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2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了这道金牌,司马懿可以高枕无忧了。

  而这,对于一心求战的诸葛亮来说就是晴天霹雳了——我们两军之间本无战情,何必请战?所以这么做就是将自己勇武的一面展示给部下啊。

  姜维对此也深表同意:辛毗仗节而来,司马懿必然不会出战了啊,这一战很渺茫了。

  诸葛亮自然知道最后还是一个无疾而终的结局,但是,他还是没有死心,依旧驻扎在五丈原。

  至于原因嘛,我分析,第一,是找到了吃饭困难的问题,第二,就是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有病在身,无法长途奔波,那样的话说不定还会病情加重,所以,不如就地调养。

  但是,时不我待,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解决粮食运输的办法,却没有躲过上天对自己的召唤,在与司马懿相持三个多月之后,终于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234年8月逝世,享年54岁。

  诸葛亮的过劳死是有先兆的,即便是敌对的司马懿也都看出来了——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

  使者说:“三四升。”

  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经过如此一番看似随便唠家常,实则身怀目的询问之后,司马懿长出一口气,对人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就要死了”。

  不知道这位使臣是谁,未免有点太实惠了,难道他不知道领导人的健康指数属于国家机密吗?怎么能随便透露给敌军统帅呢?这不是更加坚定了司马懿一边好好保养自己,一边坚持龟壳神功(按照司马懿的境界,已经修炼到了第8层了,随后和曹爽的斗志时刻就是出关大告成功的时刻)修炼的战术吗?

  诸葛亮也许有遗憾,但是,他的确是太累了,从43岁接手托孤工作之后,他老人家就是又当爹又当妈的,辛辛苦苦11载,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摄入的卡路里可以忽略不计,处理案头工作更是细致入微。

  ——注意,二十罚以上皆自省缆,说明诸葛亮很负责,以免造成冤假错案,虽然有些事情是交给别人做,但是,别人做完了他还要再复查一次,这和什么事都自己负责有什么区别吗?

  真是操心的命啊。

  而且活着的时候诸葛亮要操心,死了也没有消停。

  ——还要暗算一下司马懿,这就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事件。

40—12:过劳,五丈原殒(2)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把司马懿给涮了一下。

  虽然按照《魏氏春秋》的说法,从那位傻乎乎的使者话语中,司马懿分析出了诸葛亮不久就要过劳死,但是,司马懿也不是神,无法算出诸葛亮的具体死亡时间,也许一年,也许三年,这个时间弹性很大。

  诸葛亮之死,属于重大的军事机密,所以,蜀军秘不发丧,有序的组织撤退。

  对于蜀军的这个动向,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他不太敢大举进攻,因为王双和张郃的例子就在眼前,诸葛亮,是从来不会给贸然前来追击的敌人以可乘之机的。

  但是,当地一些和蜀军杂居的百姓还是知道一些内幕的,所以,就前来报告,希望拿点线人的费用。

  于是,司马懿准备趁火打劫。

  ——据说诸葛亮死的时候,“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如果司马懿喜欢在晚上出来看看星星(没有电视,看书看累了出来溜达一下不可以吗?),那么就会把这些线报和曾经看到的异常现象结合起来,觉得诸葛亮真的有可能死了。

  千万不要说这些是糟粕啊,首先,就算是又能怎么样?大自然本就有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那个时候信一些又有何妨呢?(把所有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统称为迷信才是最无聊的事情)

  其次,还记得多灾多难的76年吗?一场百年未见的大规模陨石雨后,几位伟人相继辞世,然后就是惨绝人寰的唐山地震,这么联系的新时代人很多吧?那么几千年前的司马懿这么联系一下就不可以了吗?

  司马懿出兵了,不过即便是出兵了,也是十分的谨慎,绝对不会倾巢出动,所以当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的时候,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

  但是,当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的时候,“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所以,他据此断定诸葛亮已死,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监军辛毗认为此时此刻,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

  “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于是,率兵急追(人家也不是全然的死守)。

  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

  但是,已经晚了,人家早就撤走了,还顺带着去忙活着内讧去了。

  留下了什么吗?

  一句话——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没有生气,没有很无聊很没有幽默感的对这些言论进行和谐和*,而是付之一笑: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我已经赢了,何况,人家本来就很佩服你嘛。

  这里是最原汁原味的版本,没有什么坐在四轮车上的人偶退敌*,也没有什么司马懿吓得屁滚尿流,自相践踏伤亡无数的意淫文字。

  其实推崇一人没有必要通过打压另一个人来实现,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死敌都没有到这种程度,作为旁观者的后人有必要这么猴急吗?

  其实两位博弈高手同样伟大,一个治军严禁,即便是自己死了也可以号令一出,进退自如,一个心胸开阔,闲言碎语付之一笑。

  都是大师,只是可惜,现如今已经是阴阳相隔,世间再无诸葛亮了。

  因此,下面进入复盘时间,先来拜祭一下驾鹤西去的诸葛丞相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40—13:功过,众说纷纭(1)
有关诸葛亮的课题,其实早在他死后就已经展开了讨论,包括政策方针上的,人品上的,学术上的,被集团轰炸的密度不啻于今天的当红明星。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是最正牌的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关他对诸葛亮的褒奖之处,大多是没有说什么非议的,争论的焦点在于“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句话上。

  长于治国而短于军事,这是几乎所有的“黑”诸葛亮的团体一致的出发点。

  这个看上去似乎是有点道理的,因为在刘备时代他没有参与过什么真正的战斗,入四川也许算是一次,但是,那一次并没有遭遇到什么真正的抵抗,有赵云这个好帮手,而且还被张飞给抢去了风头。

  在刘备死后呢?南征的难度也不是很高,这一点前面已经列举了,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北伐呢?5次北伐,根本就没有达到占据雍州和凉州,开辟一个新荆州出来的战略目的,胜利果实更是屈指可数,斩杀王双是一个,射杀张郃是一个,还有什么吗?死的那几千士兵吗?以曹魏几十万正规军的底子,还怕损失这几千人吗?

  于是,就有人说诸葛亮是不自量力,是穷兵黩武,是把蜀汉拖向灭亡深渊的罪魁祸首。

  这骂的就比陈寿狠多了,人家只不过是一个“连年动兵”而已,没说什么啊。

  而且陈寿也是实话实说的,持续了7年的北伐,总计和曹魏发生了6次军事对抗,还经常连续出兵,而且经常出兵规模达到了10万左右。

  但是,蜀汉经济被拖垮了吗?

  直接来一句连年的战争把蜀汉给拖垮了的都是人云亦云,说话不走大脑的,而且,他们深知,反正自己是达不到诸葛亮的高度了,既然达不到了,那就把他给拉下马来,抽上几鞭子,再吐些口水——始作俑者绝对不是陈寿。

  首先,我们来看看蜀汉的经济构成吧。

  经济构成无非是农业和工商业而已。

  蜀汉的农业如何呢?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尤其是李冰父子的努力,“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并非是溢美之词,而且,中原大乱,益州却很少遭遇大规模战争,故而流民不断迁入,史载“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者数万家”,而关西民从子午谷奔汉中者亦“数万家” 。

  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 ,汉中地区也是“民殷国富” 。这同惨遭破坏,户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显著的反差。

  所以,诸葛亮这种近乎于演习式的作战模式,蜀汉帝国经得起折腾,由于绝少发生惨烈的军事战争,所以,战斗人员的缺损可以很快的恢复,这点造血功能还是有的,而且,诸葛亮很注意这一点,因为他知道,一旦伤亡人数达到三分之一,也就是30000以上的话,恢复很难,即便是数量上恢复了,但是,都不是熟练兵种,所以,将会影响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当年八路军反扫荡的时候损失比较大,除了小日本加大了力度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扩编太快,新加入的战斗人员作战素质不高,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战斗能力,打仗,不仅仅需要钢铁般的战斗意志,还需要熟练的作战技巧,我们可以鄙视日本人,但是,不能鄙视他们拼刺刀的技术。

  让我们重温以下诸葛亮的北伐频率,也可以验证这一点:第1次和第2次间隔大约1年左右,因为马谡的前军将近15000人被击溃,损失较大,第2次和第3次被贯穿,是因为第2次北伐没有任何损失,还斩杀了王双,所以,有精力发动,第4次和第3次间隔将近2年,但是,那是因为中间有一次是曹魏方面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攻势,这一次还捞到了张郃这个*布,第5次间隔的时间最长,大概3年左右,是诸葛亮准备最充分的一次,甚至涉及到了运输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虽然连年作战,但是诸葛亮统筹安排的非常完美,虽然以区区一州对抗中原,但是,根本就没有动摇蜀汉的生存根基,每一次的退兵基本上都和粮食供应有问题(只有第一次是因为作战失利),注意,是供给运输问题,而不是发生经济危机造成的饥荒问题。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陈寿的观点呢?

40—14:功过,众说纷纭(2)
实际上,陈寿所谓的“批评”根本就不是说诸葛亮在劳民伤财,而是说他没有什么军事胜利果实,白忙活一场而已,但是,这么说也是有点“被迫”的成分,因为他在写这部书稿的时候已经是晋朝了,是要送到中央审查的,即便是有点不和谐的地方也会被咔嚓掉,反正都是要被咔嚓掉了,还不如自己注意一点,谁让我们的诸葛大神要对抗的是司马懿呢?谁让人家司马懿是晋朝皇帝的祖宗呢?

  陈寿的书要想出版,必须做到这一点,“崔杼弑君”敢写出来也就是春秋时代,这个不光需要写史人有足够的勇气,还需要统治者足够的“大度”,缺一不可,否则你死了也是白死,还是会被和谐掉,事实上,崔杼也是杀了好几个史官自己都害怕了才睁一眼闭一眼的。

  这是农业方面,诸葛亮折腾得起,那么在工商业方面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

  我们总以为不停的攒钱不停的攒钱就会有钱了,开源做不到,可以节流啊,一旦花出去了,那就完蛋了。

  这是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生存之道,经济基础太脆弱了啊,收入少,还要有医疗、养老、教育这些固定消费,所以,必须省着花。

  从个人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大碍的,毕竟,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活着,钱没有了”。

  但是,在宏观角度来看,那就是打错特错了,不拉动消费的话经济怎么发展?

  诸葛亮是一个聪明人,他很巧妙的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和统一中原的政治任务结合起来。

  没有错,就是用战争的手段。

  而且,这也是由蜀汉的工商业特点决定的,蜀汉的工商业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这方面前面在南征现实意义中,以张嶷的军事活动做了注脚(和少数民族武装抢资源)。

  这就像帝国时代游戏中挖来金矿和石矿造东西一样,只是存在国库里是没有用的,基础性设施和基本的民生问题建设的差不多后,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已经没有太多的利润可以挖掘了,那就造兵吧?尤其是铁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军工企业的,那么,造的饱和之后怎么办?就要使用吧?否则就要损毁磨耗,就像那句话怎么说的?“武功不用会贬值”的一样,武器不用也会贬值,就像今天的飞机大炮潜艇之类的也会退役一样。

  所以要么像美国佬一样四处吆喝,维护自己霸权主义和处理库存武器一举两得,要么像我们的爱好和平的祖国一样,宁肯砸在演习场上也不要拍到嚣张的越南垃圾和韩国棒子身上,甚至连倒霉的菲律宾这样只会盛产菲佣的低等民族都不舍得用(不好意思,有点恶毒了)。

  诸葛亮不是傻子,当然会好钢用在刀刃上,适度的战争当然是最好的宣泄途径了。

  至于另一特产蜀锦,更是换不出钱来,帝国内部人人都穿上又能怎么样?还是会库存积压的,诸葛亮又不会制造“卖炭翁“的惨案,所以,只能往外推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