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汉灵帝和他的中央政府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话,人们又会按耐不住心中的寂寞感和肚中的饥饿感,起来造皇帝的反。
“自黄巾贼后”,又有黑山贼、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平汉、大计、司隶、雷公、浮云、飞燕、于毒、五鹿、李大目等等(还有好几个,不一一列举了),纷纷起来造反,“不可胜数”,名字都很土气,不像张角那样绞尽脑汁的引经据典,比如“雷公”,只是因为首领乃是“大声者”,骑白马所以是“张白骑”,速度快,身法矫捷,所以叫“飞燕”,“李大目”就是因为首领外号叫李大眼(不是李承鹏哈),总之,一看就是乌合之众。
不过,虽然是乌合之众,也架不住人多啊,不是说有这么一句话嘛,好狼架不住赖狗多,多的有20000到30000人,少的也有7000之众,这么几十股一起起来造反,即便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可是也够受的了。
斗争是可以锻炼人的,随着战争的延续,一些有素质的造反者就逐渐的发展起来,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力量,不再只是为了一口饭和抢钱杀贪官,开始追求政治权益,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张燕。
张燕,常山真定人,本姓褚,早在黄巾起义期间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家伙,人家大部分是跟着张角屁股后面闹事,一小撮,像刘备这样的跟在政府后面捍卫地主阶级合法权益,而张燕,则是保留了独立意识,没有被政府同化,又由于张角太过吸引目光,因此,他的10000多人一直发展不错。
这一回,大家又都不约而同的起来造反了,张燕和另一支义军张牛角联合作战,一次战斗中,张牛角中箭身亡,临死的时候把部队托付给了张燕,这样一来,张燕的势力就扩张了一倍以上。
因为张燕本人行动十分矫捷,因而他的外号是飞燕。
混到后来,张燕的活动范围已经波及到了常山(这是核心地带,老家嘛)、赵郡、中山、上党、河内,河北诸郡县深受其害,这也形成了滚雪球的效应,一些小规模的部队如孙轻所部,王当所部,因为生存空间比较狭小,经营困难,索性主动申请破产被兼并,这样一来,张燕的部队号称达到了百万以上,黑山的大旗就此拉了起来。
百万之众有点夸张,应该是把随军户口啊,曾经侵略过,占据时间较长的地区都给圈了进去,正所谓沾边就赖。
不过不管怎么样,20万也罢,百万也罢,总之汉灵帝是摆不平了,正当政府一筹莫展的时候,张燕突然派人进京请降,要求被招安,不过前提是保证自己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军队不能被收编,相对的,自己的承诺是不背叛大汉政府。
这就是宋江的思路了,当强盗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他比宋江诡诈的地方在于还没有蠢到为国家,这个*的国家把部队拼光的地步。
这是他的资本,以后向强者投诚的资本。
汉灵帝知道张燕的想法,但是他没有其他的选择,烂摊子实在是太多了,于是顺水推舟,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领河北诸山谷事”,而后不久,居然被举为孝廉。
放在和平年代,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乱世,给了张燕机会。
以后的日子就过得更滋润了,董卓之乱,张燕坐山观虎斗,既没有祸害苍生,也没有挥师诛逆,后来在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中投机失败,不过也没有伤筋动骨。
再往后,张燕同学吸取教训,眼光放的长远一些,等到曹操拿下了冀州这才出山,率众投诚,被封为平北将军,安国亭侯,子孙世代享受王侯的待遇。
这是农民起义中的成功典型,或者说是最好的归宿之一,纵览中国历史,真的做到终极目标的不过是朱元璋一人而已,有个这样的善终也是相当牛逼的了。
张燕的成功真正的意义还是进一步揭穿了所谓的大汉朝的伤疤,黄巾起义不是试金石,不是在检验大汉朝的成色,而是抛砖引玉,让更多人起来造反,赌一局,失败了,大不了是个张牛角,是个张角三兄弟,成了,那就是张燕。
汉灵帝懵了,于是出了一系列的昏招,当然了,其中一些昏招也是无奈之举,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最为致命的一招就是放权让地方自治。
人家练武都是想打通任督二脉,汉灵帝追求最高境界不成反而自断经脉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03—03:自断经脉的妙招(2)
狼烟四起,靠着国家干预是无法把握市场规律的,永远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后黄巾起义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
为了有效的*,那就必须发动起地方力量一起参与到这个行动当中来,晚清时代,中央军之八旗绿营*不堪,反应力和抗击打力、速度都远远滞后于太平军,于是,只好发动地方的汉族武装团练,这才有了一干中流砥柱。
一个道理。
汉灵帝是怎么改的呢?就是将州刺史改为州牧。
不要小看这名字上的文章,虽然说汉代中期以降,州刺史的实际权力就已经在核辐射,早就超出了大皇帝们颁布的条文上允许的范围。
只不过,他们还有点藏着掖着,没有太过于明目张胆的行为,一国两制的另一制还在暗度陈仓中。
现在,汉灵帝不再死要面子活受罪了,明白无误的承认了州牧的实际权力。
法律条文中对州刺史是怎么定义的呢?其实中央监察机构的一种地方延续,丞相和将军这些中央大员自有中央纪委看着,天高皇帝远,地方上的郡守们怎么办?所以,划出了十三个州部,凌驾于之前的州郡之上,看着这帮人遵纪守法。
地方行政依旧是郡县两级,他们和州刺史不是同一性质的机构,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大权都不归州刺史,甚至为了证明这一点,州刺史的薪水还要比郡守们低一点点。
有一点三权分立的感觉,互相监督。
不过这也只是理论上的设计而已,朝廷的用意是拿州刺史看着地方长官,这本身就是承认了州刺史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州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大,中央有点控制不住了,只不过大家都在遵守着游戏规则,各自玩各自的,表面功夫做足,皇帝不干涉州刺史潜规则之内的活动,州刺史也适当的收敛检点一些,不触动皇帝的底线。
至于薪金上的个位数差异只不过是一个数字游戏而已,这个帝国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他的官员就没有几个是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着家中老小和自己的面子的。
现在,黄巾起义和后继者的努力,打破了这个微妙的均衡局面,地方大员以*起义便宜为由请求将权力法令化,中央不甘寂寞的大员想找机会外放出去大展拳脚,皇帝自己还有选择吗?没有了,下面的人已经把话说的很明白了,州刺史们大多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不是酒囊饭袋就是贪污受贿,而且就算想干什么事情也是手中没有权力,说出去的话和放屁没有什么区别(这句话才是和放屁没有什么区别),唯今之计,只有权力下放,放手去干一条路可以走了。
的确,不这么干的话*不住到处乱窜的乱党,可是这么做的话,起义即便平息了,地方的局面汉灵帝也是心中有数,不过只能见招拆招,走一步是一步了。
但是,汉灵帝也是有智商的,他还想做最后的挽救,那就是在州刺史的人选上做文章,什么人有资格呢?主要是品德要好,有威望不行,还要有忠君孝义的清誉,最好还是刘姓宗室。
这是汉灵帝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危急时刻,他才想起来教育体制下培育出来的精英们。
可惜太晚了,前面已经讲过了,一整套看似运转正常的教育体制其实早就变味了,所谓的道德只不过是表面文章,越是那些备受赞誉的人,他内心就越有不可告人的东西。
于是,所谓的州牧,大部分都是刘焉、刘表、刘虞这样的人,可是,没有多久,也许汉灵帝看不到了,但是天下人为已经死去的皇帝做了结案陈词:一部分州牧根本就*不住地方上的叛乱迹象,即便是*了,也被真正出力的豪强们架空,架空还是给你面子,有的索性直接赶走或者诛杀掉,比如刘虞,几番争斗,还是被公孙瓒给玩死了。
还有一部分恐怕更令皇帝失望,那就是刘焉和刘表们,他们脱离中央的控制之后,自己就成为了割据势力。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皇甫嵩只不过是个案,忠君,我是说实实在在的忠君,没有几个人这么干了,嘴上不说,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那是二笔才干的事情,谁不忙活自己的事情啊。
三国年代的群雄割据局面,经过黄巾起义的摧残以及皇帝的自断经脉终于形成了。
不过至少这个时候还有中央政府班子在,汉灵帝下一个自断经脉的妙招则是从根上把自己给废了。
03—04:自断经脉的妙招(3)
军队的战斗力和军队的指挥权,张角的起事让汉灵帝更加深切的意识到了他们的重要意义。
可以*,可以堕落,不过你在买官卖官、看*舞以及搞发明创造的时候必须有一套保障自己这个权力的制度体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发展国民经济固然是个好事,但是汉灵帝干不来,而且太累。
所以,建立一支更具战斗力的中央禁军保卫自己,简单粗暴的*一切反对势力,就是最直接的办法了。
先忙活自己吧,哪管得了子孙后代?
于是,在中平五年八月,汉灵帝最后的岁月中,一支貌似强大的中央禁军——西园军组建起来了。
战斗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皇帝不是傻子,再糊弄也不能在自己的安全问题上做文章,论单兵作战素养,肯定比那些兵痞和兵油子强多了,连义军都打不过,哪还叫兵吗?衙役还差不多。
待遇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不给喂足了想造反,直接杀进宫来那可怎么办?
一个统领,下属八个校尉,这个模式问题也是不大,便于皇帝的控制好管理。
问题出在了统领这支人马的首领身上。
先来看八大金刚吧:
上军校尉 ——小黄门蹇硕
中军校尉 ——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 ——屯骑都尉鲍鸿
典军校尉 ——议郎曹操
助军校尉(左)——议郎赵融
助军校尉(右)——议郎冯芳
左校尉 ——谏议大夫夏牟
右校尉 ——谏议大夫淳于琼
至于那个统领呢?汉灵帝的任命是上军校尉统领其他七部人马,也就是说小黄门蹇硕是这只西园军的统领。
不是说蹇硕的能力有多强,其实他很烂,论起资历来比正牌十常侍浅的多(所以最后被玩死了),只不过是有些力气而已,更主要的原因是只是他是宦官,是汉灵帝信得过的人,至于为什么独独挑选中等级别的蹇硕,后面自有交代,汉灵帝有自己的想法和阴谋。
这实在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皇帝想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依靠,一支强大的军队必然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可是,皇帝真正信任的是宦官,宦官是垃圾,于是,只好让垃圾来指挥狮子,那样的狮子还有战斗力吗?
这也就是军队产权和战斗力发挥程度之间的矛盾。
没有关系,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人,而且他自以为让士大夫这些有能力的人加入进来就可以提升军队的作战力了。
皇甫嵩们的表现给皇帝的感觉是这些知识分子们还是有一个是非观的,不至于跟着起哄架秧子,而且很有本事。
但是,那是有前提的,他们要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现在,一个宦官夹在了他们中间,甚至还成为这支军队名义上的统领,这就和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感觉很恶心。
看看这份名单吧,除去蹇硕之后的7个军委委员,有4个正牌的知识分子,那和宦官是世仇,袁绍、曹操不光有仇,还都不是安分守己的家伙,一肚子花花肠子,淳于环又是袁绍的死党。
7:1的优势,不是一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汉灵帝可以镇得住的,汉灵帝在还可以给点面子,一旦不在了呢?
蹇硕其实也很痛苦,评心而论,这个家伙并没有像十常侍那样十恶不赦——当然了,主要是没有爬到那个位置上,有些事情即便是想干也干不了,但是,现在汉灵帝让他蹇硕做一件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都跟着倒霉。
他只不过是有点匹夫之勇,对得起皇帝的器重也罢,保护本阶层的既得利益也罢,他都要和那七个人作对。
汉灵帝自以为达到了均衡,让各派势力相互均衡的战斗,其实他没有想到,他所赐予宦官的最大护身符只不过是虚幻的影子,随着自己的死去,那张护身符也会灰飞烟灭。
又很不幸的是,汉灵帝死的很早,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留下的是孤儿寡母,平庸的外戚,待宰的宦官以及满腔怒火的士大夫。
信仰的急剧丧失决定了,到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蹇硕根本就领导不了西园军,这支本应该成为捍卫京师的天军,反而成了导演一场震惊华夏的宫廷血案的利器。
在不久的大屠杀中,我们将看到许多西园军士的身影。
如果说放权地方州牧真正拉开了三国军阀割据混战的大幕的话,那么主演了宫廷大戏的西园军的建立,成了致命的一掌,这一掌结结实实的拍在了胸口之上。
吐血中的汉灵帝在没有咽气之前还要为一些事操心着,那就是一直动荡不安的西北局势。
战火纷飞的西北战局,就像是一条主线,串起了州牧和西园军这两大不稳定因素的点,当某一个特定的人物出现在中央舞台的时候就是这个导火索全面点燃的时候,否则的话,奄奄一息的东汉还要半死不活一段时间。
03—05:失去控制的武人(1)
相比于黄巾起义,武人集团的崛起,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