基因寡头手中的国际学术机构:
  ①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约翰三世的农业发展理事会和福特基金会共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