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有一所北方曲艺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于1986年,是专门为培养曲艺人才而创立的,目前有在校生100人,学校的专业分为说唱两大类,相声归到了说的专业上,20年来北方学校也培养不少人才,但在相声方面取得成功、在全国打响的毕业生寥寥。
曲校的老师、著名相声演员田立禾先生说:相声是跑江湖的行业,需要不断流动性的演出,舞台实践和经验对于一个相声演员来说非常重要。曲校的一些毕业生本身在学校的时候演出锻炼的机会不多,虽然有一定的基本功,但离成功还差得很远,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分到了专业演出团体,天天就是闲着,也没有什么演出,这样根本提高不了自身的水平。郭德纲能够成功,就因为他没有工作,属于个人单干,就得不停地演出,没有演出就没有饭吃,“没饭吃就行了”,“有饭吃就不行”。现在曲校的孩子,认真下功夫学习的不多,有些孩子认为努力学习曲艺没啥大用,之所以在这里上学,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等毕业以后,通过关系进入专业演出团体,工作既有了保障,又有机会出名,一旦机会来了,就可以转行,干些新玩意。所以这种思想使一些学生不能安心学习,本来是一些好苗子,可能因此将来也会荒废了。
哈哈笑、众友艺术团的第二梯队
2005年11月份,哈哈笑艺术团成立了青年相声队,开始吸纳一些有一定表演基础的曲校学生和相声爱好者,进行培训参加演出。哈哈笑艺术团宋勇先生介绍说,现在他们青年相声队有13位演员,其中有6对相声演员,1个快板演员,每周他们能保证有四场演出。他们参加这个相声队以后,水平提高很快,会的节目也不断增多,给我们这个艺术团带来一种朝气和活力,同时也能吸引很多青年观众听相声。为了锻炼提高相声演员的水平,他们经常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在青年队演出的时候都要有两三对老演员,给他们压场,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在老演员演出的时候,也会安排一些青年演员同台演出,达到互相融合、互相提高。
现在哈哈笑艺术团已经形成了梯队,老演员是第一梯队,青年队是第二梯队,第二梯队后面还有预备队。预备队主要是一些上中学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南开中学的学生,今年16岁,非常聪明,自己已经创作了好几段相声。令人欣慰的是,在青年队已经出现了裘英俊、刘青山、于浩、许健、王辉等多名好苗子,宋勇说,今后相声事业要靠这些年轻人去继承和发展,希望将来在他们这些人中,能够诞生出第二个郭德纲来。
众友艺术团也经常请一些曲校的学生和有一定表演经验的业余相声演员参加表演,开始对年轻演员进行培养,丰富他们的舞台表演经验,鼓励他们说相声的信心。其中也发现了一些人才,像曲校的老师张尧,今年才25岁,基本功非常扎实,表演经验也积累了不少,如今已经会40多段相声。杨少华的孙子杨化然也经常参加演出,他的基本功很硬,台风很稳,他是以逗哏为主,说得很不错,而且又是相声世家出生,氛围很好,坚持下去一定有一番作为。
裘英俊:“金牌擂主”即将拜师
哈哈笑艺术团青年队的裘英俊,是去年天津卫视《鱼龙百戏》节目评选的“十大擂主”之首,在比赛中,裘英俊模仿的一段侯宝林先生的“卖青菜”,惟妙惟肖,在第二轮中,裘英俊说的一个相声小段,也引来了满堂喝彩。裘英俊是天津人,从小就喜欢听相声,几岁的时候,他就用录音机把电台里的节目录下来,模仿练习,后来就自己学着说相声自己录,反复地揣摩。他经常在学校里演出相声,后来又迷上了剧场和茶馆里面的相声大会,认识了姜宝林和李金宽等曲艺演员,他们在业余时间教他说相声和打快板,为他打下了基础。获得金牌擂主的称号后,裘英俊说相声的信心大增,又参加了哈哈笑艺术团,上台演出的机会也多了,而且也经常得到观众的夸奖。
。。
天津会不会再出一个郭德纲(2)
裘英俊目前还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的大三学生,获奖后裘英俊在南大小有名气,他还是南开大学相声爱好者协会的“领导”,这个协会有20多个成员,他们每周都要活动一次。裘英俊现在已经有了拜师的想法,因为他小时候曾得到过姜宝林的指点,所以他想拜姜宝林为师。裘英俊对郭德纲很推崇,他说,郭德纲是第一个把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引入到相声中来的演员,这一点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说相声应该与时共进。
刘春山:我比郭德纲差得很远很远
今年32岁的刘春山在网通公司负责宽带网的维护工作,但他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听相声和说相声。小时候他像天津的很多孩子一样是个“小相声迷”,在27岁的时候,他去茶馆听相声,结果一听就上了瘾,他觉得在茶馆里听到的相声和在电台、电视台中听到的相声大不一样,非常高深。因为经常到茶馆来听,刘春山就与艺术团的演员认识了。他正式开始学相声,是在2000年以后,每天早晨很早起来就练功,下班后,去看演出,或自己在家听相声进行研究,去年他也加入哈哈笑青年队。刘春山说,相声的很多东西是在舞台上磨炼出来的,刚上台的时候,我找不准与观众互动的感觉,现在渐渐地找准了,目前我在台上表演过的相声有十多段,像《白事会》、《夸住宅》、《反七口》这些传统段子,我都揉进了自己的一些手法和包袱,效果还不错。
对郭德纲的相声,刘春山也表示听过,他认为郭德纲博学多才,学唱水平很高,抖包袱的技巧也很多,但有些东西不太细致。当问他“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要超过郭德纲”,刘春山笑着说:“我比郭德纲还差得很多很多,他在我心目中地位还是很高很高的,我能达到他一部分水平,就很了不起了。”2005年6月,刘春山正式拜天津著名相声演员范振钰为师,他表示现在自己在相声上没有远大的目标,就是希望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 想看书来
马志明:在相声里找不到乐了(1)
马志明被相声界尊称为“少马爷”,不仅因为他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公子”,而且是人们对他本人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和推崇。与这位“少马爷”聊天,仿佛是在翻看一本《曲艺旧闻录》,他满肚子的轶闻掌故,娓娓道来,再加上他又不断地“抖包袱”,更使聊天变成了一种享受。然而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少马爷”在挥洒着幽默的同时,却也总冒出一些令人伤感的言语,他语出惊人地表示:“‘马氏相声’不易再发展了,消亡是正常现象。”
马志明,1945年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长子。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相声和戏曲。1957年报考天津戏校,学小花脸。1961年转到天津曲艺团,正式说相声。马志明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髓,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代表节目有:《地理图》、《论拳》、《纠纷》、《卖五器》、《学曲艺》、《白事会》、《文章会》等。马志明是最优秀的现役相声演员之一,也是津派相声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马志明说,他这个相貌、个头、名字都不是说相声的材料,但他得天独厚的环境比任何人都强,与老爷子来往的都是高层次的老艺人,响当当的演员,从小他们聊天他就在旁边伺候,“他们关于相声的争吵、切磋我都听到过,另外这个圈子里的人冲我爷爷和我爸爸的面子,对我从来都热情有加,问什么说什么,从小我就泡相声场子,爱听爱问,尤其喜欢积累一些社会‘杂言’,尤其爱听在台上听不到的‘活’,那个时候我不是爱学相声而是爱学知识。”
马志明原来学过多年的京戏,六年“坐科”,学的是武生,别看嗓子先天不是特别好,但“板眼”不错,压轴演《白水滩》,很受团里重视。后来老爷子被打成“右派”,他也成了监督对象,低人一等,每次演戏最卖力气,但总也落不了好,一次厉慧良先生跟他说“唱戏养小不养老”,鼓励他说相声。虽然这辈子没唱成戏,但那几年的学习后来对他说相声也有很大的帮助,像说《大保镖》等段子,都用上了京剧的身段,说相声《论拳》时,四十多岁了还能跳“铁门坎”,现在61岁了还能翻跟头。
马三立在相声上给马志明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我的‘活’有80%受到他的影响,虽然我并不完全先赞成他的东西,但还是一脉相承。我小时候跟在他屁股后面什么都问,他觉得我可乐,连讲带示范,教给我许多东西。后来我们爷俩一起下放农村劳动,这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个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在农村说不了相声了,闲得发慌,我就勾他情绪,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提活’,结果,他给我复习了很多传统相声,算是给我留了口饭,等于让我上一次‘冯巩大专班’”。其实一个京戏,一个曲艺,都是“角”艺术,好相声不是听包袱而是听韵味,现在马志明成了传统相声的代表,“其实我学的只是老爷子的一点渣子。如果不是赶上那个年代,我自己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大家”。
1986年侯宝林先生带拉马志明这个师弟,那天有一张合影照片,侯先生坐在了上首的位置上,其实是替他师父朱阔泉坐在了那个位置上。马志明说侯先生对他最大恩典是,临走的时候跟他说“学你爸爸应当,但也不能完全学他,完全学他,你就没饭了”。侯先生的话给他很大的启示,在业务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唱功和身段,老爷子有人缘,他说抖包袱拖拉,两个十分钟没有包袱,但观众会耐心等,知道下面肯定有个好包袱,这是别人所不能达到的。马志明学他的“活”,把“好活”留着,淘汰掉不好的东西,他说侯先生的段子节奏更紧凑,突出主题,最卖力气。
说起“津派”相声和“京派”相声的区别,马志明说他不怎么听北京相声,“我在相声里已经找不到乐了,没有一段让我听着感到可乐的,我现在只听京剧,我知道这是自己落后的地方”。“马氏相声”的风格和方法,是聊相声,没有表演痕迹,聊着聊着观众就乐了,注重塑造人物,说的是小市民的事,讽刺的是小市民身上的劣根性,比如有人跳楼,下面的人说你没胆子你不敢跳。“我们讽刺的是这种人,像《纠纷》说的也是两个小市民觉悟不高,因为踩脚这样的小事,闹起了纠纷,‘马氏相声’只适合在下层演出,迎合的是低层次的观众,不敢也不能上电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邀请过好多次,我不敢出,我老爷子去过一次,效果比天津差多了,我干什么去白浪费人家的食宿费,送我回来还费汽油,我只能表示感谢。”
现在很多网友和观众称马志明是相声大师、传统相声的集大成者,但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艺人,靠这个吃饭。“北京有的演员满腔热情,歌颂英雄人物,展示社会的精神风貌,一听名字就能得一等奖,他们应该受到更高的尊重,享受更好的待遇,我的思想境界跟他们没法比,我也想那样活,但没有那个条件,我只能说《白事会》、《大保镖》,我说那些东西大家不承认,我就没饭吃。对北京的演员,我也一直怀有敬意,天津演员没法跟北京演员比,不是一个层次,他们代表了相声发展的先进方向,以后相声应该按照他们的路子说。”
马志明认为,“马氏相声”不易再发展了,基本没有太大前途,消亡是正常现象,“马氏相声”反映的是小市民的灰暗的一面,迎合低层次的观众,格调不高,现在虽然还在说,但说的人就是像这个小商小贩一样,给大家取乐,只能说有益无害。可能也因此,他的儿子马六甲现在在消防研究所工作,基本上不说相声,“我不想让他跳这个火坑,他让我培养得比较明智,对说不说相声无所谓了”。他这几年很少出来演出,至于原因,他说现在大家都喊“少马爷”,闹得他很不好干,说一些新段子,没有情绪和精力去创作,说一些老段子也没有什么意思。“我现在有时出来演出,一是为了儿子将来,二是见见老观众,如果有人把后半辈子的钱给我,我就不出来说相声了。但是非常感谢这么多年来容忍而且还在听并且喜欢马氏相声的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马志明:在相声里找不到乐了(2)
近几年很多天津相声演员前往北京发展,有的成绩还不错,从天津曲艺团出去的相声演员,逗哏的很少,他们有的脱离了小市民气和低级趣味,取得了成功。至于郭德纲,马志明认为他很能吃苦也肯钻研,而且他很尊重传统相声,尊重无名艺术家,他在北京的场子里从只身一人到现在一票难求,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不赞成相声演员让国家养着,好长时间也不出来见观众。郭德纲其实是观众培养起来的相声演员。”至于现在炒得这么凶,他觉得不应该“捧杀”,也不应该“棒杀”,让他顺其自然,自己发展就好,“但我希望他不要骄傲,以后更加努力并且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
北京相声人过得怎么样(1)
北京大约有5个相声团体和演出机构,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中国铁路文工团、原北京市曲艺团(现与北京歌舞团合并为北京歌剧舞剧院)、东城区相声俱乐部以及如今火爆一时的德云社。其中,只有德云社是唯一一家私营商业演出团体。
在建国后相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铁路文工团、北京曲艺团曾起到过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培养了马季、唐杰忠、郭全宝、姜昆、李金斗等一大批笑星和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如此照相》、《舞台风雷》、《武松打虎》等等,都是六七十年代这些院团的经典作品。但由于改革开放后,文艺院团在文化体制改革和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今的这些国营团体已经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演员工资、演出数量都较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