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又找了些英雄的定义:

  才能勇武过人,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

  至于“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这一条由于太马列,太共产主义,太和谐,太苛求古人,所以暂且不列出来。

  但是,即便凭着上面几条,我们应该名正言顺的把曹操放在英雄的行列中来。

  结束语就套用文豪的话来说吧:

  三国拍摄到今天,倒下了无数的大腕,今天躺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位普通的大腕,他是大腕中的大腕,是一位英雄,第一位长眠于地下的大佬级英雄。

  在曹操的葬礼上,我们可以想到作为家族企业继承人的曹丕,不管是心情还是表情都是无比的沉痛。

  但是,葬礼之后,生活还要继续,擦干眼泪,他要做一些新上位者应该做的事情了。

34—13:序幕,曹丕上位(1)
说实话,曹丕这孩子挺不容易的的,中平四年冬出生,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成为魏太子,一步一步,兢兢业业。

  通过前面对他和曹植之间明争暗斗的过程来看,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如履薄冰。

  而且,千万不要以为你是魏太子了,就万事大吉了,曹操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即便是让你做了继承人怎么样?遗嘱可是可以改动的哦。

  所以,直到曹操病逝举行葬礼的这一刻,曹丕心中还是有点七上八下的感觉,这么说有点不孝,曹丕在葬礼上的悲痛也不太可能是全部伪装出来的,毕竟是父子,但是,父亲大人的葬礼上他还有点溜号也是事实啊。

  那么,按理来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还在担心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曹彰和曹植这两个人的存在。

  曹植和曹丕之间的明争暗斗的“光荣事迹”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而且,即便是曹丕已经成了太子,曹操也完全没有放弃曹植: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襄樊,曹操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前去支援曹仁。

  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一个擅长摆弄诗词文赋的人去带兵打仗,用意自然是很明显,曹操的偏袒之心也是昭然若揭,好在曹丕一直没有放松警惕,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前去搞了一个小party,把曹植灌得酩酊大醉,以至于无法出征,曹操只好作罢。

  为什么搞一个小party?万一被曹操发现了可不好啊,自己的老好人形象可就全都毁了。

  现在,被毁掉的是曹植最后的翻盘希望。

  但是,曹彰呢?

  前面也说过了,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员武将,驰骋疆场,所以,就算曹操想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也不太可能,这不是装的,曹彰早就发表了声明,说对这些东东不感兴趣。

  看上去,曹彰的退出让曹丕减少了一个威胁,可是,不能忽略的是他的立场。

  没错,立场,曹彰即便是对当大佬不感兴趣,可是,手中还是有一张选票的,就算自己不当老大,总要希望有一个理想的老大吧?

  曹丕、曹彰、曹植三人,依次为卞氏所生,按理来说,一个妈生的,应该是没有什么大的偏颇吧?

  但是,曹彰本人是倾向于曹植的,也许,在他这个有一说一,直来直去的人眼中,曹植比曹丕更容易看透一些,更真实一些,至于那个大哥,谁都不知道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而且感觉太假。

  相比于曹植的深受宠爱,曹丕真正忌惮的是曹彰的武勇,因为曹操一死,曹植再被宠爱也没有用了,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玩物而已,曹彰则不然,他的军功可不是曹操庇护的产物,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小时候的曹彰就是善于射箭御马,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从不畏避险阻,年轻时便曾经多次从军征伐,志气慷慨激昂。

  而他最牛逼的一战就是建安二十三年的代郡战役,当时,乌丸人造反,而曹操的主力胶着在南方无法抽调回来,于是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曹彰,让他以北中郎将的身份前去剿匪。

  曹操给了多少人呢?不知道,但是,有一个数字我们是可以查到的:

  当曹彰作为第一批部队到达前线的时候不过是步兵1000人,骑兵500人。

  敌人呢?至少是5000人。

  而且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人家可是清一色的精锐骑兵,乌丸人嘛,本身就是善于骑兵作战的民族。而且不要看不起土匪,那个冷兵器时代,打家劫舍的技术含量比偷偷摸摸的高多了。

  所以,这个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曹彰听从了田豫的意见,先是固守要隙,等待支援,而后再见机行事。

  骑兵,野战还可以,但是,攻坚就不行了,长处发挥不出来。

  再说了,乌丸人的造反还没有上升到所谓的反抗民族压迫的层次上,他们只是因为吃不饱,想打劫而已,看看没有什么好处就撤退了,改向别的地方进发,别什么都没有抢到先把自己的军粮给耗光了。

  拣软柿子捏嘛。

  按理来说曹彰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了,但是,如果只是做到这个程度上的话,曹彰,就不是曹彰了。

  他,

  只是一个纯粹的武将。

34—14:序幕,曹丕上位(2)
面对不算失败的,建制完整,“从容”撤退的敌军,曹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军事举动,那就是主动出击。

  他本人身先士卒,冲杀在第一线,战斗中也看出了他的确是箭术纯熟,平日里训练有素,“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结果,半天下来,曹彰是愈战愈勇,虽然中了几箭,可是依旧轻伤不下火线,敌军的主动撤退变成了被动撤退,曹彰于是来了一个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桑乾,桑乾啊,已经杀到了距离代郡二百里的地方。

  打到现在也可以了吧?下面的几位将军纷纷劝说:见好就收吧,现在士兵有些疲劳,而且主公已经说了,不要超过代郡的界限,再往里深入,危险系数高,还违背了节度,不好。

  当初出发的时候,曹操告诉了曹彰,在家时是父子,出门了就是君臣,你是要被法令制度约束的,千万不要头脑一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啊,打仗,可不是打猎哦——“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

  但是曹彰杀的兴起,不愿就此打住,于是振振有词的说道:行军打仗,胜利是唯一的标准,哪来那么多的说道,只要我打赢了就行,现在乌丸骑兵还没有走远,我们趁胜追击的话一定会取胜,就这么把敌人给放跑了,就是娇惯他们,他们以为反叛的成本很低吗?这不是优秀的军人做的事情,我的目标是霍去病那样的。

  于是,曹彰率领军队又追了一日一夜,追的乌丸人彻底的心理崩溃,被动撤退又演变成了完全的溃败,被斩首数千。

  更重要的是,以中立者姿态观察的鲜卑首领柯比能手中握着数万铁骑,看到生猛无比的曹彰之后,决定不要轻易的生事,还是老实一些吧,于是投降了事,北方就此平定——“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

  也就是说,曹彰这一战的真正功绩并不在于斩杀了几千个土匪,而是杀鸡给猴看,摆平了更大的一股隐患,相比于乌丸人的这些乌合之众(也就是一个前奏),鲜卑人才是重点,柯比能也算是比较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头领,攻守比较平衡,有点战术纪律,真要是他也加入到战争中来,两个曹彰绑在一起也很难解决,要知道,曹操并没有多余的人手给他调配,不让曹彰轻举妄动的初衷也是不想把战争规模扩大化,以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现在好了,曹彰的英勇作战,起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更大的威胁被扼杀在摇篮中了。

  因此,一战成名的曹彰被拜为越骑将军,镇守在长安,本来是要支援汉中战役的,可惜,曹操没有耗下去,所以,曹彰也就丧失了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

  也就是说,诸位王子中,曹丕最为忌惮的就是拥兵自重的曹彰,他知道,虽然自己和曹彰没有什么矛盾,但是,很明显的,曹彰和曹植走的更近一些,老爸死了剪除的是曹植的威胁,但是曹彰呢?这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万一被什么人给撺掇了,拥戴着曹植干出什么事情来的话,对自己都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所以,结束曹操的葬礼,走上魏王宝座的曹丕还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摆平曹彰和曹植这两位胞弟。

  ——这真是*的悲哀,亲兄弟之间要来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亲情,被冷血的政治掩盖、代替了。

  在中国,不,乃至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事情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34—15:序幕,曹丕上位(3)
曹丕的就任大典看上去风光得很,其实是暗流涌动,按照惯例,他继位之后,其他几位诸侯王都要前来报到一下,聚聚餐什么的。

  但是,曹彰的出现时间不太对,“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也就是说,曹彰的出现,并不是给曹丕捧场子,而是接受了曹操的召唤,曹操找他干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曹操先一步死去——也许只有曹彰自己知道。

  这是一个很容易拿来发挥的借口,果然,按照《魏略》中的记载,曹彰开始行动了,他找到曹植,说道:父亲大人把我叫回来就是为了让我拥立你,推翻曹丕,这个时侯可不能心软啊。

  很难想像,一直专注于战场厮杀的曹彰居然会对官场上的角斗感兴趣,而且是选择了父亲刚刚病逝,举国上下一片哀悼气氛当中的时候,实在是不合时宜。

  这么干,第一个就是《魏略》在瞎编,诋毁曹彰的人格,第二是曹彰背后有人支招,那个人是亲曹植的,唯恐曹丕上台自己会倒霉,只有掌握兵权的曹彰撑腰,才会让曹植鼓起勇气和曹丕再拼上一次,第三,是比较骇人听闻的,纯属我小人之心,那就是曹操是被曹丕害了,或者临死的时候窥探到曹丕不好的一面,所以十分后悔,暗示曹彰前来护驾干掉曹丕,可惜晚了一步,但是曹彰不甘心,决定拉上曹植奋力一搏。

  除了这三点,我暂时没有想到其他的可能。

  《魏略》是鱼豢修撰的私史,并非官方修订,讲述的也是曹魏的事情,所以没有太多的禁忌和政治上的干扰,闲着无事编排这些事情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原因,所以,基本上可以排除鱼豢在忽悠,曹操被害的概率也是比较低的,如果要这么设想的话,整个中国历史都要重写,毕竟,这不是宫廷血案,而且,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曹彰和曹植也不会善罢甘休,浅尝辄止。

  所以,应该是有人在背后撺掇,然后曹彰就很为曹植不平,进而拉拢他发动政变。

  这个人是谁并不好讲,因为我们在曹彰身边找不到这样的智囊之士,而且,他是主动退出竞选的,在这样的主子身上投资有点得不偿失,赢了也是给他人做嫁,输了也许连命都没有,所以,据我分析,如果有人撺掇的话,那也是站在曹植身边的丁氏双“熊”。

  但是,很遗憾,曹彰一时冲动,决定铤而走险的时候,他们却在真正的主角曹植这里碰了钉子。

  面对曹彰的热情邀请,曹植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沮丧的话: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算了吧,二哥,我可不想让袁尚和袁谭之间的悲剧在我和大哥曹丕之间上演。

  曹彰是不适合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同样的,曹植也不太擅长,要不然也不会经常性中招,之前在身边几位小弟的鼓动之下,老爸的鼓励之下,恃才傲物,的确是参与了一段时间。

  但是最终得到了什么呢?

  不是说他曹植是一个失败者才这么事后诸葛亮,因为即便是成功了,坐在魏太子的位置上也离他的理想生活过于遥远。

  美酒、佳肴、吟诗作赋的半隐士生活,再加上在曹丕面前的屡战屡败,仅有的一点战斗意志也被消磨殆尽了,所以,曹彰再怎么鼓动也无法调动起他的情绪来。

  更何况这个时机也不是很好,曹操的逝世,那是国丧啊,再说了,死的人也是我们的父亲,这就好比一位大富豪刚刚下葬,尸骨未寒,他的几个子女就不顾影响为了遗产打成一团。

  曹植是个文人,其次才是政客,所以,还有点羞耻心,不想让自己的父亲死不瞑目。

  ——还有一个原因,反正也斗不过曹丕,说不定还会牵连更多的人。

  所以,对于曹彰的这个建议,曹植表示:到此为止吧,我不想再斗下去了。

  一场政治风波化于无形。

  曹丕应该感谢曹植的这种“宽宏大量”,因为没有这位弟弟在自己大喜的日子里添堵,没有上演兄弟阋墙,外人看笑话的闹剧。

  但是,这不代表曹丕就会因此而大发慈悲放过曹植和曹彰,高处不胜寒啊,当老大的都有点疑心病,更何况由于多年的争斗,这两兄弟本就没有什么情义,曹丕吃了不少苦头。

  ——因为曹操喜欢曹植多一点嘛。

  所以,现在他们的小命攥在了自己的手中,我应该干点什么了吧?

  就算不是为了出一口恶气,我也要防患于未然啊。

  所以,曹丕先对曹植下手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4—16:序幕,曹丕上位(4)
要除掉曹植,就要先对他身边的狗头军师下手。

  挂掉的就是丁仪和丁廙兄弟,这两位不仅仅是曹植一派的原因而遭遇到了曹丕的反攻倒算,其中丁仪还和曹丕有私人恩怨,正是曹丕阻挠了他成为曹操的乘龙快婿,才把丁仪给推到了曹植的小集团中,而如果丁仪不过去的话,丁廙也不会过去,亲兄弟嘛(当然了,这二位还是曹植的笔友),所以,曹丕一上位,首先就是要干掉这两位,既是为了削弱曹植的力量,又是报一下私仇。

  千万不要以为曹丕是什么胸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