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颐和园看去吧。除了颐和园、故宫外,现在北京还有几个老戏台?最多也就四五个。我了解过,这个戏台是梅兰芳唱过戏的,非常值得保留。北京的大楼、商场多得是,可梅兰芳唱过戏的台子有几个?要拆梅兰芳的戏台,是神经病!”。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头扎进四合院(4)
他跑到街道办事处跟人家嚷嚷,街道上的人说这事儿他们管不了。
“北京的老房拆得太多、太快了,不考虑它的文化价值,乱拆。”
媒体报道说曹雪芹的一处旧居给拆掉了,我问他知不知道这事儿。他说那个地方他去过,连开发商也承认那儿就是曹雪芹的家。“世界不管哪个国家,都认《红楼梦》的。但还是给拆了,太可惜了!”
我问:“在国外,有没有可能把这样一个作家的房子给拆了?”
“不可能!”他把每个字,都咬得很用劲儿。“俄国人把托尔斯泰的房子给拆了?不可能!美国人把海明威的房子拆了?不可能!英国人把狄更斯的房子拆了?不可能!”他不停地摇晃着头。
随后他又摊开两只大手说:“ 可是在中国,在北京,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无法理解。”
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自己待在巴尔扎克故居时的感想:“ 故居是有灵性的。无怪乎世界上一切名城,都保留着世人皆知的名人故居,它对一座城市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也不仅仅是为了旅游,它的终极意义是显示一个城市人文的高度和精神的深度。”
“真悬,如果那夜不赶过去,第二天,这些门梁就会被人当破木头给扔掉了”
现在,龙安志把自己的家、办公室,接客待友的地儿都安在四合院。他说四合院给人小花园似的感觉,非常安静、舒服,是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他连续收购了几座四合院。每买一座院子,都自己装修,一点儿一点儿恢复原有的样子。我去的这院子,龙安志接手时只剩四分之一的回廊,现在让他给补全了。
“这上头画什么样的彩绘,涂什么色儿都很有讲究,不能乱来。我请的工人,整修过故宫、颐和园、雍和宫。”
临街的大门太旧太破,是重新做的。门口的俩门墩儿是从河北找来的,新门上方的小门楼,装有四根刻着精致木雕的老木头。
住史家胡同时,他就发现一座明代四合院,有个广亮门,门上有四根精雕细刻的门梁,非常喜欢。等他整修四合院时,也想修这么一座漂亮的门。工人去了那座明代的院子,依样把木雕画下来,但做不了,那种手艺已经失传,没人会做。见他失望,工人说: 刻不成,我们给您画门儿上吧。
不料,门儿还没做好,那座明代的四合院却给拆了。当夜,他喊上几个人,把拆下来的四根木头抢回来,直接安到自家的门上。
“真悬,如果那夜不赶过去,第二天,这些门梁就会被人当破木头给扔掉了。”
我想起报社周围那片快速消失的老房子,就问他:“你把房子倒腾得这么漂亮,就不怕哪天来了拆迁令,把它给拆了?”
他说:“ 如果按照北京的法令,我住的这片地儿,算是北京25 片保留区之一。按法律说应该是保护的,但问题是法令够不够硬?在我们附近,有一座高层建筑正在建,就是违法的,是突破规划的。”
他觉得要想保留四合院儿,其实不难。把拆迁的钱花到郊区盖新房子就行了。
“建筑专家也认为,如果北京在三环以外建新城,比改建老城还便宜,拆老房子再盖新楼反而更贵。可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为什么还要拆迁?因为有人从拆迁中可以赚大钱。”
他说北京的拆迁业里流传这么个笑话: 政府要做个项目,让三家公司投标,这三个公司分别是香港的公司、美国的公司和中国大陆的公司。
一头扎进四合院(5)
香港公司投标300 万。问他为什么是300 万,他说:100 万是原材料,100万是劳工费,100万是利润; 美国公司投标600 万。问他为什么是600 万,他说美国的原材料贵,劳工也贵,所以200 万原材料,200万劳工,200万利润; 最后是中国大陆公司投标,要投900 万。问他怎么可能是900 万,他说这很容易理解,我给你个预算:300 万给你,300万给我,300万包给香港公司让他们干。
“说是个笑话,可实际上许多公司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不考虑自己城市的文化,不考虑城市的历史,也不考虑下一代。腐败分子是不爱自己文化的,他们只爱钱。” 他直截了当道。
这个美国人又说:“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腐败。我觉得共产党如果不解决好腐败问题,那么中国未来的发展,还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说拆四合院,叫“危房改造”。有人说了,北京的四合院不好保护,因为房子都是木头和灰砖建的,跟西方的不一样。
“胡说,有什么不一样的。你去法国、英国看看,那些老房子,也是老木头的,只不过砖不是灰色的而已。技术并不复杂,就看你想不想做。我自己已经修过几座四合院了,有什么难保护的。” 他依旧认为,北京的四合院儿拆得这么厉害,其中有腐败的原因,有太多的人想借拆迁捞钱。另外还有一些人,太崇洋媚外了。
“我曾跟一个大学教授到电视台做节目,他说故宫以外全拆,全用水泥、钢筋、玻璃盖高楼,跟伦敦一样。我问他你去过伦敦没有?他说我从来没去过。我说对不起,你最好还是先去看看,伦敦的老城区基本是保留的,新城市是在郊区建的。”
“毁了那么多四合院,建了那么多高楼,我不明白,这能代表中国文化?用水泥、钢铁做玻璃楼,中国永远也超不过洛杉矶和芝加哥。即使你能超过也要考虑要不要超过。”
“为什么要跟别人比建大楼?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我跟你说,他们能建高楼大厦,但永远做不了中国建筑,尤其是中国的古建。”
龙安志说巴黎、伦敦这些名城,都拼命在保留自己的文化。“ 法国人看到他们的老建筑感到很骄傲,意大利人看到他们的老建筑感到很骄傲。可是为什么在北京,这也要拆,那也要拆,哪里都要拆?
“有一点儿过分,有一点儿像疯子。”他不客气地说。
● “北京不光有故宫、天坛、颐和园,还应该有四合院、有胡同”
我问龙安志:“ 你难道没看见,好多老百姓挤在一个四合院里,而且房子很破旧了?”
他马上道:“这个我知道,但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就看你愿不愿意解决。”
他认为房管局的人, 本来应该修这些房子。可是, 老百姓房子漏雨了, 他们却不管修,就是修了,也用最便宜的材料。“ 那些人想的是怎样倒卖房子,捞钱,做‘ 房虫’。” 让住得拥挤的人,搬到别的地方去; 让那些想住四合院的人,掏钱投资修缮这些老房子。他说我现在看到的这所老房子,以前住的是一对老夫妻。房子老漏雨,冬天又挺冷,老得维修,他们养不起这房子,就卖了,自己搬到楼房里住了。他用脚顿了顿地上的褐色瓷砖说:“ 瞧瞧这地砖,是民国时代的,现在哪里都没有,就老房子里有。”
他端起盖碗茶说:“ 你看,这老房子是古代的,但里边的东西可以是现代的。有电视电话,有抽水马桶,有冷暖空调。我可以用电脑上网,世界上的事儿都能了解得到。我享受了古代文明,但也不影响我过现代的、有效率的生活。”
一头扎进四合院(6)
不少国外来的朋友到了龙家,都夸赞说: 你的房子真是太漂亮了,我们也想住到这样的房子里。“我想好吧,我就把这座院子,留给朋友住。夏天来这儿的人特别多,他们觉得很新鲜。住五星级饭店吧,说白了,住巴黎的、洛杉矶的没什么区别,全世界的都一样,来一趟中国,跟没来一样。可住在四合院里,感觉就不一样了。”
“北京,不光是皇家住的地儿,也是老百姓住的地儿。北京不光有故宫、天坛、颐和园,还应该有四合院、有胡同。如果北京把四合院、胡同都灭了,净是高楼大厦的话,那北京跟任何城市都一样,跟你去纽约、东京一个样。旅游者来北京,看看天坛,再看看故宫,待个一两天就得。”
“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断送长期旅游的资源。”
龙安志家有时也来些年轻的中国人,说想看看四合院儿什么样儿。他们在北京长大,却没见过标准的四合院儿。
英国一家杂志《经济学家》, 曾刊载了一篇有关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拆迁的文章,说下一代要想了解北京的城市文化,得到台湾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去了。
“他们说北京,你别去,没什么可看了,城市的历史呵、文化呵不存在了,北京人把它给灭了。”
他又挺大声地说:“ 北京应该证明,这话是错的!市政府应该发个命令,拆老四合院,禁止!拓宽胡同,禁止!城市向二环以外发展,二环以内暂时什么都不能动。应该有这么个命令。然后我们对全世界说: 办奥运会,我们要把进来的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城市,而不是去毁掉老城市。我相信全世界都会尊重北京这样的做法。” 申办奥运成功的很多城市,都是把历史留下来的东西保留得非常完整。他说慕尼黑做得就非常棒,把那些老房子保留了。它们的老房子没有北京四合院的历史长,可保留得非常好。
他反复说:北京申奥成功是非常好的机会,希望那些有远见的领导,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不要为了建新城而毁掉老城,要保护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丢掉自己的文化,不要为了挣点儿短期的小钱,而丢掉自己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我又回到了那片拆迁后的空地,踩着砖头瓦块儿回报社。
一股冷风,吹起一片沙土,迷得人睁不开眼,我身上的热乎气儿很快被风吹尽。但让我挺透心凉的,还是那个美国人说的一些话:
“北京现在这么大量地拆四合院,是在文化上给自己切腕儿!”
“那是你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要为下一代人考虑。他们要想对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离不开这些文化的载体。”
“中国从过去一个非物质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突然进到了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有的地方甚至有些过分了。”
“精神文明不是外国的东西能代替的。你喝可口可乐,不算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得有自己的根儿。你毁了自己的建筑,毁了自己的文化,不是把自己的根儿给毁了么?外国的技术有用,你把它学过来就是了,干嘛要毁了自己文化的根儿?”
“北京应该好好保护四合院儿,向全世界表达自己在文化上的自信。”
“希望北京不要太迟了,不要太晚了!”
后记:这篇文章写于2001 年。因为离报社近,我像个导游一样,领过好多拨人去龙家的四合院参观。看后,不少人都咂吧着嘴说:“啧啧,看这房儿让人家住得,咱怎么就住不出这样儿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