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操喜欢考试,测验一下几个儿子的政治感和军事素质。

  文化测试就没有必要了,曹丕和曹植都是不错的,而且高下立分,曹植就是比曹丕强。

  但是到了其他方面,曹植就没有那种优势了,由于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喝酒和吟诗上,所以,对于军国方面没有太好的感觉,一旦考试的话,比不上刻意在这方面下功夫的曹丕。

  因此,曹植的智囊团,以杨修为首的一帮人想出了一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无比的主意,那就是作弊。

  这种情形应该是我们这些有过应试教育的人所熟悉的:杨修拉来了王凌这样的几个都是主簿岗位上的死党同事,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猜度分析曹操的爱好和出题方向,然后制定一套比较完美的答案,让曹植给背下来,曹植记忆力超群,背这些东西小菜一碟,怎么样,杨修是不是扮演了那些高考冲刺押题,猜命题作文范围和内容的名教师?

  不错,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只是可惜,用错了地方,杨修等人也许技术过硬,因为几乎每一次都可以用复式投注的方法让曹操的考题落入到自己的范围当中,但是,曹操却不是那些有些昏庸,靠着这套游戏规则混饭吃的考试中心的老家伙们,他的出发点是测验出具有一定素质的学生,而不是单纯的看一个分数,而纵容你们违背素质教育的要义,去大搞应试教育那一套。

  时间一长,曹植就露出马脚了。

  原因很简单,丁廪早就说过这句话了: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这帮人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是一到自己办事的时候就失去了起码的冷静,曹植有多大能耐,作为父亲的曹操会不知道吗?

  曹操知道曹植的才华主要集中在文学修养方面,政略和军事,只能说勉强及格,测验的目的,主要是看看曹植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升值空间,是不是太差劲。

  曹丕很聪明,他就没有造假,事实上,凭借他的本事不造假也可以弄出一个不错的分数出来,但是,曹植这种恃才傲物的人,极为较真的人,是拒绝失败的,哪怕是一次小测验,也不想落在曹丕的后面,说得不好听一些,属于吃屎都要吃屎尖那一种。

  于是,呈现在曹操眼前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应该良好的曹丕的试卷还是良好,而应该及格到70分之间的曹植,交出的却是接近满分的。

  你说,曹操能不怀疑吗?而且,这还不是一次,几乎每一次都是曹植明显优势领先于曹丕,这就是愚蠢的地方了,几十年后,司马炎的儿子也要造假,但是人家的智囊团聪明一些,知道把答案涂抹一下,故意打错一些地方,字迹再潦草一些。

  司马炎果然被忽悠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平庸的家伙,只要不是弱智就可以了,这也是智囊团的心理定位。

  现在,杨修对曹植的定位和曹操那里有了偏差,曹操要求真唱,属于流行通俗歌手的曹植唱功底子不太好,为了追求效果而拿出了录音棚的带子,你说,结果是什么?

  司马炎不会虐待自己的白痴儿子,难道聪明如曹操者就要和自己的聪明儿子过不去吗?当然不会了,其实只要表现不太糟糕的话也就可以接受了,但是,这个儿子聪明的有点狡猾,连老爸都欺骗,以后不一定会干出什么事情来,不行,看来不能用啊。

  再一调查,杨修等人的高考舞弊案东窗事发,作为获利考生的曹植自然也会被牵连,于是,印象分再一次降低,而前一次以受害人形象出庭的曹丕本次则扮演了本分的考生,老实孩子,又获得了加分。

  两上两下,曹植一开始加上去的分数已经被扣得差不多了,而曹丕逐渐撵了上来,弄得曹植等人有些着急,于是,就像快点扳回一局来。

  越着急就越容易犯错误,曹操直到这个时候还在给曹植机会,足以说明他之前的领先优势有多么的明显了,当然了,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曹丕也是他的孩子,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曹丕比曹植更优秀的话,那么推翻之前的论点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29—11:曹魏接班人之争(5)
第三次的考核虽然有点错误,但是,相比于前两次,消极影响已经是小了不少。

  因为这一次曹操的考试答案是开放性的(其实每一次考试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他让曹丕和曹植各自出一个城门,然后事先安排好城门守卫说死也不放行通过。

  这样的话结果无非是以下两种,一是看看没有希望,直接打道回府,一是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极端行为而过关。

  选择第一种是显得人比较低调、老实,选择第二种显得人比较有才华,有急智,曹丕选择的第一种,没有什么毛病,而曹植选择的是第二种。

  本来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杨修过于极端,有点狗急跳墙的他们急切的想帮助曹植赢得考试的胜利,那就是下狠手,杀掉了城门守卫而出城——因为是奉了曹操的命令嘛,挡我者死。

  倒霉的也许只有那个群众演员,但是,因为这一招完全不是曹植的风格,打上了杨修的烙印,自然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也许我坐在这里大放厥词显得有些事后诸葛亮:你小子不就是知道了最后的结果然后在这里显摆自己吗?放在那个时候说不定你还表现的更烂呢,装什么啊,真是!

  没有错,我的确有点事后诸葛,但是,仔细看看这三把火,其实如果不是杨修,而是我等蠢人的话,兴许还真的会帮助曹植过关呢。

  为什么?表面上看杨修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让曹植取得了每一次考试对曹丕的领先(其实第一次不算),但是,他在算计曹操的出题范围和结果的完美性之余,忘记计算曹操的出题思路了。

  没有错,曹操最关键的一点被杨修和曹植给忽略了。

  准确的讲,曹操的两次命题考核其实不是事关生死的高考,而是摸底测验,就是要看看两个儿子的基本素质,答案如何的精准和娴熟倒是次要的,一句话,这是父子之间参杂着一点政治前途的交流,杨修虽然很厉害的列出了曹操心中的答案,但是,却把曹植给打扮成了社会人,还没有掩饰住自己这帮幕后智囊团的上蹿下跳,一种乌烟瘴气的感觉,再打一个比方吧,曹植的表现是一个十足的社会人,放在任何的场景下,他的表现都可以用精准、得体来形容,但是,这不是官场,即便他是和官场有关,可是,曹操除了是他们的上级,还是他们的父亲,杨修猜度领导心思是顶级选手,但是,忽略了所谓的父子亲情,连带着把挺纯真的一个孩子曹植也给误导了。

  这一点,只有聪明的杨修才可以做得到,而我们这些笨人只会像曹丕那样得出一个比较中庸,但是比较原生态的答案——当然了,也许我们是真的笨,而曹丕是大智若愚也说不定啊,呵呵。

  总之,曹操他老人家要的是原生态,而曹植则是有点包装过度的意思,这还不算,因为我们的曹子建同学在犯下一连串的错误的同时,还是没有收敛自己,变本加厉的他不仅挥霍着那份恩宠以及才华,还过着类似于竹林七贤的不羁生活,有点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的失败而自暴自弃的意思,相比之下,曹丕一直是夹着尾巴做人,表现自己很是孝顺,我们所熟悉的一个场景画面就是每当曹操出征,曹植都要即兴吟唱催人泪下的歌赋一首,但是,那也只是催泪弹,而不是真正的眼泪,人家曹丕自认文采不如,所幸弄个洋葱头在袖子里(也许),滴下自己几滴彰显亲情的眼泪,多了以后,曹操难免会心生感慨——扯那么多用不着的干啥啊,直接哭一下就得了呗。

  总之,曹丕很“质朴”的做一个臣子+儿子,而且还注意收买曹操身边的奴婢,让他们找机会说自己的孝顺和本分——这个虽然也有勾肩搭背的嫌疑,但是和杨修有着本质的区别,杨修那是告黑状,我这只不过是单纯的表现自己而已,再说了,孝顺还有错吗?

  怎么形容呢?这么说吧,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曹植,因为各种各样的失误渐渐的在这三年中丧失了曾经拥有的专宠,曹丕,凭借着伪装出来的谦卑而赢得了曹操的好感,太子人选换人,也就是势在必行了:但是,曹植的基础实在是太好了,曹操即便是确定了曹丕的领先,但是一切还有变数,曹丕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老爸不死,他是一日不敢露出自己的狐狸尾巴的,也就是说,曹植还有翻盘的机会的。

  但是,这个机会最后还是被曹植给彻底的糟蹋了。

29—12:曹魏接班人之争(6)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还给曹植封了一个大礼包以示恩宠,“增植邑五千,并前万户”,但是,旋即,曹植就像我们的国足队员一样,干了一件十分让球迷(也就是老爸曹操)窝心的事情:违章驾车。

  违章驾车,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什么太严重的事情,不过是个人素质而已,尤其是酒后驾车的话还可以谅解一下。

  但是,在那个时候却是比较严重的,曹植的车上虽然没有身份不明的女子,酒精含量也没有超标,更不会当众小便,对执法人员大呼“我是大才子”之类的糗事,但是,把车赶到不是自己身份所可以行驶的车道上罪行更为严重,那是对最高领导人的鄙视和亵渎。

  所以,曹操终于是忍无可忍了,对曹植施以重手,他是妄自开出司马门,所以,公车令被连做而死,虎毒不食子,曹植侥幸逃过一劫,可是,也促成了曹丕的上位。

  看似*之争告一段落,但是,还有一个尾声,曹操实在是不太喜欢曹丕,所以,一直给曹植留着一个机会,那就是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是数罪并罚,翻旧账,但是,曹植却有点会错意,他以为是曹操对自己的一种绝情之举,实际上恰恰相反,那是曹操剪除他身边的不安分分子,让他改过自新一下,杨修对于自己的死亡看的很淡泊,从容的对好友说到:我早就应该死了,这还算是晚的,就当是给曹植的事情埋单吧。

  曹操是在给曹植机会还有一个强力的佐证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樊城的时候,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前去营救曹仁。

  曹植那几把刷子曹操还不知道?真要打起来自然是不顶事的,还是要靠着徐晃和张辽这样级别的大将冒死立功,然后让曹植捡现成的。

  从建安十六年曹操让曹植留守,自己亲征(这样的话功劳没有办法算到曹植的头上,还是镇守后方的实惠更大一些),到建安二十二年曹丕上位,再到两年后的建安二十四年曹植挂帅,可以看出曹操的一番良苦用心,他是恨铁不成钢,一直对曹植抱着一丝希望。

  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次曹植可以堪堪完成指标的话,他还有翻盘的机会,因此,惊慌中的曹丕再次出马了——临行之前,把曹植灌醉。

  这一招很阴险,哥哥龌龊到这种程度,弟弟真是不幸,不过这就是政治,曹植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因为他是失败者,所以会赢得更多的同情分而已,不信你想想,之前杨修打小报告那一次?

  至于曹植为什么会如此没有警惕心的中招,一个是因为他平时就是这幅熊样,见到酒就忘乎所以,再加上曹丕的几滴猫尿,想不亲情泛滥都不可以,一个是杨修死后他以为自己是彻底没戏了,情商和智商都狠狠的打折。

  这一次低劣的表现才代表着曹植真正的被剥夺了成为继承人的资格,战战兢兢两年之后,曹丕终于明白,他可以稳坐钓鱼台了。

  至此,延续了十几年之久的曹魏*之争事件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假设再多也没有意义,运气也好,实力也罢,各方面都不是特别出色的曹丕最后技压群雄,在某些关键阶段曹丕的应对策略和表现告诉我们,至少在中国,不要表现的太小聪明和寸土必争,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简单的忍让和退缩那么简单,尤其是在领导和长辈面前,这么说有点龌龊,太过于心计,但是,这是事实,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这么干的,除非你是真的一尘不染,或者是个弱智。

  王储问题解决,不代表曹操就已经可以安心的再次组织对外战争,实现他的统一大计了。

  叛乱,贯穿于曹操实际控制大汉朝的始终,从董承到伏完,从贵戚到豪强,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没有停止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9—13:叛乱,许昌天火(1)
之前的几次叛乱动静都不大,多是被扼杀在摇篮当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董承这样的本就是被曹操划入到异己分子当中去,多加监视,一有异动,当然来得及下手,至于张邈那一次动静闹得太大,差点把他弄死纯粹是曹操没有想到自己的死党会来一次两肋插刀——被自己的朋友插了两刀。

  所以,这一次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初的叛乱可以弄得火光冲天,也是因为叛乱者的成分过于复杂,出乎这位奸雄的意料——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看上去疑心病很重的曹操,总是被自己人涮一把,难道真的是防不胜防吗?

  回到正题,先来看看这一次叛乱者的主要参与者吧:

  吉本、金祎、耿纪、韦晃、吉邈、吉穆。

  叛乱的地点在许昌。

  这几位组织者的关系和属性如下:

  吉本,在汉中央太医院供职,位不高权不重,估计是长期和汉献帝厮混在一起,发现汉献帝患有长期抑郁,进而产生了同情,也有可能是受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吉邈和吉穆的影响;

  金祎,当时供职于京兆这个职位,是名太守金旋(也就是被刘备干死的那一个)的儿子,他老人家圣贤书读得比较多,而且还很不幸的都给读进去了,经常自诩为大牛人金日碑之后,不效忠大皇帝的话就是给祖宗丢人,抹黑,再加上自己长期在汉献帝身边供职,打工,所以,奴隶意识比较强烈一些,对于突然更换主子,在维持对汉献帝的谦恭基础上还要对曹操点头哈腰十分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