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一个太平盛世的话,刘焉将和他的祖先一样,过着幸福自足的生活,他的子孙也不会和小贩刘备有任何的交集。
但是,这是乱世,所以,刘焉就不得不为自己找点出路,于是就上书朝廷道:“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中央对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全盘接受,刘焉的外放并非是当时的偶然现象,刘虞出任幽州刺史,刘表出任荆州,再加上刘焉,都是符合这样一条标准的,那就是“清明重臣”,而且去的地方都是“刺史、太守,货赂为官”,简单的讲,中央对这些地方有些失控了,所以,让汉室宗亲去这些地方,维系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不过,这也就是些一相情愿,刘虞,多忠厚的一个人啊,去了幽州立刻和公孙瓒暗战不止,这还算是好点的,刘表跑到了荆州也是当起了土皇帝,把什么忠心朝廷的誓言全都抛诸脑后。
一句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而这条不归路上,走的最远的就是刘焉了,他上这个疏,表面上是想求个交趾牧,跑到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欲避世难”,不过很快,就证明了刘焉是别有心机的,因为一个叫做董扶的人跑了过来献计献策。
这个董扶,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大儒,社会上的上层人物,“在朝称为儒宗,甚见器重,对谶纬什么的也颇有一些研究(注意,这一点很重要)。
这样一个人,和刘焉应该是有些来往的,他的话,刘焉也会借鉴,他是怎么说的呢?“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有天子气!董扶的话还是比较靠谱的,刘焉心动了,为了这个理由心动,刘焉的想法有多大,就已经很明显了,而董扶呢?也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在动员刘焉去四川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要外放做官,地点就是四川,“求为蜀郡属国都尉”,理由就是京师即将大乱,不管这是他分析出来的还是算卦算出来的,总之很灵验,“董扶出一岁而灵帝崩,天下大乱”,而找上刘焉的话,也算是有一个靠山了。
刘焉同意这个方案了,因为益州有天子气,而交趾没有嘛(真的有,刘备在这里称帝了),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这个郤俭的后人就是后来陪着刘禅做过最后人生的大臣郤正,以后还会讲到)横征暴敛,百姓很痛苦,刘焉去拨乱反正一下很有必要。
再加上当时的边远重镇形势很乱,并州的刺史张壹被杀,凉州的刺史耿鄙被杀,所以,刘焉很容易的就外放做官了,“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整治了郤俭。
随同刘焉一起出去的还有前面讲到的董扶,他如愿以偿,成为了蜀郡西部属国都尉,以及一个叫做赵韪的别有心机的家伙。
《续汉书》讲到了这件事,“是时用刘虞为幽州,刘焉为益州,刘表为荆州,贾琮为冀州,虞等皆海内清明之士,或从列卿尚书以选为牧伯。”
只是可惜,清明之士有装出来的,君子也有伪的,刘焉到了四川之后,立刻撕去了自己儒雅的外装,虽说乱世当用重典,可是,在刘焉时代的巴蜀,在刘焉身上,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他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那颗包藏祸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2—11:刘焉父子那点事(2)
刘焉到了四川之后,才发现,这里并非是什么清静之地,乱的很,屁股还没有做热乎,就有人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造反了。
造反的是益州当地人马相和赵袛,他们在绵竹(这就是成都的脚下了)起事,虽然是地方产业,但是打的却是响遍全国的名牌造反利器——黄巾,起义的主要成分是“疲役之民”,也是当时的郤俭横征暴敛的有点太过,造成了穷人遍地跑,看你找不找的局面,马相二人就满大街的哗啦了两天,居然就凑齐了5000人左右,再杀掉了绵竹令李升之后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虽说造反不是好玩的,可是中国人向来有凑份子的爱好,尤其是在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于是,队伍扩展到了10000多人。
翻了一番。
既然造反了,那就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这帮乱民爆发出了极大的战斗力和破坏力,“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
不过,这也只是证明了官兵的素质低下,而不是这帮乱民旋风有多么的骁勇善战。当那些地方豪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而自己组织武装起有着更强的积极性的武勇和部曲的时候,这些乱党立刻就步了鼻祖黄巾军们的后尘了——“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
“州界清静”,这算是地方豪强们给喜好“清静”的刘焉备下的一份大礼,事实上,这些人对于外来妹刘焉,还是持欢迎态度的,“贾龙乃选吏卒迎焉”就是最好的明证。
但是,刘焉的表现却是让他们有点失望了,一开始,刘焉刚到时候,还是比较安分守己的,强龙难压地头蛇啊,于是,刘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可是千万不要麻痹了,这只是刘焉的表面功夫,“阴图异计”嘛,刘焉真正下工夫的还是以下两大政策上。
一是对外,这个对外针对的是中央政府(谋逆之心依然败露,不把本家的中央当作自己人了),采取的也是曲线救国策略,这个工具就是张鲁的母亲,张鲁的母亲当时是五斗米道的领袖,又因为“有少容”,于是就常来往刘焉那里,很明显,就是美人计,上床沟通而已,可见刘焉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男女之事只是一个托词,二人的合作还是有着深层次的政治意图的,“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就这样,张鲁靠着老娘的媚术发迹了,当然了,刘焉也不是傻子,如此利用张鲁母子也是有着自己的目的的:“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这就是让张鲁出面做恶人,然后自己在上书朝廷——你看,汉使不是我杀的,是张鲁干的,现在他已经控制了我进贡朝廷的咽喉要道,我没有办法尽忠朝廷了,只好尽力求得自保了。
这样一来,刘焉就不用交税了,也不用奏明自己干什么了,和当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了。
慢着,外面的事情摆平了,刘焉就该腾出手来收拾内部问题了,不愧是到了四川,没有多久,刘焉就学会了变脸,一开始还是嬉皮笑脸的,现如今马上就“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
这里哪还有什么清明敦厚?一杀就是十几个,毫不手软,也不再“务行宽惠”,而是“以立威刑”,这就引起了剩下那些豪强的不满,兔死狐悲啊,就这么等下去很容易坐以待毙,还是早做打算吧,于是,就推举自己在政府的代言人,犍为太守任岐和贾龙起兵造反。
任岐放在一边,这个贾龙可是为刘焉巩固自己在巴蜀的势力范围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刘焉却是一点情面都不讲,这两个人造反失败,全部被杀,老刘用屠刀,踩着异己者的血迹,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刘焉的这个行为应该是没有太多的人同情的,包括那个董扶,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他的不满,可是,后来他就消失于刘焉政府中了,去了哪里?“后去官,年八十二卒于家”,这算是一种对刘焉的失望和不满吧:老刘!你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老刘吗?!
刘焉不管这些,“益州有天子气”的谶纬之言鼓励着他,现在手风又很顺,干什么都成,于是,他也就渐行渐远了。
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
22—12:刘焉父子那点事(3)
一连串的胜利让刘焉有些得意起来,居然“造作乘舆车具千余具”,这可算是公然逾制了,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以刘表为首的一帮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可见刘焉是多么嚣张了,根本就不加掩饰,真以为自己是天高皇帝远,于是,他们就纷纷上书朝廷,揭发刘焉的不法行为。
朝廷也不是傻子,自打刘焉上书张鲁一事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到了刘焉的居心叵测,于是就想警告一下刘焉。
不过,再派谁去的问题上,汉献帝却傻了一把,他满意为为了彰显自己的博大胸襟,打一张亲情牌,就派他的儿子刘璋前去。
刘焉有四个儿子,除了带在身边的刘瑁,三个被董卓扣在了京师,这三个人分别是刘范(左中郎将)、刘诞(治书御史)、刘璋(奉车都尉),为什么叫刘璋回去?因为刘焉曾经告诉政府,自己有病在身,想让刘璋回来,而刘璋也四处活动,奏请政府恩准。
于是汉献帝就顺水推舟批准了。
结果呢?自然是一去不复还了。
为什么召回来的只有刘璋呢?留下刘范们干什么?作为人质吗?这,只是原因之一。
后来的一起政治事件证明了刘焉是有预谋的,那就是他和马腾一起策划的谋反长安,企图从李傕和郭汜们的手中夺下汉献帝,马腾时任征西将军,屯兵于郿,近水楼台,刘焉虽然离得比较远,可还是留下了一支预备兵以防不测,这就是校尉孙肇的一支人马,从中斡旋和上下联络的就是这个刘范。
只可惜,刘焉远水不解近渴,他的阳谋和阴谋都派不上用场,没有多久,计谋泄露,仓促之间,刘范跑到了马腾的大营中(应该是刘范这头出了些问题),让马腾和自己的老爹发动进攻。
这样干当然是无法成事了,先是马腾被击溃,撤退到了凉州——这等于宣告自己退出,孤立无援的校尉孙肇也被击败,倒霉的刘范“应时见杀”,还有更倒霉的刘诞,不管他是否参与了这些事,总之是被牵连了,“于是收诞行刑”,好在议郎庞义和刘焉是亲家,关系很好,出了大力,把诛杀损害降到了最低,将他们的家属子孙都弄到了四川。
天上地下,转瞬之间,刘焉就从不可一世堕落到了一无所有,几个儿子都死于非命,碰巧又赶上了“天火烧城”,之前打造的那些车具被烧得一干二净,甚至连附近的老百姓也遭了殃(是不是政见异己者的有意为之那就不得而知了),于是,刘焉就从绵竹搬到了成都,一连串的打击让迷信天命的刘焉痛苦万分,先是丧子,又是事业受阻,他都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戒,于是,兴平元年,刘焉病逝了。
他死之后,巴蜀的大吏赵韪(就是跟着刘焉一起跑出来的那个,这个时候董扶已经不见了,估计是归隐山林了已经,不然,以他和刘焉的关系不还是想干多么长的时间就干多长啊)觉得刘璋这个人比较温顺仁厚,于是,就想让他继承刘焉的位置,然后,自己就可以独揽大权。
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巴蜀群臣共同上书朝廷,表刘璋为益州刺史(一般来说,刺史死了之后,朝廷都会派一个人过来继任,但是,地方掌权派往往会自己选举一个人出来上书,至于朝廷那一套根本就不搭理,这也是中央权力式微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央无奈于天高皇帝远,只好以刘璋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搞起了地方郡守世袭制。
由此,刘璋侥幸的走上了前台,成为益州的一号人物。
从此,益州就更乱套了。
22—13:刘焉父子那点事(5)
刘璋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温顺,那就是以赵韪为征东中郎将,领一支人马出击刘表。
巴蜀老刘家和荆州老刘家的恩怨早就有了,刘焉时代的那一次只是一个开始,到了刘璋这里情况依旧没有改变,这次刘璋发动对刘表的进攻也是事出有因的,当刘璋刚刚接替刘焉的位置,代为益州刺史的时候,朝廷已经派了自己的人,颍川人扈瑁为益州刺史(当年交通不太便利,又没有电话和电报等),当扈瑁到了汉中的时候,荆州别驾刘阕连同了刘璋的属下沈弥。娄发和甘宁发动了军事叛变——没有错,就是那个甘宁,在投靠东吴之前他是刘表的手下,而在投靠刘表之前,根据吴书记载,“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宁为吏举计椽,后补蜀郡丞”。结果,“击璋不利”,只好跑到了荆州,这才有了赵韪后来兴师动众的行为,实在是不能完全怪罪到刘璋的头上。
但是,后面的一系列昏招则是证明了刘璋实在是不适合当老大,或者说是不具备当老大的资格,首先就是和张鲁交恶事件。
张鲁,靠着老妈的交际坐稳了在汉中的位置,当刘璋继位之后,就显得有点骄横,不太把刘璋放在眼里,但是还不至于势如水火,刘璋呢?居然杀了张鲁在巴蜀的老妈和弟弟。
这就有点过分了,张鲁的母亲放在巴蜀(即使是在刘焉死后),明显就是有点作为人质的意思,这样的情况下张鲁就算是嚣张跋扈,也不会太放肆,在大的政治立场上还是会和刘氏站在一起的,张鲁所谓的跋扈更多的是要求自己在汉中一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而已,刘璋其实是没有必要下狠手的,更何况这样干的话对于搞定张鲁没有多大的用处,甚至是会让形态更为恶化,但是,刘璋还是这么干了,史书上记载原因是张鲁“不承顺璋”,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刘璋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是讨厌张鲁的老妈和自己的老爸有一腿,甚至,那个“弟弟”到底是谁的也说不定啊,所以,刘璋这么做有八成含义是泄私愤,而没有考虑政治后果。
刘璋这样做后彻底的把张鲁逼到了和自己反目成仇额地步,本应该是拱卫巴蜀的汉中反而成了第一个要面对的敌人,而且,这也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政治危机埋下了伏笔。
这是第一个致命的失误,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就是庞义和刘璋的决裂。
因为张鲁和自己为敌的原因,刘璋就数次派遣庞义出兵和张鲁作战,毕竟庞义和自己关系不错(庞义与璋有旧),又对老刘家尤其是刘璋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