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李小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点评李小龙-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害了咏春弟子的自尊心。在比赛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咏春拳弟子士气低落,就连叶问也是无能为力——事实摆在那里,又岂能去封住别人的嘴。
  此时的李小龙没有跟着垂头丧气,而是迫切想知道比赛是怎么输的,但是为了照顾黄淳梁的心情,又没好意思当面去问。新年过后,香港开始放映此次大赛的纪录片《港澳台国术大赛特辑》,李小龙如获至宝,一连观看8场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从个人修为上看,吴明哲拳法不弱,强项是腿功;黄淳梁拳法一流,但在身法和步法上都欠灵动。从功夫上看,咏春拳需要两人近身格斗时才能发挥最大威力;而吴明哲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往往在远距离就凭借飞腿发起进攻,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取胜也在情理之中。
  发现问题所在后,李小龙开始思考,究竟是大师兄功夫没练到家,还是对手太强?除了大师兄自己所说的大意轻敌,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没有想到的原因呢?
  李小龙发现,黄淳梁在对敌时,严格遵循中国传统武术中“站如桩”的要求,站在场上几乎不动,而吴明哲为了发挥远程攻击的效果,则像西洋拳击一样在擂台上不断游走,伺机进攻。这样一来,黄淳梁不但无法发挥咏春拳近战的优势,在战略上也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
  李小龙觉得,咏春拳不善远距离格斗只是大师兄黄淳梁失利的技术原因,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对作战方式的制约才是根本原因!

四、从小霸王到一名真正的武者(5)
李小龙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问和师兄弟们,但是传统武术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很难在朝夕之间改变,咏春拳也不可能学西洋拳那样蹦蹦跳跳的去过招。尽管如此,叶问还是很欣赏李小龙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的精神,也鼓励他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叶问的默许和鼓励下,李小龙先后向谭师傅学习洪拳,向少林僧人学习罗汉心意拳,向打个李忠琛学习西洋击剑,还向日本商人大兵卫师学习柔道,博采各家之长,逐步完善自己的武功路数。
  李小龙很喜欢西洋剑法,其一是因为它的步法轻灵迅速,其二是它的动作变化多端且极具欺骗性,正符合李小龙的性格特点。李小龙经常缠着大哥李忠琛教自己西洋剑法,然而每次对练,循规蹈矩的李忠琛总是被他打得一败涂地,因为李小龙并不按常理出招,而是把西洋剑术和中国传统的刀剑打法混合在一起,时不时还会加上一些拳脚动作。面对如此狡猾的徒弟,李忠琛也是哭笑不得、无可奈何。击剑训练让李小龙接触到了咏春拳之外的另一种灵活简洁的打法;同时也由西洋剑进一步掌握了西洋拳的要领。
  这个时期的李小龙,除了拍电影,习武、打架、跳舞、样样不落,俨然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二世祖”,也让父母对他的前途非常担心。他们并不希望李小龙成为一名武师,以习武开馆授徒为职业,而是希望他能够顺利读完高中,然后完成大学学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极力主张他去美国读书,她的意见也得到了全家人的同意。
  李小龙为什么要离开香港?对于很多龙迷来说,这是李小龙早年经历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站在一般人的角度,当时的李小龙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他的家庭在香港演艺界也是颇有声明,如果一切都正常发展下去,也许用不了几年,李小龙就能跻身一线明星之列,而李小龙,也很具备成为当家小生的一切素质。那么,李小龙为什么要走呢?这次离开,究竟是家庭的因素,还是出于他自己的决定呢?
  我想,正如很多离开舒适的家庭生活毅然北漂的年轻人一样,这次离港赴美,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李小龙性格的必然选择。
  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在离港一事上,李小龙母亲的意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母子连心,对任何一个母亲来说,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留在身边,不管你有没有成就,不管你会惹来多少麻烦,只要人在身边,那就是好的。李小龙的母亲出身名门,接受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西式教育,思想开明,见识不凡,她很了解自己儿子的性格,深知这样的孩子,只有放出去,才能让他得到更好的磨练,不管他在大洋彼岸能不能熬出头,但是这样的经历,是必需的。当然,当中也有李小龙在香港闹事太多,得罪人太多,需要避避风头的原因在内。
  首先,李小龙在美国出生,拥有美国户籍,满18岁后必须在美国居住一段时间才能成为正式的美国公民,所以正好借这段时间让他去美国接受高等教育。何爱瑜自己接受的也是西方教育,在她看来,美国的教育方式比中国传统教育更适合李小龙。其次,习武以来,李小龙到处挑战、到处树敌,不但结下了很多仇家,也招惹了不少黑帮分子。打架闹事让李小龙成了警察黑名单上的常客,也成了一些黑帮人物下手的对象。对此,李小龙倒是不怕,坦言只要对方敢来,他就奉陪到底。但是站在家人的立场,李小龙的功夫再高,也是暗箭难防,为了他的安全考虑,出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李小龙的父母觉得李小龙结交的都是一些不务正业的不良少年,长此以往,李小龙的性格和脾气只会越变越坏,只有离开香港,才能让他在全新的环境里洗心革面、从头开始。那么,李小龙是被逼去的吗?恐怕未必。
  街头小霸王、小影星、舞林高手、女生追逐的焦点……李小龙在香港的生活过得很惬意,但是一转眼,他就到了18岁。18岁是成年的日子,很多人在这一天会突然开窍,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么活着,要改变生活方式,开始全新的自己。而李小龙,恰恰又是一个早熟而善于思考的人。也许早在街头打架时,在夜总会疯狂跳舞时,李小龙就已经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事事追求新鲜刺激之人,他的好斗,如果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看成是在不断挑战对手的过程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

四、从小霸王到一名真正的武者(6)
尽管李小龙和我们所处的是不同的时代,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大部分年轻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改变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好。有的人拼命赚钱,有了钱,一切都会随之而来;有的人则像许三多那样,做喜欢的事,要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改变在哪里?机会在哪里?有所失才有所得,如果舍不得舒适安逸的生活,如果舍不得家人的关照和现有的一切,你就很难咬牙走出这一步。幸而,李小龙的家人是开明的,他们没有给李小龙设置障碍,鼓励他走出去。而对李小龙来说,抛下现在的生活,单枪匹马杀奔一个完全陌生,甚至连交流都可能存在很大问题的世界,接触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那才是最刺激,最有意思的事!
  在李小龙看来,在香港的一切都来得太容易,很大程度上是拜父亲的名望所赐,走到哪里,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李小龙”,而是这个少年的父亲。李小龙心高气傲,自然不喜欢别人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才知道,所以,当母亲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出让他去美国的想法时,李小龙爽快的答应了。不是怕香港的黑帮暗中谋害,也不是怕经常去警察局喝茶,这些在李小龙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他最大的敌人只有自己——只要他想做,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他要用双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龙的天下!
  从感情上说,李小龙是舍不得香港的,这里有他尊敬的恩师,有并肩作战过的拜把子兄弟,还有被鲜花和赞美包围着的电影事业。他很清楚,独自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求学谋生很不容易,但是他没有退缩——他的性格是战斗着的,一旦认定目标,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
  18岁的李小龙深知,除了演戏和武术,自己别无所长,能够在香港演艺圈一帆风顺,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父亲的人脉和关系,可到了美国,这一切都没有了,演戏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他也就只剩下武术这一项所长。经历了大师兄失败事件后,李小龙明白了“一山还有一山高”的道理,自己现在的这点功夫,在真正的高手看来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他决定强化自己的武功,让自己能够在美国立足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父亲的介绍下,李小龙结识了当时另一位著名的拳术家邵汉生。
  邵汉生是李小龙的第一位北派功夫老师,不但精通罗汉拳、螳螂拳等多种北派拳术,还在加入精武体育会后学会了潭腿等拳法,因拳艺高超而留会任教,后移居香港九龙城,一边开馆授徒,一边在电影中出演武打角色,也因此与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交好,被李小龙唤作“四叔”。
  邵汉生与李小龙的交往也颇有戏剧性,李小龙意欲拜入门下时,邵汉生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小小的“刁难”了一下这位古灵精怪的好友之子,他对李小龙说,想学他的功夫,就得用自己的绝学来换。李小龙觉得这位师傅很有意思,可自己的武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自然也谈不上教,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以“舞”换“武”的办法,也就是他教邵师傅跳舞,邵师傅教他武功。
  邵汉生答应了这个条件,然后开始传授李小龙武功。但是邵汉生很快就发现,这个小“武痴”一门心思全都在习武上,应付了几次之后,就把教老师跳舞的事丢到了九霄云外。邵汉生也不在意,反而觉得李小龙既聪明且勤奋,再加上李海泉的关系,于是就把一些普通弟子无法学到的精要招式传给了李小龙。这些秘不外传的招式中就包括了李小龙在美国长堤空手道大赛上威震四方的连环飞踢。
  李小龙前往美国发展后,两人仍保持着信件往来,交换武学心得,李小龙还曾打算让邵汉生到美国武术界发展。每次回港省亲,李小龙去的最多的地方一是叶问的咏春拳馆,另一处便是邵汉生家中。邵汉生为人随和,与李小龙名为师徒,实为叔侄,随时随地都会指点李小龙几招,因而深得李小龙的敬重。后来,李小龙在美国的事业不顺,打算回港发展,邵汉生就四处找人推荐李小龙,为他争取上镜的机会。因此,邵汉生成了为数不多一直与李小龙保持良好关系的师傅之一。
  1959年4月29日,“威尔逊总统”号邮轮从香港九龙码头起航,开始了驶往三藩市的漫长海上航行。
  18岁的李小龙站在船舷上,跟大多数乘客一样,挥舞着手向岸上的亲友道别,从此开始了一段未知而又刺激的人生之旅。
  

一、跨越大洋的振藩之梦(1)
汽笛声响起,“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缓缓起航。李小龙是兴奋的,他终于告别了生活多年的香港,告别了亲人、朋友,也告别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邮轮缓缓离岸,岸上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他再也听不到亲友们的呼喊,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聚集在船舷上的人们也渐渐散去。海风在轻轻吹,清凉中带着一丝苦涩的咸味,这个世界是冷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舱位,每个舱位对应着的,是他们的身份、地位、财富。
  “这才是属于我自己的路。”李小龙如是想。47年前,Jack也是像他这般揣着三等舱的船票挤上了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起航,向着遥远的美利坚前进。
  《海上钢琴师》中,少女的父亲对1900(1900是海上钢琴师的名字)说,当我听到大海的声音,我就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湛蓝的大海,总是予人无尽的想象,让人豁然开朗,让人觉得以前的生活是如此的狭隘和乏味。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这一次旅行,从李小龙踏上甲板的那一刻起,就变得惊心动魄、充满着悬念和刺激。
  大海汹涌,暗礁重重,初次出海的人还会晕船,李小龙不在乎这些,早在襁褓中时,他就有过一次海上旅行,大海对他来说,是一次体验,是一个起点。航行有终点,人生之旅却无止尽,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还有梦想,就要让每一天都活得有意义,决不浪费上天赐予的每一分钟。
  “弗吉尼亚”号三等舱的乘客们是幸福的,因为那是全世界唯一一处有立式钢琴的三等舱,那里还有一位没有任何身份户籍、却愿意为三等舱乘客演奏的天才钢琴师1900。很多人搭乘“弗吉尼亚”号,正是为了听一听这位传奇钢琴师指尖那动人的旋律,甚至连一些社会名人也会挤到“弗吉尼亚”号的三等舱,只为一睹1900的风采。
  我们不知道“威尔逊总统”号上有没有乐队,如果有,相信李小龙一定会一展身手,秀一把他那精彩的恰恰舞。按照李小龙的家境,他完全可以坐上相对舒适的二等舱,那里大多是一些出海留学的知识分子、小生意者和中产游客,可李小龙毅然选择了三等舱。李小龙不缺钱,多年从影让他有了不少积蓄,但他把这些钱都交给父亲打理,而自己,只是带了100美元和很少一点生活费上路。这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开始就要抛弃过去的一切有利条件,他只是一个带着梦想的18岁少年,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最底层开始。
  几分兴奋,几分期待,又有几分迷茫,这就是李小龙当时的心情。喧闹的三等舱,带着汗臭味和鱼腥味的过道,乱糟糟的行李,小市民、农民、穷学生、江湖艺人、骗子、投机者、流亡者……都操着不同口音、带着不同目的蠕动在拥挤的三等舱里。在从小在富足之家长大的李小龙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
  一艘海船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社会的缩影——有钱人住头等舱,西服笔挺旗袍翩翩地徜徉于顶层的甲板上,奢华与风光,在他们眼里都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公子、名伶,不过是旖旎外表下的声色犬马,舱门一关,便是风月无边。中产者们住二等舱,他们有学识、有抱负、有追求,他们是社会的中坚、未来的希望,他们看不起有钱人的庸俗排场,带着酸味投去鄙夷的一瞥;想与三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