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当人们拿着关于草药的问题来请教钱乙的时候(有时是一些没有见过的草药),钱乙对答如流,对草药的生长环境、形状、习性、药性等讲得那叫一个清楚,就跟自己家后院里的蔬菜似的,大家都听得晕乎乎的。回头按照他说的到书里一查,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这搞得大家无比佩服,觉得钱乙太有才了。实际上,这都是钱乙跟随姑父进山采药时学会的知识,加上他好学,晚上回来再翻翻书,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现在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就缺少这一块的知识,大家知道药物的名称,可是具体长什么样子却不大了解,一到药房里全抓瞎了,一般连炮制好的饮片都不认识,就更甭说生长在地里的状态了。
我常说,一个使用草药的医生,一定要做到拿来一把草药,放在手里一捏,用鼻子一闻,就知道是什么药,性味如何,该用多大分量,进入人体后起到什么作用。要达到这样的地步,才能用好草药,如果只是知道草药的名字,会写藿香、佩兰等几个药的名字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向人家钱乙同学好好学习啊!
原来我有父亲啊
十年后。
一个夜晚。
东平王冢。
这位东平王是汉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刘苍,他被封在了山东的东平,死后就葬在了这里。据说由于太思念京城了,所以他坟墓上的柏树叶子总是向着西方。
东平王冢很大,像座小山。
冢的顶上,坐着一个青年人。
在星空下,他抬头凝望着无尽的夜空。
他的眼睛很明亮,他的眉头微微蹙着,他的头发轻轻披散着,他的身边放着一个酒壶。
他,就是钱乙。此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豪放的年轻人了。
这些日子,钱乙经常在这样的夜里来到东平王冢的顶上,观察天体星座的运行。
此时他正在学习五运六气,夜观天象可以使他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
什么是五运六气?《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运六气就是一种论述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的理论,许多古代医家就是从中悟出了一些治病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体悟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他已经持续来这里一个月了。(囊学六元五运,夜宿东平王冢巅,至逾月不寐。)
这个时候,钱乙已经二十几岁了,姑姑已经去世,姑父也老了,他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儿科医生了。
到了春天的时候,钱乙的姑父,我们无法知道名字的吕医生,也即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钱乙叫到了自己的床头,对钱乙说:“姑父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钱乙很诧异:“您好好休息吧,有什么事情等身体恢复了再说。”
姑父说:“怕是来不及了,我一定要告诉你。我问你,你还记得你的父亲吗?”
钱乙很茫然:“不记得了,大家不是说他早已去世了吗?”
姑父叹了口气,说:“那是你姑姑骗你的,他现在不知生死啊。”
于是,姑父把钱乙小时候父亲出走寻仙的事情全部对钱乙讲了。
钱乙突然感觉脑中乱了,许多已经模糊的记忆碎片重新组合。
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啊!
原来梦里常常出现的那个模糊的身影就是父亲啊!
原来自己坐在小板凳上被抛弃的梦境也是真的啊!
原来自己的亲生父亲可能还活着啊!
钱乙慢慢地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放声大哭。(文献记载:乙号泣。)
在痛哭一场后,他仔细地想了很久,然后擦干眼泪,来到了姑父的床前,郑重地对姑父说了一番话:“姑父,您把我抚养成人,我们情同父子,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您当做自己的父亲来看待的。”
姑父感动地望着钱乙。
钱乙接着说:“至于我的生身父亲,不管他是死是活,我也要去寻找他。他虽然对我不公,但我毕竟是他的儿子,孝道还是要讲的。如果他还活着,现在也应该老了,需要人照顾了。他对我可以不尽抚养之责,但我不能不尽侍奉的义务啊。”
姑父吃惊地点点头:能以孝道立命,这孩子一生一定会走得很好啊。
谷雨日。
阴雨连绵。
钱乙的姑父——吕医生去世了。这个善良的乡村医生是值得尊敬的,他培养出了一位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实在可叹啊。
现在家里只剩下钱乙和他的姐姐——姑姑和姑父留下的一个孩子。
钱乙必须担当起支撑一个家的职责了。他按照对待父亲的礼仪,安葬了自己的姑父。
葬礼办得很隆重。
受过吕医生恩惠的乡亲们,听说了吕医生去世的消息后,从十里八乡纷纷汇集而来,向一位在乡村奔波多年的医生表示敬意。
有很多医生,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富贵,但是身后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怀念,哪怕你只是为他治好过一次疮痈,他都会对后代讲好多次。
这就是乡村医生,从古至今,他们一直都是这样不求回报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葬礼后,钱乙开始打听谁家的公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并且人品等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的。
终于,有人提起邻村王秀才的儿子人品很好。
于是钱乙托媒人登门,没想到双方都异常满意。
婚期定下后,钱乙开始为姐姐筹办出嫁的事宜。
过去,父母去世的三年内是不能有喜事的,那是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
但是,在丧期内出嫁孤女,那更是孝道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可含笑于九泉之下。
于是,周边的父老乡亲们都在含泪关注着这场婚礼。
到姐姐出嫁的日子了。
钱乙穿上了自己最干净的衣服,以女方家长的身份送姐姐出嫁。
时辰到了,鞭炮响起,大门打开了。
大家看到这个家里仅剩下的两个人走了出来,姐姐和弟弟。
弟弟在送姐姐出嫁。
在姐姐坐上轿子的那一刻,钱乙的眼泪流了下来,他闭上了眼睛,心中默念:“姑姑、姑父,你们该安息了!”(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婚礼之后,钱乙把姑父留下来的房子卖掉,然后把钱送到了姐姐那里。
姐姐看他背着行囊很诧异:“弟弟,你要去哪里呢?”
钱乙笑着回答:“姐姐,这里的事情都结束了。我要去寻找我的父亲了,如果他活着,他该需要我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千里寻父之路
农历六月五日。
芒种。
大风。
钱乙起程了。
风吹动钱乙的衣摆,呼呼作响。
风从海上来,带着海草的味道。
钱乙昂起头,逆风而行。
钱乙的父亲钱颢到底去了哪里呢?
这简直就是一个谜,我们只看到文献里记载的“东游海上”,这范围可大了去了,我觉得只能靠想象来写了。
估计钱乙当时所知道的情况也比我们好不到哪儿去,反正是向东,大方向是没有错误的,然后一定要去海上,估计要从山东半岛乘船出发。
这是个艰苦的旅程,如同大海捞针,估计和寻找一个真正的神仙所费力气相仿。钱乙一边沿途给人家治病,一边打听自己父亲的下落,这个工程耗费了钱乙好几年的时间。
大家不要小瞧了这出海,那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在古代,那绝对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的(现在好像也差不多)。出发前还要点炷香好好拜拜龙王,稍微一个不留神,那就会葬身海底喂了乌龟了。所以,钱乙就在海边建立了一个大本营,然后等着老天爷给个笑脸,伺机出海。
这样的远洋业务钱乙同志一共进行了五六次,估计此时的他已经是个航海老手了,比现在的驴友们要专业得多。
苍天真是照顾有孝心的人啊。就是这么一个近乎无法完成的寻人计划,却真的让钱乙给完成了。几年后,他终于打听到了父亲的所在地(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敢情这位钱颢同志还没有成仙啊!
那么他在干什么呢?让我来放胆猜想一下吧。
首先是他已经老了——显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
其次是他并没有再娶妻生子,因为后来他跟着钱乙回来养老了。
按照我的想象,他此刻正在日本的某个小岛上卖烤鱿鱼给旅游者呢。
他已经白发苍苍了,蹲在地摊上一边用扇子扇火,一边不停地嘟囔:“啊!喷香的鱿鱼串啊,大大地好吃,各位快来咪西咪西吧!”
这时周围的一个人跑来告诉他:“钱桑,听说,你地儿子,来找你地干活,你地,快快地去见见。”
钱颢呆住了,衰老昏花的眼睛半天没有眨,片刻,又开始摇扇子:“不会,我地,没有儿子地干活。”
这么说话太别扭了,我们还是让他说正常的中国话吧:“不会吧,我的儿子,应该不在了啊。”
来人说:“听说,他的名字叫钱乙啊。”
钱颢终于停住了手里的扇子,张着嘴,说不出一句话来,半晌,才说:“千万不要带他来见我!千万不要!”
可是,钱乙已经来到他的面前了,他从众多的地摊小贩中,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熟悉的面容,这个在他的梦境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模糊面容,现在已经苍老了。
就是这个人,当年把几文钱放在自己的身边,然后背着行囊远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钱乙张开嘴,涩涩地喊了声:“爹。”
钱颢如雷击般怔在那里,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面容。
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那个好多年前坐在小板凳上,睁大眼睛望着自己离去的孩子,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
钱乙轻声地说:“爹,跟我回家去养老吧。”
眼泪从钱颢昏花的眼睛里流了出来,他蹲在地上说:“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呢?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然后,他放声大哭:“我心里有愧啊,我亏欠你太多了,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因为,你是我爹啊。”
大海波涛澎湃。
岸边的岩石被拍打得水花飞溅。
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父子俩一共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回到家。(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没人知道钱乙和他父亲去的地方到底是哪里,日本是我猜的,没有文献支持,各位千万别拿这个说事儿——说钱乙到过日本成就了中日友谊的佳话等。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们去的地方看来确实很远。
回到家时,钱乙已经三十几岁了。
当钱乙带着老父亲出现在乡里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别不是父子俩都成仙了吧?上来一问,敢情还是凡夫俗子,只是受尽了千辛万苦。好多人都感动得哭了(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大家齐声赞叹,这可是真正的孝行啊。
邻村的张孝廉和陈孝廉还特意挥动了笔杆,写了几首得意的诗歌来赞颂这件事情(多赋诗咏其事)。
从此,钱乙有了父亲了。他精心地照顾父亲,同时开始了有规律的行医生涯,白天行医,晚上陪着父亲喝上几杯(钱乙后来的酒量也不错,估计就是这个时候练的)。
七年以后,钱颢去世了。钱乙用隆重的葬礼安葬了自己的父亲。
钱颢东游,是想寻找天上的幸福,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幸福就在他的家里,在他儿子的孝心里。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基本分析出钱乙同志的一些性格特征。首先,他儿童时代的心理是有创伤的,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但却恰恰使得他对儿童抱有极大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最终上升成为了一种博爱精神,成为了他为儿科奋斗的动力;另外,从他处理姑父和亲生父亲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同志极其质朴、孝顺,其道德水平是很高的,这使得他能够在日后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一代大医。
以上是对钱乙同志前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供同志们参考。
儿科医生钱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钱乙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他的医术也日趋成熟。
这么来形容钱乙的工作量吧,估计他是把周边地区的孩子都扫荡了个遍。但凡找个没病死有幸长大成人的,拉来问问:“小时候有病是谁给瞧好的啊?”回答:“钱乙叔叔。”估计就是这样的。
这其中,有两个孩子还非得提一下不可。一个孩子叫阎季忠,这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患了好几次病,这病重得好多大夫都说治不好了,准备后事吧。孩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在须城做官,急得就差点儿当着同志们的面哭了,后来有同事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东平的钱乙那可是儿科专家啊,估计人家能有办法,你不妨试试。”
于是他就把钱乙请来了,结果很快就把阎季忠给救活了,就这么着,两家还成了朋友。
您该问了,这事估计在钱乙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小事吧,唠叨这个干吗呢?
我唠叨的原因是,这个孩子活了以后,还长大了,长大了以后,看到钱乙老师救了这么多的人,感到这是一件好事情,为了“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他就把钱乙老师经常用的药方和方法给记了下来。这可是真传啊,钱乙老年时亲自给他掰开了讲了讲,各个方药怎么怎么用的。
后来,人家阎季忠把这些讲稿整理整理就给出版了。请各位注意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钱乙的书,就只有阎季忠出版的这一本,独一份,如果没有这个阎季忠同学,那钱乙的学问就绝了,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钱乙是怎么看病的。可见,阎季忠的功劳很大啊!这正是:钱乙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而这个孩子,也成就了钱乙学问的传承。
另外一个孩子叫董及之。这个孩子当时也病得不轻,他患的是斑疹,由于治疗不当,结果变成了危候,斑疹已经黑紫内陷了,这是说明正气已经大虚,如果再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了(危恶殆极),家长这个时候也是急疯了(父母已不忍视),怎么办?这时有人提出来了:“听说钱乙治疗小儿病那是一绝啊,怎么不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