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不论怎么说,晏婴与人交往,必然能掌握分寸,恭敬待人,是可以想见的。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晏婴恭敬对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恒久无替,可见是发自真诚与人交往,而非党比为利,虚应敷衍,所以他也赢得别人持久的友谊,以恭敬相对待。
  真正的朋友,把相互提振道德视为义务,晏子这般恭敬自持,进而自然感染朋友,使他们也以真诚恭敬对人,实在称得上“善与人交”。
  一般人的交往,往往在彼此亲近熟悉之后,忘了分寸,失去应有的礼敬之心。现今社会“朋友”之间,因调笑狎渎、混淆彼此而引起不满、怨愤,甚至反目成仇的事例,屡见不鲜,都是少了一分尊重所致。晏子的行谊,实在值得现代人深思、效法。
    (八)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②也义。(《公冶长》第五·一六)
    章旨
  孔子赞美子产有合乎君子的四种美德。
    注释
  ① 子产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长于政治,为政宽猛并济,历佐郑简公、定公、献公、声公。当时晋、楚争霸,郑处两大国之间,而不被兵革数十年,子产之功也。
  ② 使民役使人民。
    析论
  子产这个人,做人谦逊规矩,事君敬顺谨恪,这应该是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国君信赖,而执掌郑国大政的人格特质了。他的为政,一点也不苟且,他照顾人民,使人民都能享有惠利;他使用民力,很有节制,也很合宜,是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所以孔子赞美他有君子的风范。揣摩本章的大义,如果从子产的惠、义谈起,也是很有意思的。
  惠是仁爱利人之意,义是合理适宜之意。子产治国,很重视人民的感受,他不以舆论的批评为忤,反而乐于从倾听人民的声音中知道执政的缺失,以求改进,顺应人情。他深信唯有本着爱民利民的心从政,才能减损民怨,一味禁绝批评,只有适得其反。因此,为政三年,郑国人民便歌诵:“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见《左传》襄公三十年)执政二十二年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史记·郑世家》)观此可知:子产多么深得民心!
  子产抚育人民有惠、使用民力合义,使得他拥有厚实的民众支持度,奠定他在郑国巩固的政治地位。权高又得众,在此情形下,他不改一贯的谦恭、敬谨的态度,辅相国君,不僭越、不怠事、不招忌,在春秋晚期君不君、臣不臣,伦理沦丧的世代,不是显得难能可贵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论语卷·论人(5)
试着从惠、义往上理解,则权高又得众的子产,其恭、敬必然是出乎至诚,而他的从政,也必然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权力欲望而已,他是真诚为国爱民的。
    (九)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②’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一五)
    章旨
  孔子说明孔文子谥“文”的道理。
    注释
  ①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文。
  ② 文依死者生前行迹而为他所立的称号,是为谥。《逸周书·谥法解》记:“勤学好问曰文。”
  ③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
    析论
  孔文子是卫国的贤臣,早于孔子一、二年而死。他死后得到的谥号是“文”。谥号是根据死者一生行谊而论定的,反映了当时人对死者品行的评价。
  对于孔文子能够得到这样的美谥,子贡似乎有所质疑,是以请教于孔子。孔子则认为孔文子谥“文”,实至名归,因为他聪敏而又好学。而他的好学精神,从他不会羞于向地位较低、能力较弱的人启齿请益,便可看得出来!大抵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领悟力本来就高人一等,如果加上勤学好问,必能厚殖学养,充实文雅的生命内涵。孔子可谓一语道破孔文子成就文雅生命的本源所在。
  曾子曾经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第八·五)意思是说:我的一位朋友,他在世时,一直都很好学勤问,很谦虚,一点也不自满;而且能不计较别人的冒犯。历来注家都说这是曾子怀想颜回,语气中含蕴无限的景慕与赞叹。可见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是多么令人激赏,而好学勤问,也可视为涵养文德的必要条件了。
    (十)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②;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第五·二一)
    章旨
  孔子称许宁武子尽忠为国的用心。
    注释
  ①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谥号武。宁,音nìnɡ。
  ② 知通“智”。
    析论
  宁武子生存的年代,约早于孔子一世纪,他是卫国名臣,辅相卫成公,奠定卫国安定的局势。孔子居卫甚久,对于宁武子志事乃有深刻的认识。
  这里所谓的“邦有道”、“邦无道”,都是就卫成公在位时而说。
  卫成公即位第三年,因处理与晋国的外交问题,与国人不协,得罪于晋国。从此在晋国霸权的逼迫下,君臣相讼,流离颠坠,还被晋国囚执。所谓“邦无道”,指此时也。这期间,宁武子随侍成公之侧,亲奉衣食。晋文公曾命医者毒杀成公,宁武子预知其事,乃贿赂医者,薄用鸩毒,才得幸免。两年之后,因鲁国出面说情,卫成公才被释返国,继续主国,宁武子仍然担任辅相重责。在他们努力下,国家逐渐安定,人民小康,与大国关系良好,罕被兵戈。所谓“邦有道”,指此时也,其事散见《左传》(僖公、文公间)。
  卫成公复国,宁武子为政十余年,(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君臣一心,国人和谐,内政、外交俱有成就,这是他的“知”。不过这种成就其他贤臣或许也能办得到、比得上。至于他在君臣不协、强权凌逼、成公流离失国之时,见危致命,忠贞隐忍,从容周旋于艰难,终至化险为夷。居危犯难之际,一般人甚至还会笑他太傻呢!这股坚毅的傻劲,就不是常人所能赶得上的。
    (十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③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④,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二五)
    章旨
  孔子说明自己与左丘明一样,鄙夷虚伪不真之人。
  

论语卷·论人(6)
  注释
  ① 足恭过分恭敬。足,音jù,过分。
  ② 左丘明唐赵匡认为此处左丘明是孔子前贤,而非后世所说撰写《春秋·左氏传》的作者。
  ③ 丘孔子自称。
  ④ 匿怨而友其人隐藏怨恨而与所怨之人交友。
    析论
  人与人相处最贵真诚,此章孔子引左丘明的话,说出对伪善者的谴责。
  伪善的人,言语往往最为动听,面容往往最为和善,态度往往最为恭敬,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很容易给人好印象。但他们这些表现却只为服务特定的人物——那些对他的升迁、发财等名利有帮助的人。也就是说,伪善的人把自己的言语、面容、态度等都作为射利的工具,把人与人相处,都视为谋利的手段,目的只在图利自己,而非和善待人。为了利益,他们尽可逢迎别人,矮化自我;同样的,利益所在,他们也可狠心打击别人,不顾情义。所以孔子也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三)
  朋友之间,虽然不至于勾心斗角,但有时也会意见相左而产生摩擦,心生怨恨不满。若是不能自我化解,却只为维持表面的和气,而刻意隐藏、压抑,也不思开诚布公、化解心结,事实上并非真诚的表现,这与伪善相去不远,是不值得鼓励的。而如果隐忍着对某个人的怨恨、仇雠,却刻意去接近他,表面上与他为友,却伺机报复,则可以说是将“朋友之道”完全践踏了,这种人堪称阴险的小人,为君子所不齿。
    问题与讨论
  1。 请举出一位你所尊敬的历史人物或公众人物,说出所以尊仰他的原因;并与同学互相讨论。
  2。 请查阅管仲、子产传记,比较两人的品格与政治表现;并请提出你评断政治人物的具体标准。
  3。 平常你会因何而心生怨忿?又是如何消弭心中怨气的?
  4。 你希望朋友怎么对待你呢?要如何才能获得朋友的敬重?试申己见。
    二、记孔子
  以下十一章汇记孔子之为人、日常生活的情况,从中可窥见孔子闲居时的仪容、态度与神色。由于其内在心性修养深厚,所以外在气象自然中正平和,在待人处世方面,也都能趋于中庸,不偏极端。他戒绝意、必、固、我四事,不语怪、力、乱、神,敬慎斋、战、疾,从这些可见其性格、怀抱与修养。他的恻隐之心,处处随客观境遇而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中,如“问人不问马”、“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在鬼神信仰盛行的时代,他抱持重人道的理性精神,一切尽其在我,为其所当为,俯仰之间,无所愧怍。这些都充分彰显其平凡中的不平凡,值得我们细细揣摩,深深领会。
    (一)
  子之燕居①,申申如②也,夭夭如③也。(《述而》第七·四)
    章旨
  记孔子闲居时之和适。
    注释
  ① 燕居退朝居家,闲暇无事之时。
  ② 申申如舒适自得的样子。如,助词,犹“然”。
  ③ 夭夭如温和愉快的样子。
    析论
  孔子闲居时的仪容、态度与神色,在《论语》中颇有记载。这一章提到孔子在家闲居时,“申申如也”,心中无事,容颜舒展,不是一天到晚皱起眉头在忧愁。表示了孔子的心安理得和坦荡胸怀。同时“夭夭如也”,表现了温和愉快的心情。
  孔子生活时有所乐,亦时有所忧,不过,他所忧的不是个人的利禄穷通,而是德业的进修、仁政的施行否?因此他虽忧国忧民,但始终有自己执著的信念,所以能达观开阔,安宁愉快。这样的气象,正可看出孔子的为人,纵然一生挫折困厄,但不以个人为忧,故能自得其乐。
    (二)
  子温而厉①,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三七)
    章旨
   。。

论语卷·论人(7)
记孔子容态中和,庄严、恭敬而自然。
    注释
  ① 厉严肃。
    析论
  内在的心性修养深厚,表现在外的气象自然中正和平。本章即记孔子的学问修养,展现出的容色神态:温和中带有几分严肃,使人感到亲切、可敬,但不敢放肆、轻慢。威严而不刚猛,使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但绝无凶猛暴戾之色。对人恭敬而又安详,不做作也不呆滞,活泼而自然。这与前章“申申如”、“夭夭如”意思相近,都是说明孔子表现的仪容、态度与神色,总是那么刚柔适中、温和舒泰。这是“修于内而发于外”而逐渐达到的境界,由此亦可想见孔子修养功夫之深厚。
    (三)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①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②言,唯谨尔。(《乡党》第一〇·一)
    章旨
  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
    注释
  ① 恂恂如信实恭慎的样子。恂,音xún。
  ② 便便音pián pián,明辨的样子。
    析论
  本章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中,所表现的语言、容态各有不同。居家乡时,与乡亲、宗族父老相处,他总是信实恭慎,谦逊得像不大会说话似的。然而在宗庙、朝廷之上,却能侃侃而言,辨明事理,但是态度非常谨慎。
  一般人或许以为孔子在乡里和在宗庙朝廷上怎么两副面孔?其实这正是孔子谨慎诚敬的具体表现。在乡里之中,因有许多长辈在,孔子恒以晚辈自抑,谦逊木讷,绝不卖弄口舌、妄自尊大,也绝不以贤德骄于长者。但在宗庙朝廷上,因负有职责,所以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说理明白、不含糊。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并无矛盾。
    (四)
  子绝①四: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子罕》第九·四)
    章旨
  记孔子所戒除之四种态度。
    注释
  ① 绝绝去、戒除。
  ② 毋意不凭空臆度。毋,禁止之词,作“不”讲。意,通“臆”,测度。
  ③ 必专必、武断。
  ④ 固固执。
  ⑤ 我私己。
    析论
  本章记载弟子平素观察老师立身、处世的态度,从中可见孔子的修养境界,也可以想见弟子平时观察的细密。
  孔子所要弃绝之事是:意、必、固、我这四种毛病。“意”是事情未至时,以己意妄加臆测。“必”是主观武断极强,不重客观发展来看事情,便执定主见,毫无理由地认定必然如何。“固”则是一味固执成见,拘泥而不知变通。“我”则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在狭窄的个人天地之中自我封闭。如此一来,其生命当然也就干涩贫瘠,不可能丰富,不可能进步与成长;处事则足以败事,自处则不能进德修业。孔子之所以戒除意、必、固、我四事,岂无由哉?
  从弟子们记下孔子所戒绝的四件事来看,孔子对于认识、判断外界事物,特别强调要严谨、客观、灵活;主张尊重事实,不自以为是,重视别人的存在。这种开明先进的态度与行事风范,颇值得后人研究、借鉴。
    (五)
  子之所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