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之,这六位很有代表性。

  这些少年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体现了大汉教育体制的失败。

  自汉代,尤其是汉武帝以来,教育就开始大批量的为国家输送人才,至少,人家并没有堕落到教育产业化的地步,还都是国家培养人才——千万不要说现在学生太多了,国家负担不起,这是屁话,放眼世界,中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占有率如此之低,实属罕见,更令人敬佩的是中国的军费还有农业方面的所占比重都是低的可怜,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国家是持家有道啊。

  大汉朝还没有堕落到这个份上。

  发达的教育体制也为汉代形成豪门和士大夫这些社会特权阶层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没有八股文对于明清学人的影响那么深,可是已是初具规模。

  大族名流多为儒学门下,走的也是察举,征辟这样通经致仕的路子。

  具体的流程,或者说是生产线是这样一个形式:学习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事业,学习的方式,要么是跟着大牌民间学者,要么是游学京师,师从于太学博士这样的公立学府机构。

  这是做学问,还要做人,怎么做人呢?就是先做足好人好事,什么忠孝仁义啊,总之要在家族和乡里得到良好的口碑,得到了良好的口碑之后呢?就可以被州郡牧守,甚至是京师里的公卿大族们察举征辟,从而真正的走上政坛,其中一些人也会很幸运的“终至通显”,打赢复赛阶段。

  也就是说,大汉朝的教育体制在理论上是设定很美好的,属于双轨制,既注重学习成绩,也看重道德品质,而且还不死脑筋,不像现在,卡分数卡的死死的——而且还不是拿母语卡人,放眼世界,如此不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也是实属罕见了。

  但是,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理论,与现实处处矛盾,尤其是丧失了一条死标准之后,大人物的推荐和点评在许多场合下都是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曹操,看看他的少年行径,完全不是一个上进学生的表率,但是,因为家世和资产比值不容小觑,所以,他可以得到当时许多名流比如乔玄啊,许子将等人的好评,尤其是许子将,不想评论,可是曹*磨硬泡,硬是弄来一张比钱还好使的硬通货(曹操不缺钱)。

  千万不要高看乔玄、许子将,甚至是许靖和司马徽这帮人,靠嘴吃饭而已,他们的名气和资历家世还有被评点中有那么一个两个中标的牛逼人物,这三点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心循环:家世背景优越,让他们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优劣,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反过来,再出现几个像曹操这样争气的学生仔,又可以更加说明他们的睿智,于是,更有资格忽悠人。

  事实上曹操们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和时机把握,根本就不是因为他们的点评而信心大增。

  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这帮人就像到处发放免检商标以及XX文明单位牌子的部门领导,只要关系到了,炮上了,就不会撕破脸让某人恶评如潮,毕竟,三鹿事件以及豆腐渣工程在那个年代还是不多的,被曝光的概率也很小,除非你混成了董卓那样。

  可是,依旧对名嘴没有什么损失,别忘记,笔杆子握在他们这个阶层手中,大不了不写不就完了?所以,我们只看到了伟人被人点评,没有看到恶人被表扬,真的就是那么准吗?看一个牛一个?

  当然不是,这种表扬信从来都批量生产的奖状,就空出一个名字而已,属于应用文模板。

  时间一长,渴望从政,扬名立万的人就不把第一条,也就是学习成绩当作一回事了,除非是显摆自己,沽名钓誉的时候。

  当然了,爱学习的也不是没有,可是,只有一心想学的学者才会选择这条路,他们即便是从政了,也当不了大佬,因为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等你们爬上来了,抬头一看,又被人甩开一大截。

  所以,看上去很美的大汉教育体制,一开始的建设理论上就有了问题,这个问题过了几千年也没有解决,官本位思想和官员素质要求的灵活掌握决定的,一个中国人最会玩弄的灵活尺度。

  可是,虽然理论上有着先天缺陷,大汉朝的政体还是有惊无险的运作了将近四百年,王莽妄图颠覆,不过只是短暂的成功了而已,国人根本就不接受他的游戏规则。

  这还不足以导致东汉末年的大乱世,西汉末年的动荡和东汉末年的动荡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坍塌,信仰的覆没,坚守理念的人往往死无葬身之地,六位大佬,包括诸葛亮、法正这样的能干的政治家之所以可以横行较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实际,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不恪守所谓的信条,只要可以成功就行。

  换句话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原因并不是来自于现行教育体制中所学到的东西。

  而这,就是教育体制失败的第二大表现:既得利益者和特权阶层自己就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了。 。。

01—16:教育体制的失败(2)
在中国历代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今天)都会培养出这样三类学生:好好学习的、浑浑噩噩的混子、调皮捣蛋的差等生。

  按理来说,政府应该是重点扶持、提拔那些好好学习的学生进入未来的机构当中,因为这些学的有点死性,欠通融的书呆子们够忠心,够正派,而且,还便于管理和统治,毕竟,课本里重点传授了这样一条真理:忠孝仁义,父母和政府的行为永远正确,永远是为你们好,如果父母的逻辑和政府的逻辑发生冲突,那么就以政府为大,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所以,你不许有非分之想,不光不能有,还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权当是修炼了。

  如果从小就不停的灌输这些理论的话,那么三好生们一定会成为最忠诚的卫道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那样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荣誉,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遭这个罪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任何改选,只是在自己窝里转的当权者们逐渐的丧失了那种朝气,于是就自己破坏了这个游戏规则,说一套作一套,而对于东汉政府来说,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多皇帝都是短命鬼,老爸英年早逝,又不可能“民选”出王莽式的人物改变皇权基因,于是,只好让自己的没有成年的孩子坐在宝座上。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现象,只不过东汉政府多的比较诡异,甚至还有几例襁褓中的婴儿坐在龙椅上的现象。

  于是,太后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母子,毕竟这层干系还是比较靠得住的。

  不过,他们毕竟是女人,武则天这样的成才几率不是很高,哪有那么多的女强人啊。

  所以,她们必须要有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

  首选就是自己的娘家人,你看哪家两口子打仗,最后都是老婆哭唧唧的喊着要回娘家,可见娘家人在她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这就是外戚势力在东汉中晚期空前膨胀的关键因素,其他朝代都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而且,随着皇权专制的发展延伸,连外戚都不是特别相信了,这些年轻的皇太后们甭管自己的能力怎么样,都爱上了大权独揽(尤其是那个老佛爷,吕后和武则天还有点政治才干,这厮只会窝里斗)。

  可是,外戚再亲切,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腻在宫里不出来吧?他们必定还要出去*,出去罗织自己的党羽。

  所以,皇太后们还要在宫里面找一些依靠。

  这就是宦官。

  虽然比较同情他们这个团体,毕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不过,还是要说这是一个心理变态的社会群体,像郑和那样的只是特殊例子,一旦让他们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一个外戚,一个宦官,都是整体文化、道德素质不高,有都对权力有着变态的占有欲,一场厮杀是在所难免的。

  皇太后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只能沦为看客,因为只有一个人在战斗,对面的却是两大集团,人多势众。

  不要忘记,还有长大的皇帝,小孩子的时候生活尚且不能自理,当然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是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还要被人约束,还拿不回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不甘心了,于是,多方交错的战斗和理不清的关系让东汉政局成了一团浆糊,在这场战斗中,皇帝无疑是最可怜最被孤立的一个单元,因为他本身的权力几乎是零,他战斗的目的就是套现,拿回这些权力,可是,要想胜利就必须依靠一个强势的团体。

  不过皇帝却没有太多的选择,他要想惩治外戚这支过于强大的势力只能依靠宦官,而看不顺眼宦官的时候又只能依靠外戚。

  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他的母亲也许会向着他,可是无能为力,而且还要兼顾宦官和外戚的情绪。

  于是,就形成了外戚和宦官做跷跷板,皇太后和儿子在一旁当观众和裁判的局面。

  时间一长,统治集团的中枢系统严重紊乱了。

01—17:教育体制的失败(3)
虽然中央都要处于崩溃的状态了,不过这就是中国比较牛逼的地方,中央斗得一团糟的时候,只要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各种机制还是可以做到比较正常的运转。

  比如发达的教育体制,在国务院和人大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还在按照正常顺序制造着前面所讲述的三种学生。

  只不过,学生总有毕业走出校门的一天,越是学习好平日里还有突出学生活动经验的工作狂就越想快点走到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华。

  但是,当他们还在地方乡里、州郡按部就班的磨练的时候,这才发现,社会完全和书本里,和想象里的境况是两个概念,中央政府机构,那个自己为官之道的终极目标已经是乌烟瘴气了,掌权者哄骗着他们好好读书,为四化做贡献,让他们用最宝贵的童年,放弃玩耍,去打造一个纯真的梦幻家园,然后告诉他们,这个梦幻家园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以后你们其中的优秀者都将是这个家园工程的建设者,努力吧,好好学习吧。

  但是,现在呢?看着自己梦想的家园已经被平日里最为鄙视的家伙们占据,还在里面拉屎撒尿,你说,这些饱学之士心里能够舒坦吗?宦官是一群心理扭曲变态的家伙,外戚是脑满肠肥,只知抓权、捞钱,别看这两伙人誓不两立,可是,却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在肆无忌惮的侵蚀着大汉朝本来健康的肌体,不惜有朝一日一起走上毁灭的道路。

  重要的是,他们还在拼命的扩充党羽。

  能投奔在这些垃圾门下的都是些什么人?当然也是垃圾了,外戚和宦官选择他们心中的人才,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只要放弃自己的良心和信仰就可以了,才华?当你放弃这些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是一个天才,罪恶感的消失将会让你无限放飞想象力。

  让饱读诗书的人放弃良知和信仰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而在这个痛苦的取舍过程中,他们发现,即便是堕落了好像也晚了,因为最好的位置早就被那些本来没有这两样东西的垃圾们捷足先登了。

  所以,初出校园的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掌权者在维系教育体制的基本方针不变情况下,明目张胆的篡改了游戏规则,本该被剔除的毒瘤们占据了主要权力部门,指挥着国家的运作,而那些本该在这些岗位上发挥自己才干的精英们却因为坚守自己在学校里面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而被排斥、打压、统治。

  这等于变相的承认了教育体制是失败的。

  因为社会形态和本质已经发生了逆转,可是所谓的教育方针还没有变,虽然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可是,那也等于说明现行的教育体制再为国家生产不需要的人才:现在的政府机构需要的只是马屁精、垃圾和趋炎附势之徒,而不是好人和精英。

  而且这种没有改变不是*门的坚持,而是因为他们忙着争权夺利,没有时间改变,而且也不敢改,这是一个礼仪之邦,很多时候,礼仪之邦的意思是最后一个*布一定要维系,哪怕那块所谓的皇帝新装也无所谓。

  面对这种形势,有些人看的比较开,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于是,真的在祖业丰厚不愁吃穿的前提下当起了隐士,沉浸在书本里的精神世界。

  只有对现实极端失望的人或者是学傻的人才会这么干,虽然消极,可是他们至少没有变质,而且,其中还涌现了一些著名学者,倒也不是坏事。

  还有一些是汉奸叛徒,不提也罢。

  更多的人是选择了斗争。

  不管是出于不满正义消亡而抗争的公心,还是不满自己没有得到应得到的权力、地位和尊重的私心,他们都选择了和黑暗势力对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满门抄斩。

  我们要说他们是好样的。

  只是,看看他们的抗争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屡败屡战的高风亮节实在是暴露了大汉朝教育体制的第三个失败之处,中国历史上精英知识分子最喜欢结成党派和恶势力作斗争的是东汉和明朝,但是,败得最为惨烈的也是这两个团体,这不是偶然现象。

  前面两个是理论建设的盲点、篡改游戏规则导致产品和现实不兼容。

  这一回是教学方法和教材本身的残缺和不足。

01—18:教育体制的失败(4)
教材本身的主要内容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以儒家的经典理论,什么仁义道德啊之类的作为范文,广为传颂。

  出发点也是很简单:这些都是好东西,让小孩子们从小就被填鸭式灌输有利于一个良好的健康的世界观的形成。

  可是,教材的健康内容和万恶的社会现象比起来就显得陈腐不堪了。

  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致命缺陷,他把一切都设定的很美好,想把每个人都往圣人的标准塑造。

  可惜,圣人是不存在,包括孔孟,都不是圣人,尘世中的都是俗人。

  而且,退一万步讲,怎样治理一个国家,儒家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行之有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