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往事-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年轻漂亮的女同盟会员趁人不备,也随着孙中山一行混上了轮船。正当孙中山向送行的人群挥手时,她走到孙中山的面前,并突然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头,大声说道:“孙先生欲投身虎穴,我誓死反对!如果孙先生一意孤行,我就立刻开枪自杀!”正当大家惊慌之时,孙中山还算镇定,他急忙温言抚慰,百般开导,这位女志士才放下手枪,怏怏而去。 

  在“海琛”号巡洋舰的护送下,孙中山一行人乘坐“安平”号于8月22日下午抵达天津。在袁世凯的安排下,教育总长范源濂、工商总长刘揆一等人专程从北京赶来迎接,随后一行人乘花车专列离开天津、前往北京。

  袁世凯给予孙中山的礼遇不可谓不高。等孙中山一行人抵达北京前门车站后,只见站台上早已耸起了高大炫目的彩棚,军乐队也奏起了雄壮的欢迎曲,而袁世凯的代表、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带着各部总长早在车站等候,加上参议院的议员及其工商界、学界、报界、外宾等各界人士,前来迎接的竟有万人之多。

  当然,这都是出于袁世凯的精心安排,但你要说这时的孙中山一点都不感动,也不近人情。老袁在做人这一方面,还是极为圆熟妥帖的。

  袁世凯派出自己专用的金漆朱轮马车前去火车站迎接孙中山,这辆专车由两匹白色的骏马拉着,车上饰以黄缎,富丽堂皇,在人群中那是相当的耀眼,格外的引人注目。在前往迎宾馆的路上,只见街道上军警如林,马车经过之时,一个个都严肃认真的持枪敬礼,而被维持了秩序的路上也是人山人海,几近万人空巷,大家都争相前来一睹这位流传已久的革命领袖。

  事实上,孙中山对于如此高规格的接待颇不自在,于是他打开车窗,向热情的人群频频挥手并一再举帽致意。当晚,等孙中山一行人安顿好之后,袁世凯便派遣高级官员将他们迎至铁狮子胡同总统官邸赴宴。在孙中山快要到的时候,袁世凯还亲自到厅下迎接,这也是袁世凯和孙中山的第一次会面。在孙中山的北京之行后,这二位就再也没见过面了。

  这次伟人间的握手,气氛还算热烈,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在晚宴上,袁世凯为孙中山亲自执盏,可谓是殷勤备至。在致辞中,袁世凯用一种非常诚恳的口气说道:“我盼望先生与克强(即黄兴)已经很久了,今天克强未与同行,不能共聆伟论,实在令人遗憾。所幸先生惠然肯来,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现在时局动荡,边警迭至,我又见识浅陋,能力有限,世凯谨代表四万万同胞感谢先生,还望先生不惜赐教、大力匡助”!

  袁世凯的谦恭和马屁相当到位,孙中山自然也没话说,两人在席间相谈甚欢。令孙中山感到惊讶的是,袁世凯对时局的看法和见识十分高明,与自己也很是合拍,几乎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宴会结束后,两人又继续探讨国家大事,一谈就谈到半夜,这才一一告别。在同袁世凯的交谈中,孙中山提出:“袁公任大总统十年,练兵百万;我则经营铁路,延伸二十万里。到那时,我们民国难道还能不富强吗?”袁世凯听后,连连点头………不管孙中山说什么,袁总统总是说好。

  当然,铁路乃国家经济之命脉,特别在中国近代化刚刚开始的时期,尤其显得重要。虽然孙中山提出的计划如他的绰号一样,二十万里的铁路过于夸张而不切实际(直到1982年,中国的铁路也才达到十万里),但要是孙中山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放弃政治,一心一意的去从事铁路建设,这于国于民于己,都是一桩垂范千秋的美事。

  28日,袁世凯在总统府举行盛大宴会,并邀请了各部总长、参议院议长、在京的高级将领及其各界名流和满蒙王公作陪。席间,袁世凯在欢迎辞中说:“孙先生游历海外二十余年,此次来北京与我商议国家大计,各项政见初见端倪,大大有助于民国前途。孙先生这次来京,与我相谈极其诚恳,可见之前的谣传全是误会。民国由此更加巩固,此最可欢迎之事。”

  说道这里,袁世凯向孙中山举酒致敬,并高呼道:“中山先生万岁!”

  盛情难却下,孙中山也起立作答:“今日承大总统特开宴会,备极嘉许,实在感谢。大总统富于政治经验,善于练兵,如今担任国事,实在值得国人庆贺”。说完,孙中山也高呼道:“袁大总统万岁!*万岁!五大民族万岁!”

  前后两位临时大总统互呼“万岁”,使宴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打铁须趁热。在场面上做足了功夫后,袁世凯随后便与孙中山等人进行了数次秘密会议,其中的一个主要议题便是内阁总理人选的确定。由于陆征祥去意已决,袁世凯也不便勉强,这次他邀请孙中山和黄兴两人来京,其中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利用他们两人的威望,对内阁总理人选达成谅解,以顺利的解决组阁问题并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阁。

  袁世凯提出的总理人选,是跟随他多年的亲信赵秉钧,也是当时的内务总长。

  袁世凯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9月24日,临时参议院以69票赞成、2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顺利通过了袁世凯对赵秉钧出任内阁总理的提名。由此,组阁危机彻底化解,赵秉钧内阁也成为民国建立后的第三任内阁。

  在袁世凯的盛情款待下,孙中山也失去了仅有的一点警惕。9月初,孙中山致电黄兴,敦促他早日赴京,以消除外界的各种谣传,促进南北统一。为维护稳定大局,黄兴与陈其美等人于9月6日离开上海,11日抵达北京。9日,黄兴还在途中的时候,袁世凯便宣布授予黄兴陆军上将的军衔(一同授衔的还有段祺瑞和黎元洪二人),以表示对黄兴的重视。同一天,袁世凯发布命令,特授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组织铁路总公司”,并极为慷慨的让交通部每月拨给办公费3万元,而且一切行政用人之权,政府概不干涉。

  黄兴到北京后,袁世凯给予了与孙中山同样的接待规格。不过,黄兴显然要比孙中山清醒许多,他对于袁世凯的谬赞,却大多不置一词。等在北京安顿好后,黄兴与宋教仁等人投入了国民党的组建工作当中,令袁世凯颇为忌惮。

  在三雄会后,袁世凯曾这样评论孙、黄二人:“孙中山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耳。黄兴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在孙中山等人相继离开北京后,袁世凯发表了一份由自己拟定的共同宣言,在未经商议的情况下,署名却为袁、孙、黄、黎(元洪)四人。在这份宣言中,袁世凯以“四巨头”的名义提出了八大政纲,即:

  一、立即取统一制度;

  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

  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海陆军人才;

  四、开放门户,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

  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

  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

  七、迅速整理财政;

  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各国承认之根本。

  从表面上看,袁世凯的这八大政纲并无不妥之处,就像民国初立之时的各种幻想一样,它看起来是如此的美好,但真正实行起来,又会如何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十一、南京留守处
二次革命

  二十一、南京留守处  

  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中积贫积弱,仿佛一幢千疮百孔的破屋,尽管有曾国藩、李鸿章等能臣勉强裱糊,但里面栋梁早已腐朽,因而革命党人并未动员多少力量,清王朝便轰然倒塌。

  正如前文所说,清末举办新政耗费极大,虽然财政收入每年高速度增长,但仍旧不敷使用,每年的财政赤字高得惊人。当时北洋军军饷缺乏,隆裕太后是清楚的,但她不清楚的是,其实孙中山和南方革命党也是囊中空空如洗。

  打仗就是要花钱,没有钱就打不成仗,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当时袁世凯倒是提出让那些王公大臣们毁家纾难,捐献点钱出来,可是等隆裕太后发出懿旨后,那些主张的亲贵们也就没了声音。此所谓,“纾难人人之所欲也;毁家则人人之所不欲也”。事实上,北京城内的那些王府中,随便“毁”他几家,也够北洋军打上好几个月了,但问题是,谁愿意“舍小家、保大家”呢?清王朝混到这地步,还能不亡嘛?

  俗话说得好,破坏容易建设难,不管是北京的袁世凯还是南京的革命党人,都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对袁世凯来说,问题还相对好一点,因为他可以继续沿用前清的政治遗产,可以在原有的机构上继续运作;但南京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完全是新生事物,白手起家,而且和原来的体制格格不入,几无生存之原土。

  黄兴在赴北京之前,便一直留在南京处理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北迁后的遗留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各省民军的裁撤与遣散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驻扎在南京城内及附近地区的各路军队名目繁多且互不统属,如浙军、沪军、光复军、铁血军等,加上各地来到南京准备北伐的军队,数量达到20万以上。

  这20万人,固然是革命的主力,但同样要吃饭、要发饷,还要发武器装备和日常补给,这每天的花费都不是小数目。当时孙中山之所以能够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据说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众人以为他与外国政府关系良好,能获得外国承认并借得巨款而归。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孙中山只带回了革命精神。等到一切希望都成泡影后,那些满怀希望的人不免心生埋怨,“孙大炮”之名也就不胫而走。

  由此,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窘状可以想象。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胡汉民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安徽都督孙毓筠派专使来,说军饷奇缺,要求拨给二十万元。孙先生批示拨给二十万。但等我拿着批条到财政部时,库中仅存十洋。”就这十块钱,还是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拨给的(当时支援了南京临时政府二千元)。

  没有钱,孙中山、黄兴等人在南京临时政府的日子简直就是度日如年。由于财政困难,民军普遍拖饷缺饷,每天来陆军部要钱的少则十几起,多则几十起,黄兴这个陆军总长当得可谓的焦头烂额,每日疲于应付。据当时的实业部长张謇估算,要维持南京临时政府的正常运转,每年至少需银一亿两。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孙中山等人也想了很多办法,如发行军需公债、发动南洋侨民捐款、向外国银行借款等,但筹集的经费杯水车薪,到手即尽。这时,南京城内外到处都是骚动的士兵,他们成群结队的嚷着要发放欠饷,几有哗变之势。

  当时孙中山在私下谈话中也曾无奈地承认说:“倘若数日之内无足够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也将面临瓦解之命运”。没钱就不能办事,因此有人戏称孙大总统的命令非但出不了南京城,甚至连总统府都出不了。如此一来,孙中山当时非但不能发动北伐,就连临时政府都难以维持,也就只能与袁世凯进行妥协和议了。

  换种角度看问题,不管袁世凯是不是篡夺了革命果实,但在孙中山卸下临时大总统一职后,想必他在遗憾的同时,也会感到一丝轻松。

  在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随后北迁,这些搞政治的人拍拍屁股就走了,但南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民军并不能随同北上。

  这个重担便落在了黄兴的身上。当时的民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兵员良莠不齐,有的部队甚至军纪涣散,这让袁世凯极为头疼。因此他在任命内阁成员的时候,也发布命令委任黄兴为南京留守,想借黄兴之手来处理南京民军的裁撤问题,这可是个烫手的山芋。

  黄兴实在是个忠厚人,他很爽气的接受了任命并通电称:“两江一带军队,维持整理刻不容缓。兴纵怀归隐之志,也断不敢置经手未完事宜于不顾,以负我军界同胞。”当时南京各驻军的情形也确实复杂,一些军官都自称革命有功,终日奔走于陆军部(现为南京留守处)索要军饷枪械,当然,有些人也并非是为革命精神,不过是为日后升官发财打下基础而已。

  有意思的是,袁世凯给了黄兴维持与整理南京民军的权力,但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袁世凯很狡猾,他并不想去得罪南京的民军,而是要借黄兴之手来加以裁撤,谁让你黄兴是南方军界的领袖呢?他这次就是要给黄兴出个难题,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来应付这个局面!

  在和议告成后,南方的军队在事实上已经无用武之地,他们的数量是如此的庞大,已经超过了各省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而这些军队的兵员素质又大多参差不齐,很多人根本就是为了吃饭而来,谈不上什么革命精神和政治素质。

  当时《民立报》就曾批评说:“江南各地到处都是兵!军官的数量多如牛毛!陆军部不但不知道这些兵够不够用,就连有多少兵也不清楚!调查也没有办法,遣散也没有办法,要编制这些军队,又不好编这个不编那个。军队要求发饷,陆军部又不敢不答应。呜呼!长此以往,这些兵就足以让我们的国家灭亡!” 

  4月11日,驻南京的赣军和一部分桂军便因为欠饷而发生兵变,乱兵们在南京太平桥、白门桥一带大肆抢劫,影响极坏。事实上,这次哗变和2月底的北京兵变其实几乎雷同………你不发钱,我就抢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兵变发生的时候,黄兴正在上海公干,他得到消息后急忙坐夜车往回赶。等他回到南京的时候,天色已亮,兵变也被驻宁各部以十分残酷的手段*了下去。对此,黄兴何尝不感到负疚?当时在南京的一些部队,不仅军饷拖欠,而且供应也极其微薄,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