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15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沸腾15年-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朝阳那天见的4拨投资人,最后实际投资给钱的只有一家,那就是英特尔投资公司。即便英特尔投资公司,也给的并不利索。英特尔投资公司对张朝阳进行了前后长达6个月的问题“审问”,平均每天6个问题。有一天晚上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人打长途电话过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张朝阳当时在发烧,但是生怕投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最后不再投资,所以不敢说自己在发烧,只能咬牙回答他的问题。

1998年到2000年上半年,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关注方向是软件市场,目的是为了促进硬件的销售。“而要去了解一个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其中的一两家企业。”在这个阶段,英特尔投资的洪恩、速达、适普等都是软件企业。

搜狐所代表的门户网站,最初并没有进入英特尔投资的视野。英特尔总部投资部曾流传一份投资建议书,但他们最后没有投,而他们错过的这家公司叫雅虎。1997年中国互联网官方出了一个调查,称阻碍中国人上网的第一大原因是中文网页的缺乏。英特尔因此认为投资像搜狐这样的公司可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这又能带动电脑和服务器的销售,于是,搜狐成为英特尔的投资对象。

英特尔的投资对搜狐至关重要。英特尔本身也是中国互联网广告业的大金主。中国的网络广告起源于1997年3月,当时灵智大洋互动媒介部经理吕勇代表IBM在ChinaByte上投放了一个banner广告,几乎在同时,英特尔也为其新出品的奔腾处理器在ChinaByte上试水网络广告,这一单同样来自吕勇。

第一个Flash广告也来自英特尔,同样是吕勇的杰作,当时设计的是一个礼花的动态广告,点击下就会爆炸,以此比喻奔腾处理器强大的多媒体处理能力,但当时有不少人是晚上上网,于是那些天,在一些上网用户聚集多的小区里,经常响声一片,因此投放了两天后被投诉而拿了下来,但对客户来说,效果还是起到了。吕勇后来去了“好耶”当首席运营官,这位说话慢条斯理,喜欢食辣的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人目前依旧是中国网络广告圈内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今天看来,张朝阳选择从海外融资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举动,他至今认为这给中国互联网行业起了启蒙的作用,他自己甚至用了“前所未有”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事情的重大意义。在融资的那段日子里,张朝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那间办公室兼卧室的桌子上、地上,或坐、或躺、或趴着写他的商业计划书。

张朝阳认为,他那份完备的商业计划书在当时具有空前的前瞻性,例如他预言了一个商业网站应该是资讯和导航,也形容了门户的特征是信息的集合者而不是制造者,甚至还描述出了广告收入的曲线,以及对页面点击率与广告之间成长关系的算法、收入模式等。不过,这更多是他的自说自话,谁也不曾看到这份商业计划书。

在张朝阳写这份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他还没有一笔网络广告收入,到了1997年11月,第一笔融资来的钱几乎快花光了。那时,他甚至到了把最早进入公司的两名员工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问他们当月的工资迟一个月发可不可以的地步,因为他那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交房租。

张朝阳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向董事会求救,最终董事会为张朝阳提供了一笔10万美元的“乔治贷款”,让张朝阳用这笔钱先“度日”,把公司继续经营下去。而这笔贷款张朝阳日后需要用利息和股权去偿还。

这笔“乔治贷款”到位后,使爱特信又撑到了1998年3月。当年4月,爱特信公司获得第二笔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英特尔、道琼斯、晨兴、IDG等,共220多万美元,爱特信也由此更名为更响亮的搜狐公司。



王志东一年之内三进硅谷

搜狐肯定不是中国第一家被风险投资青睐的高科技公司,在张朝阳拿到钱之前,边晓春和“前导”就曾经拿到过IDG的投资。搜狐也不是第一家被风险投资青睐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亚信早在1993年就拿到了刘耀伦给的50万美元,虽然亚信的总部是在美国注册的。

单从在中国注册的互联网公司里论,张朝阳也不是第一家主动与风险投资牵手的互联网公司,王志东的四通利方1996年1月正式聘请冯波所在的公司为其融资,而张朝阳的融资之路是从1996年7月开始的。如果要给张朝阳的风险投资之路找个第一的话,那就是张朝阳的公司是中国土地上注册在中国、第一个完全靠风险投资催生起来、同时广为中国人所知的互联网公司。

是王志东还是张朝阳?这样的问题在1996年之后成为报纸、电视最热衷讨论的话题,这样的两个人,其实截然不同,但互联网的大浪把他们淘成了公众人物和产业偶像。

张朝阳和王志东,就其经历来说,足够可以成为公众人物。1981年,陕西青年张朝阳考进清华大学;1984年,来自广东虎门的王志东考入北京大学。不论是北大清华,还是清华北大,谁在前面,都不会影响这两所比邻而居的高等学府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高学府的崇高地位。

清华毕业的张朝阳,很快出了国,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物理,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的地位和清华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也是那个时候中国老百姓知之不多的美国名校之一。

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学生王志东,没毕业就已经在中关村里小有名气,他穿梭在北大清华旁的各个电脑城里,给这些练摊的大小业主们写工具软件,顺便做着加密解密的活儿。王志东有多受欢迎?那就是不断地有人找他开公司,请他以技术入股。到1994年四通利方成立之前,王志东已经参与创办过两家软件公司,此外还有在北京大学创办的校办企业方正集团里工作的经历,他被许多媒体称呼为软件天才、新一代程序员的领袖人物。

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四通利方的创办在中关村历史上都是有其卓绝地位的。这是因为,这家公司一开始就有着相对清晰的产权结构,按照双方的约定,四通集团投入500万港元,占据70%的股份,王志东和他的创业团队占据30%的股份。王志东领导的技术团队很快写出了RichWin这样的中文平台,风靡一时。

不过,到了1995年,王志东的烦恼也来了。他发现,微软等海外强敌进入中国的速度和力度都比他想象得快和大,而四通集团给予他支持的强度却不如他一开始设想得那么大,两相消弭,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参与创办的四通利方的未来将不那么明晰,而这个时候,四通集团投入的500万港元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王志东必须去找钱。

按照很多媒体的报道,这个时候王志东想到去硅谷取经,于是,也就有了王志东在1995年三进硅谷的故事。其实不然,这三次硅谷之行,每一次都是王志东的对手公司安排的,一次是IBM(当时要推lotus软件,中文名“莲花”),一次是惠普,另一次是微软。对手邀请王志东和其他中国软件的同行到美国参观学习访问,更多是希望能参与到即将开放的中国软件大市场中的市场蛋糕分配中来。

王志东乐得其所,他正想到他从北京大学读书时代起就无比崇拜和向往的硅谷去看一看,学习怎么样引进硅谷式的创新机制,以便让自己的四通利方能成长成一个像微软一样的大公司。

1995年7月,王志东来到硅谷,正好赶在全球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网景上市前夕,那时到处都在讲述网景的故事。王志东听完网景的故事后立马醒了过来,这就是他想要的四通利方的成长轨迹。当王志东打听到是摩根斯坦利给网景做的融资时,他四处向朋友打听,看怎么能让摩根斯坦利来给他投资。最后找到的朋友是王志东在四通利方的创业伙伴严援朝的多年老相识,他一听就乐了,对王志东说:“你要找摩根,还嫌早了一点。不如先给你找个小点儿的吧。”

话是这么说,但摩根斯坦利一位高级别的合伙人还是抽出一个小时专门和王志东进行了会谈,谈完王志东才反应过来,人家不是对自己有兴趣,而是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不过,就是在这次会谈中,王志东知道了什么是风险投资,怎么在中国做市场,怎么到美国上市。也就是在这次会谈中,王志东开始朦朦胧胧地接受四通利方不是一家中国软件公司,而是一家全球软件公司,只是其总部设立在中国而已的概念,这让王志东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创业者开始逐步蜕变成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业者。

王志东还知道了,投资是分层次和级别的,产业资本和风险资本的钱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次会谈,王志东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得找个人帮他找钱,他毕竟不是张朝阳,没有在美国生活过,也没有相关的人脉,对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也不具备,还有一点,他的英语不如张朝阳那么流畅,沟通起来有障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志东认识了时任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的中国投资部主管冯波。 (本文来源:网易商业频道 )

2000泡沫四溢
2000年3月1日,李嘉诚抢在纳斯达克崩盘前在香港创业板将TOM挂牌上市,万人空巷,满城轰动。数十万人排队认购,收回表格50余万份,超额认购近625倍。“李嘉诚”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太过火热,使其股价很快攀升至15。35港元,公司市值超过300亿港元,香港此夜再成李家之城。

TOM挂牌的第二天,柳传志在香港紧紧握住了李嘉诚二儿子李泽楷的手,双方谈成的合作内容是:共同发展宽带互联网服务、制造;销售联想的NOW电脑以及通过NOW分享多媒体内容。3月3日,当盈动与联想合作的消息传出后,联想股价一飞冲天,摸高至70港元,一个交易日的市值就暴增177多亿港元,总市值超过800亿港元,联想一跃跻身香港十大市值公司之列。

李嘉诚是过去半个世纪里华人商界不老的传奇,柳传志是过去3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最具标杆性的企业家,这两个人在2000年3月,准确说是在3月的头三天,接连在香港资本市场掀起了中国互联网最华丽的一波造梦巨浪。

柳传志占尽互联网便宜,用互联网圈来28亿元,烧掉计划中的1/4(7亿元)后就找人接盘,转身而去;李嘉诚比柳传志善始善终,但其旗下的TOM也没有能够改写整个中国互联网业的版图走向。

李嘉诚和柳传志的意义在于,他们在互联网最热的时候帮助点了最后一把火,他们的进入,带动了诸多传统巨头TCL、三九对互联网的投入,对互联网第一波的起浪功莫大焉。

2000年,还有一个人,虽然他的声望和影响力还没能达到李嘉诚和柳传志的地步,但就产业贡献来说,这个人却居功至伟。他就是时任中国移动香港上市公司总经理的王晓初(现为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这一年的11月,王晓初力主推动的移动梦网创业计划发布,这一计划的发布,好比把起搏板放在了濒临绝境的中国互联网的心脏上,施加300焦耳的电击,让它从绝境中复苏过来。

这一年,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是中关村的有为青年雷军。雷军的价值在于,在低潮中进入市场,用自己的钱,嫁接之前的商业理解和认知,让自己创办的互联网公司形成正现金流,提升商业价值,成为把互联网做实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军是中国互联网的坚定信仰者。

不要嫌晚,只要你信仰互联网,任何时候进场都不算晚。


周凯旋高调登场

2000年3月1日,TOM在香港创业板的高调登场,堪称当年资本运作的代表作:数十万人排队认购,收回表格50余万份,超额认购近625倍。“李嘉诚”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太过火热,使其股价很快攀升至15。35港元,公司市值超过300亿港元,香港此夜再成李家之城。

而在TOM的股东名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大股东,持有32。29%股份的周凯旋,按首日IPO的价格计算,当日周凯旋的纸面财富曾放大到百亿港币。

周凯旋是谁?周凯旋这个男性化名字的拥有者,却是一位仪态万方的女人;周凯旋的前缀,在香港媒体上经常是“李嘉诚的红颜知己”,在内地媒体上经常是“TOM集团幕后的掌控者”;至于后缀,每一个都是众人仰慕的身份—李嘉诚基金会的董事、中华关怀集团的拥有者。

周凯旋的故事并非香港传统的财富故事,外界对周凯旋议论最多的是其与董建华和李嘉诚的关系。她的巨额财富的原始积累的确是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香港最有权力的男人—香港前特首董建华;一个是香港最具财富的男人—李嘉诚。

1986年,周凯旋第一次学做生意,是为她的英国老板前去西安洽谈伦敦兵马俑展览。周凯旋崭露出她出色的组织能力,仅花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达成交易。展览大获成功的同时,周凯旋凭借着自己经营兵马俑纪念品业务“赚到了第一笔大钱”。从此周凯旋的发展方向转向商业运作。

也正是这笔生意,周凯旋结交到了第一个关键性的朋友—时任东方海外董事长的董建华表妹张培薇。周张二人旋即成立维港公司,专做内地贸易。新公司做的第一单生意是卖散装水泥运输船到广西。当年香港房地产市场很旺盛,水泥需求量大,广西的散装水泥厂商希望能够打入香港市场,周凯旋在仔细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认为散装水泥厂商极具购买力,并且根据两地水泥差价和购船成本,制定了一个比平均卖价高出100多万美元的定价,最终交易成功,董建华自此对周凯旋的能力信任度大增。

直至1989年,董建华对周凯旋说:“你们做的生意还是太小,不如你们看准一些很好的项目,我们一块儿发展,你就会上一个大台阶。”当时北京的房地产很热,董建华的建议是周凯旋可以在北京寻找房地产项目,东方海外和维港公司一起参与发展。

1992年,周凯旋和张培薇从计划开发6层楼高的北京长安街儿童电影院的构想开始,到最后引入李嘉诚资本,成就一个10万平方米、20亿美元投资的东方广场。周凯旋前后付出了5年时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