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生活的幸福本质:幸福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民生活的幸福本质:幸福课-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就是屈原在二十多岁时写下的《橘颂》, 那时候的屈原,就表达出了要清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既有才华又不放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人生追求。”
  李家声还告诉他的学生,屈原到后来,相当于做了教育部长,培育了很多人材。可是,在当时楚国的大环境下,他的学生变坏了,这对屈原的打击太大了,他最后投汨罗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屈原当时这样悲伤地说道:“何昔时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写完这两句话,李家声又跟学生大声地解读道: 过去那些芳香的草呵,现在都变成了恶草。难道有什么缘故吗?是他们不追求美好的缘故啊!一个人,要终生追求美好,在追求美好上,一个人不进则退,堕落就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李赛回忆着: 先生朗读《离骚》, 时而激扬、时而悲愤。他给我们描述屈原与江边老人对话时,感觉屈原就在这里,就站在教室里一样。
  “像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是追星的年龄,很容易被面相、服饰等表面的美所吸引。但是那会儿,我是把屈原的画像,搁在相框里。我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
  “情真有屈原。”这是李家声讲《离骚》时定下的基调。在他动情、传神的讲述中,一个个子高高瘦瘦、穿着长衫,临着风,目光傲然,在江边向前走着的屈原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并永远烙印在了这些年轻学子的心底。 从灾区回来,李赛到教师办公室去看李家声,师生俩又聊到了《离骚》。李赛告诉李家声,虽然只上了两节课,但课后,他不知花了多少时间读《离骚》,375 句; 现在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
  ● 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
  “遇到了他,我们才知道原来古诗词是可以唱的呵!”学生们啧啧称赞。
  吟唱着讲古诗词,是李家声语文课的一大特色。只要一站到讲台,就像演员上场进入角色中一样,李家声全情投入,吟唱时的声音和表情,让听者难忘。
  “第一次见到他,唯一的印象是他的表情很沉静,声音很平和。谁能想到,这个含蓄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放歌呢。慢慢地,我们发现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平和中有顿挫,平和中有深情。一首首古诗、一个个名句被他方正地写在黑板上,又脉脉地吟出来,教室里一下充满了温润的空气。”
  现在有些语文老师,喜欢网上备课,互联网上想要哪节课都有。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大拼盘,内容也相当地丰富。“ 但是,靠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的。”李家声成功的经验是,除了潜心研读体悟内容外,再用真情实感吟唱着讲古诗词,效果会更好。
  “古诗词本来就是要唱的,像宋词,一个词牌,就是一首曲子名,不唱,是体验不出那种情感的。我想让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样唱的,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神韵。”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是人样子(4)
李赛不止一次听过李家声唱岳飞的《满江红》。“每次唱,他都会哭。先生是经历过国家动荡的人,对国家命运的那种深深的关切,让他有感而发地哭,这令我们非常震撼。”
  古音古韵,被李家声略带沧桑的男中音,表达得回味悠长。一茬茬的学生,成了他忘年的知音。
  有一次,一个毕业生回四中为后辈们讲学习方法,讲着讲着,他突然问了一句:“你们哪个班是李家声老师教啊?”坐在下边的一群学生听了,几乎跳起来欢呼:“我们,是我们!”这位学长感慨道:“他爱中国的语言文化,胜于自己的生命。”
  一位后来考上北大的女孩,用生动细腻的文笔,再现出语文课上李家声吟唱《满江红》时师生间情感交融的一幕:
  “开始时,我望着他,他微蹙着眉头,凝视着前方,几根发丝微微颤动。但很快,我低下头,不敢再抬起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双颊已经红得发烫,眼中的泪水,已经涨到收不回的程度。”
  唱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时,先生已满眼是泪,学生也满眼是泪。歌罢,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把手拍红了,却都不愿意停下来。
  就这样,掌声一浪接一浪地响了不知多长时间。”
  在他不断的吟唱中,学生们也渐渐发现,古诗词被唱出来时,变得那么鲜活动人,才真正有了生命。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是李家声特别偏爱的。唱这一首时,他起调很高,并且越来越高,跨度又很大,颇有难度。“但他唱时,从不用假声,可是丝毫不觉勉强,实在令人惊讶。唱这一首时,他声音中的沧桑孤寂,便充满了每字每句。我们有幸聆听了三四次,每次唱完,他都极坚定地说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愿共勉!’”
  先生爱唱,学生更是爱听。每当提起《卜算子》, 李家声会问:“我唱过了吧?”
  学生都极诚恳、极无辜地看着他,大喊:“ 没有,没唱过!”并且总有几个狡黠的学生带头鼓起掌来。
  “他便也不再细究,微笑一下,又凝眉唱起来。不过我知道,他是明白的。因为有一次,他说起一个词牌的曲调,也有今人谱成的旋律时,大概正想说自己会唱,这时,在某些同学的带领下,掌声又起来了。他笑了,说道: 这次让你们抢先了。
  举班大悦,老师同学会心一笑。现在想来,微笑又飘上嘴角。唉!那时,是多么惬意幸福啊!”
  “ 快乐的三年,就这样快而乐地过去了。最后的语文课前,我们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情,于是,决定大家齐唱《小放牛》。我们对他说: 以前都是您给我们唱,今天我们给您唱。全班起立,齐声高唱。我们看到,他拿出手绢,擦了擦眼角泪水。他说还想听我们唱,我们便由他带着,唱起《卜算子》……”
  ● 我们人类的灾祸, 说到底都是人祸。灾祸都是那些野心家, 那些不逞之徒造成的
  李家声酷爱读书,且涉猎广泛。他认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学,课才能常讲常新。
  他学过文字学,通读过《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 熟诵《论语》、《楚辞》及唐诗宋词等,在精研了《诗经》后,他写了一本《诗经全译全评》。
  读《论语》时,李家声最喜欢其中的两句话,他说每次读,内心都有难以名状的感动。这两句是: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人是人样子(5)
“说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 不是说很坚硬吗?怎么磨,也不会变薄; 不是说很纯白吗?就是放进污水里,也不会染黑。这是在讲人的灵魂和品格。”
  有一次,李家声读《清人笔记》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一个清代文人在北京的文物市场买到了一方砚台,这块砚台太珍贵了,是岳飞的,因为上面写有岳飞的砚铭: 持坚守白,不磷不缁。
  “岳飞是把孔子的话,稍加改变,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表达出保持坚强的意志,美好的情操,决不磨薄,决不染黑的信念。”岳飞死后,这方砚台到了谢枋得的手里。
  谢枋得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与文天祥一起抗元,后来隐居。元统治者让他出来做官,找到他并把他押解进北京,住在法源寺。但是谢枋得不从,最后绝食而死。生前,他把那块珍贵的砚台,送给好友文天祥,文天祥得到这块砚台后,又在上边留下了自己的砚铭: 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原来,孔子的这两句话,竟然哺育了三位民族英雄,而我也为这两句话深受震撼,且知道了人生路上要坚定不改、纯洁不变。我的体验与这些英雄们是相合的,这是多么美妙的感受啊!借讲‘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成语,我把这样的真悟,传达给一届届学生。学生所受的震撼虽难言喻,但我感觉到了。直到今天,在给我的贺年卡上,他们最常写的就是这两句话。我知道,他们是在告诉我,一定会这样处世做人。”
  在语文教学中,李家声结合相应文章的讲授,把民族精神、人格情操具体形象化为:情真思屈原、正直司马迁、高洁严子陵、气节有苏武、傲骨是嵇康、正气文天祥。
  “司马迁,不就是讲了几句真话吗?他跟李陵无亲无故,满朝文武谁都不讲真话时,司马迁说了,结果遭受那么大的灾祸。”出于由衷地敬仰和对其命运的慨叹,在讲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课时,诵读到“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一刻,李家声说自己胸中那种悲愤、痛烈、豪壮之情,合聚一起,喷涌而出。或欲哭、欲呐喊,或欲扼腕、欲拍案而起……因为他的激情讲述,学生们才会说,听课时,常常感到如有一股热血,直顶脑门。
  李家声给学生讲严子陵的故事。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学。称帝后,皇上千方百计找到严子陵,请他进宫,两人好到一个床上睡。光武帝让严子陵当宰相,结果他跑了,隐居起来,待在江边钓鱼。
  有学生问: 难道他在江边钓钓鱼,就比28 位将相高尚?
  “我说是!我们人类的灾祸,说到底都是人祸。灾祸都是那些野心家,那些不逞之徒造成的。只要能出人头地,满足个人私欲,不惜做恶害人,最终,就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我们的社会,最怕的就是这种人。而严子陵拒绝的是多大的名利呵,退隐山野,为世人树立起高尚的榜样。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有一颗平和的心,是不会有大苦难的。天灾都是暂时的,人祸才会遗患无穷呵。”
  他反复跟学生讲:只求耕耘,不问收获。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能力,多长本事,做更多的事情。一个人的心,要专注在做事上,而不能专注在名利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是美好社会。那些不逞之徒却是: 人人为我,我不为人。

人是人样子(6)
“有时候,连我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但是,我跟学生们说,我知道什么是不能做、不该做的。假如我们一件丑恶的事也不做,人自然就美好了。我不想给学生终极的东西,不想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不想束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者。唯此,才能在纷繁社会中不迷惑、不迷失。”
  谈到李家声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影响,一个正在大学读书的学生说: 先生给了我空灵、明净和透亮的灵魂,教我们怎样做一个知识分子,做一个铁骨铮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知识分子。先生还说过,做一个知识分子,要真正对这个社会负责,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百姓。我现在选择了一个与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就是经济学,承担一种经世济民的使命。
  “先生当年教给我们的是‘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的道德原则,让我明白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甚至需要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 毁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
  “我并不是要学生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相反,我告诉孩子们,一定要享受快乐、享受人生。”李家声生活中的享受是两真: 一是真情,二是真景。
  同事们认为李家声是一个性情中人。有一回,学校组织外出旅游,在一处风景点,耸立着一棵千年古树。面对这株遒劲的老树,别人忙着拍照留影,而李家声与老树默默相对,良久,他突然冒出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树呵,我真想对你哭!”他当时在想: 人这一辈子,不过几十年,遇到风风雨雨时,都会感到很艰难,何况这样一棵树呢?历经上千年的岁月,多少风吹日晒,多少霜打雨淋,它一动不动地活了下来,多么不容易!它历览人世沧桑,它所受的磨难,是我们人无法知道的呵。“那一刻,对生命的深深敬畏,让我感慨万端,情不自禁。”他说。 春天到,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里的海棠怒放着。课堂上,李家声吟诗一首,是
  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又对学生道,君不见,古人怕海棠花谢了,晚上点着蜡烛也要看它呵。言下之意是,你们快到公园看海棠去。
  四中校园里有桃树、玉兰等植物,花开时节,常见李家声独自一人,立于树下,仰望着一树的绯红,一树的洁白。此情此景,许多师生印象深刻。有个年轻教师,甚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静对花开的生命》。
  又一年春末,校园里一株楸树花开正浓,李家声惊其美,到了教室,不禁口占一绝:“一树花繁映眼前,惊艳之余赏暄妍,如此美景天赋予,诸君何不下楼看!”学生笑声一片。
  那些当年赏了花的学生,心中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 现在,上班开车途中,路边也有很多花,也会看上一眼,觉得漂亮,但不会是以前那样地看了。静下心,停下来,安安静静地欣赏,感受花朵的璀璨,感受阳光的温暖。现在的匆忙一瞥,不会有那种感触。”
  多让学生接触、联想美好的事物,残虐酷杀之事少碰、少描述,对邪恶奸诈少
  涉及而多加挞伐。“试想,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朵花时,会那么喜爱,会被生命的美感动,为之欣喜,他怎么能不敬重生命,怎么会去拿刀杀人,怎么会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李家声认为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

人是人样子(7)
“我觉得,世间一切美的东西里都有爱!”这是李赛由此得到的感悟。
  为啥给中学生讲甲骨文?李家声的解释是: 我就是要让孩子们看看,咱们的汉字有多么美。年底的一堂课上,李家声在黑板,先是甲骨文,再是小篆,继而楷书,写出几种字体的“年”字,并解释字义,随后附诗一首:“耕耘有获,丰收为年。诸君勉哉,大有欢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