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堂,被封为洪棍(洪门中的“清贵”之职,地位虽高但无实权)。这一年多时间里,恐怕是孙中山这辈子最郁闷的时候。
不过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1905年春,孙中山突然接到一群湖北籍留欧学生的来函并汇有八千法郎,邀请他到欧洲一游。原来,张之洞在湖北主政时,那些新式学堂的革命小青年成天闹事,把老张弄得是头皮发麻,后来他心生一计:何不用公款将他们送出国外,既可以让自己的地头清静,也博得善教爱才之名?在派送的时候,张之洞特意留了个心眼,那就是动静小的送日本,闹腾大的就送欧洲(这样麻烦可以远一点嘛)。
当时在欧洲的那些湖北官费留学生个个都很有财,他们大都是富贵人家出身,官费又充裕,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贫困催生造反心,这饱暖有时也会闹革命(君不见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党、留学生大都为富家子弟)。这些官费留学生到欧洲后想搞点革命活动,但苦于没有带头大哥,总不成事。后来,他们听说孙中山在欧洲的名气很大,而这时恰好有个叫刘成禺的留学生与孙中山有过交往,于是便通过他将孙中山邀请来欧洲,以壮声势。
孙中山接到这笔巨款,当然是喜不自禁,很快便乐滋滋的逃离美国,前往欧洲。到欧洲后,孙中山拿出了他的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设民国,平均地权”,一下就把小革命党们唬住了。由此,孙中山便在他们的资助下,借机在欧洲各大城市如兜了一圈,将他的十六字纲领大加宣传一番后便又去了日本。
当时日本还有更大的事情等着孙先生去办。1905年,由于清廷鼓励留学特别是留学日本,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已经有近万人之多,而且大都聚集在东京。在那些留学生中,以黄兴最为知名。黄兴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中过秀才,1902年官派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还曾组织过拒俄义勇队、铁血丈夫团之类的组织。黄兴后来回长沙与宋教仁、张继、吴禄贞、刘揆一等人筹建了华兴会,黄兴出任会长。1904年,黄兴筹划长沙起义失败后再次亡命日本,可谓是留学生中响当当的革命实力派。
在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引见下,孙中山和黄兴两人在初次会面后一见如故,随后便决定联合在日的各革命团体,组织一个统一的革命大团体,这就是后来的中国同盟会。
1905年7月30日,中国同盟会预备会议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地黑龙会本部内田良平宅中举行(日本人对中国革命抱有浓厚的兴趣,其动机颇为可疑,读者宜自查之),当时参会的有76人,其中就包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张继、马君武、朱执信等人。
会议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成立“中国同盟会”。
半个月后,日本留学生界召开了欢迎孙中山的大会,这次大会来了一千多留日学生,现场人头攒动,规模空前。在大家的翘首以盼中,孙中山来了!只见孙先生头戴草帽,身穿白哔叽西装,台上一站,帽子一摘,向下一挥手………哇塞,果然是世界级革命家的风度!
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的演讲激情澎湃(“孙大炮”的外号不是吹的),令在场的留学生们如痴如醉,可谓是一炮而红。由此,孙中山的威名不仅在日留学生中传遍,而且传到了除中国大陆之外的整个华人世界,并奠定了孙中山不可动摇的革命领袖地位。
同盟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主办的《二十世纪之*》杂志改名为《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民报》第一号出版,孙中山为《民报》作发刊词,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悉的“三*义”。从此后,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便开始成为清末革命的领导中心。
同盟会虽然成立了,但孙中山、黄兴等人在西南地区连续发动的八次起义都宣告失败,导致革命党内人心思变,革命气氛至为消沉。在此情况下,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仍未气馁,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这就是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可惜的是,这次起义虽然准本充分,而且同志牺牲极大,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武昌起义的时候,孙中山尚在美国。直到起义后的第三天,孙中山才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消息,于是他决定先前往各国游说,以赢得各国对革命的支持并筹集巨款回国。可惜的是,各国政府都是些势利眼,他们对武昌起义持中立态度,对革命党也不报信心,结果孙中山转了一圈也没有获得实质性成果,最后于12月21日打道回国。
孙中山的回归,倒是顺利解决了革命阵营推选领袖的问题。说实话,这时也只有孙中山才具备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资格和威望。在万众瞩目之下,孙中山于12月25日抵达上海,正当他高举礼帽、向欢迎群众频频致意的时候,一个不识相的记者挤上前去,劈头便问:“孙先生,你这次带了多少钱回来?”孙中山一愣,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来回者,惟革命精神耳!”
于是,孙中山便带着革命精神当上了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
《民国往事》:连载十八 。 想看书来
十、袁总理逼宫(上)
十、袁总理逼宫
1912年的1月1日,这一天本应是宣统三年农历十一月十三,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并被历史学家大书特书。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民国的新纪元从这一天开始,民国的历史就此拉开了帷幕。
这天上午,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头戴红边军帽,身穿黄褐色军服,在同盟会员及上海社会各界人士的簇拥下,神采奕奕的来到上海火车站。上午11点,火车拉响汽笛,孙中山一行人登上前往南京的专列;下午5点,总统专列抵达南京的下关车站,在革命军鸣响21响礼炮后,孙中山登上彩绸花车,在沿途骑兵的护卫下,一行人前往临时大总统府出席就职典礼。
由于形势发展太快,革命事业凡事就简,临时大总统府也就直接设在原来的两江总督府。当晚10点,临时大总统府里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就职典礼在一阵雄壮的军乐声中开始。首先,由独立各省代表会的临时议长宣布选举结果;随后,当选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誓词如下:“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元年元旦。”宣誓结束后,典礼在“*万岁”的欢呼声中结束,整个过程简短而隆重。
袁世凯在得知孙中山已经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当场就把鼻子给气得歪了过去:他费劲心思的在革命军和清廷之间上下其手、摆弄平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没料到半路杀出个孙中山,将他的计划完全打乱,是可忍,孰不可忍?
老虎不发威,你还当是病猫。随后,袁世凯怒气冲冲的将北方议和代表唐绍仪撤下,并宣称之前谈判所达成的协议通通无效,之后的谈判必须由他本人来亲自负责。不仅如此,袁世凯还公开声称“君主制度万万不可变更”,“只有维持君宪到底,不知其他”云云,作为对南京革命党人的反击。
为了给南方的革命党制造些压力,袁世凯在孙中山就职的第二天又唆使自己的心腹大将段祺瑞、冯国璋等四十多个北洋军将领发表通电赞成君主立宪,这些武人们声称,如果以少数人的意见采取共和政体,北洋军势必拼死抵抗。
袁世凯可谓老奸巨猾矣!他不仅用这个电报来恫吓革命党,还拿着这个电报去向隆裕太后表忠心,乘机将太后的300万两内孥骗出,一石二鸟,果然是技高一筹。
事实上,袁世凯也没有钱打仗。他表面上威吓说要与南方革命党兵戎相见,但在暗地里,南北谈判其实仍旧在继续进行。革命党终究年轻了点,也没有政治经验,他们在袁世凯要动武的恐吓之下很快就妥协了,称“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民国的大总统便非袁世凯莫属”。
在听说南方革命党想以总统之位换取他支持共和的建议后,袁世凯佯装大怒:“某为大清总理大臣,焉能赞成共和!欲使余欺侮孤儿寡妇,为万世所唾骂,余不为也!”
但是,袁世凯也不想将谈判之路完全堵死,他随后又发电报质问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选举总统到底是何用意?假设国会议决实行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取消?”
在得到南方革命党选举他做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再三保证后,袁世凯随后又抛出橄榄枝,假惺惺的表示,等到“将来国民程度渐渐开通,懂得共和的真谛,再慢慢改为共和政体”。但是,袁世凯也提出要求,那就是革命党必须承诺在清帝退位后给予清室优待条件,他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
在不断的交涉中,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时机既已成熟,袁世凯便开始了他的逼宫计划。1月16日,袁世凯便随同庆亲王奕劻(早已重金买通,用于敲边鼓)进宫,他一面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向隆裕太后报告了“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仅靠北洋6镇已经无法防卫京津;人心涣散、如江河决”的险恶形势,一面又絮絮叨叨的向隆裕太后说了一通“变更国体,实行共和,换取优待条件”的好处,直说得隆裕太后泪落不止数天前还口口声声说不负于孤儿寡母的袁大总理,今天怎么就像是换了一个面孔一般?
隆裕太后一个妇道人家,她深居内宫,哪里知道袁大总理此刻已经吃下“民国总统非他莫属”的定心丸!袁世凯见隆裕太后还没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又恐吓道:“倘若不答应革命党的条件,弄不好会像法兰西革命一样,届时皇室连子孙后代都不复见!”
在袁世凯的连哄带吓和奕劻的假劝真骗下,隆裕太后最终只能呜呜咽咽的说:“我们母子二人,命悬卿手,总要卿好好办理,好好歹歹,教皇族无恙、我们母子得以保全,此刻我也顾不得列祖列宗了!”
情景如此凄惨,袁世凯也只好陪着隆裕太后抹了几把伤心泪,这才慢慢退出。
《民国往事》:连载十九
十、袁总理逼宫(下)
等袁世凯出了皇宫,此时已是晌午,街头上人头攒动,还是像往常那般的热闹,老百姓哪里知道即将要改朝换代!不过袁世凯此刻的心情还很不错,毕竟再难说的话也已经说了出去,而且事态的发展看起来也和自己的想象一样。
正当袁世凯心满意足的长舒一口气时,突然黑溜溜的一个东西从对面的茶楼上猛地抛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轰”的一声,周围浓烟滚滚,火星四溅,马车边护驾的卫队长和另一个卫士当场便飞上了西天。所幸这颗炸弹离袁世凯的车驾尚有半米之远,火焰虽然舔了他的毛发,身上却无大碍。
遇刺的袁世凯虽然惊骇,倒也还算镇定,他立刻喝令卫士们快拿匪徒。那些卫士们得令后哪敢怠慢,一个个如狼似虎般的猛扑茶楼,当场便捉住行凶的三人。经审讯后,这三人原是直隶的革命党,说是要自制炸弹炸死袁总理,为革命党报仇云云。
原来,袁世凯回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前便已发生“滦州兵变”,而其中又以第六镇吴禄贞最为大患。吴禄贞本是早年在日本学习军事的革命党,曾在庚子年暗中声援湖北唐才常的自立军,在唐才常兵败被杀后,吴禄贞又潜回日本学习。由于他和禁卫军统领良弼是校友,后来又谋得了第六镇统制之职。当然,这是袁世凯退隐彰德后的事情了。
对于此等人物,袁世凯当然不敢掉以轻心。滦州离北京太近,这些革命党太冲动,弄不好就会坏了自己的大事。兵变后没几天,吴禄贞正在石家庄的火车站时,突然有兵士向他敬礼,吴禄贞见其肩章是自己部下,开始也没有怀疑,只是应答如常。不料那人突然从靴筒里抽出短刀,猛然间向他突刺。吴禄贞正要拔出手枪,旁边又涌出十几名兵士向他开枪,吴禄贞虽然骁勇,但毕竟枪弹无情,只听“扑通、扑通”几声,吴禄贞和他的随员便一命呜呼,连人头也被割了去。
至于滦州起义的那些革命党,袁世凯回到北京后立刻派出北洋军第三镇统制曹锟和通永镇总兵王怀庆领着些虎狼之师,不消两天便将那些革命党*得稀里哗啦,领头的王金铭、施从云等几个革命党相继被杀。就在袁世凯挨炸的前一天,通州的革命党总部也被北洋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正准备发动起义的王治增等7名革命党惨遭斩决。革命党在北方本就无甚基础,与南方又不通声息,结果很快便被北洋军一举荡平。
失败后的北方革命党胸中愤懑,决计要组织暗杀团,将袁世凯这个穷凶极恶的共和障碍去除,为死难者报仇。在他们看来,袁世凯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若要推翻清王朝,就必先除掉袁世凯。就在袁世凯入宫奏事的那天,十几名革命党兵分三路,分别在袁世凯入宫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准备将之刺死。
等到袁世凯出宫后,他在卫队的护卫下安然通过了前两处埋伏,等到了三义茶楼的时候,埋伏在楼上的三个革命党见袁世凯已到楼下,便将早已准备好的炸弹朝着马车顶上扔了下去。可惜的是,落弹点离目标马车尚有些许距离,结果袁总理有惊无险,安然无恙,倒是炸死了两匹马、外加晦气了袁世凯的卫队长袁金标和另一名卫士。
袁世凯这次遇刺未中,虽然被惊吓了一下,但实际上帮了他的大忙。因为当时满朝的亲贵都知道袁世凯在暗地里私通革命党,而革命党也公开声称要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现在经过这么一炸,隆裕太后也就打消了对袁世凯的猜疑,觉得袁总理还是清朝的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