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亭杂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雨亭杂记-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引言
“为自己说话,也为他人说话。”

  1。我们这个民族背上的包袱太沉重了,一致在生活中很难见到无拘无束、爽朗自由的欢笑,走在大街上、商店里,缩减更多的是呆板、冷漠的面孔。再看看天上飞的小鸟,水里游的鱼,或者院子里逍遥的小母鸡,有时你真会觉得它们实在比我们还活得自在。人们自以为比其他的动物高贵,可是否人就因此活得更幸福呢?满腹经纶的人为什么并不比一塌糊涂的人活得快乐呢?事业上的成功又为什么总是伴随着许多精神上的痛苦?

  2。记得一次我在板报上画了一组人物:木偶不鲁诺、美神维纳斯和带着金箭的丘比特,标题是——请指出他们是谁?结果知者竟寥如晨星。我感觉到悲凉了,更不可思议班主任的看见*的维纳斯后的几下嘟嚷。她那时还极愤怒地看了我一眼。这见事令我难忘,有令我联想起平时的学习来了。终日学着那些与生活远离的所谓的“知识”,背着那些连教者都不愿理的复杂“真理”,这能算学习么?为何我们的教育总是受着一种“传统观念”的限制呢?

  3。此外,劳务费问题也得慎重考虑一下。人家扯着嗓子唱着精心制作的金曲MTV,以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真是精神文明么?)的方式送到我们虔诚的渴盼享受的耳中,达到一种“随歌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总得有所表示吧,有功就要受禄嘛!所以,我们说什么也不能亏待歌星,将超过咱年薪几倍甚至几十倍的money作为劳务费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如此,作为一个歌星,多开几场演唱会,便是“勤劳致富的模范”了。

  4。人们在真正了解社会的时候,是很倾向于正义和善良的。到现在为止,人们却很少有机会实践这两个美德。但我认为,在我的有生之年看不见这两个美德在人身上实现,也没什么了不起。毕竟人类实在太年轻了,今后的路也还很漫长的。

  倘要求年轻得近乎可笑的人类就具备这些美德,那不是太不公正了么?况且,这会致使我们像那种所谓“名家”一样出现思想偏差,说出刁钻刻薄的话来。

  5。被小石子打中,如果不及时醒悟,一味置之不理,就会被大石头狠狠地击中。只要老老实实扪心自问,我们都可以找到出现问题的征兆。但我们还是会执迷不悟地说:“为什么,老是我遭殃?”

  6。其“美”名曰闲文化、拳文化、妾文化……在这样一派汹涌的伪文化面前,应大力宏扬的文化被冷落了。早先的部分传播文艺的文化团体,面临着挨饿的命运;到现在的部分图书馆无钱买书、订报,大概都足以见出这些影子。这到底不免引起我对于文化的一种杞忧了,这类文化真要肆虐起来,社会不是太狭隘了么?但心里不禁发问,何以连这伪文化也要泛滥了呢?

  7。文明是什么?它不就是一个人品位,道德,智慧的体现么?我们在这社会里,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份爱;他人因而尊重我们,与我们和谐相处。其实这就是一个社会的文明,不过如此。然而,我在这个社会中所见过的绝大多数人,似乎都多少堕落了。每当我看到那些衣冠整齐而言行粗野的学生时,心里很矛盾,既惊奇,又痛苦。何以连受了教育的人都不讲文明了呢?由此可见,以前那所谓的文明的社会,也不过如此;最近也时常听得一些朋友大声疾呼,呼吁改良不良的社会风气,其中有不少感慨,观点和建议,我亦深表同意。然而,这又是何等容易?那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良风气,几乎影响了整个城市,且似乎要根深蒂固起来,岂是一时能彻底消除得了?

  8。然而,“怀疑”和“求真”是统一的,单有“怀疑”的习惯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有“求真”的习惯。“求真”的过程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索过程,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事物的真相,我们的“怀疑”才真正具有了意义。

  9。设立学校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我说不清楚。难道是为了中、高考么?想到这里,我又想到了韩寒。韩寒为何辍学?不正因为他的数理化成绩不及格么?在想下去,数理化不及格就非要辍学么?是因为这样读下去没“前途”么?唉!不愿再往下想了。于我,成天——学着我所不愿学的那些所谓“知识”,听着学校那些所谓“素质教育”的这样那样的话,真是素质教育么?唉!究竟要到那一日才能熬出头?

  10。我却从不喝酒的。父亲说,酒与文明有些阴阳对立,不宜同饮。我给他倒酒时就被那浓醇的酒香呛过,父亲见了我的窘样,哈哈大笑。那样子总让我觉得父亲如庐山一样崇峻。“小子,摸笔杆子我不如你;喝酒,你就太不行喽!”父亲的男浊音,如白干一样浓烈。

  11。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以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消息:中日学生在内蒙古举行越野夏令营,中国学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下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远不如日本学生,甚至有些日本人说:“你们这一代远远不是我们这一代的对手。”造成这些的原因,不正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么?我所见过的许多小孩,很象是处在温室的花朵,虽说已到能自理生活的年龄,父母却也不让做太多的家务事,生怕会伤着他们。这种局限、错误的教育,这种过度了的爱护,又哪里是真正的爱!唉!要想等到彻底解决此弊端的那一天,恐怕还要许久,不过,担忧归担忧,事实也许不一定如此。但是对于纯洁的孩子们,倘然因受过度溺爱而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真是太可悲了,兴趣受遏制的孩子,哪里有快乐可言!唉!我不愿再往下想了。

  12。吴冠中也许大家很熟悉。我也去过专门卖他的油画的店面。门庭罗雀,我觉得奇怪,这么家喻户晓的一位大画家,他的画居然无人问津。最后也许是为了开销,两个门面的房间只得缩成一间。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吴老的油画。并不是现在的那些荒诞不堪,抽象得胡天邪地的东西,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油画,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的真正的艺术品。我想,他的画所以被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几乎三天两头地宣传,也并不是因为它们令人喜爱。但是,他的那些点点划划圈圈涂涂再添上些五颜六色的东西,居然能登上《夜光杯》的大雅之堂,令人不可思议。夜光杯的大编辑们的鉴赏能力大概是强于普通的读者的罢。要不,你想在那上面借个三五平方厘米的空间占个光,登篇豆腐干文章试试,恐怕爬格子爬得满头是汗到头来还是个癞蛤蟆不可。看来,看书画,有时并不看货真价实,而是看人,看此书画出于何许人也。

  13。新民晚报上的连载的小说《上海弄堂》不知大家读过没有?这样的文章连载了一个多月,真是令人吃惊。它写的是一个上海垃三(上海过去给你随便玩弄的女性),比过去垃三不同的她是个医生,是个知识分子的垃三。小说上半段写她给住在弄堂里窗子对面的两个男人随便白相(玩弄)后被抛弃,下半段写她嫉妒自己的好友之极,乃至杀人未遂而锒铛入狱。最后出狱不久,又遇到个有钱的外国男人,好了又不好,小说就这样不了了之,莫名其妙地刹车而止,甚至连结束的招呼也不打,真让人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很多人都搞不清如此知名度极高的报刊编辑把这样的文章登出来的用意,因为他既不歌颂什么又不鞭辟什么,完全在渲染这位垃三胡乱生活的全过程。说实话,这种小说放到全世界哪一家书报杂志的编辑面前恐怕都会被枪毙的。要不,晚报编者也不会半途而废,到了这种实在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蔡晗引随笔札记

一点思考
·一点思考

  前几月英国的BBC世界音乐颁奖典礼上,中国歌手萨顶顶获得了亚洲第一歌手大奖了。当时,我不经意地在网上看到这则消息,心里感到十分意外,但同时也激动不已,想到她是中国迄今为止的唯一的获得此项大奖的歌手,我便为中国音乐骄傲起来。然而,前几日,我在电视上观看了关于今年BBC世界音乐颁奖典礼的节目后,不免有些失望了(我倒不是说她的音乐不好)。原本我以为那些评委是在为她那美妙的歌声陶醉的,不想他们竟是在为她那神秘的歌词痴迷。而他们的理由更为简单:“现在全世界都在为神秘的中国文化痴迷。”原来中国文化在他们眼中是个神秘的家伙,而这伙人仅仅为了这个,把奖评给中国歌手了。

  这不能不让我想到些什么,也不免引起我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思考了。

  人们常夸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何以到外国人眼中就成了神秘的了呢?外国人是怎么看的,我说不大清楚,有谁能看清外国人的眼睛呢?但有一点还是可以确定的,就是他们不大了解中国,不大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这一点,可能是许多因素使然了。中国的电影文化应就是其一。那一部部的功夫电影,尤是象《卧虎藏龙》、《英雄》这样的充斥着眼花缭乱的,不切实际的电影,给中国武术搽上一层厚厚的神秘的脂粉了。中国电影人总以为这样的电影卖座,但他们从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给中国电影发展着另一个极端。外国人本身是不大了解中国武术的,但看了这些,便多少误解了,又因事后没能了解真正的武术,也就越发地觉得中国神秘了,再进一步,便发展到对中国文化感到神秘了。其实,这都挺令人感到悲哀的,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又非得靠武打么?自然,中国文化给外国人一种神秘感,也还说明它有魅力所在;但神秘得过了,恐怕也不好了。有谁会喜欢掉进染缸的猫呢?

  由此,我又想到中国文化的又一面。其“美”名曰闲文化、拳文化、妾文化……在这样一派汹涌的伪文化面前,应大力宏扬的文化被冷落了。早先的部分传播文艺的文化团体,面临着挨饿的命运;到现在的部分图书馆无钱买书、订报,大概都足以见出这些影子。这到底不免引起我对于文化的一种杞忧了,这类文化真要肆虐起来,社会不是太狭隘了么?但心里不禁发问,何以连这伪文化也要泛滥了呢?

  中国人社会公德心的缺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当然,文化不是首饰,不是衣装,也不是仪仗,随随便便是不足以有所改观的,必须去按人文来进行教化。所以,让我们操持堂堂正正的精神衣装,维护我们的文化罢。

这等些怪
·中国人的包袱

  先生曾经出了这样一个写作训练,用160个左右的字来概述你和一位同龄人的故事,我的作文如下:

  20岁时还没有初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一段萍水相逢,比两片浮云的相遇还偶然;一段似有似无的感情,比水中的云影还飘忽。

  一个冬天,我拥有了一个单纯的、甜甜的恋情。噢,洁白的她,整个冬天变得那样奇妙美丽。但我们感觉到很累很累。一天,她告诉我: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恋情会发芽/可今天不行/因为我们还要赶路/忘掉一切吧。

  后来她回去了。至今我时常想起她。

  同桌全全看了这篇文章后,为我的坦诚感到不可思议;同学文文看后,鼻子哼了一下,也许是因为它既没有腾挪跌宕的清洁,又没有波诡云谲的局势吧。

  如此情调的文章,一般决不会出现在学生作文中,为什么啊?究竟是为什么?这到底不免引起我对于人性的一种思考了——

  人属于自然,必然从属于自然。为什么我们总是压抑着那些真正属于人性的东西呢?压抑着那种最自然的、奇妙的、人们所渴求的东西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对于人来说,死亡是注定的,绝没有永生。在具体的时空中,人历史性地存在着,每个人都仅仅是有如空间上的一点,时间中的一瞬。我们迟早会坠入无边的黑暗和永久的寂寞无知中。生死在宇宙漫长的历史中,不知演过多少次了。

  生命是沉重的,也是美丽的,而且对于我们仅有一次;但就在这么一次中,人们却活得很累,为什么要这样呢?有什么理由能使我们不大胆地去爱、大胆地去追求呢?

  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应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生活。为什么我们总是要为他人而活着,这难道就不是亵渎么?唉,我们干着些什么?上了十几年学,究竟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过得这般苦啊。

  记得一次我在板报上画了一组人物:木偶不鲁诺、美神维纳斯和带着金箭的丘比特,标题是——请指出他们是谁?结果知者竟寥如晨星。我感觉到悲凉了,更不可思议班主任的看见*的维纳斯后的几下嘟嚷。她那时还极愤怒地看了我一眼。这见事令我难忘,有令我联想起平时的学习来了。终日学着那些与生活远离的所谓的“知识”,背着那些连教者都不愿理的复杂“真理”,这能算学习么?为何我们的教育总是受着一种“传统观念”的限制呢?

  中国的某些传统文明,封建习俗,“灭人欲,存天理”的道德准则,摧残着人性,禁锢着人性,给人带上了沉重的桎梏,累得人喘不过气来。

  真理其实不能超越生命的本身,不能超越具体的个人,它是生命的肯定,不是纯洁心灵的纯洁认识。

  我讨厌那种超越人的个体而存在的抽象观念的“真理”。它不仅是生命的否定,抛开了一切的物质基础,而且是一种主观的臆造,是一种欺骗。然而可悲的是,我们就生活在这种“真理”的笼罩下,被这种“真理”左右着。

  在“逃离沉船”的戏谑中,有人喊出“幻灭即涅槃”,我呢,人微言轻,只能看着自身的窝囊,以“自身的灵魂,错误的选择”来聊以*。

  我们这个民族背上的包袱太沉重了,一致在生活中很难见到无拘无束、爽朗自由的欢笑,走在大街上、商店里,缩减更多的是呆板、冷漠的面孔。再看看天上飞的小鸟,水里游的鱼,或者院子里逍遥的小母鸡,有时你真会觉得它们实在比我们还活得自在。人们自以为比其他的动物高贵,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