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懂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轻松读懂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反之,如果不是“日常”活动产生的,那就叫做“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并不是“收入”,属于接下来要讲的“利润”这个会计要素。
  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中的进项税额。
  主营业务收入: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自制半成品、代制品、代修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实现的收入;商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咨询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的收入;安装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提供安装服务实现的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工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对外销售材料、对外出租包装物、商品或固定资产、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取得现金股利)或债权性投资(取得利息)、提供非工业性劳务等实现的收入。
  〖提示〗 经济学上的收入与会计学上的收入
  经济学上的收入与会计学上的收入是不同的。会计师认为的收入必须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如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是期末与期初资产的增加值。举例来说,某人年初净资产价值10万元,年末升值为15万元,一年内他又得到5万元工资。经济学家认为他的年收入应为10万元,而会计师确认的收入只有5万元。由于资产升值的5万元还没有通过资产出售而实现,所以会计师不予计量。但如果此人以15万元出售其资产,并迅速以同样的价格购回,5万元的增值收入会计师就确认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节 会计假设与会计要素(6)
(五)费用
  费用是在赚取收入的过程中,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耗费的成本。例如,员工的工资,广告费,租金,房屋、汽车及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摊销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第三十三条指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也就是说,费用总会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如果费用发生时就支付,费用就会减少资产。如果,费用发生时不支付而是等以后支付,如赊购广告服务,费用的记录就伴随着负债的增加。在这里,我们同样要注意费用是“日常”活动产生的,如果是“偶发”活动产生的,那就是“营业外支出”。同样,营业外支出不是“费用”,属于接下来要讲的“利润”这个会计要素。
  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两种。直接费用是指直接为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发生的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耗费,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它是为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而发生的,不能明确归属于哪类产品所发生的。
  〖提示〗 收入与费用的关系
  收入与费用之间存在意义重大的关系。费用发生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收入。在计量一段时间的利润时,收入应该减去为产生收入而发生的所有的费用。这种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把费用从收入中减去的概念称为配比原则。在将收入与相关的费用配比时,时间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在编制月度利润表时,用本月的费用冲减本月收入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用这个月的费用冲减上个月的收入,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提高〗 费用与成本之间的区别
  费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切耗费,包括成本。狭义的费用仅指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耗费,归属于某种产品,是对象化了的费用。“费用”这一会计要素指的是广义的费用。表1…1更清晰地说明了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表1…1   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费用
  直接费用 间接费用 期间费用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其他直接费用 制造费用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对象化的费用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成本 非对象化的费用
  (六)利润
  当您理解了什么是收入、什么是费用,利润就简单了。利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净收益,它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结果。《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三个部分。营业利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有关流转税及附加费用后的余额。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支出(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提示〗 经济学界的“收益”概念
  1961年爱德华兹与贝尔两位经济学家在其所著《企业收益的理论与计量》的序言中写到,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之间,尚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经济学界定的“收益”概念,与传统的会计方法经收入实现和费用配比等所确定的收益有一定的差距。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中,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
  〖提高〗 会计要素的国际比较
  放眼世界,我们看看国际其他国家的会计要素,如表1…2所示。
  表1…2   会计要素的国际比较
  中国 美国 国际会计准则 英国
  资产 资产 资产 资产
  负债 负债 负债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权益  所有者权益
  (包括利得、损失) 业主投资 收益(收入+利得) 所有者投资
  收入 业主派得 费用(包括损失) 派给业主款
  费用 全面收益 利得(收入+营业外利得)
  利润 收入 损失(费用和营业外损失)
  (包括利得、损失) 费用
  利得
  损失
  

第三节 会计原则与会计准则(1)
一、会计原则—会计也讲原则
  会计原则是确认和计量具体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是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与国际趋同,会计准则已经不用“会计原则”这个术语了,而是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其实两者是等效的。
  在这里,我们要有一个理念的转换,现在的会计将财务会计报告当成是一种“信息产品”来看待,既然是产品,实际上是指会计信息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也应和其他产品一样,具备一般产品的共性—那就是产品必须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其中的原则就属于这种要求或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个会计信息“产品”就不合格。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来,会计信息质量是其满足需求者的程度,它可以帮我们辨别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能有用或有助于决策。
  (一)可靠性
  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的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
  现在会计界一般不用“客观性”这一术语,而用“如实反映”作为可靠性的主要标志。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意欲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会有可靠性。这里所说的“如实”就是指恰当反映其经济实质。各种会计方法都是对经济实质的近似反映,特定情况下,某一方法可能会优于其他方法,而更接近于反映其经济实质,但这种比较在现实中是很难进行的。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如实反映的特征旨在减少会计方法的偏差,使会计信息更能恰当地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其具有可靠性。
  (二)相关性
  相关性又称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关,应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即应当是有用的,应按有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应尽可能满足各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相关规定的范围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就要提供什么信息。例如:投资者要了解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以决定是否投资或继续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决定是否对企业贷款;税务部门要了解企业的盈利及生产经营情况,以决定为企业的纳税情况是否合理;等等。
  〖提高〗 会计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并列为“决策有用观”下的会计信息两大主要质量特征。但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两者不可兼得,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好但可靠性较差—“公允价值”与决策相关性较强,但不一定可靠;有的信息可靠性好但相关性又较差—“历史成本”信息很可靠,但与未来决策的相关性差。
  我们必须对二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它们的排列,孰先孰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二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其中一方起着主导作用,相对另一方而言显得更加重要。例如,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界更关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开始着手制定会计准则。当会计信息失真得到缓解后,人们对信息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通公司等一系列公司重大会计造假事件出现之后,人们又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 想看书来

第三节 会计原则与会计准则(2)
(三)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财务报告)要具备高质量,最起码的要求是能让人看懂。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要能弄懂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内容,才能加以利用,并作为决策的依据。可理解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简明、易懂,能简单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能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理解。
  (四)可比性
  和自己以前比较—可以看到进步的大小;
  和别人现在比较—可以看到差距有多少。
  这就是可比性。可比包括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即相互一致和前后一致。横向可比要求各个企业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指标的口径、计算方法应当一致,以便横向比较。纵向可比要求各个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例如,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实质上看,企业控制了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及受益权。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六)重要性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的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重点核算、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
  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有的经济业务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有些则可能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企业购进一台价值100万元的主要生产设备,该设备的使用与损耗必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大型设备就需要重点核算并单独反映;但如办公人员购买一支钢笔和一本记事本等,价值仅为几元或几十元,其不会对经营活动与经营成果产生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就不必单独核算,而将其与其他需要支出一起作为管理费用一并反映。
  (七)谨慎性
  做会计的人要“悲观”,凡事多往坏处想,遇到好事低调点,这是会计的原则。
  谨慎性也称审慎性或稳健性,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谨慎性要求我们应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费用和风险,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会计处理上,我们按一定的方法计提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或有资产不予确认而在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在报表中进行披露等都是谨慎性原则的具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