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活一段时间。
03—05:失去控制的武人(1)
相比于黄巾起义,武人集团的崛起,这是一个令大汉统治者头疼时间更长的话题。
而这个话题的产生完全是因为另一个困扰了历代统治者很久的话题所引起的:从西周开始,所谓的天朝大国都要遭遇至少一个少数民族武装威胁,倒霉如宋者,甚至要遭遇好几个,把自己围在中间。
论文明,自然是中原比边地发达,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这也是很多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文明发达的民族被野蛮和暴力摧残了?
所以,单就这个来看,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实在是一个奇迹,与其歌颂别的什么什么伟大,还不如歌颂这个奇迹,至少也不能把这个当作包袱吧?不能被某些不要脸的民族给剽窃吧?爱护中华,爱护我们祖先,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不好意思,有点激动)
对于少数民族的威胁,历代的大佬们是反应不一的,牛逼如秦皇汉武者,索性力量攒够了,直接打出去,让你们离的远远的,不要烦我,垃圾如北宋者,仗着兜里有两个臭钱直接拿钱摆平,一直摆到被人灭掉,还有装逼如唐太宗者,玩什么以德服人,其实就是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东汉的大佬们反应比较矛盾,有拿钱摆平的时候,有搞民族同化的时候,但是,主旋律是军事*,而且是*起来有点三光政策的那一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东汉的政局。
西汉的主要对手是匈奴,到了东汉的时候,这个角色是有羌族来扮演的,倒不是说他是一个新晋兴起的部落,实际上他很古老,古老到了大汉子民仰望的地步。
早在商周时期羌就已经出现了,诗经中说周人的祖宗姜源就是羌人,甚至孟子要说周文王也是羌人。
这个不太好说,反正当入主中原的周人被华夏文明熏陶以后,真正的羌人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酋长、部落、游牧、劫掠,这些词汇始终伴随在他们的身边,一直到两汉时期还没有改变,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们还和匈奴联合起来对付汉庭。
不过,当时的统治者觉得,这些羌人不过是搭伙吃饭的,匈奴人不在了,他们也玩不出什么风浪来,因此,打服之后以严格的军事管制为主。
东汉开始,管制外的羌人开始思维活跃起来,想着勾结统治区内的本族人士造大汉皇帝的反。
而管理这些地区的汉人长官抱着很深的民族歧视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把辖区内的民众推向了敌人的怀抱。
其实生逢乱世,连纯种的汉人都要被肆意的凌辱和虐待剥削,更何况是这些所谓的化外之民了?
当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部落领袖的人站出来的时候,大规模的暴动就会发生了,从107年到144年,大规模的暴动一共发生了两次,小的骚乱更是不计其数,由于羌人本身的游击特点,所以,剿杀起来相当费力,动辄出动中央的几万军队,双方的伤亡和开支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比如第二次平叛,一共费去了开支达八十亿之巨,以至于不堪重负的中央政府改变策略,花钱摆平(美其名曰为以恩信服人),一共招降了五万户左右。
但是,没钱谁投降啊?这又是一笔开支。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无底洞,花钱摆平买来的也只是一时的太平而已。
没有多久,也就是159年,第三次以羌人为主导的叛乱再度发生,而且仿佛是实现串通好的一样,乌丸和鲜卑也蠢蠢欲动,这样一来,整个帝国版图上的北部边境已经被狼烟遮蔽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期的战争,除了耗费掉大量的财政收入之外,还有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个体系庞大、盘根错节的武人集团。
03—06:失去控制的武人(2)
第二次平叛羌族,培养出来一个皇甫规将军。
皇甫规的祖父是度辽将军皇甫棱,父亲皇甫旗是扶风校尉。
永和六年,征西将军马贤作为一线总指挥和羌兵作战,在具有压倒式兵力优势下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那个时候的皇甫规还是一介布衣,不过看出了马贤的业余,所以,上书言事,说马贤必败。
马贤也真是给面子,没有多久,真的输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皇甫规有了点名堂,随即被提拔为功曹,率领800壮士与羌人交战。
羌人没有想到突然冒出来一个皇甫规,没有防备,小负一战,被斩首数级,不得不败退而去,因此升迁为安定县计椽。
之后,他无数次的上书,切中了西北战事的厉害之所在,那就是派去的大员和将军,本身就是最大的弊端,或者贪鄙,或者一味的野蛮*,最终的结果都是更加刺激羌人的反抗情绪,甚至把已经和羌族打成一片的边地汉民也推入了敌人的怀抱,因此,军事剿杀应该为辅,安抚,一视同仁才是国之根本大计,最后,就是请求朝廷让他全权处理这件事。
和皇帝说这番话的时候,皇甫规还是一个小小的计椽,所以,结尾处说道:我虽然官职卑微,可是这不是说明我成事不足,那些失败的将军哪个不是高高在上呢?——言外之意,至少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吧。
皇甫规的真知灼见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打仗用他,但是其他的,不好意思,甚至有一段时间小人进谗言,说皇甫规和羌人勾结,骗着政府拿钱出来安抚,然后再反叛,再私下分赃,为此被好一通怀疑(所幸被洗清)。
皇甫规的继承祖业被拜为度辽将军,还是靠着一招一式打出来的,对他本人而言也许没有什么损失,甚至是好事,可是对于危机四伏的东汉政府呢?
皇甫规不是本书,甚至不是本章的主要人物,也不太被大家了解,但是说到他的侄子皇甫嵩,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不过,即便如此,从皇甫棱,到皇甫旗,再到皇甫规、皇甫节及至皇甫嵩,皇甫世家就是踩着稳定西北战局的功劳簿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而这还不是唯一的一例。
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三次平叛,则又出来了一位段纪明将军。
段熲段纪明,也是一员猛将,单论军事谋略,难以分辨出个高下来,不同之处在于,段熲喜欢用杀伐来解决问题,在他看来,只有从肉体上消灭这些乱臣贼子才是可以让西北战局稳定下来。
看看记录吧。
159年12月,烧当羌、烧何羌等四大部落攻伐金城和陇西郡,刚刚击败鲜卑的辽东属国都尉段熲来这里救火了,他以12000汉羌联合作战部队,从湟谷一路追杀,斩首2000,俘获10000。
第二年,段熲又率领着敢死队追杀烧何羌大酋长所部以及石城羌部落至塞外两千里处的积石山,结果是大酋长阵亡,所部5000被诛杀,石城羌1600人成了孤魂野鬼,顺带着白石杂种羌的3000人也被俘获,烧当羌被吓破了胆,立刻挂白旗投降。
打出了名堂的段熲也遭到了同僚的嫉妒,在一次协同作战中,给他添乱,再加上军中的羌族人反叛,结果作战失利,段熲本人和卢植一样,被押进京师问罪,最后落个判处苦役的结局。
接替他的是皇甫规,皇甫规也赢了,但是明显和段熲是两个套路:斩首800,先零羌投降者10万之众。
再然后,就出现了被诽谤事件,皇甫规不愿意向死太监潜规则,结果也是被一撸到底,只是东北战事又起,这才再次提拔出来。
但是当东北不老实的时候,西北也没有消停,怎么办?只好让服苦役的段熲出山,为护羌校尉。
于是,我们的段将军又要接着创造记录了。
03—07:失去控制的武人(3)
段熲复出之后从164年的十月到次年的正月,又在自己的死亡日记上记下了一笔账:击败当煎羌,罕姐羌,半年之后,再次出兵围剿西羌各个部落,共斩杀23000人。
当段熲节节胜利的时候,另一边的皇甫规和被他举荐起来的另一位重臣张奂却是有点举步维艰。
这完全是因为二者的策略不同,段熲侧重于杀戮,而皇甫规和张奂则是倾向于安抚,这从二者的“辉煌”战绩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段熲明白他们的意思,但是,他认为:羌人不是拿钱可以摆平的,也不会念着所谓的仁德,只有“长矛挟肩,白刃加颈“才可以彻底摆平。
然后,老大粗的段熲给皇帝算了一笔经济账:给我骑兵5000,步兵10000,战车3000,“三冬两夏“,报销经费54亿,可以一举平叛。
生怕皇帝不给钱,段熲又翻出了两笔老账:永初平叛,耗时十四年,开支240亿;永和末年,战争持续了7年,开支80亿。
这就是一个无底洞,用我段熲,可以彻底解决!
皇甫规和张奂强调的则是另一点,那就是羌人难以用武力彻底剿除,人是杀不完的,只会产生新的仇恨,而且段熲将军过于勇猛冒进,很有可能吃败仗,还是安抚为主吧。
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难道要实行种族灭绝吗?
可是,大汉朝的天子们听不进去,之前不是没有这么干过,但是钱都打水漂了,反正都是花钱,还不如用作军费开支,至少可以听到个动静。
段熲自然也不爱听,要知道,张奂说这番话额时候,他刚刚率领着朝廷从牙缝里挤出来的10000军队远征归来。
战绩如何?
斩首8000,拜为破羌将军。
从护羌校尉到破羌将军,称谓的变化不光是从校尉到将军,从“护”到“破”已经说明了中央的态度。
一系列的辉煌战绩产生,其结果就是制造了一个东汉军事史上的奇观:
段熲,征战180回,斩首38000,俘获牲畜430000,军士死亡4000人,报销军费开支44亿。
伤亡比例说明段熲是个军事天才,战果的性价比以及他的多次远征的记录说明他一直在向卫青和霍去病致敬,并且也不逊色。
而且,这笔开支控制的也是不错,至少比那些中饱私囊的死太监和百战百败的大员们强很多。
但是,段熲却没有得到那两位的评价,“专杀为快”,“虽克捷有功,君子所不与也”。怎么看,都不是正面的评价。
这其中,有国力的因素,东汉中晚期可以和汉武帝比吗?有的时候,史学家们是很势力的。
也有段熲本身的问题,他的确是太喜欢杀戮带来的快感了,相比之下,皇甫规和张奂就比他的好听一些。
再者,也要考虑到国人的价值取向问题,那就是以德服人,自古以来,虽然无数次的被强权和暴戾蹂躏,可是,知识分子们还是矢志不渝的信奉这个真理——笔,掌握在这个集团手中,想来,和他们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段熲不被承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这也就是段熲胜利的次数比较多,否则的话,这帮人更不会笔下留情。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或者说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所独具的。
不仅仅是段熲,皇甫规和张奂们都要经历的。
03—08:失去控制的武人(4)
段熲、皇甫规、张奂,虽然他们的处事风格有所不同,可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出身。
皇甫规,安定朝那人;张奂,敦煌酒泉人;段熲,武威姑臧人。
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名不虚传,不光这里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也是他们的故乡。
这是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效率肯定要比那些中央军委的老爷们强多了。
这也是一个比较悲哀的地方——不是一个系统的。
皇帝本身就不太信任他们,按照我的指示方针去办事可以,但是,你们提了额外的条件,嘿嘿,不好意思,束之高阁。
所以,这三位,外号挺好听,还“三明”,但是,都是不同程度的挨整过,要么被诽谤,要么因为一次难得的战事失利而被军事法庭审判,一撸到底罚苦役这个结果还是民众实在看不过去,一些有良知的官员组织*才换回来的结果,不然的话更惨。
这是凉州武人的尴尬。
所以,他们不甘心,想做一番事业就必须真正的获得上级领导的信任,不然,说下课就下课。
怎么被赏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原则问题。
皇甫规和张奂,虽然是边地武人,但是一直在加强文化修为,有点气节,他们就是上书皇帝,实实在在的为国家大事操心,甚至不惜得罪权贵,尤其是皇甫规,被诽谤,被整治的原因就是中常侍们要潜规则他,索要贿赂,皇甫嵩不给,打死也不给:本来要复拜议郎,论功行赏,可是,中常侍徐璜等人马无夜草不肥,派人上门拿钱,而且很不要脸的去了好几次,皇甫规不搭理,这帮祸国殃民的家伙居然随便罗织了几条罪状将其下狱,好在诸位公卿以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人上书喊冤,这才“会赦,归家”你想想,朝廷这么办事,能不让人寒心吗?后来又想让皇甫规出来卖命,皇甫规推荐张奂出马就是因为心里别扭,不平衡,用的时候超负荷,不用的时候卸磨杀驴,太挫伤积极性了。
张奂也因为说了宦官的不是而耽误了仕途的发展。
而且,他也是一个很有骨气,嫉恶如仇的人,经常对人说: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董卓,十分佩服张奂,想结交他,于是就让自己的兄长拿点见面礼去拜会,张奂因为讨厌董卓这个人,所以连面都不见。
耿直是好事,但是过分的嫉恶如仇了,那个时候的董卓也就是鬼心眼多一些而已,谈不上坏,也说不上十恶不赦,人性转变和环境有一定原因,董卓堕落的因子还没有实现,而张奂也根本就没有直接的接触机会,凭什么就说董卓没有救了?
他们的努力一生,磕磕绊绊,结局还是不错的,至少换来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但是,却并没有改变凉州武人的整体命运——皇帝换了几茬,依旧对这些不得不给予重兵的外人不放心,而把持朝政的宦官一直在排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