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不要忘记,这个时候曹丕的所谓的太子位置也是未知之数啊,所以,以此论定司马懿高瞻远瞩不如说他运气好一些。

  直到建安20年,曹操征讨张鲁,才把司马懿带到了军队之中。

  ——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到军务中来,已经36岁了,也就是说撇开能力的对比,在各自政权中的发展速度和被重视程度来看,司马懿是比不上诸葛亮的,因为曹操手下能人太多,贾诩或者满宠,或者刘晔都要比他强,不管是能力展现还是机遇还是资历,所以,后来司马懿能取得如此成就实在是不容易啊。

40—05:相持,一生克星(2)
如果把司马懿入主曹操幕府机构的前后行迹联系起来的话,偶就觉得有点被《晋书》给夸大了。

  但是,谁让人家是晋国的奠基人呢?《晋书》虽然是唐朝官修史书,少了一些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压力,但是,那帮人有点懒散,迫于唐太宗“以史为鉴”的政治任务而已,所以,取材上大多直接照搬晋代流传下来的史料,而且照搬的也很不敬业,不过专门摘抄一两本而已,和现在浆糊+剪刀拼凑教辅材料性质差不多(唐朝的时候流传下来的晋国史书不下二十余种)。

  所以,对于司马懿的发迹史偶还是不太相信,觉得里面吹嘘成分不少,因为如果曹操在201年就看好司马懿的话不会因为他的一个小儿麻痹就放过他7年之久,难道司马懿装的了一时也装了7年?7年之后曹操还要威胁司马懿入伙就说明他已经识破了司马懿的“诡计”,曹操本人就是一个阴谋家,司马懿那一套怎么会有效期长达7年之久呢?

  还有一点。

  曹操在征得司马懿入伙之后并没有马上给予重用,在未来的7年中一直是平平淡淡,虽然史书归结为司马懿本人的低调。

  但是,就如同曹操可以把他给强拉进来一样,真要欣赏他的才华真要把他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司马懿想躲也躲不掉啊,其实就是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所以,历史真相有可能是:22岁的司马懿因为家族地位和老哥的关系得到了曹操的重视,征聘他,但是,司马懿觉得时机还不太成熟,所以婉拒,而曹操也没有强求,7年之后,司马懿马上就30了,看到大汉朝已经行将就木,再不挤上曹魏的末班车可就没有什么出头之日了,于是,当曹操政府再度发出招聘启事的时候,司马懿就不装叉了,收拾起行囊入伙。

  在未来的7年中,司马懿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曹操又没有什么理由破格提拔他,所以,未来搅乱格局的人此时还在蛰伏中,这种蛰伏并不是主观上的策略上的抉择,而是客观上的没有黄金机会造成的。

  至于建安29年的随军出征,也没有被曹操刻意栽培的迹象,不过是一群参谋中的一员而已,但是,司马懿还是抓住机会展现了自己的大局观和前瞻性:“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但是,曹操说:

  “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于是,司马懿的建议就此被否定了。

  这件事如果是假的,那么就说明是史书在为司马懿增光加彩,如果是真的话,那么在体现了司马懿的才华之外,也说明了并不是想一直低调下去,也想表现自己,这就说明前7年的低调不是他主观意志,至少,也是再也不想低调下去,而是抓紧时间表现自己往上爬。

  而在这件事之后,曹操也没因此重视他,给他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去展现,这也足以说明从建安6年到建安20年的14年中,司马懿的确没有什么太耀眼的成绩,如果说曹操是梦见了三马同槽而认定司马懿会躲了自己的天下的话,还会把司马懿吸收进来吗?这种事,和诸葛亮摸了威严的后脑勺认为他一定会造反一样荒诞无稽,都说司马懿低调了,低调就是有野心,要掩饰自己?这可真冤枉人啊。

  那么按照我的逻辑理论,已经快40的司马懿还是混的半死不活,那么又是如何青云直上呢?单靠和曹丕的那点关系似乎还是不够的。

  实际上,他是需要一个机会的,前面对司马懿的怀疑其实不是怀疑他的能力,只不过怀疑这些所谓的记载炒作成分居多而已,其实只要曹操认识到了司马懿的才华,并且给他一个机会展示的话,他一定会做的很出色,国人总是强调成功需要99%的努力和1%的天分或者机遇,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天分,尤其是机遇的重要性,其实,那1%往往起到决定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懿的这个机会并不是曹操施舍给他的,而是主动争取过来的。

  ——这更加说明司马懿之前的处事风格,并不是他内心的真正写照和想法,更多的,只是出于后人对他的一种粉饰。

  其实,牛人是不要粉饰的,反正后来也成功了,有必要打扮成完人吗?牛人和完人也不代表做什么都是高人一筹吧?只要在关键的抉择上弄对就可以了。

  这一次,司马懿做对了。

40—06:相持,一生克星(3)
司马懿的发迹是因为他做到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坚决站在曹操的立场上,想曹操之所想,急曹操之所急——建安24年,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的时候,曹操不管内心是如何的激动,嘴上还是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

  但是,司马懿这个时候站出来表现了:“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这一招牛逼在哪里呢?

  即便是曹操不会同意他的意见,但是,毫无疑问,借这个机会,曹操自然会深刻领会了司马懿的政治立场:和荀彧、毛玠、崔琰等人不同,他是真正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和董昭们一样真诚啊。

  所以,在曹魏政府中,司马懿的青云直上就是不容置疑的了,曹操对他不会再有什么不放心的念头。

  此外,司马懿还做到了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就是有真才实学,除了预言不在第一时间拿下刘备会后患无穷之外,他还成功的劝阻了曹操情急之下要躲避关羽而迁都的打算;

  第二个“基本点”就是坚决和曹丕搞好关系,曹丕就是曹魏的未来啊,就算曹操不按照自己的马屁建议称帝,但是,曹丕早晚会作出这一步来,那样的话,司马懿作为*的重要一员必然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事实证明,司马懿赌对了: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当时司,由于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未来的君臣之间关系一直很好。

  司马懿能够从“默默无闻”迅速做到了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足见他的深谋远虑。

  从这些事也可以看出来,司马懿一直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从第一次婉拒曹操开始就已经在谋划自己的未来了,当然了,要说他从那个时候就想取代曹魏政权而代之也是有点过了,人家只是想从汉朝这个破烂不堪,马上就要沉没的旧船上挑选一个不错的时机蹦到曹魏那艘崭新的大船上,并且博取到一个不错的位置,就算有什么想法,也只是一闪念,等到有了自己的人脉基础之后再说吧——曹操,只是他的偶像,还没有篡夺人家产业的高深程度。

  果然,当曹丕篡汉成功之后,铁杆*+篡汉过程中出力不少的司马懿有了质的飞跃,原来不过是一个丞相长史而已,现在呢?已经成了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2年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6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可以说,在曹丕的统治时期内,司马懿是步步高升,而且,不光是官越做越大,实际权限也有扩张趋势,在曹丕亲统大军伐吴期间,都是让司马懿坐镇许昌,迅速的,这位老兄达到了蜀汉帝国中诸葛亮的高度上——刘备在前面打仗,诸葛亮在后面足食足兵,操控内政,要不人家后来怎么会成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呢,才华充分的得到了锻炼啊。

  对于曹丕的厚爱,司马懿还几次的推辞(很有可能是装的),但是,曹丕很信任他,对他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这就是在告诉司马懿,不要有什么心理压力,这是在为我分忧啊,我是充分信任你的哦,你就好好干吧。

  司马懿还幸运在哪里呢?曹丕死得早啊,才当了四年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曹睿还小(曹丕才40嘛),必须有几个稳重值得信任的大臣来辅佐一下,而司马懿就算有野心的话,这个野心也还没有来得及暴露出来——曹丕在这一点上就不如曹操了,他的用人有点过于按照自己的性情来,比如辱杀于禁,比如无条件的信任和宠爱孟达等等,所以,对于司马懿的信任就更是情理之中了。

  因此,辅佐曹睿的四大金刚出炉了: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尚书司马懿。

  曹丕的这个构造还是比较合理的,曹真和曹休都是自家兄弟,而陈群也是老字号的曹操心腹,对曹魏成功篡权的各项制度都有基础性建设,尤其是协助曹丕制订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更是深受信赖,把司马懿和这三位放在一起,足可见在曹操—曹丕这交接班的5年光景中爬升的有多快了。

  平台彻底搭成,下面就要看司马懿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了,而他没有辜负自己争取来的机会,首先,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其中诸葛瑾一路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因此,在这年的12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6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随后就是*了孟达造反。

  两次卓越表现和一次重点任用,已经表明司马懿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从226年8月对付诸葛瑾到228年正月*孟达大功告成这段时间里,他已经从搞内政的台面蹦到了掌控军事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来,在乱世,手里掌握着兵权才是攫取更多话语权的关键,我们无法确定司马懿是不是在这个时期既有了篡权的野心,不过,即便是没有这个私心杂念,还是忠心耿耿的为曹魏办事,可是,客观上也让他具备了这个能力和条件,就像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一样,假设他没有这个心思,但是,以他为中心的阶层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必然会把他给捧出来。

  这也让司马懿起跑慢点,可是,靠着运气好一些,步点赶得到位,以及把握机会到位,很快就追上了诸葛亮——大家都是托孤重臣,内政+军事两手挑了。

  运气好的还在后面,曹休,228年,征吴失败之后气愤交加生病而亡(主要是被周魴给耍了,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还丢了数万大军,对不起国家啊),接着,230年,曹真在策划攻打蜀国因为一场大雨无疾而终之后,抱病返回洛阳也是不久便告别于人世,至于陈群,辅佐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之后,也是油尽灯枯,在236年病逝。

  四大金刚在10年之后就剩司马懿一根独苗了。

  现在,司马懿要做的就是扼杀诸葛亮的梦想,为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好,为了保障大魏国的领土安全也罢,他都要拿出十足的精力去应对。

  诸葛丞相也正是郁闷啊,经过你攻我防的4个回合之后,好不容易适应了曹真等人的节奏,对方就换教练了,换了一个和自己一个战术风格的教练,就像英超中莫里尼奥时代切尔西VS利物浦的比赛一样,两个教练都是侧重于防守,绞杀对手的进攻之后再觅得杀机,这种沉闷的风格对抗,最容易产生的比赛结果就是平局。

  闷和对构筑于谨慎打法基础上,又一心求胜的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那意味着在这无言的PK中,他的精力将被榨干。

  真是顶心顶肺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0—07:相持,一生克星(4)
诸葛亮的此次北伐准备充分,一个表现就是拿出了自己的最为得意的发明创造——木牛流马,来解决以往的粮食供给不足而不得不终止计划撤军的问题。

  作为一流政治家,不错的军事家(不好说人家就是二流,但是,也不能放进一流行列,差距还是有的),诸葛亮还利用不多的时间展示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一面——人家这个科学家不是现在某些砖家那样用论文给自己堆砌出来的货色,乃是真正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虽然被后人附会了不少,比如孔明灯什么的,但是,有两样科技是坐实的:连弩和木牛流马。

  《三国志&;#8226;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可见,陈寿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是佩服不已,不过争论随之而来,因为陈寿并没有详细记载木牛流马的制作流程,以至于被罗贯中大肆渲染之后,成了神物一般,更加让人不知所以,于是,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尝试着去理解自己心目中的木牛流马,有的人认为是独轮小车而已,有的人认为是子虚乌有,还有的人认为是罗贯中的描述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而是确有其物,甚至还有一些动手能力超强的人去研发一下。

  一切的研发所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并不是有陈寿这一句话所引起的,还要感谢裴松之同志,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