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悟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悟理-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情,有什么宗教信仰,接受了什么程度的教育,具备哪些技能和特长,喜欢和可以做哪些事情,不愿和不能做哪些事情,自己的愿望和追求是什么,等等。其实,人生中的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如家庭出身、血缘关系、人种等,而可以选择的事情也非常有限,每一次不同的选择,都可能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节点。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履历,勾画出自己的人生曲线,明确自己当前的位置和奋斗的目标,引导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自己,迅速、准确地在社会上找到合理定位。这样,会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正确地处理生活中大与小、得与失,才能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生的无奈——原子的束缚状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伟大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我们留下的精美诗句。然而,绝对自由的人生是不存在的!
  人是组成社会的一个原子,必然会受到周边原子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正如上节所描述的,人只是*空间中的一个点,*空间的每一个坐标轴都是限定我们的一个因素,同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法律制度都在约束我们的行为,因此,每个人事实上都是一个处于被束缚状态的“原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转。
  记得23年前和我在一起学英语的一个同学讲述过这样一个比喻:“人的一辈子总在不断地给自己脖子上套绳子,娶了媳妇给自己脖子上套了一个绳套,每生一个孩子就等于给自己脖子上套了一个绳套,我太太给我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等于一下给我套上两个套,再加上老人、其它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等等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断地给自己脖子上套绳套,而每一个绳套都试图把你拉向另一个方向,使得你无所适从,最后就在这些绳套的牵动下不得动弹,弄不好会被活活地勒死……”。非常不幸的是,他被自己的话言中了,六年后不幸病故,年仅48岁。
  人是群居性动物,不可能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父子、夫妻、朋友、同事等等。构成某种关系的人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与作用,如同固体物质中的每个原子之间具有一定的束缚能。人与人之间构成的关系不同,彼此之间的束缚能就不同。一般来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束缚能最强,相互之间的影响与作用最大,其他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依次递减。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之外,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外部约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会对人的自由意志产生巨大的作用,形成难以摆脱的束缚能。
  人在社会中通常因为这些束缚而被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到达成功的彼岸,而是因为太多的利益因素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各种各样有形的和无形的网,在这些网的束缚下,人们会产生很多的顾忌,变得越来越缩手缩脚,唯唯诺诺,使原有的能力不能释放出来,就像装在网兜中就要上蒸屉的螃蟹,纵然长了八只脚也无法逃脱一样。如果要做新的调整,需要能量和机遇,更需要勇气,同时,还得克服一些现实中的羁绊,甚至会为之付出一些代价。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中国的嘉宝”之称的著名影星阮玲玉,在写下倍感“人言可畏”的遗言后香销玉殒,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惋惜,更留下思考后的深深叹息。其实她就像被蜘蛛网俘获的蚊虫一样,无法挣脱束缚,只能以一死来抗争。
  由此看来,人生中能够约束自己自由的因素太多太多。法律、制度的约束,道德、伦理的规限,利益的趋使,情感的挂牵,无一不是对我们的束缚。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束缚和制约,才使得人的行为有所规范,才可能真正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使我们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生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正如从小就听老人告诫我们:“小树要砍,孩子要管,树不砍不成材,人不管不成器”;“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等等。正是由于少数人对自己的束缚太少,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违法乱纪现象,才会有罪恶,才会有战争。
  所以,人生就该是一种束缚状态下的成长和发展,虽然失去了一些自由,但会获得更多的安宁与祥和,正如风筝失去了线的牵引就无法自由放飞一样,束缚并不是坏事。蚕儿作茧自缚,是为了成蝶的自由,人生的束缚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正像河流有了堤坝的束缚,我们才得以看到波涛一样,适当的束缚恰恰可以为人生提供动力,使得人生更丰富、更完美。
   。。

人生的轨迹——抛物线(1)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仍石头的游戏,比赛看谁扔得最远,当我们扔出一块石头时,石头飞出的轨迹就是一条抛物线。这是物体在外力和地球引力场的作用下从上升到下落的过程。石头飞行的高度(H)和距离(S)与初始动能(E)和出射角度(a)相关。其数学方程是:
  (注:v0是初始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sin是正弦函数算符,a是出射角)
  人生就像投掷石头时划出的一条抛物线。出生时,呱呱落地,是抛物线的起点(O);中年时,人生如日中天,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辞世时,入土为安,成为抛物线的终点(Sa;b;c;d)。在起点处,父母和社会为他提供了初始能量,使得他能够向上、向前运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攀升的高度越来越高,一般在中年就会达到人生的最高点。到了中年之后,虽然他的生命还在继续,但飞行高度已经开始逐渐下降,直到去世,他的飞行高度又回到了零点。这期间飞过的路程(S)就是他生命的长度。然而,生命的长度因人而异,人生所达到的高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生轨迹(图中a;b;c;d;e曲线)。
  图 1…1
  当出射角(a)相同时,初始速度不同达到的高度和距离差异很大(a,b曲线)。初始动能相同时,出射角的不同会导致射程的差异(c,d曲线)。因此,如何在相同的初始动能情况下飞得更远,就取决于我们对人生目标(a角)的选择。当你选得恰到好处(a?45°),则可达到在此能量下飞行的最远距离(a曲线)。无论是角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得射程变短(c;d曲线)。如果我们在人生的初始阶段能够获得较大的动能,而且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就会飞得更高更远(b曲线)。
  大多数人在健康状况正常的情况下,初始的能量属于中等,生命中攀升的高度也很有限(c曲线),属一种温饱有余、生活丰富的一种人生。有的人的生命尽管短暂,但却做出了轰轰烈烈的业绩,活出了辉煌、活出了质量(d曲线),两条曲线下面的面积接近相等。有的人活得很久,但没有攀升到很大的高度,他的一生相对比较平淡,也可能过得有滋有味,但是,也可能仅仅是低质量地活着(e曲线)。有的人初始能量很大,又选择了合适的人生目标,在人生中飞得既高又远,在各方面都做得很成功(b曲线)。
  还有的人因疾病或者其它原因不幸英年早逝,他们的人生前部分是抛物线的轨迹,而在某一个时刻突然间终止(f曲线)或者迅速衰落(g曲线)。这不是正常的人生,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偶然事件的发生,让人生之路变得更平坦、自然、通畅。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2
  由此看来,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可以有无数种人生轨迹。通常人们只知道人生的起点,不知道终点,更无法预测人生的轨迹,因此,每个人的人生都将是一个不解的谜。只有当他的生命结束时,才能够盖棺定论。不论他走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轨迹,也无论他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只要他在人生道路上活得充实、精彩,他的人生就是美好的。
  当然,每个人在童年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希望飞得更高、更远。为了这高远的目标,我们就需要更大的初始能量和适当的发射方向。早期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积蓄能量的过程,也是逐渐学会选择和判断自己人生方向的过程,在这一个时期积累的能量越多,选择的方向越客观、准确,他就可能飞得越高越远。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生的轨迹——抛物线(2)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像导弹飞行一样,在飞行的过程中既不断地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充实自己的能量,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释放出能量向前推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同时还要随时根据时局的变化,不停地调整飞行方向,力求达到或接近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自身储备了足够的知识,通过学习和必要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应变能力,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确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那么就如同装载了足够燃料、制导功能较强、发射角度最佳的导弹发射一样,我们就可以在飞行过程不断地补充动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航向,这样不但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而且更能切中目标。
  三年前,我们在家中和研究生们共度中秋。一位同学突然发问:“老师,人为什么而活着?”。我回答:“人首先是动物,那么他活着的基本意义或者职责就是繁衍。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把人类的生命链延续下去,使人类这个生物种群得以繁衍。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把家族延续下去,即所谓的传宗接代。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就是要为上一代养老送终,把下一代培养成人”。
  为什么而活?这是一个恒古难题。古今中外有无数个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至今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我的回答只说明了人作为动物的原始属性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使命、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这一个复杂的*空间中,不同的人所处的时空坐标不一样,他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也不可能相同。因此,无论是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都有一定的道理。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借哈姆雷特王子之口,道出了他的疑问与迷茫:“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也经常这样思考吗?!
  中国人民大学的余虹教授不久前选择了自杀。他在生前为纪念他的老师所写的《一个人的百年》一文中写到:“自杀不易,活着更难”。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心理挣扎,在进行了深切的苦苦思索之后,他在踏上通往天堂的路之前,轻轻地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生更需要勇气,因为一个人若要体体面面地活着,必须面对许许多多难以逾越的困难。考验一个人的勇气,不是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
  既然父母把我们带到到这个世界,我们就承袭了一份对家庭、族群、社会的责任。虽然将要面临的困难很多、很多,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顽强地走下去,使得我们的人生抛物线能画得既完整、圆满,又具有高度和长度。
  

人生之路——曲线运动
人生的主轨迹大致是一条抛物线,但围绕着主轨迹依旧有波动。正因为这种波动才使得人生有张有弛,有欢乐也有忧愁。人生其实就是一种选择,可以选择轻如鸿毛地了此一生,也可以重如泰山般轰轰烈烈地活一把!
  如果选择风平浪静的生活,他的生命波峰不会太高,波谷也不会太低,既感受不到太多成功的喜悦,也不会因惨痛的失败而摔得粉身碎骨。这是一种恬淡安逸、无忧无虑的生活,既不用承受太大的压力,也用不着“三更灯火五更鸡”地疲于奔命。大概陶渊明老先生所向往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然而现实总是比较残酷的,往往“树欲静而风不止”,变幻莫测的时局之风总会“吹皱”人们心田中的“一池春水”。这种看似平淡与宁静的生活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或多或少都参杂着一些逃避与无奈。能做到真正的洒脱与安逸需要一种境界,有时也需要一些割舍与勇气。
  如若不喜欢平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那他就该利用各种机会,甚至自己创造机会去充分施展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光和热,既要有“敢与天公试比高”的胆量与魄力,也要有承担失败与挫伤的勇气。因为,要想取得骄人的胜利,就不能怕肝脑涂地;要想获得丰厚的利润,就要敢冒更大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波动性”,让人生的“振幅”更大!他就可能成为那大浪淘沙后的*人物。
  虽然,人生的轨迹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抛物线,但也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走过了你就无法改变,它只能作为一种回忆慢慢地被封存起来。无论对与错,都会在你的人生终点被定格,不管它曾带给你的是欢笑还是悲痛,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只能别无选择地接受。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道路是自己选择的,选择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责任,一场博弈。但你想把自己的脚印留在哪里,给晚年留下怎样的回忆?这都是一个个值得思考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回头望去,你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无论带给你的是欢笑还是泪水,无论这些脚印是直线还是曲线,无论是一堆原地踏步的乱点、一个走不出循环的圆圈,还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或顺畅上扬的直线,都将是一份交给自己的答卷。
  多年前,我的一位德国同事给我讲了他教育女儿的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带着12岁的女儿来到德累斯顿城边的海德森林里,拿出地图对女儿说:“今天我们要穿过这片森林走到对面村庄的外婆家,你先在地图上选好路线,交给我,然后,你在前面带路,在每一个路口都由你决定向哪里走,但不可以走回头路。”
  女儿异常兴奋,平时总是爸爸带自己走,这回终于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