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我从北京一所小学出来打车回家。出租车司机是个30多岁的小伙子,显得很健谈,主动与我攀谈起来。
当他得悉我刚讲完家庭教育课,一脸诧异地说:
“儿童教育?老爷们怎么能干这个呢?”
我知道他有女儿后,不解地问:
“怎么?你这个父亲不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她妈的事,我的任务是挣钱。”
我不由得想起1919年鲁迅先生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著名文章。在家庭教育中,父教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有深刻感受的。问题是,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父教呢?
一位名叫蒋英姿的学生写的作文《要爸爸干啥》。他写道: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才是妈妈生的。昨天我的小姨在医院里生下了一个小弟弟,我才明白:原来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么,要爸爸干啥呢?
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一回家就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他既不会烧菜做饭,也不会洗碗刷锅,连被子也不会叠。他的脏衣服臭袜子全是妈妈洗干净的。他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还要把我们支得团团转,给他倒茶拿烟灰缸、端洗脚水、递拖鞋。他看到扫帚倒地也不会去扶一下子。可他对我们说一定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时一点也不脸红。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总要求我们去做。他没上过大学,他就千方百计地想把我们整入大学。他对我们的吃喝拉撒和喜怒哀乐从不操心,可他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家庭作业,抽查白天没有学过的课文,过不了关就别想睡觉。他平时寡言少语,但教训起我们来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从来就看不到我们身上的优点,也从来没表扬过我们。有一回我考了第二名,只比第一少了1分,心想这回爸爸该满意了吧!谁知他拿过我的通知书质问我好几遍:“为什么要比人家少了1分?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长着一颗脑袋同样一双手同样两只眼睛同样两个耳朵同样从早到晚坐在教室里,你为什么就心甘情愿比人家差?”我心里不服气,不就是差1分吗?还有那么多不如我的人呢,就会让我比这个比那个,你自己为什么就不比比人家?
爸爸从外面回来,从不像妈妈那样为我们带点小礼物,所以我们对他的来去也从不关心。妈妈外出一天,我们总觉得有一年那么漫长,而爸爸出去几个月我们都不会想他。他不在家的时候我们都不会想他。他不在家我们反而玩得更自在。
这个孩子的真实感受,值得广大父亲深思。她不喜欢父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的成长不需要父亲的关注。
任何一个父亲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人才,甚至成为一个杰出人物,往往把许多人生经验告诉孩子,以至于成了唠唠叨叨的人。其实,你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给孩子影响更为深刻,因为孩子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的影响,而不是抽象的教育。
我想,父亲对孩子的最大影响,在于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如果父母看书多,孩子往往看书多,孩子表现得会更聪明,能考出好成绩;如果父母迷于电视或麻将,孩子则难以专心学习。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好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孩子可以从父亲身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许多好的品质,有些品质还会使其终身难忘。
美国有一位非常努力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位政治家。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参加了美国国会议员的竞选,结果遭到排斥而落选。然而,他父亲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很快又重新振作起来。那时,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当你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时,怨天尤人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追求。这样的执着帮助父亲实现了梦想,8年后,父亲再次竞选并获得了成功。父亲的成功教他懂得,失利是政治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人决不能因失利而消沉、痛恨或嫉妒他人;否则,一个人一生都将一事无成。后来,这个孩子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他一直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好父亲而深感自豪。
如何做一个好父亲,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我的教育建议是:
向孩子表达出你的关爱。只要是孩子都渴望父亲能表达出更多的关爱。爱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就会感到安全、会相信自己无论在学习、生活、交友方面都会得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
为孩子的成功喝彩。孩子天性中有被父母夸奖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得到的夸奖一般都来自于母亲居多,而父亲对孩子的夸奖则相对少些。父亲不能吝啬自己的夸奖,能得到你的肯定和认可的话,孩子的自信、勇气会更坚定。
对孩子信守诺言。没有人愿意受到欺骗,孩子也是一样。父亲特别要注意不要做出你明知无法兑现的承诺,但你做出承诺就必须去兑现。否则,你不仅会让孩子失望,认为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他也会从你身上学会撒谎。
第四章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2006年04月12日14:11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当父母或教师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开始。
尊重他人是现代文明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绝大多数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做到这一点。但对孩子是否也会给予同样的尊重?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忽略了这个问题。
有一个署名佚名的孩子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要回尊重》,文中质疑母亲,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把自己的收音机送给姥姥?孩子的气愤在于母亲从来不曾为她自己的错误而道歉,或者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在有些家庭中,孩子被看作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任由父母支配。或者觉得孩子太小,无所谓什么自尊心,但这对孩子却并不公平。孩子也同大人一样,有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得到外界的尊重和肯定,而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尤为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亲近的人,而家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来说,都应该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
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2006年04月12日14:11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有一位爱花的父亲,看到幼小的女儿用剪刀把开得最美的一朵花剪了下来,父亲对女儿咆哮起来,女儿望着大发雷霆的父亲,吓坏了,原来活泼可爱的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后来这位父亲才知道,其实女儿剪下那朵花,是想送给上晚班的妈妈。父亲无论如何懊恼,也没有办法再让孩子恢复到过去活泼的样子。
我不由心里一紧,有些父母在许多时候都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孩子和花,孰轻孰重,为了花或者为了某些东西而伤害孩子,本末倒置的事情我们做过多少呢?
对于父母来说,尊重孩子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如果随便问一位父亲或母亲,你爱自己的孩子吗?可能答案都是同样而且肯定的:爱!但是如果问,你尊重你的孩子吗?可能得到的答案就不是那么肯定了。往往因为父母以爱的名义,行使着自己享有的权利时,就容易忘记孩子的权利。
人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弱小的人,贫穷的人同样有自己的自尊。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有一位网友无奈地说: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鸡蛋就要孵化成功,可是等蛋壳破了的时候,小鸡发现蛋壳内已经有了一层紧密的牢笼了,我觉得我就是那只小鸡。而我的妈妈就是以管着我为乐,烦死了!
这可能代表着许多被父母“管”得没有自由,“管”得失去自己的权利的孩子们的心声吧!
现行的语文教科书有一篇日本作家写的文章,说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葫芦,但是他的爸爸和老师对他的爱好很讨厌,最终将孩子收集的葫芦一个一个全毁掉,扼杀了孩子的爱好。面对亲人对自己爱好的扼杀,孩子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让我们重新思考这样一个教育问题: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好、兴趣应持什么态度?
我不能不说起秋儿,因为她用17岁的青春生命为我们留下一个鲜红的惊叹号。
在一位年轻朋友的生日晚会上,我见到了高一女生秋儿。热情大方、漂亮出众、多才多艺,这是我对她的深刻印象。据说,她已获得钢琴六级,擅长舞蹈,歌唱得不错并会作曲。当我们稍微熟悉一些后,我请她展示才艺。秋儿毫无拘谨之感,先跳了一段自编的现代舞,又弹奏起贝多芬的钢琴曲《致艾丽斯》。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然而,一年之后,最让人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秋儿自杀了!应她父母的邀请,我出席了这个美丽少女的遗体告别仪式。曾经活力四射的女孩,此刻静静地躺在太平间里,杏黄色上衣与紫红的背带裤表现出她最后的明艳。在她的枕边,放着她喜欢的文学书籍和再也不能飞舞的芭蕾鞋。
我泪流满面,悲愤无语,心里一千遍一万遍地问: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不久我即与朋友合写了近万字的报告文学《生命的追问》。
原来,多才多艺的秋儿文化课却是弱项。按照她的愿望,初中毕业后报考幼儿师范,将来当个幼儿教师,一辈子吹拉弹唱岂不快乐?可父母不同意,非让女儿进入一所重点中学,为考大学一搏。父母的心愿是可以理解的,但秋儿却走进了人生的“滑铁卢”。高二会考两门不及格,意味着她高考受阻,喜欢她的一位男生也对其不满。一时间,秋儿的世界崩溃了,而果决的性格又不容她三思,于是,她走上了不归路。在秋儿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几个同学对我说:其实,凭秋儿的任何一项特长,都可以过上快乐的生活,她却偏偏败在自己的弱项上,这都是她父母逼的。
我只能这样说,天下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不渴望孩子成才,却总有那么多人倍感失望乃至绝望,因为孩子的成绩离父母的目标遥不可及!可是,父母们是否想过,天下又有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进步呢?哪个孩子不盼望得到父母的欢心呢?却不知为何,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身不由己,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面前,弱小的他们只能望山叹息却无法翻越。
我们能不能让孩子选择一条更好的路呢?允许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本来就是他们应有的权利。毕竟每个人差异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规定所有的孩子做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众所周知,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所以,能不能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是否真正爱孩子的重大区别点。我们要特别珍惜孩子的爱好,这是他美丽人生的幼芽,这是他灿烂梦想的尝试,剥夺了他的这种权利是很残忍的,也是很愚蠢的,即使他的爱好很可笑,也应当尊重。
从尊重孩子开始,才能真正地接近教育的奥妙之一——给孩子一个恰当的舞台。我的教育建议是:
多问孩子的想法。父母在决定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问问孩子,“我这样做你能接受吗?”“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关心孩子的情绪。有的孩子由于性格内向或者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往往会在情绪中有所体现出不满,这时候父母应该要多加注意,并及时发现,再耐心和孩子沟通,不要忽略你无意中的言行对于孩子造成的伤害。
不要逼迫孩子“交代思想”。也许是父母们爱子心切吧,总希望掌握孩子的一切所思所想,如果能变成孩子肚里的小虫更好。尊重孩子不应该逼迫孩子“交代思想”,当您的孩子烦躁不安或闷闷不乐时,请告诉他:“如果你愿意,我希望倾听你的心里话;但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勉强。”
不可培养告密者
2006年04月12日14:13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北京青年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怪事:为了严肃班级纪律,哈尔滨市香坊区轴承厂子弟中学某班的老师竟然想出了一个刺激学生举报的“高招”:重金奖励举报者,凡举报一名违反班级纪律的同学,被举报者罚款5元,举报者提成3元,留下2元做班费。在金钱的刺激下,该班举报者骤然增多,很多同学因为举报而发了一笔小财。
在现实生活中,您的孩子是不是也碰到了这样的事情?为了钱或为了赢得老师的偏爱,孩子们学会了走向“出卖”,甚至“出卖”同学间宝贵的友谊。
针对这个现象,曾经在网上引发了一次大讨论。让人可喜的是,看了少年网友们关于出卖友谊的讨论,我很受感动,因为从大家的愤怒中,我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如烈火一样在熊熊燃烧,而这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什么叫出卖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了个人利益,做出有利于敌人的事,使国家、民族、亲友等利益受到损害,如出卖灵魂、出卖情报、出卖民族利益等等。显然,有出卖行为的人是卑鄙无耻的人,如大汉奸汪精卫、卖国贼袁世凯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既然出卖是一种汉奸式的卑劣行为,我们就需要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被朋友出卖了呢?如果自己犯了错误,朋友出于责任心以诚实态度报告了老师或有关人,一般来说,这不能算作出卖行为。当然,朋友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他(她)应当指出你的错误,由你自己决定怎样做。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包括同学之间,要学会尊重,学会真诚,学会保护,而不能学会暗地里“告密”,因为“告密”之路通向出卖的深渊,向往光明的少年万万走不得!
四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