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感集-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让我感到痛苦,那也是出于必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样,我就从“责任情境”中解脱了出来。

  智慧的人把冰冷的现实当作一种生活现象来接受,愚昧的人把微小的生活现象当作难以逾越的生存现实。  

  大多数人都生活生存在生命的表面,关注着社会、现实和自身的生活,好像这些就是生命的全部了。而所谓意义和价值也只限于社会和现实的层面,即使死亡也是社会和现实意义上的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沉在生活的梦里,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不仅在生活,而且还在盘算着生活。生活是感官的事,也是脑子的事,在“思想”中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 最好的txt下载网

男人女人及爱情婚姻
男人女人及爱情婚姻

  
  最苦的爱是埋在心底的爱,使明知不该爱,却偏要爱。

  在爱情中,男人有征服欲,女人有支配欲,男人以征服女人为满足,女人以支配男人为满足。男人精神,女人具体。无论多么蠢的男人,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都会显出一副聪明的样子。无论多么蠢的女人,都希望自己喜欢的男人听话。

  骄傲是爱情的大敌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许多秘密,但隐藏最多的是爱的秘密,是男人女人的秘密。

  女人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

  爱情是一个幻象,是一种形而上的对异性的梦想。

  美的女人和美的自然是一样的,都能给人以愉悦,但她们也有不同的地方,美的女人激起人的欲念,美的自然融化人的欲念。

  女人吸引男人的首先是她的美丽,而后才是她的形体,她的肉体。

  所谓贞操只能是女人的,并且只能是女人的,它根本上是对女人身体的珍视。保有贞操,不仅意味着身体的完整,更意味着精神上的完整,因为贞操不仅是身体的,更是观念的。处女有一种隐秘,那就是她的身体是完整的。

  男人是罪恶的,邪恶的,丑恶的,男人因为恶而主宰着世界。

  女人是世界的色彩。

  结了婚的男人和女人,也仍然是男人和女人,仍然有着男人和女人的欲望,仍然想着吸引异性,博取异姓的好感,甚至爱慕。

  如果一个女人从没有过温柔的表现,那是因为她还没有遇到一个能让她温柔的男人。

  女人有一种改变男人的愿望,她期冀着把男人改变成她所愿望的那个样子。她肯嫁给有缺点的男人,因为她想在日后的生活中改变他。而男人则不同,他不会娶一个在他看来有明显缺点的女人,他只希望女人能像他所喜欢的那个样子。

  对于家庭来说,爱情并不是主要的,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爱情才组成家庭,而是为了组成家庭,才去寻找爱情。

  男人希望自己喜欢的女人具有传统美德,同时,又希望她在对自己的爱情上具有现代意识。

  结婚前,男人对女人生理上的需要超过心理上的需要,结婚后,心理上的需要超过生理上的需要。

  爱情是心灵的需要,家庭是生活的需要。

  女人永远是男人的欲望。

  女人不是靠与男人共有的东西征服世界,而是靠她所特有的东西征服世界。男人所不具备的东西,恰恰是这个世界所缺少的。

  婚姻用强迫的手段达到对虚无的占领,使人感到人生是真实的,实在的。

  男人的努力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女人。

  独身是一种理想,而不是一种现实。

  因为找不到理想的配偶而独身,因为受到爱的挫折而独身,都不是真正的独身。对于他们,结婚可能更有益一些。真正的独身不应是出于外在境遇的压迫,而应是内在的自我要求,他们独身不是因为别的,只是独身更能让他们快乐些。他们并不把独身看作如何了不得的事。他们能正常地看待独身,也能正常地看待不独身。

  有的人独身是因为愤世嫉俗,他们的独身只是想表现自身的独异于众,如何的蔑视庸众俗人。有的人独身是把独身当作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来追求。而有的人则是想证明人类的神性力量,要把自己同动物完全区别开。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在很多方面远离了动物,只有在性生活上还与动物相同。

  女人终究会改变男人,因为女人更执著,更坚韧,更有耐心。

  结婚是一种幸福的结束,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在生命之初,雄性动物由于身体的原因,*表现比较积极主动,而雌性动物则要隐晦一些。进入文明社会后,这种表现就发展为男人(雄性动物)*大大增强,女人(雌性动物)*趋向内隐,直接表现为,女人更注重自己的身体和外表,并尽力美化之,以达到吸引男人,激起男人*的目的。即:主动地吸引,被动的接受。当然在今天,这种对外表的美化,性的成分已不那么明显,而成了天性的一部分。

  结婚就像背上的包袱,有了它,觉得沉重,没有,又像缺点什么。

  人对自己不喜欢的异性,说话都是中性的,既不带有鲜明的男人味儿,又不带有鲜明的女人味儿。反之,他(她)的性别特点就比较突出。

  女人并不只是作为一种性别存在,她还作为一个风景存在。

  人在结婚前,很少有更多的远虑,只有非现实的幻想。

  真正被爱情燃烧过的人,他就不大可能遭遇同样的爱情了。因为他被燃烧过,他有了免疫力。爱情这种病每个人只能得一次,其它的都是赝品。如果一个人经历过很多爱情,那就意味着他没有真正爱过,或者他还没有遭遇到真正的爱情。

  长久地爱一个人,就意味着你还没有得到他'她',但又可能到。没有得到就保留着幻想,可能得到就保留着希望。希望和幻想使爱情保鲜。

  对于男人,和谁结婚其结果是一样的,他们总要去想婚姻之外的女人,婚姻之外的女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她们还没有成为他们的老婆, 

  男人对老婆的要求是现实的,对情人的要求是浪漫的。也可以说,老婆都是现实的,情人都是浪漫的。这也就是大多数男人都不愿意离开原来的老婆,而去和婚外情人结婚的缘故。多浪漫的情人一结婚就变现实了,等于是犯第二次错误。他们要的是不要求和自己结婚的女人,即得到她的人又不必负责任。

  以成家为目的婚姻常常是很稳固的,因为它的基础就是现实,当事人对婚姻的要求本来就不高。所以,常常在婚后相当的岁月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而以爱情为开端的婚姻,如果双方不能在婚后的生活中不断做出调整,那么,婚姻就会出现危机。 。。

成人和孩子
成人和孩子

  
  童年活动的天地是这样小,而他们眼中的世界却很大。成人活动的天地是这样大,而他们眼中的天地却很小。大抵是,认识的空间越大,心灵的空间就越小,一个人生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失去心灵的过程。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趣的,最无聊的事情他也会觉得好玩。成人却常常感到生活的枯燥和空虚,渴望快乐的心还在,但童心却失去了。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有的愿望都能满足,他就会永远是孩子,或者是上帝。但事实上,所有的人都要成为大人,而不会成为上帝。他们已由渴望成为上帝,变成需要一个上帝。即使是一个最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的内心深处也必怀有这样一个愿望—————有一个可供自己依靠的无所不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人也是一个孩子,所不同的只是,孩子在实际生活上需要大人呵护,在幻想中却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大人在实际生活中依靠的是自己,在心灵上却需要一个万能者

  成人心灵的脆弱在于他时刻要以强者的面目出现,他的强者意识越强化,他心灵的脆弱程度就越向深处延伸。

  孩子做什么厌倦了,可以有大人替他做,成人就只有靠自己。

  孩子希望所有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大人却只要求满足最迫切的愿望,而且,孩子和大人欲望的对象也不相同。

  在某些方面,成人要更为敏感,更为脆弱,更容易受伤。

  成人不再幻想,不是因为幻想有什么不好,而是认识到幻想的虚妄

  童年是唯一没有受到思想毒害的时期,因而当我们回忆它时,总是充满了留恋和向往。而人生的其他时期,却总是掺杂进一些阴郁的、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感觉。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疾病与健康
疾病与健康

  
  只有当各种心理和生理的不适来临时,人才会认识到时间的铁的无情,才会加倍留恋曾经的头脑清晰,身体健康的日子。

  每一个成人都是一个潜在的精神病患者,当人对外界的打击无法承受时,症状就发作了。如暴怒,大喊大叫,呆滞无语,哭笑无常等,都可视作精神病症发作的表现。如某种症状反复出现,便说明人已由潜在的精神病患者,外显为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每次发作,都是对外界压力的减轻和释放,因而,在发作时,患者会体验到一种发泄的*,以及近于极致的幸福和满足,这种*和满足又会成为下次发作的诱因。同时,每次发作后,理智都恢复正常,对发作的记忆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又成为新的发作的来源。所以,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平时都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谈。此时,若有人主动和他们说话,压抑就会在交谈中得到缓释。

  正常人也有想让自己发疯的时候,这样,他就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泄自己,而不必去顾及平时总也忘不了的自尊。这样,就可以忘记人世间所有的烦恼,忘记一个正常人所要承担的一切。这样,就再也没有人能伤害他,人们不会和一个疯子计较。疯子在旁观者看来是不幸的,可做为疯者本身,却可以整日沉在天堂般的快乐里。

  即使是一个健康的人,他也不可能毫无疾病,绝对健康的人是没有的。生活的劳碌奔波,使人感觉不到轻微的病痛和身体的不适,一旦安适下来,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呆出病来了。其实,那病早就潜藏在你的体内,只是在你忙碌时,意识投放到外界上,忽略了自身。而当意识转向自身时,机体便变得敏感起来,不仅能觉察出真正的病,也能想出许多病来。

  疼痛在没有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只是一种潜在的痛苦,别人是看不到的。这也是造成只有自己身体不好,别人都健康这样一种错觉的原因。

  通常,人们是不与别人谈论病的,只有比较亲近的人才愿意谈起,但一谈起,就敞开自己了。

  疾病与死亡一样,都是人不可避免的,所不同的是,死亡等在人生的终点,疾病则存在于人生的过程之中。但疾病和死亡并不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经常有病或大病不死的人,反而比较长寿。但人临死前却很少不为病痛所折磨,无疾而终则是一种幸福。

  孝从来就不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可能更趋近相反的方面。一切衰朽的事物都必然的无可避免的呈现出某种丑陋,而引起人本能的恶感。血缘并不足以使这种恶感消除,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便讲究孝道,讲究伦理纲常,企望在理性上抑制人的天性,诱发人的良知,以达到某种必不可少的和协。

  衰老是丑陋的,正象孩子是美好的一样。爱孩子是天性,爱老人则是美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心理与认识
心理与认识 

  
  每个人都生活在某种情境之中,为某种情景所羁束,所驱使,所左右,所牵扯。但我们却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处在情境之中,我们常常把某种情景和现实混同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某些行为掺杂进了部分的情绪色彩。

  如果有一种生命,它只能存在万分之一秒,那么,一秒在它的意识中就是永恒。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意识中,量度也不同,意识与意识的差别等同于整个宇宙的差别。

  意识是超自然的,同时也是自然的。

  如果灾祸接连发生,积累在一起,就会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对未来产生恐惧。但如果只是其中的某一灾祸单独发生,人就不会太当一回事。这与人的理智无关。

  自然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只有人的意识和思维才是其中的不和谐音。

  与我们所记住的东西相比,我们所忘记的东西简直太多了,但它们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构成我们生命全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通常,外部事物总是先进入意识,而后才是潜意识。但有时也可以直接进入潜意识。

  人只能记住一些印象强烈的东西,绝大多数轻微的短暂的体验,却只能为我们的意识所感知。但即使是强烈的感染过我们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逐渐沉入潜意识。所谓遗忘,不过是显意识就向潜意识的转移。从这方面来讲,没有绝对被遗忘的东西。

  不论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都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而与世界本身无关。

  梦由意识产生,反过来也会影响意识,影响了意识也就潜在的影响了现实。

  思维只能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而对事物的具体细节却无法把握。

  从理性世界转向感性世界,人常常是身不由己的,不自觉的。但由感性世界向理性世界转入时,人就要组织起全部的精神和智慧。前者是“散开”,后者是“凝聚”。

  意识当然是属于自然的,但意识并不是自然的意识,它只是自然中的一个类。

  意识流动时,按照自由联想的原则,可以把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穿联在一起,使人觉得这些在头脑中临时涌现的事物的涌现,是完全随意的偶然。但实际上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在想到一头牛之后,你想到了一个早晨,牛和早晨当然毫无关联。但细想一下,你可能在某个早晨看到了一头牛,给你留下了很沉的印象。在早晨之后,你又想到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而你发现这件不愉快的事恰好是在在早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