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码西游记-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行山下,悟空对观音菩萨说“我已知悔了”,这是他收性的开始。在这个阶段,悟空不再认同妖怪的身份,对观音表现得愈来愈尊敬,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人情世故,对天庭官场规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自己也逐渐变得圆滑了。
  最后,悟空到达西天被封为佛,标志着他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无性阶段,本书称之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
  姓名:孙悟空
  曾用名:石猴、美猴王、孙行者
  性别:男
  籍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人氏
  学历:师从菩提祖师学艺十年(老师评语:悟性高、学习优秀,有骄傲自满情绪,毕业后可能会闯祸)
  出生:天产石猴,以自然为父母,属“无中生有”之类
  特长与本领:七十二变、筋斗云、身外化身、金刚不坏之躯、火眼金睛
  兵器: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能大能小
  职务:斗战胜佛
  职称:大职正果
  主要经历(由于书中记录不够详细,下面都是大致的年份,仅供参考):
  约22岁(不准确)称美猴王。书中说了一句“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因此,很难判断称美猴王是哪一年的事情,我们有两个判断,一是这是石猴出世后不久发生的,二是书中说美猴王在“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的时候产生了出门学艺的想法,按照这本书的习惯,这应该是实写,我们可以推断是三百载。如果这样,从被阎王派人勾魂的时候倒推,此时应是22岁。
  322岁称美猴王三百载后,为求长生不老,暂时放弃王位,出门学艺。
  322-332岁寻访师父。
  332-342岁留学西牛贺洲,拜菩提祖师为师,学得神通。
  342岁(准确数字)学成归来,灭混世魔王、龙宫取宝、地狱强销死籍。在阎王的生死簿上,“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而“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另外,勾死人来拘悟空的魂魄时,也说“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显然是按照正常的手续来拿人魂魄。因此,这个数字是最准确的。
  约343-360岁任天庭弼马温之职。这里首先要判断孙悟空在天上呆了多少天,孙悟空嫌弼马温官小,回去后众猴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哪里有十数年?”显然孙悟空在天上的时间大于15天,而小于20天,在16-19天之间,我们取18天,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即为18年。
  约361-540岁任齐天大圣之职,兼管蟠桃园,期间监守自盗,并有其他偷盗行为,并藐视天庭,抗拒天庭的捉拿。任齐天大圣之职约180天,这才有足够的时间偷桃。孙悟空偷跑回花果山后,四健将曾问他“大圣在天这百十年,实受何职?”大圣笑道:“我记得才半年光景,怎么就说百十年话?”半年光景,就是180天,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为180年。
  约541-590岁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服刑。悟空在八卦炉里被炼了49天,也就是人间49年。从炉中逃出后,被天界顶尖高手如来佛捉拿,判处有期徒刑500年。
  约590-1090岁在五行山下服刑。
  约1090岁刑满释放,拜唐僧为师,护送唐僧取经。这一年是唐太宗贞观13年,即公元639年。
  约1104岁历经劫难,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猴王出世
◆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孙悟空早期的心性如何,与他的出世过程不无关系。孙悟空的出世就很不平凡,因为他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而且这块石头并不是普通的石头,它高三丈六尺五寸,正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也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数目一致;腰圆周长二丈四尺,对应二十四节气。另外,“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石头的尺寸、规格和形状都很特殊。而且,它自混沌开辟以来就在那里,属于历史特别悠久的那种类型。这块石头不断感受和吸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日积月累,量变产生质变,竟产生“灵通之意”,也就是形成了原始的意识。
  解码《西游记》我无性上篇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中国自古就有“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庄子?知北游》说“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的说法。这块灵石“内育仙胞”,先是在某一天迸裂开来,产出一个石卵,然后石卵又化作一只石猴。石猴的出世兼具了胎生和卵生两个过程,所以说它有“九窍八孔”是不错的。据说大禹也是从石头中出生的《淮南子?修务训》说“禹生于石”。,但大禹最后的成就要远逊于这只石猴。大禹与石猴的共同点不止于都从石头中出生,在《西游记》中,他们还分别在不同时期做过金箍棒的主人。
  孙悟空到底是从哪里,特别是从“什么东西”中出生的,也就是说,孙悟空生命的源头是什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说,石猴是从石头中生出来的,但石头如何能够具有生命?石头本无生命,而石猴却是一个生命体,从这种意义上说,石猴的出世体现出“无中生有”的精神,体现了有无相生的天道。
  石猴一出世,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一行为实际上已经冲撞了上天,引起玉帝的关注,不过石猴对此茫然无知。玉帝察知石猴出世的原委后,宽大地说道:“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玉帝的话,顺带回答了我们的疑问,原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由“天地精华所生”,故而根本“不足为异”。因此石猴生命的源头,自然就是“天地精华”了。
  石猴出生后,在山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食物来自于大自然,以树上的果实为主。他的朋友也不限于猴子,而是“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在动物世界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天黑了,就“夜宿石崖之下”,找个石头缝歇息。他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过着一种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终的淳朴生活。
  从这里,我们得到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石猴除了得自然的真气、由天地化育而成外,他的成长过程也与一般人不同。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处在社会关系网络的笼罩之下。一生下来,就有父母,可能还有兄弟姐妹,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之类。在还没有走入大社会之前,就先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生活。当我们还只有一两岁,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时,父母、亲人就已经在对我们进行价值观和社会生活规范方面的教育,如果不听话,则可能会遭到他们的“惩罚”或批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很多观念就已经被无意识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先入之见及许多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逐渐形成了。而我们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成了一个模糊的东西。
  石猴则大不同,他一生下来,就能够独立生存。轻易度过了一般人无法避免的初生阶段的脆弱期。他从出生的时候就是独立的,没有陷入社会关系网中,并不需要承担道德的、伦理的责任。他是一只和自然同体的自由自在的猴。
  ◆花果山的经济基础
  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还是婴儿,什么也不会,生存必须依赖于父母、亲人的帮助。石猴却是一生下来,“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然后很快就“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从一开始,他就能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地生存。
  花果山也是一个难得的所在,这里如桃花源一般,没有王侯将相,不受凡间帝王管辖,也没有官僚体系和等级关系。按照众猴的说法,是“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当然,花果山的局面不会永远如此。自石猴称王以后,花果山也逐渐发展成一个等级社会,如果再有石猴在这里出世,就不会这么自由了。
  生活方面,石猴并不感到特别的压力。他的食物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猴子的饭量并不大,吃吃花果山树上的果实就可以为生,而不需要对花果山这片土地进行特殊的经营。在这个不讲规矩的花果山上,群猴并不需要由于经济生活的压力而组织起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这种环境对于天性的发扬非常有利。
  如果我们非要寻找人的本性,此时石猴身上所体现的似乎就是人的本性了。不对,应该是猴的本性,而不是人的本性。
   。。

一个社会契约:石猴以信称王(1)
石猴出世后做的第一件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事情,就是在水帘洞中称王。不过称王并不完全是出于石猴的主动行为。
  石猴称王,一开始不过源于众猴的一个游戏。一天,群猴看到山中涧水奔流,也是闲来无事,就想一起顺着涧流往上去寻找源流,说要“寻个源头出来”。这“寻个源头出来”的冲动,实在是人性中一种深层的追求,就是想从根本上明白我们身边很多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想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有时我们不仅想追溯自然界事物的源流,还想追溯自己的源流。不过,“寻找”的结果常常并不能让人满意: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寻出来的。但想到要去“寻”和没有想到要去“寻”,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众猴这天怎么突然想到要去寻这个源头呢?按众猴的说法,“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原来是今天闲得没有事干。看来,闲暇在思维活动中的地位还挺重要,要不然,整天操心穿衣吃饭,哪有时间寻思这些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事情呢。
  众猴寻到涧水源头,发现是一股瀑布飞泉。于是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众猴的话也体现出一种朴素的思想,就是“哪一个有本事的,……我等即拜他为王。”拜谁为王,是以本事为基础的,中间省略号所代表的,则是要用他的本事做一件对众人有益的事情。这似乎成了自愿尊王的一种普遍模式。
  既然要区分出谁是有本事的,谁是没有本事的,一系列后续的麻烦也就产生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猴子们本来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怎么会突然想到要拜某一只猴为“王”,这个“王”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可能是来自花果山的其他兽类,比如说狮子王、老虎王、狼王什么的,后来不是说过有七十二洞妖王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石猴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跳过瀑布,并发现了瀑布后面的水帘洞。作为无主之物,水帘洞理所当然地成为日后众猴的“安身之处”。众猴跳过去后,却忘了先前的承诺,“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一直闹到精疲力竭为止,竟似完全不记得先前说过要把那个“有本事的”拜为大王的话。
  但这话石猴可没有忘(他怎么能忘呢?忙活了半天不就是为了这个嘛),他找了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坐上去,说“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弟兄们啊,做人要讲信用,说话要算数,你们可不能拿我开涮啊。你们刚才说哪一个有本事进来又出去,身体不受伤的,就拜他为王。这些我都做到了,还给你们找了这么好的一个所在,你们以后可以在这里享享福了,为什么不拜我为王呢?这些猴子也真是很难得,听了石猴的话,想起还真有这么回事,于是“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一般人听了这个故事可能只是笑笑,觉得好玩,其实,这件事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颇不简单。
  首先,众猴说话还是很算数的,光这一点就很难得,因为这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社会,对于违反承诺的事情,并没有法院和政府来进行处罚并强制执行。在没有行政处罚的社会中,讲诚信是很难得的品质。花果山保持了这么多年的祥和之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守信大概是任何社会群体所必然要求个体遵行的普遍礼俗和道德规范,否则社会不能维系。守信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个体与社会的生存。
  其次,群猴在拜大王的时候,并不是乱成一片,而是“序齿排班”,按照年龄大小排好顺序。显然,即使在初始社会,等级观念也已深入猴心。既然有等级,就要有确定等级的标准,按照本领大小为众猴排序,显然是一件暂时还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按照年龄标准排序,就成了一个很自然和方便简易的选择。这么看来,论资排辈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群猴拜大王的场面清楚地表明,虽是深山老林蒙昧之地,地位尊卑观念也已经有雏形了。
  最后,对先前的承诺,石猴不提,众猴也就“没有想起”。这事要是石猴不提起,估计众猴也会把先前的话当成信口说说的给“忘”了。对于众猴来说,平白在自己头上安一个“猴王”,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在这个自愿中,也有一些不那么自愿的成分。 。 想看书来

一个社会契约:石猴以信称王(2)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石猴称王的过程:首先是众猴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然后石猴说“我进去,我进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口头协议,双方以口头承诺的方式订立了一个契约,在现代相当于一个君子协定。之后,石猴完成了契约中自己相应的义务,并要求众猴履行协议。众猴虽然并非很乐意,但也没有拒绝,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协议。
  关键在于,这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法院,也没有第三方实施机构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众猴即使不想履行协议,石猴也没有办法。毕竟他只有一个,属于少数派,从力量对比看,是弱势的一方。从这种意义上说,花果山的猴群社会是一个很讲信用的诚信社会。反过来说,正因为有对其他猴子说话会算数的预期,石猴才会接受这个挑战,并且在完成任务后要求众猴履约。如果猴群社会以前就不讲诚信,石猴也不会跳出来接受这个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