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②: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③;未见颜色④而言,谓之瞽⑤。”(《季氏》第一六·六)
章旨
孔子强调面对有德位的人,说话要不躁不隐,察言观色。
注释
① 君子有德行的从政者。朱熹《论语集注》:“有德位之通称。”
② 愆音qiān,过失。
③ 隐隐匿。
④ 颜色脸上的表情。颜,两眉之间,于此扩大指面部;色,脸上的表情。
论语卷·论法语(2)
⑤ 瞽目盲。
析论
本章的君子是指有德行的从政者,这种君子考虑事情必然是德业兼顾,因此和这种君子讲话,要特别谨慎。时候还没有到就抢着讲话,这就叫做躁,“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多错误也多,这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祸害了。该讲话的时候不讲话,这就叫做隐。“隐”,表面上是指有话不说,给人城府太深、不够坦然的感觉;退一步说,纵然没有心机,但是该讲的话不讲,也是有所隐瞒;再退一步讲,该讲的话不讲,该有的权益往往也会跟着丧失了。至于不看颜色就抢着讲话,其不易得体,甚至于说错话,那是当然的。
问题与讨论
1。 说话代表一个人的内心,坏人的话应该是充满了坏心眼,为什么孔子会说“不以人废言”?
2。 古代忠臣抗颜直谏,干犯天威,博得后人一致尊崇。为什么孔子却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二、善言
人群之中,整天有数不清的话语在传播着。其中有的是正面的,或者鼓舞心灵,或者增进智慧,或者融洽入我情谊;有的则是负面的、伤风害俗的、攻击毁谤的、了无意义的。负面的话语,使人不舒服,使人玩岁愒时,而正面的话语,则使人温馨满怀。所以荀子(《荣辱》篇)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正面的话语,对人生有莫大的助益。然而哪些话是正面的,有益的呢?实在也无法一一指陈,本单元且以三章略作举隅。第一章的重点是别人的规劝语,第二章的重点是师长的启示语,第三章则着重在自我的合理承诺,实践合理的承诺,使自己有义有信;钻研师长的启示,使人中规中矩;听从别人的规劝,使人知过改过。
进德修业,是可以从践履这些善言展开的。
(一)
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③乎?绎④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⑤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第九·二三)
章旨
孔子勉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告诫与劝导,而迁善改过。
注释
① 法语之言严正的告诫。
② 巽与之言委婉的劝导。巽,音xùn。
③ 说音yuè,通“悦”。
④ 绎音yì,抽引丝绪,引申有仔细思考省察的意思。
⑤ 末与“弗”、“莫”、“无”通。
析论
过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即使圣贤也不例外。但圣贤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知错能改,不作掩过饰非的无谓之举。颜渊“不贰过”(《雍也》篇)、孔子忧“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篇),清楚地告示人:不怕有过,就怕有过不能改(《学而》篇)。所以,孔子对“过”有个说法,即“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
一旦有过而被发现,旁人或许会以严正的辞气加以纠正,或许会以委婉的言语从旁规劝,这应该都要心存感激,虚心接纳的,因为他们找到我们行为、智虑、情性的盲点,还指引可行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改过、寡过,完善德行。可是,往往因为自尊心作祟,我们会不愿意承认自己作错、犯过。所以对于别人严正的指教,表面上虽满口唯诺,心里却不以为然,甚至还嫉恨恚怒;而对于别人和颜委婉的劝导,却只庆幸没有受到苛责,保住了颜面,而不思考其人劝说的微言,发现自己真正的错误所在。这两种态度,都无法改善自己的行为。
孔子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有的毛病,真值得再三玩味。
(二)
有子曰:“信①近于义,言可复②也;恭③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学而》第一·一三)
章旨
有子示人:言行交际当以礼、义为依归。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论语卷·论法语(3)
注释
① 信与人约定。
② 复践履。
③ 恭敬顺。
④ 远音yuàn,远离。
⑤ 因亲近、依靠。
⑥ 宗宗主、效法。
析论
任何一个社会,怎样的行为、怎样的言说、怎样的人格是合理合宜的,通常会有一定程度的共识。人只要生活其中,朝夕濡染学习,都会熟悉这些共识,和因此生成的规范。只是,行为规范虽然清楚,但不遵守的,还是不乏其人;而自认遵守却又拘泥不通的,也大有人在。
就以说话要守信、对人要恭顺、交友要互相信赖这些平常的道理来说吧,有些人便不能做得很好。有人一味要求“说到做到”,一旦做到了,反倒造成伤害自己、也连累他人的后果。因为那些话是不应该付诸实行的。毕竟人非绝对完美,平时的说话,往往会受情绪、环境、局势以及自己知识的有限性影响,而违背了理性,其中如果是属于预先承诺的话,怎么能真的去做呢?有人则一心一意对人恭顺,客客气气,却不知道表现过度,极有可能泯灭是非,不辨善恶,风骨尽丧而沦为乡愿,成为人家瞧不起的烂好人。有人则对于朋友全讲义气,不论如何都支持他、信赖他,以为那才够“朋友”,有亲切感。却不知道朋友应该互相切磋德行,规劝是非。举凡这等人,都是太固执习见了,以致失去道德判断的自由,拘固不通,似是遵循规范,却残害了规范的真精神。
这章有子提醒我们,人在言、行、交际上,都要细细思考社会规范的真正用意。社会规范说人要守信,但自己还要有“义”的辨别;规范说对人要恭顺,但自己还要守“礼”的分寸;规范说要亲近值得亲近的人,但自己还得思考什么样的人,才值得自己信赖、依靠。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①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一五·二三)
章旨
孔子告诉子贡恕道之精要。
注释
① 一言简单的一句话。
析论
道德实践最重要的凭靠是自己,而非外在规范。但是所谓凭靠自己的良知以判断是非对错,可不简单,那不是自以为是,师心自用。必须经过自己不断地思索、讲习、磨炼、修养之后,才能有清明的判断能力。孔门师弟之间,日常讲学修德,精彩的部分就在这里。他们相互砥砺切磋,以期不惑于理,不逾规矩。德行讲习中,想要掌握功夫要旨,以最简约的原则来待人处世,应该是虔诚的学者一种积极的想法。孔子曾向弟子表示“吾道一以贯之”,(《里仁》第四·一五)此章又有子贡求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即显示出孔子弟子求道若渴、积极修德的心态。
“一以贯之”章,由曾子侧面说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章则再次提到“恕”字,足见这是儒家道德学说的精髓。外在规范既然不尽可靠,那么,指导自己言行的原则,又是什么呢?“恕”应该便是答案。唯有我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能发现如何的言行是合理、合宜的;才能注意自己的待人处世,修正自己的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是简约而又具体可办的原则,怀此一念以行世,必能寡过进德了。
问题与讨论
请介绍自己的“座右铭”,试说体会,以与同学分享。
三、言行
人类由思想到语言,由语言到行动,都有距离。所以有人想得到,但是说不好;有人说得出,但是做不到。人的言语要能成就人群,而不是卖弄小慧;说出的话一定要能做到,实践时一定要全力以赴;宁可做而不说,不要说而不做。
(一)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①,难矣哉!②”(《卫灵公》第一五·一六)
论语卷·论法语(4)
章旨
孔子告诫人们:群居交谈,应以义理为内涵。
注释
① 小慧小聪明。投机取巧、行险侥幸的小聪明,对于德行修养反而有害。
② 难矣哉难以进德有成。
析论
人类群居,相摩以善,循规蹈矩,则渐渐养成敦厚质朴的习性,道德修养日新又新,就会走到至诚至善的路子去;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则会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性,道德修养日趋浇薄,就难以成德成事了。晋代名士好为清谈,在后人的眼中,许多都是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话,所以难成大道,甚至于还被讥为“清谈误国”。年轻学子在学校的聊天,也很容易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虽然不至于有什么害处,但是大好时光流逝,德业没有长进,也是一种相当大的损失呀!
(二)
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②,行笃敬③,虽蛮貊之邦④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⑤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⑥于前也;在舆⑦,则见其倚于衡⑧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⑨。(《卫灵公》第一五·五)
章旨
孔子答子张问行,说话忠诚而信实,行为笃实而恭谨,而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自能通行天下。
注释
① 行音xínɡ,指行事的原则。
② 言忠信说话忠诚而信实。
③ 行笃敬行事笃厚而恭谨。
④ 蛮貊之邦泛指四夷未开化之国。
⑤ 州里乡里。指已开化的中国。周代制度,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⑥ 参陈列、呈显。
⑦ 在舆在车上。
⑧ 倚于衡靠在车辕前端的横木。衡下有轭,所以叉马颈。
⑨ 绅腰部的大带扎束后,剩余下垂的部分。
析论
说话忠诚而信实、行事笃厚而谨慎,这是与人相处,可大可久的最基本的原则,即使在言语不通、文化发展程度较低的蛮貊之邦也都行得通;相反地,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事不笃厚谨慎,虽然在乡里之间也是行不通的。郭子仪单骑退敌,靠的就是忠信笃敬啊!
《子路》第一三·一九:“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与本章章旨相近,可以参看。
(三)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里仁》第四·二四)
章旨
孔子论君子对言行的态度。
注释
① 讷讲话谨慎而不轻率出口。
② 敏勤敏。
析论
言与行,是人类社会中很有趣的两种行为。一般而言,话多的人,动作就少;动作快的人,话多半也少。俗话说:“满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当。”正是这个道理。人生时光有限,花在讲闲话上,做正事的时间就少了。况且言多必失,反而害事。
说话容易,所以一般人容易轻忽;做事困难,所以一般人容易怠惰。孔子勉励我们要“讷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要我们革除这样的弱点。但是,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也只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着一“欲”字,正说明其困难,以见君子时时以此自惕。
(四)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一四·二七)
章旨
孔子论君子对言行的态度,以言过其行为耻。
析论
言过其行,指话说得过了头,(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但是行为却做不到。其原因,若不是好大喜功,就是存心欺骗,两者都是立德修业的大忌。言过其行,次数多了之后,就会造成信用破产,讲的话再也没有人会相信了。因此君子以此为耻。
(五)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耻躬之不逮②也。”(《里仁》第四·二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论语卷·论法语(5)
章旨
孔子论古人以说话不能实践为耻。
注释
① 言之不出话不轻易说出口。之,介词。
② 躬之不逮自身的行为做不来。躬,自身。逮,及。之,介词。
析论
古人重承诺,一言既出,生死以之。如果是做不到的事,绝不随便答应。所谓“一诺千金”,便是这种典范。荆轲、聂政、季布等,都是这种人物。游侠之士,尚且如此,何况是以道德良知自律的知识分子呢!
(六)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宪问》第一四·二〇)
章旨
孔子论人言语轻忽,则行动必然难以配合,不易达成。
注释
① 怍愧疚。
析论
言之不怍,表示轻许诺。轻许诺的原因,是不把实践当一回事;不把实践当一回事,当然为之也难。与这样的人交朋友,很难有什么事是可以预期的。对人如此,对己也不会好到哪里。进德修业之难望有成,那是不言可知的。
问题与讨论
1。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2。 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 想看书来
论语卷·论人(1)
一、论古人时人
孔子说:“见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