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李小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点评李小龙-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威尔逊总统”号上的所见所闻和来到美国后亲身经历让李小龙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开始试着收敛暴躁轻佻的脾气,开始懂得学习对自己人生之路的重要性。尤其在语言学习上,李小龙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餐馆打工也让李小龙有了不少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英语口语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李小龙能够强忍怒火和憋屈坚持留在餐馆,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半工半读很辛苦,也很充实,出身于富足之家的李小龙终于体会到了穷人是怎样生活的。李小龙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自从踏足此间,我再没有向父母要过任何接济,而为了生计,课余唯有在餐馆里兼职。坦白说,日子确是很艰苦。”
  有压抑,才有爆发,18岁正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完善的最关键时期,从李小龙后来拍摄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扮演的大多都是一些有着鲜明性格的草根英雄,他们所反抗的则是工头、无良老板之类的人物。李小龙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角度来惩恶扬善,可以看成是对这段时间生活的一种发泄,一种报复。
  当然,这种内心的变化很难被外人所察觉,在大哥李忠琛眼里,李小龙变得懂事了,能吃苦,还用功,全然不是那个横行香港街头的小霸王。李忠琛经常会写信把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状况告诉家里人,家人自然也是非常高兴,看来把这个“顽劣子”放出去历练这步棋是走对了。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被李小龙表面的“顺从”迷惑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逆来顺受之人——忍耐,是被逼无奈;忍耐,是权宜之计;忍耐,是寻找机会。只要机会一来,他就会寻找改变。
  为了“脱离苦海”,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李小龙尝试着在外面找工作。在美国,黄皮肤的人,尤其是华人是很受歧视,很不被信任的,因此找工作也很难。几经周折,李小龙终于在《西雅图时报》谋得了一份折报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7点前将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报酬也不多,李小龙送完报纸后,经常会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陷入沉思。思考是李小龙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习武如此,对学习如此,对生活也是如此。当时的李小龙是迷惘的,正如《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战士们说的,这日子看不到头,只能这么一天天熬着。
  西雅图在美国是一座相对闭塞的城市,李小龙在报社兼职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周露比女士耳中。周露比觉得李小龙吃在她这,住在她这,居然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自说自话出去找工作是不可饶恕的大错,愤怒之余,当即找了个茬,剥夺了李小龙服务生的资格,重新把他打发到厨房去刷盘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半工半读的西雅图岁月(2)
周露比绝对算的上青年时期的李小龙最痛恨的人,但是李小龙成名后,对这段往事只是一笑置之,而我们的周露比女士,也对当年“虐待”李小龙之事毫不在意。李小龙逝世二十多年后,有媒体找到了周露比,这位老人依旧“雌威”不减当年:“我在照顾小龙的4年时间里,一向视他为亲生儿女,但他却始终是那么粗野、无规矩,且不懂得尊重别人。我能够体谅习武之人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但小龙那种靠故意伤害他人来宣泄情绪的做法,我绝不赞同。他的脾气是否随着年纪增长而有所改善?对不起,我丝毫感觉不到。”
  周露比的话也许是一面之词,也许是她对李小龙根深蒂固的偏见,但是从她对李小龙一如既往的态度可以看到,这位周女士也是个性情中人,丝毫没有因为李小龙成为名人而人云亦云。周露比和李小龙有着同样刚直倔强的性格,相处起来充满火药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把李小龙在香港和在西雅图的学习、生活做一个对比,我们惊讶地发现,二者竟然完全颠倒了过来:在香港,李小龙在学习上一塌糊涂,在校内也是“恶名昭彰”,在校外却混得风生水起好不风光;在西雅图,李小龙在校外的生活异常艰苦,在校内却是一名出色的学生,成绩也相当出色。
  《无间道》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从来都是事情改变人,而人改变不了事情。”
  美国的生活改变了李小龙对待学习和知识的态度,却没有改变李小龙对人生一贯的积极态度,更不能遏制他表现自己、展示才华之心。进入爱迪生技术学校两个月后,李小龙就向校方提出开办交际舞班。这个建议虽然没有得到校方的允许,但李小龙却获准在校庆典礼中表演他所擅长的舞蹈。李小龙觉得这是一个让自己打出名声的好机会,于是花了大量心思在这次表演上。醉翁之意不在酒,表演舞蹈只是一个幌子,李小龙真正想要的,是利用舞蹈来展示功夫!
  其实,李小龙一直没有忘记曾经的功夫之梦,舞蹈只是一项娱乐,真正能够让自己一鸣惊人的,只有功夫!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小龙一直坚持练武,还在住处绑了一个木桩,用来练习拳脚。那么,如何把功夫和所在的学校环境结合起来呢?李小龙这才想到了跳舞,他要用跳舞实现“曲线救国”,在缺乏经济基础和知名度的情况下把中国功夫亮出来,推出去。
  校庆大会上,李小龙表演的“功夫舞蹈”赢得了满堂喝彩。所谓的“功夫舞蹈”,其实是李小龙把咏春拳融入恰恰舞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首演成功给了李小龙极大信心,仿佛又让他回到了那段被鲜花和掌声环绕着的岁月里。不久,学校又推荐李小龙参加“西雅图亚洲文化展”。
  这无疑是一个比学校更大的展示平台,李小龙当即决定,把表演的节目从“功夫舞蹈”改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功夫表演。中国功夫在当时的美国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当李小龙来到位于先驱广场边缘的表演地时,很多围观者还在纳闷,这个年轻的中国男子到底能带来什么精彩的表演。轮到李小龙出场了,一出手,就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他的拳术,他的速度,他的敏捷,都是当地人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欢声雷动。李小龙的表演再次博得了满堂喝彩。
  “这就是中国功夫吗?”一个高大魁梧的美国黑人走向李小龙,他的名字叫杰西?格鲁夫,前全美空军拳击赛重量级冠军,身高2米,体重220磅,是当时西雅图拳坛的招牌打手。他向李小龙发出了挑战!
  从体型上看,这完全不是等级的较量,观众也替这位身手矫健的东方人捏了把汗。但是,李小龙却笑了——他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对手!
  e on !
  较量开始了,有着西洋拳基础的李小龙很快就摸清楚了对手的进攻套路。也许是压抑太久,也许是太急于证明自己,心急的李小龙不等观众反应过来,就趁杰西?格鲁夫抢攻的一刹那,以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动作将其放倒在地!
  “这就是中国功夫!”四周的观众被震撼了,杰西?格鲁夫也领教了李小龙的真正实力——不动如山,动如脱兔,李小龙的胆识、武技、判断力,在一瞬间,便让这位黑人大力士折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半工半读的西雅图岁月(3)
这次胜利让李小龙一下子成了西雅图的名人,也让当地人对华人的态度有所改变——华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尤其他们还有李小龙!更富戏剧性的是,“西雅图亚洲文化展”结束后,那位败在李小龙手下的杰西?格鲁夫居然主动找上门来,请求李小龙收他为徒。要知道,李小龙当时只是一名不到20岁的学生,还要靠四处打工为生,拜师一事,再次在当地引起轰动,慕名前来拜会李小龙的人也越来越多。
  李小龙最终还是收下了杰西?格鲁夫,这位黑人大力士也是他的第一位弟子。
  不过,李小龙在美国的第一位战友并非杰西?格鲁夫,而是一个名叫木村武之的日本人。木村是出生在美国的日本移民之后,在二战期间饱受歧视,甚至被关在集中营内长达5年,此后又面临失业的困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街头小贩奋斗为小有实力的超级市场商人。木村是个柔道爱好者,因为习武,他结识了不少美国武术界之人,其中就包括被李小龙一招放倒的黑人大力士杰西?格鲁夫。有一次,杰西去木村的超级市场购物,无意中与木村谈起了李小龙,并对他大加赞扬。木村对李小龙也很好奇,就让杰西帮忙安排他们见面。一见之下,木村立刻为李小龙的身手、气势、谈吐、志向所折服,李小龙也十分欣赏这位恭敬有礼的日本朋友,由于两人都是亚洲移民,都在美国受过歧视和欺负,使得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那一年,木村35岁,李小龙19岁,因为功夫,他们成了忘年交。
  从那以后,每个星期天,木村和杰西等人都会赶往公园跟李小龙学习咏春拳。当时,由于几次失败和受伤的原因,木村在柔道上的造诣停滞不前,与李小龙一番长谈后,他觉得中国功夫的潜力更大,于是决定放弃柔道,专攻咏春拳。
  李小龙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会让每个跟他接触过的人不由自主的被他吸引,不论是女孩子、对手、还是他的徒弟们。这一点,与李小龙亦师亦友的木村感受最深:“即使李小龙当时那么年轻,却已经是个首领人物。他有一种特殊气质,他一进屋,每个人就会自然地注视他。”而李小龙也十分敬重这位忘年交:“不管我学得多棒,木村总在我之上,我应该尊重他。”
  木村与李小龙的交往并不仅仅局限于武术的交流和学习。李小龙还不到20岁,阅历有限,而木村则已经在美国武术界闯荡多年,一直致力于亚洲武学在美国的推广,先是柔道,现在是中国功夫。木村觉得中国功夫的内涵和传播性不亚于日本的柔道、剑道,但是在美国的影响力几乎为零,甚至连唐人街里中国人自己开办的武馆也寥寥无几,他觉得应该从推广入手,让更多的美国人知道中国功夫。
  木村的建议与李小龙“以武起家”的念头不谋而合。但是李小龙不想用木村的钱来开办武馆,尽管他知道那并非难事,他还是决定稳扎稳打,用自己的方式来推广中国功夫。不久,李小龙就带着木村和其他几个弟子在西雅图的学校间做巡回表演。李小龙的亲身示范加上人们对中国功夫的好奇,使得李小龙的粉丝越来越多,中国功夫也在西雅图流行起来。
   。 想看书来

三、动极而静的思考者(1)
1961年3月27日对李小龙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在三年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涯后,李小龙终于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从爱迪生技术学校毕业,顺利升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与今天高考上榜的学生一样,李小龙也面临着选择专业的问题。美国的大学教育针对性很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发展。美国是个很现实的国家,学生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兴趣爱好,而是所学的知识能不能给自己带来丰厚的收入和良好的发展,因此,法律、医科、金融、商业、科技、新闻等专业往往成为报考的热门,而文学、艺术、哲学等专业则相对冷门。
  那么我们不禁要想,李小龙来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发展,从现实看,哲学并不能给他带来太好的出路;从性格看,他是一个好动的人,与哲学所需要的沉静思考风马牛不相及。如此看来,李小龙的决定是不是过于草率,过于不切实际了呢?答案恰恰是相反的。
  我想,在选择专业前,李小龙一定有过一番认真的思考,一定对自己的喜好、性格、未来的发展、现实的状况有过全面透彻的分析和博弈。是随大流选择热门专业,还是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点所长的专业。
  但凡成功者,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的一个表现,就是决不人云亦云、跟风决断。唯有具备胆识、远见、魄力、敢于放手一搏者方能取得成功,而李小龙,正是这样的人。
  不论从实际还是性格因素看,李小龙的选择都是有道理的:从实际看,法律、医科、金融、商业等专业都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做保证,或者说,数学不好的人,很难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而数学和理科,恰恰是李小龙的短板。李小龙是个感性者,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文科出色而理科薄弱的学生,如果为了所谓的“热门”而硬着头皮上,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既学不好,又学得很累,最后骑虎难下,半吊子一个。
  从性格看,李小龙在大多数时间里的确是一个好动之人,但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人的性格在到了一定极致时就会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状态,这一点在李小龙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我们对李小龙生活的细节多加留意,就会发现,每当遇到难题,或是面临艰难抉择时,李小龙就会突然沉静下来,一反常态地进入一种深思的状态。
  李小龙自己就曾解释道:“进了大学,我所以选择读哲学,这与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很有关联。我常问自己,胜利了又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为着光荣而生存?于是,导师协助我选系的时候,他认为以我的发问精神,最好修习哲学,他说:哲学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才活着。于是我就选择了哲学。”对于弟弟的选择,大哥李忠琛一点也不觉得意外,他说:“他从小就会一个人独处呆想,起初大家都以为他是病了,后来才知他在想事情,却不知他想些什么古怪事情。他学哲学,可以把他那些想不透的问题弄个透彻。”
  我们知道,幼年时的启蒙教育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李小龙幼年时接受的,恰恰就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的太极拳。李海泉或许没有想到,用以强身健体和消磨戾气的太极拳,会对李小龙的思想产生如此大的作用。太极拳中所蕴含的阴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