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微反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微反应-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套书对我有用吗?
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形,则这套书提供的知识和技术能提供巨大的帮助。
  ★ 你与亲人相隔遥远,你很担心他们是否过得健康安好。每次打电话的时候,他们都会告诉你一切顺利,没有什么不好的。你很想知道他们是否真的过得好,还是只是为了怕你担心而对你“报喜不报忧”。
  ★ 认识新朋友的时候,对方是个什么类型的人,和你说话的时候是否真诚?对方在侃侃而谈或沉默不语的时候,内心究竟在想什么?义愤填膺的同仇敌忾是否真实,开心大笑的时候是否在故作轻松?
  ★ 你和恋人相处良久,感情不像原来那么炽热,你不知道他(她)是否还深爱着你。虽然每次问起来,他(她)都信誓旦旦地说非你不娶(嫁),但是你依旧不放心,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和怀疑,你想知道对方说的是真心话,还是只是应付你而随口一说。
  ★ 你是某公司的招聘官,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不错的应聘者,你想知道他的叙述是否真实,他到公司的实际追求是否就是他所说,他所作的承诺是否可信,哪些是他真正关注的因素?
  ★ 你的上司说很器重你,觉得你值得栽培。你想知道他是真的要栽培你,还是只是这么说说笼络你,目的是让你死心塌地地做事情,甚至是要你替他抗雷做替死鬼。
  ★ 你的团队成员造成了损失,甚至可能出现内鬼,究竟是谁把事情搞砸了,有没有人对别人栽赃陷害、造谣生事,甚至频施暗箭,把搞砸事情的责任扣在他人的头上?
  ★ 你和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客户说自己的条件已经是最优惠的了,已经到了底线了,甚至当场做出即使谈判破裂也在所不惜的样子。你想知道客户是真的不想合作,还是只是做做样子,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回报。
  ……
  如果你认真阅读这套丛书,掌握了书中提供的知识和方法,那么,身处上述具体情境中的时候,你将可以作出很好的判断。通过对声音、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的观察和对比,你可以瞬间判定,对方是否在讲述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对方动作、表情和语言不一致,则很可能说明他(她)说谎了。面对可能潜在的危险,识别谎言可以立刻引起警觉,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被他人的表面说法蒙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你还希望进一步探寻真相,则可能获得更大收益。能够尽可能掌握到真相,你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甚至可以引导对方,在双方交往中占据主动。
  也许你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你还会承担朋友、恋人、上司、下属、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社会角色,只要你处于人际关系当中,就需要与他人打交道,只要你有了解他人真实心理状态的需要,你就都应该懂一点微反应的知识和技术。
  与其他所谓的“读心”类书不同,本套丛书给你的,是那些作为人就无法逃避的微反应线索。
  一个人,可能因为知识、阅历、能力的原因,能够在内心波涛汹涌的时候做到面不改色,明明很讨厌别人却可以表现出很喜欢。他(她)也许很会演戏,会掩盖,会“装”,但是,他(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微反应。也就是说,微反应是“装”不出来的。因为微反应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是人类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为了自我保护和优质繁衍,微反应不受个人思想的控制,因此它最能够体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反应,他(她)的“装”也只能在那之后。因此,微反应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意图的最准确线索。如果你观察到了真实的微反应,接着又看到了试图掩饰和造作的表演,那么真相已经摆在你的面前。
  除了微反应的动作之外,微表情和微语义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微反应主要讲的是细微的身体小动作,微表情主要针对脸部的细微表情变化,微语义则是探寻只言片语后的真实意思。它们帮助我们构建了一个判定他人说法与想法是否一致的立体框架,从而使得我们的判断更加准确有效。
  我们之所以无法有效影响和改变他人,是因为不知道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被他人的语言,以及各种“装”出来的表情和行为所欺骗。观察和分析微反应恰恰让我们握有读懂他人内心的核武器,让我们可以看透他人伪装,发现他人的真实心理,保护自己,准确出击,最终赢得安全且精彩的生活。
  

什么是微反应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它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如果要为“微反应”这个心理学领域的新词找个外国前辈词汇来对应的话,那它的英文原文应该是“Micro…expressions”(通常译为“微表情”)。
  随着美国电视剧《别对我说谎》的迅速普及,“Micro…expressions”一词已被很多国人所熟知。这个词并不是电视剧生造出来的,在美国保罗·埃克曼教授的若干著作,如《情绪的解析》《说谎》等书中就已得到广泛应用。根据上下文,埃克曼教授确实用它来指面部微表情(时间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用于判断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可用于测谎。
  但是,通过查词典可知,“expression”一词的中文意思不仅仅指表情,而是涵盖了表达、表现、词句等多种意义。而分析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也不应当仅仅限于面部表情,应当通过观察并分析表情、肢体动作、语言意义等被测试人的表现,才能全面判断。因此,我们在这里使用“Micro…expressions”一词,其内涵就不仅仅限于面部的微表情,此处的“expression”一词更适合于翻译为“表现”。
  表现就不能是故意的吗?凭什么用来判断心理状态,甚至还能用来测谎?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体的动作表现都是可以进行主观控制的,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如瞳孔)。但是,因为人的动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时候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各种表现)却不太容易作假。在刺激有效的情况下,被测试人的最初瞬间反应绝大多数都是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可靠。当然,这些反应很快就都被控制和修正了,且动作幅度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着重研究微小瞬间反应的原因。
  因此,要想让被测试人表现出真实的心理状态,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有效的刺激。鉴于针对“有效刺激”的研究与针对“表现”的研究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我们最终决定用“反应”一词来涵盖“刺激—表现”这个完整的过程,并把全部的内容提炼成一个词,中文叫做 “微反应”,英文叫做“Micro…expressions”。
  严格来讲,“微反应”是个广义的“大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 ,可以别扭地称为“微动作”,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称为“微语义”,属于“语言微反应”。
  但同时,“微反应”在通常汉语语境下,又会让人直接联想到身体的动作反应,即前面列举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微动作”。所以,“微反应”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作为一个狭义的“小词”,以便更贴近普通人的理解。
  这本书中致力探讨的,是“身体微反应”,简称“微反应”(狭义)。关于微表情和微语义的内容,将会陆续专门撰写书稿探讨。
  

人具有的8种微反应
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为你解读人所具有的各种微反应,其中:
  冻结反应(第3 章),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的第一反应。突如其来的刺激,会让人瞬间出现短暂的停顿,用来看清状况,判断对策。如果在一个问题后,对方出现瞬间的行为停滞,说明这个问题让对方感到意外,意外的刺激是打破对方心理防线的有效手段;
  安慰反应(第4 章),是人受到负面刺激(批评、压力、否定等)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安慰反应在说谎的时候尤其常见且明显,因为说谎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行为。如果对话的情境可以确定存在某种压力,那么安慰反应可以映射出此人当时的内心状态——不舒适;
  逃离反应(第5 章),是人感受到厌恶或恐惧的时候会产生的反应。如果面对的刺激具有威胁性(可能伤害到自己),而自己又没有改变局面的信心,则会出现逃离反应。远古时代的逃离是跑,现代社会的逃离则多数比较隐晦。出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出行为人内心对刺激源所持的负面心态,厌恶或恐惧;
  仰视反应(第6 章),是对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异、胜败预测、优劣定位进行判断后的反应。进化积累的本能,使得人会仰视比自己高大的对象,蔑视比自己矮小的对象;反之,人也会本能地尽量抬高自己的身体以期建立优势,也会在认怂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放低。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体态高低,可以判断其内心的自我定位;
  爱恨反应(第7 章),是人际之间心理距离的两个极端——爱和恨所主导产生的反应。爱的时候会希望对方也能爱,会担心对方不爱;恨的时候会主动拉开距离,会咬牙切齿地质问“为什么不爱我”,还会干出更疯狂的举动。身体间的距离,可以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体现出其内心的喜爱与厌恶;
  领地反应(第8 章),是人在自己的“领地”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风范。自己的地盘里,人会表现得放松、自在、威严,还可以丝毫不费力地指挥。如果有人敢于挑战自己的领地范围,则会引起强烈的警觉和反击。观察人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判断出其内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战对方心中设定的领地范围,可以激起强烈的愤怒,这些可以帮助建立心理测试中的有效刺激;
  战斗反应(第9 章),是愤怒的最强体现。引发愤怒和战斗的原因,无论多么具体,都可以归结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胁,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对生存的威胁,“冲冠一怒为红颜”则可以溯源到对繁衍的威胁。一旦战斗反应出现,除了可以逆推出愤怒情绪之外,还可以预见到“不会轻易放弃”的行为趋势;
  胜败反应(第10 章),是战斗结束之后的表现。胜利的人趾高气昂,失败的人垂头丧气。如果经过战斗之后,观察到被测试人的胜败反应,则可以用来分析此人心态,还可以用来预测事情未来的走向。
  了解了各种微反应,就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对他人的情绪和心理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准确把握了他人的心意,也就可以相应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扑朔迷离的谎言
微反应研究最神奇的地方,也是它最高端的价值,是能够分析他人是否说谎。也就是说,可以判明对方所说的是否就是其所想的,从而为自己的应对找到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理学家们在心理学研究范畴中对谎言作出过很多种定义,每种定义都各具其合理性,而且,为了寻求学术上的缜密,专家们对定义的表述又都相对复杂或晦涩。有的论证到极端的时候,竟然发现表演魔术完全符合说谎的定义,还要特别把它作为例外剔除。
  学术的严谨其实很多时候是怕被同行挑错,其实说谎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不求百分之百的严谨,只是简单地定义为,说谎就是故意把假的信息传达给别人。根据说谎者的需求,谎言的表达形式有很多,从一言不发到滔滔不绝,从一个眼神到连篇累牍的满纸文字,都可以是谎言。
  说谎从形式上分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否认真实的信息,“不知道”或者“不是这样的”,学术上称为“掩藏型说谎”;另一种是编造虚假的信息来代替真实的信息,把黑说成白,或者把黑说成有点黑也有点白,学术上称为“捏造型说谎”。
  说谎的形式非常复杂,但目的却是简单的四个字——趋利避害。说谎,要么就是为了逃避危害(批评、损失甚至惩罚),有个坏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得倒霉,说假话就有机会规避;要么就是为了获得利益(奖励、收益以及被喜爱),有个好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肯定没份,说假话就有机会得手。
  趋利和避害都会存在掩藏与捏造的情况。根据我们的测试和实验统计,在趋利中,捏造的情况更多,而且是捏造事实以提高自己的情况居多;在避害中,否认的情况更多些,将对自己不好的信息都掩藏起来或者否认掉,当然,捏造的情况也不少,一般会是捏造与事实不同的信息或者把负面信息的主体更换成别人,进行责任推卸和转移。如图2…1。
  谎言是经过思维和推导之后的复杂反应,归属于大脑中的高级功能管理,其逻辑复杂程度非常之高,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积极信息)
  说谎的回答:是。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属于捏造,目的是趋利。因为这个专业比赛冠军的头衔,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精神的被崇拜和被喜爱,或者物质的奖励)。
  如果回答“没有”,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否认自己拥有这种好的头衔,不能趋利,不能避害,没有说谎动机。
  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负面信息)
  说谎的回答:没有。
  直接否认负面信息,目的是避害,逃避可能面临的惩罚(精神层面的不信任,或者物质层面的处罚、开除)。
  如果回答“是”,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承认自己犯过错误,会引起惩罚,或者失去获得利益的机会,没有说谎的动机。
  不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只是一层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