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军事理论家马谡所想到的
《三国演义》是著就英雄的演义,曹操,郭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吕步,孙权,周瑜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光彩夺目地照亮着历史小说的星河。同时,《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的演义,上述人物都是不同类别人才的杰出代表。当然《三国演义》也留下了许多贻笑千古的人物形象,如无能的阿斗,误事的蒋干,和纸上谈兵的马谡。
提起马谡,读者们都会对此君不屑一顾。认为不值一提。因其夸大其词;乃无能之辈。唉;其实马谡至少应该比阿斗;蒋干要强许多吧。只怪他生存的年代不好;如是马谡同志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凭其饱读兵书;口若悬河的内才;当个什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或是国防大学教官是问题不大的。此君自幼酷爱读兵书;什么<;孙子兵法>;;<;太公兵法>;;<;孙髌兵法>;之类的兵书名著他绝对是能够做到倒背如流的,他的学术理论水平绝对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腹有经典,顾经常向自己的领导诸葛亮提出自己对战局的认识与建议,深得最高智商的诸葛亮的赏识与器重。可是,老皇帝刘备在亡故之前特意嘱咐诸葛亮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使得一向料事如神,非常识人的诸葛亮当时非常地不解。这样一个难得的,有相当学术造诣的军事人才怎么陛下说其不可重用呢?《三国演义》中孔明总是一眼看穿人的本质,如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对赵子龙的一向信任与欣赏,作为领导,他是非常能正确使用人才的。在小说中他最大的败笔可能就是没有真正辨析马谡的真正价值了。完人形象的诸葛亮先生也总算由于马谡被我们读者找到了一个缺憾。可以说,马谡一定程度上败坏了诸葛亮善识人的名声了。当司马懿听到街亭有蜀兵驻守时,大惊失色,但一知是带兵者是马谡时,顿时安下了心。可见,当时除了诸葛亮之外,很多人都知道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纸上谈兵的人物了。他在把镇守街亭的任务交给马谡镇守的时候,产生的顾虑,都是老皇帝刘备的临终遗言,要不是这个原因,我想孔明根本就不会犹豫考虑很久的。孔明是一直都很信任,欣赏马谡的,没有感觉他是个不可重用的人物。在识人方面,孔明的确比刘备差很多。
马谡应该是能代表时下一部分知识分子形象的。读书人大都很清高,孤傲,不怎么看得起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在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因顾及先主的遗训,不放心马谡一人前去,顾特意委派了做事谨慎的王平做他的副将。王平,此君据说大字好象都不认识几个。可以说是个准文盲了,但其为人心细,处世谨慎,特别是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在街亭之战中,他看到主将马参军生搬硬套地不止战局时,立即提出异议。这下马参军立即恼了,心想你这样的老粗还对我的布阵指挥指手画脚的,我都是严格按照兵书教材实施的,你懂吗?王平无奈,只好带领小部分军队驻扎在山下,最后,蜀军遭受了街亭之败。
时下有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确也与马参军一样,他们很多都学贯中西,饱读诗书。且一般都喜欢俯视看人,他们的颈椎骨好象都失去了仰视的功能,不要说看不起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就是与其比肩的文化人他们的嘴巴好象也是有弧度存在的。寻章摘句,引章据典,他们的确是绝顶高手,但是合理地把这高深的学识运用到实践中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也无妨,读书人就是指挥没有文化的劳力者做事的,要不怎么体现劳心者的价值呢?
在《三国演义》里,有才之人大致分为3种。一是实践型。典型代表是刚才提及的王平和东吴大将吕蒙。尤其是吕蒙,此君幼年从军,没有文化,老粗一个。周瑜,鲁肃,孙权这些领导不断要求他也许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素养。开始吕蒙不以为然,不愿意学习。后来在领导们的再三劝告下终于开了窍,开始了自己的自学生涯,可能最后也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证书吧!随后,他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开始了自己白衣渡江的精彩人生。二是理论型。马谡,诸葛硌就是这样的高级人才。饱学之士,学识丰富,在军帐中提出的军事主张总是另天才人物诸葛亮感到赞叹。 要是让其发挥所长,编著军事教材,定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三是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全能型人才。他们就不用介绍特点与功绩了。
正规教育,的确能培养出很多象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全能型人才,但是不可否认,很多马谡式的人才也是通过正规教育培养出来的。可是时下一些领导在选拔人才时,首先不问其才高几斗,首先规定一定是正规教育培养出来的,对吕蒙这样的自学人才是不屑一顾的,他们一点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都是没有的。希望领导们真的能向孙权,曹操这样的领导学习学习,不要让吕蒙这样的自学人才“掀抛闲置也藤中”。希望领导们能让马谡和吕蒙这样不同类型的人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马谡是人才,是学术理论很高的人才。他绝对不是平庸,无能。他的毛病也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毛病就是生搬硬套,不肯向比自己学识理论差的人学习。只要马谡这样的人才能治愈好颈椎骨的顽疾,能够仰视别人懂得听取别人的建议,向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学习,他也一定也能慢慢成为象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优秀全能型人才的,毕竟他们有很深的学术理论水平。可能马谡在狱中已感悟到了吧,可是已晚了,为了严正军纪,他的伯乐诸葛亮也只有挥泪把他斩首了。马谡在天堂也许不会感到寂寞的,他还有一个前辈在天堂陪他,那就是战国赵将赵括同志。希望他们两个人都能在天堂大彻大悟,来世做一个全能的人才。我也好希望现代社会中的马谡赵括们,你们赶紧大彻大悟吧,毕竟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承受不起象街亭之败,长平之败这样毁灭性的失败的!
气壮山河 舍我其谁——曹操的人生
一直以来,曹操都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有说是奸雄的,有说是伟大政治家的,现代读书界,自郭沫若提出为他曹操他老人家翻案后,几十年后的今天,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里公然地说出曹操是可爱的。总之“曹操热”在读书界是永远不会降温的,因为曹操真的是历史上最有魅力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人物。
无论后人怎么质疑曹操的人品,但有一点大家是一致认可的,那就是曹操的诗才。古今伟大政治家中,能与曹操诗才相右者,唯有毛泽东也。曹操的诗歌豪迈,奔放,气壮山河,朗读他的作品,立时就能感受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曹操豪放的气质,加上战争硝烟的洗礼,使他的诗歌在豪放诗人里永远都是排第一位的。后世的辛稼轩,苏东坡,他们所谓的豪放都只能停留在书本中,他们的作品感受不到一个政治家的豪迈,闻不到战争的硝烟。更无法使读者回味领悟,想象到政治家坚定,敏锐的眼神!诗人+战争,才能筑就真正诗歌中的震撼性!战争能促进政治家内心对文字的创作欲望!不要说曹操这样具有先天气质的诗人,就是刘邦,朱元璋这样的老粗皇帝都能分别写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持钩,称我江山有几多。”这样气魄宏大的诗句。这就是战争对文学的贡献!文学中真正豪放性的表现,需要战争的硝烟!
“唯才是举”,是曹操公然说出对人才的要求。在封建时代,德,永远都是排第一位的。德,义也,忠也。守道也。但是曹操不是很在乎这些,他最需要的是人的内才。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对人才要求第一次质的飞跃。跳过了所谓的德,直接进入主题。曹操是爱才的,无论你出身如何,只要你有才,我就赏识你,重用你。提拔于禁这样一个普通的士兵,使他日后成为自己主要的武将。想到如今用人单位的领导,在招录人才时,无论工种是什么,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他们不会考虑到,这样的用人政策,不知道会使多少真正有实干能力的人才与他们擦肩而过。而曹操重视人才对自己事业的实效性,有才必用。许悠这样公认人品差的人,要是在今日,很多重所谓德的领导,是不会用他的,但是想想看,要是没有许悠,官渡之战能如此顺利得拿下吗?才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有才就必须好好去珍惜利用,曹操就是这样的爱惜着人才。
“唯才是举”,不是说曹操就不在乎德,不喜欢有德的人。从他一生对关羽的喜爱,就是对德的欣赏。他对有德的人才没有到自己身边服务是惋惜的,如陈宫这样极端重德的人才,他是敬仰的。正是由于曹操重德,才使得到荆州后,听到文聘忠直的话,立即爱上了这个重德的人才。在###的年代,治世靠的是人的才,和平的年代,首先需要的是人才的德。###年代的他用人标准是有才就用,有德有才就是完美。他机动的用人标准是每个领导都应该学习的。当然,对于道德品质极度恶劣的人才,他也是厌恶的,如吕步这样毫无信誉人才,他是不需要的。说曹操爱才,很多人会想到他杀了杨修,弥衡这样的人才。试想,象这样喜欢个人英雄主义,出风头,极端不尊重领导的人才,又有什么实用价值可言呢?
人才多了,是好事,也是坏事,人才们你一言,我一语,陈述着自己的观点。会使领导不知道自己如何决策。可以说,袁绍就失败在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主见性。而作为杰出的领导曹操则不一样,他能当机立断,非常客观的听取手下人才的正确意见。他与袁绍这样一般的领导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的主见性,对意见的决策性。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人生观。在自己还在创业阶段的时候就公然提出的。他的这句话,当时就使他永远失去了有才有德的人才陈宫。人都是自私的,谁都有自己的私欲。所谓的君子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私欲。都说曹操奸诈,阴险,我倒是觉得曹操直接说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真诚,没有半点伪善。至少曹操比刘备爽直很多。
曹操,一个没有真正当上皇帝的皇帝,他用自己的诗才,爱才,用自己个性的直爽,永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人。 最好的txt下载网
“催泪大使”只有眼泪?——评述真正的刘备
刘备,这个《三国演义》中绝对的正面人物,是光复汉室的希望,是仁慈君主的代表,是封建道义上正义的代名词。可是,在生前命运坎坷的昭烈帝,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像他的创业史一样,一波三折,充满着沧桑与凄凉。
由于刘备是封建伦理上的正统,所以后人无论是罗贯中编著《三国演义》,还是戏剧有关三国题材的曲目,刘备的形象都是就是正义的化身,一直是毫无争议的。但自从封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后,西方追求个性的思潮涌入中国后,人们对刘备的评价产生了180度的的变化。首先对刘备进行炮轰的是四川怪才,自称为“后黑教主”的李宗吾,他直言攻击刘备是厚脸皮,不要脸。正义的代表一时间成了虚伪的代表。而后,对刘备的攻击可是说是铺天盖地,不但是虚伪,脸皮厚,还极端无能。总之,这个封建道义上的仁慈之主的形象,象洪秀全创业时剑劈孔圣人塑像一样,从天堂掉入地狱。
诚然,刘备与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样豪迈诗句的曹操比,是缺少内才的。他自己都亲口说过不喜欢读书。孟德公不但能横槊赋诗,更是杰出的军事家。官渡之战,平袁术,灭吕布,东征乌桓,无一不是大手笔。曹操的诗句,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霸气。都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舍我其谁的自信与豪迈。就连不以勇武著称的孙权都被后人辛稼轩盛赞“亲射虎,看孙郎”。曹操看到孙仲谋把军队管理地整齐,规范,都不禁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政治家是需要霸气的,曹操,孙权,都无时无处不在展现着自己着自己的霸气,与这两个对手相比,刘备在军事上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生戎马,最后却被一个年轻儒生陆逊杀得丢盔弃甲,败退白帝城,至于勇武,最熟悉的就是三英战吕布吧,他是其中一英雄,可是总感觉是凑数的一英,连吕布感觉不支想败退之时都选择他为突破口。总之玄德公给人感觉总缺少阳刚之气,他最擅长的就是流眼泪,是个催泪大使,不但自己喜欢哭,还能使得别人哭。他展现给我们的都是女人的特性。
政治家不以展现阳刚霸气为特性,而更多使用女人专用的武器——眼泪,刘备的确就是这样的一个政治家。他不但是《三国演义》中自身素养最差的,同时也是起家时条件最差的。但为什么条件最差的他像一个巨大磁石一样,周围吸引了《三国演义》中最高素质的人才在自己的左右呢?难道就只是依靠眼泪与所谓的大汉皇叔的血脉这两个因素?其实刘备有其自身驾御人才的超强政治能力,识别人才的能力。他的这两个能力甚至是孙权,曹操所不及的。
封建社会,重德,重义。刘备作为领导,也始终把这两点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上。都说刘备虚伪,是个伪君子。但当关羽兵败人亡后,刘备首先想到的是三人当年的桃园之情,而不是刚刚得来不易的基业,他愿意为义而弃江山,最后也做到了为义而亡。这样的行为能说是虚伪吗?要真是伪君子,他完全可以在孔明,赵云为首的一帮文武的劝说中顺坡下,贪恋自己的富贵。可是刘备没有这样做。而是把义字遵守到自己生命的终结!在中外帝王中如此重情重义的皇帝,好像也只有刘皇叔 一人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指责刘备虚伪,是片面的!其实刘备是一个仁慈爱民的领导,无论是装的,还是收买人心,他一直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到首位,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