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我们一直按照这一方针,广泛开展各领域的交流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们积极为中日经贸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支持,于2006年3月启动了中日财长对话机制;5月在东京召开了首届中日节能环保论坛;9月,*总理专门会见访华的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强调中方重视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希望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2006年,我们先后采取了几个“大动作”,积极推动双方开展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国民感情。通过在日本举行“中国文化节”,增进了日本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密切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为改善中日关系营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我们相继启动了两国议会、政党交流,通过与日本政界直接对话,减少战略疑虑,增进相互信任。我们还建立了两国青少年友好交流机制,组织高中生互访。
事实证明,这一系列举措效果非常明显,为小泉之后中日关系的转圜创造了条件。
首相易人?开启希望之窗
中方长期不懈的对日工作和日本国内友好人士的努力,为打破中日关系政治僵局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日本政权更替,则为解决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实现两国关系转圜提供了重要契机。
日本国内也将目标锁定在9月首相易人,双方都希望把握机遇,一举实现转圜。
小泉下台前夕,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接任首相基本已成定局。
安倍出身政治名门,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和叔外祖父佐藤荣作都做过日本首相,他的父亲安倍晋太郎曾经担任过自民党干事长和外务大臣。安倍晋太郎生前为人敦厚,在自民党内受到拥戴,当时曾被视为竹下登之后首相的最热门人选,但突然因病去世。自民党内和选区民众同情安倍晋太郎“壮志未酬”,转化为对安倍晋三的厚爱。1993年,安倍38岁时继承其父地盘,高票当选众议员,从此步入政坛,被称做自民党的“王子”。
安倍口才出众,形象良好,曾获得日本男人时装协会颁发的最潇洒着装奖。在为人处事上,安倍受他父亲影响,擅长协调,能听取他人意见,在日本各界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安倍还很重视公众形象,善于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
中日关系转圜(21)
在当时内外形势下,安倍顺应时代潮流,认真思考如何改善对华关系,多次强调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表示愿努力使政治、经济两个轮子都强有力地转动起来,将日中关系推进到新的水平。
2006年8月3日,安倍出席在东京举行的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时,公开明确主张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认为日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中两国不应让政治问题影响到经济关系。
有一个细节也可以说明安倍有意向中方释放善意信号。9月2日是自民党总裁选举开始的日子。就在这天晚上,安倍的夫人安倍昭惠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宴请访日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林丽韫。安倍昭惠一年前访华时,林丽韫曾邀请她看过京剧。
席间,安倍突然来到会馆,并主动走到林丽韫面前热情握手。在场的一些议员见到这位“准首相”就高喊“安倍万岁”。安倍听到后笑着纠正说,应该是“日中友好万岁”。
安倍也认识到,要改善中日关系,绕不开解决靖国神社问题。安倍出任首相前后表示愿继承1995年村山内阁关于历史问题发表的谈话,承认日本历史上对亚洲邻国的伤害,并表达了改善日中关系的愿望,主动提出就任首相后将尽快首访中国。
当时,战略对话是双方探讨解决靖国神社问题的主要外交渠道。双方都希望通过举行一次战略对话,一举克服政治障碍,实现两国关系转圜。但是,对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现转圜,双方存在很大分歧。
就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日方提出希望于自民党总裁选举后,9月22日至23日在东京举行第六轮战略对话。
日方提出的时间颇含深意,恰逢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之后,首相选举之前。看来,日方着眼于能使新首相人选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希望在新首相正式上台前就改善日中关系与中方达成共识,为新首相顺利执政铺平道路。
9月20日,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
9月22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赴日与日本外务次官谷内正太郎进行第六次战略对话。
此前,双方已经举行过数次战略对话,但从未像这次战略对话那样对中日关系影响重大。那次谈判非常艰苦。除了每天高强度的谈判之外,最难的是心理上的较量。那几天,形势瞬息万变,日方打出的方案时好时坏。双方甚至数次谈崩,不欢而散。
自古以来,外交谈判往往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相比驰骋沙场的武将,从某种程度上讲,外交官身上肩负着国家的利益,一句话、一张纸就有可能左右国家的前途命运。说到底,外交谈判就是在斗心理、斗智力、斗胆略、斗韧性。
最终,经反复较量,戴秉国同志出色完成了任务。双方就克服影响中日关系的现实政治障碍、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
在此前提下,我们同意安倍首相于2006年10月8日至9日正式访华。
“破冰之旅”?安倍首相访华
10月8日中午,安倍首相乘专机抵达首都机场,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日关系陷入长达五年的僵局后日本首相首次访华,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专机抵达前,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很早就守候在机场,等待抓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那天上午,北京秋雨绵绵。中午时分雨停了,天色逐渐转晴。大家原本担心欢迎仪式只能在室内举行,看来天公终遂人愿。
中日关系转圜(22)
下午3点,*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安倍首相举行欢迎仪式。当时,天安门广场悬挂着中日两国国旗,按照政府首脑的接待规格,为安倍首相鸣放了19响礼炮。在中日两国国歌声中,*和安倍首相共同检阅了仪仗队。
按照惯例,我没有参加这场欢迎仪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当时的场面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五年前,小泉首相执意前往靖国神社参拜,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正因此,那年小泉首相对中国的访问只是一次工作访问,而不是正式访问,没有礼炮,也没有欢迎仪式。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后,中日关系最终实现转圜,这场欢迎仪式也被赋予特殊的历史意义。
随即,*与安倍首相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正式会谈。
*代表中国政府欢迎安倍首相来访,对其当选首相表示祝贺。*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是隔海相望的近邻。过去五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领导人互访中断了,两国关系处于不正常时期。最近,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发展达成共识,促成了阁下的这次访华,开启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
*引用南宋着名词人辛弃疾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来形容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安倍首相表示,这次访华在短时间内决定,又恰逢*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幕和中国国庆节,对中方在百忙之中所做的周到热情安排以及*主持欢迎仪式表示感谢。今天北京雨过天晴,相信日中关系也会雨过天晴。
安倍说,我就任首相伊始就能够实现访华,显示了日中双方重视两国关系的姿态。日本国民和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我愿与*就日中关系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
安倍接着说,从历史角度看,日中关系正处在十字路口,双方如何应对,将决定今后百年日中关系的走向。将两国关系推向更高阶段,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建设性贡献,是时代赋予两国领导人的崇高使命和庄严责任。目前我们的问题是,双方不应仅仅是友好,而要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为此,应使政治、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把面向未来的日中关系发展到更高层次。
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这一提法,是日方首次把中日关系定位于战略层面,是日方正视中国发展现实、重视对华关系的体现,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在安倍首相访华前,双方外交当局就此进行了密集磋商并达成一致。
在备受关注的历史问题上,*说,保持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必须按照两国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安倍首相执政不久,就此做出政治决断,实现访华,我们对此表示赞赏。这一决断符合日本的自身利益,不仅会得到两国人民的支持,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我们真诚希望并充分相信安倍首相的这次访问将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走向正轨,从而使此行成为一次历史性的访问。
安倍首相回应说,日本愿谦虚地对待历史,继续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日本曾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和痛苦,留下了种种伤痕,日方对此表示深刻反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战后60年来的发展道路。日本国民和我本人都抱有这种心情,今后也不会改变。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日关系转圜(23)
安倍首相对他曾参拜靖国神社进行了一番辩解。不过他接着说,鉴于靖国神社问题已成为外交和政治问题,我不会表明是否要参拜或是否已经参拜,将根据克服政治困难和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共识适当处理。
日方在历史问题上可谓往前迈了一步。在随后双方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中,日方首次同意以书面形式写入“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对日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我们也十分关注。安倍首相表示,日方将继续遵守日中三个政治文件所确定的原则和精神,不搞“*”和“*”,不支持“*”。
当然,这次会谈的议题很广泛,涉及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安倍首相在会谈中还向*发出访问邀请,欢迎*尽早访日。两国领导人已经一年多没有举行过会晤,这次能够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规划两国关系,确实来之不易。
接着,*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安倍首相,我陪同参加了这场活动。当时的气氛很好,这在过去几年是难以想象的。
胡主席首先欢迎安倍首相就任后首次访华。胡主席说,你就任后首次出访就来到中国,这表明你对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视,我对此给予积极评价。你此访是日本首相五年来首次访华,标志着中日关系出现了转机。我希望你的这次访问能够成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新起点。
安倍首相说,虽然我此访决定突然,但仍受到中方热烈欢迎。他坦言,我就任首相后首访即选择中国,令国内外感到惊讶。访问得以实现,体现了双方重视发展两国关系的意志。
安倍首相说,我们正站在两国关系飞跃发展的起点。在此重要时刻,两国领导人做何判断,能否建立互信关系,关系到今后百年日中两国关系的发展。双方应面向未来,将日中关系推向新的高度,这对两国国民、对两国青年一代的美好未来、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都极为重要,是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责任。
胡主席说,我与你有同样的心情,也希望中日关系雨过天晴,呈现新的局面。进入新世纪,就在两国关系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迈进的时候,由于你的前任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导致两国领导人互访中断,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受到干扰。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推动中日关系尽快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我们尽了很大努力。但遗憾的是,终未能如愿。你就任后,重视中方关切,采取积极步骤,回应中方的努力,我们对此表示赞赏。
安倍首相说,胡主席提出的“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16字方针体现了中国领导人推进日中友好的强烈意愿,日方高度重视。在历史、台湾问题上,安倍首相做出了同样的积极表态。
安倍还欢迎胡主席第二年早些时候访问日本,表示他愿在11月APEC会议和12月10+3会议期间,与中国领导人再次会晤。
安倍首相此行来去匆匆,第二天一早就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韩国访问。尽管时间短暂,但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两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欢迎,标志着中日间长达五年之久的政治僵局初步打开。当时,部分媒体将安倍此访称为“破冰之旅”。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日本而言,卸下了小泉留下的沉重外交包袱,与周边国家关系一举恢复正常。对我们而言,则有利于稳定周边,走活东北亚外交棋局。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日关系转圜(24)
“融冰之旅”?*访日
安倍首相访华后,中日关系步入改善和发展的新阶段。两国保持高层往来,胡主席在APEC会议期间、*在10+3会议期间与安倍首相再次会晤。日本政界要人竞相访华,经济界纷纷寻求合作商机,民众对华认识和涉华舆论环境有所改善,中日互利合作呈现出新的局面,中日关系出现回暖的气象。
虽然安倍首相访华打破了中日间累积五六年之久的寒冰,但正如古语所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时的中日关系犹如大病初愈,仍然十分脆弱。
为巩固两国关系回暖的势头,有必要保持双方高层接触和互访,增进相互信任,推动双边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2007年初,双方商定*总理将应安倍首相邀请于4月访问日本。
安倍首相对*的访问高度重视,他两次托人给*带来亲署信,对*访日表示欢迎。
其中一次是托年初应中日友协邀请访华的日本自民*会对策委员长二阶俊博先生带来的。
二阶先生是日本知名政治家,曾担任过经济产业大臣、运输大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