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娱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非典型性娱乐-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要还是出现在“软伤”方面。所谓“软伤”,就是《黄金甲》的故事应该表述的是更人性化主旨,以及凭导演张艺谋今时今日的地位跟影响力,他的作品应该担负的责任。凡此种种,在《黄金甲》里基本缺失。我的评价是:《黄金甲》仍然只是一部比较好的商业电影而已,对张艺谋的大师地位毫无加分作用。 
  《黄金甲》显然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目的无非是“票房黄金”,张艺谋大概也并没有太多个人野心,至多只是期盼舆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能“转正”。但正因为他叫张艺谋,观众对他的要求才会更多,更具体。这是客观事实,并不会因为张艺谋拍的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就有所改变。作为中国电影人的代际代表人物,张艺谋应该背负与他符号相符的责任,但在《黄金甲》里,我看到了一个在艺术上逐渐怯懦;在创新上逐步僵化;在风格上慢慢失去自我的张艺谋。他已经隐身成为《黄金甲》这部巨大机器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很难觅到“张”这面大旗。 
  仔细分析《黄金甲》,美轮美奂的唐末五代十国宫廷人物造型是奚仲文做的;武术设计以及指导是程小东做的;音乐是梅里美做的。这么好的搭配,换成另外人来导,大概也不会糟到哪去。更关键的是,《黄金甲》背靠《雷雨》这棵大树,基本沿袭名著,已经把很多特别考验导演功力的地方给“摆平”了,整个叙事不需要,也的确没什么出新的地方,那导演能做什么呢?我猜想,张艺谋最在乎的无非就是给《黄金甲》定色,比如里面大片的菊花,王子元杰的盔甲,大王的龙袍,王后的玉簪等等,金色跟黄色显然是《黄金甲》的主色调,从头至尾,侵略眼球。但其实一个画家也可以很称职地完成此事。另外就是选景,张导选的肃州刺史府邸位于重庆武隆,群山环抱,幽影幢幢,这也是为追求影像效果而选。但这差事并不新鲜,算不上考验。《黄金甲》里面大场面交锋,运用的电脑特技基本无痕,有气势,但“人味”少了点,我认为还没有《墨攻》的“攻守场面”震撼。总结起来,老谋子在《黄金甲》中很少创新,拍得很省事,他更愿意克隆成功经验,比如名著、名演员、名歌手、大纯色等等,加在一起自然能挣钱又不会被人大吐口水。 
  当然,张艺谋对巩俐演技的拿捏还是独步中外的,较之一个月前的《迈阿密风云》,巩俐在《黄金甲》里完全脱胎换骨,发挥得异常充分。她的激情、眼泪、寂寞、阴谋时刻都在镁光灯中心,她抓住了一切细节来刻画王后的复杂和无助。但繁漪本来在《雷雨》中就是最容易出彩的人物,巩俐的表现还称不上意外之喜。 
  除张艺谋艺术追求的平庸外,我最不愿意看到的还是《黄金甲》对“封建”二字的贩卖。相对于欧洲中世纪宫廷,《黄金甲》的隆乳装开放得让男观众都想“梦回唐朝”,但我阴险地认为“唐代本来很开放”其实是一个借口,如此装扮更多出于商业考量。“封建”的血腥与惨无人道在《黄金甲》里“盛放”得比重阳菊花还灿烂,而且,基调是张扬、渲染。对照不久前与张艺谋对过话的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里的战争残酷场景,前提是人文意识,表述得客观真实,绝不是“刻意为之,越惨烈越有效果”。东西方大师的境界,不应该比我们看到的还离得远。 
  该拯救口碑,还是该拯救“封建”?要不就尽量不碰“封建”,要不就站在更人文的立场对待“封建”,在商业压力之下尽量保持客观,不要动辄将血腥当成最大卖点,我觉得这才该是中国式大片的“自我救赎”之路。从这点看,冯小刚和《夜宴》没完成“自救”,张艺谋和《黄金甲》也没有。
  

拯救光荣——以老兵之名
我怀疑电影老兵冯小刚本人就是《集结号》里为47个兄弟正名的九连连长谷子地。他也一直想“正名”,只不过,他想拯救的对象是中国式大片,是那些在暴力、奢靡、专制、空洞锦衣下包裹的浮华胴体。 
  拯救光荣——以老兵之名 
  《集结号》根本不是《铁达尼号》,也不是《拯救大兵瑞恩》。但它确实隐约闪烁《太极旗飘扬》《兄弟连》甚或《亮剑》的影子。跟它们一样,《集结号》很男人,有爆发力,谷子地比李云龙更让观众血脉贲张,右脸的蚯蚓状伤疤就像战火中依旧英挺的旗杆,竖立在每个观众心上。 
  从某种角度看,我怀疑电影老兵冯小刚本人就是《集结号》里为47个兄弟正名的九连连长谷子地。他也一直想“正名”,只不过,他想拯救的对象是中国式大片,是那些在暴力、奢靡、专制、空洞锦衣下包裹的浮华胴体。他自己也曾不自觉醉心于此。这些堆砌的影像,如果没人追认它们为烈士,它们只能从影史里失了踪,成为深埋在煤堆下的炮灰。 
  我在香港的《集结号》观影感受很奇特,混杂着一股大蒜与熏衣草对峙的格格不入的味道。最初十分钟的东北巷战,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刺激与震撼。血肉模糊、残肢断腿、声嘶力竭的呼喊,变形的面部肌肉,几近疯狂的情绪,耳畔响起重武器的射击声、爆炸声,无一不昭示这是国产电影迄今为止最逼真的遭遇战场面,我像踩刹车一样不断调整坐姿,终于才没让自己从沙发上滑下去,但呼吸一直屏着,直到“胡军”出现方才舒缓。胡军戏不多,但都是戏核,《集结号》由此进入主题。他演的刘团长命令九连未听到集结号之前死守汶河窑场,刚犯了错的连长谷子地接受了命令,并要去了怯战逃跑的“文青”小王担任代理指导员,主要是帮赴死战士写家书。 
  谷子地和他的伙伴们在零下20℃中演绎了悲壮,他们先后三次打退了包括坦克部队在内的国民党军进攻,人数由四十多,到十几,再到——最后一个。在战斗过程中,为了给九连“留下种”,有战士谎称听到了集结号,并说连长耳朵已经震聋了,因此听不到号声,但由文弱到坚强的王指导员坚称没听到。于是,继续战斗,直到最后。 
  冯小刚调试的那种调调肯定不是《狼牙山五壮士》,也不是《一个和八个》,有些韩味但更中国,因此《集结号》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前面的激烈只是真正传奇的开始,当谷子地成为幸存者后,他毕生最大的使命便是“找到部队”,让战死的47个人的身份从“失踪者”更正为“革命烈士”。《集结号》里,战争只呈现出人性的一个侧面,无论是从肉体上消灭谁抑或拯救谁,其实都源自人类本能。《集结号》的精华还在战争之后,在于一个老兵用自己的剩余光阴回忆,并全身心拯救光荣,安抚深埋黑土中的灵魂。与吹号手的重遇是《集结号》的高潮,当谷子地得知团长为避免大部队损失压根就没让号手吹响集结号的时候,积压多年的愤懑如决堤之水爆发,挥酒瓶欲砸向团长墓碑,真正的潜台词是:47个生命跟4700个甚至47000个生命同样重要! 
  李零在《花间一壶酒》里说:“人不是数字,不是金钱定购的物品,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牺牲观”往大了说有“重视个体”与“集体主义”的分野。之所以说《集结号》很中国,就在于把战争中的“个体牺牲”看得很伟大,并用生动笔墨刻画,让至少七八个人有独特的辩识符号,《集结号》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冯小刚的聪明之处是在《集结号》主角中没用大明星,硝烟弥漫的战场也就不会有光头或鹰勾鼻这样晃眼的东西跳出。演员的选择很“男人”,演谷子地的张涵予个头不高,但眼神有力,有股子狠劲。冯小刚招牌式的“三五分钟让人爽一下”的套路完全不用,偏灰色调营造的氛围让130分钟的压抑在谷子地找到部队,47人被追认为烈士的那几声枪响中,同泪水一并释放。 
  冯小刚试图用《集结号》拯救中国式大片,如果说《天下无贼》让冯小刚消弭了“地域性”,《夜宴》让冯小刚摆脱了“小品模式”,那么《集结号》就是对过去的一次告别。在电影里堆满“抖机灵”式点子,那是2007年之前的冯小刚。把一个点子发酵、规整、提炼,让整部电影在控制与不控制中浑然一体,这是我在《集结号》里看到的冯小刚。回到“中国式大片”话题,我承认:在《集结号》里看到了一个电影老兵的诚意,没有太多炫技、噱头,冯小刚用自己的汗水,60年前战士的血水,以及观众的泪水共同浇灌另一种“中国式大片”,它们,至少,已经浮现光荣的影子。
  

熊猫打虎,粉丝变偶像
多么牛的一部励志卡通片,在困难当口能给人带来欢笑、梦想。 
  熊猫打虎,粉丝变偶像 
  这基本是个情节比较老套的卡通故事。面倌儿熊猫阿宝跟武打书里那些天资驽钝但奇遇不断,最后稀里糊涂独秀武林的少年没什么区别。说它似郭靖太夸张了,何况也没有黄蓉姑娘;说它像韦小宝又太轻浮了,除了贪吃,它还是一老实孩子。阿宝面对功夫最早是以一个爱发白日梦的纯粉丝出现的,“纯粉”阿宝坐上烟花火箭七弯八拐坠落比武场,结果被乌龟师傅钦点成大师不二人选。那时,阿宝也只是想搞点纪念品,或者近距离接触下武林高手们,回去卖面的时候好跟鸵鸟老爸和顾客吹嘘一番。 
  这种感觉其实有点美式橄榄也有点NBA,就跟科比·布莱恩特还在“菜鸟时代”跟迈克尔·乔丹对垒一样,科比大概不知道自己该暴扣乔丹或是等待乔丹暴扣,比赛时他可能会分神考虑赛后要不要找乔老师签名。他是粉丝,乔丹是偶像,但科比最后还是成了别人偶像,成了那个每场比赛拿四十分如探囊取物的“现象”。 
  《功夫熊猫》里的乌龟大师一定是个哲学家,它把功夫玩成了哲学,它选熊猫阿宝乍看像指鹿为马,后来才知道,不足为外人道啊。老乌龟一开始说了句“宿命逃也逃不掉,一定会遇上”,估计就为后面埋了伏笔。所以它选了一个看起来只能用屁股坐翻对手的胖熊猫当大师,这是和平谷的宿命;大龙逃出生天也是神功师傅的宿命,整个一养虎为患;最终败于阿宝也是大龙的宿命,熊猫的功夫一点都不漂亮,远远比不上脍炙人口的景阳冈酒后打虎段子,它很滑稽但足够实用。因为老爸告诉阿宝面汤的秘诀是不加任何调料,这是鸭子的“鸵鸟哲学”,而武功秘籍也空无一文,熊猫终于明白:秘诀其实就是没有秘诀,清楚之后,它就拿出从未拥有的勇气智取强敌。 
  阿宝跟师傅练到的东西实战中都用上了,老美从骨子里是要跟东方式的选好材才能练好功唱反调,因此他们借中国特产熊猫表达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乌龟大师直接把后半句提前讲出来了,所以阿宝在无数次挨揍抢不到包子后最终成为偶像。它以前是不得其门而入的粉丝,最后却成了和平谷虎蛇狐猴猪甚至螳螂的英雄。熊猫阿宝在最后对决之初其实有些“狗熊”,但它最终选择回去帮助师傅。它以“玩票”的心态在武林走了一遭,反而成就了重量级传奇。 
  阿宝凯旋归来,和平谷老百姓皆围住欢呼喝彩,我觉得那种感觉恍惚间有些像天安门广场或天府广场曾此起彼伏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声。多么牛的一部励志卡通片,在困难当口能给人带来欢笑、梦想。中国人、四川人难道没资格笑吗?抵制它其实不是抵制好莱坞,而是抵制不分国家、种族的人类普世价值。而且,会做面、喜欢凑热闹、玩心大、乐观、有点小狡猾其实也是川民的性格特点,这只憨可爱的熊猫有些美国,更有些四川。但我反对《功夫熊猫》导演有点矫情的营销手段,《写给中国的情书》?他其实是写给有幽默感的每个观众,不分地域、年龄观众的励志童话。有些哲学的包装,但最想实现让人“放松,再放松”的初衷。我想起话剧《混世》里被人慕名寻找的沙漏大师其实就是一个扫厕所的,《功夫熊猫》也是这样。大英雄原是胖熊猫,既然这样,谁说每个练功的人不能成功夫大师,每个敢勇敢面对未来的四川人不能成生活大师?
  

《赤壁》引发的脑僵现象
《赤壁》很想让观众知道英雄们也得过一些风趣生活,两个伟人见面也可能要开开玩笑,但超过一小撮观众脑子僵化,以为《三国演义》书上的对白才是他们能讲的。 
  《赤壁》引发的脑僵现象 
  爱编草鞋的刘备是个梦想家,他靠“匡扶汉室”的口号以及温情做鞋手艺网罗了关羽、赵云、张飞等一批超一流猛将,看得曹操兀自嗟叹:“我怎么就没有这批猛将?”曹操是实干家,按现在的职场样态,只有梦想能笼络一流人才,比如承诺你上市后分股权什么的,大家就自五湖四海来了。孟德丞相不够浪漫,写诗还行,忽悠能力差强人意,因此只能有些次一点的人才,如夏侯惇,跟随左右。 
  看完《赤壁》(上),很难将吴宇森导演单独划入梦想家或实干家行列,他一如既往让白鸽子飞来飞去,一会儿在孙尚香面前,一会儿在诸葛亮手中,最后却飞到踢蹴鞠的曹营,但吴导演不愿向随时准备冲进场围睹古装豪华大片的影迷“放鸽子”,他用梦想家的气魄感染来了梁朝伟金城武林志玲们,用梦想舌诱群“投”堆起小山一样的钞票然后毫不疼惜烧掉。他同时也很实干,赤壁之战要到下集才放,他射出的弓箭就有好几万枝,用掉的血浆恐怕都有好几吨了。 
  刘备+曹操综合而成的虚拟世界吴宇森,在《赤壁》里倾注的是“毕其功于一役”,不仅指一千多年前那场战争,也指的是他自己的艺术生涯。因此我们能看到梦想与现实犬牙交错,烽火跟娇娃梅花间竹;看到有时很妖娆,拿鹅毛扇让自己冷静的诸葛孔明;看到古筝演奏家兼模范丈夫周公瑾;看到会点穴位的孙尚香;当然也能看到见了年幼小乔一面就魂不守舍的曹丞相。很丰富,很多元,很拉风,也很国际。日本演员扮的吴将甘兴比拥有台湾童音的小乔还让人印象深刻,甘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