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水平的曹操,区区袁氏一族还能不输吗?已经倒霉的袁绍和袁谭是这样,下面就该不知好歹的袁尚还有老实巴交的袁熙了,当然了,还有那个两面三刀的高干。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4—07:不孝子们的挣扎(7)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本来,袁尚败走中山的时候,他也吃了一个败仗,但是还不至于全军覆没,本该戮力同心的时候,不仅没有拉袁尚一把,反而投降了曹操,从而保住了自己并州刺史的权位。

  虽然说最后还是背叛了曹操,不过感觉有一多半是被曹操给逼的,这么一个没有骨气的家伙怎么会在袁氏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和政府,和曹操对抗?只有一种解释——等死,死国可乎?!

  不过窝囊废就是窝囊废,固守壶关没有多久,曹操的征伐大军还没有到达,这厮就后悔了,让手下守城,自己去北面求救兵,其实就是跑路,结果呢,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蛇头接他,只好再折回来投奔刘表。

  这就没有刘备明智了,直接跑不就没有事了?结果途中被人劫杀。

  为什么高干要往北边跑呢?表面看是被曹操给逼的,其实不然,北边相当一部分是乌丸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他们和袁氏的关系不一般。

  关系不一般,一半是由于当年袁绍和公孙瓒火并,公孙瓒是个对乌丸*的人物,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国际关系逻辑,乌丸领袖们自然是对袁绍家族有些好感,还有一半就是袁绍在边疆*上玩起了汪精卫那样的绥靖政策,大概是这些有点城府的政治家们都是很欣赏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吧,作为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的老大,袁绍面对乌丸对边境地区的烧杀劫掠采取的是默认和放纵的立场恐怕就是为了到时候和曹操开战的时候多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或者不想在这个上面消耗自己的军事实力。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就这样垮台了,而乌丸势力的存在也就有了第三条理由——给了袁氏余孽一个“*”的机会。

  所以,高干逃亡的路线选择了这里,而在他失败之后,袁尚还有贵为幽州刺史的袁熙,一起跑路到了这里。

  乌丸人表现的很友好,一方面是确实是袁绍对他们“不错”,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知道,曹操和袁绍不是一路人,卧榻岂容他人鼾睡?曹操一统天下的决绝是袁绍无法比拟的,何况,现在北方已经被肃清的差不多了,乌丸和曹操之间已经形成了零距离接触。

  果不其然,一方面为了肃清袁氏余党,一方面也是像当年汉武帝抵抗匈奴一样,要减轻边地的压力,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发动了对乌丸领地的进攻。

  那个时候的乌丸由于主要活动地带是辽西、辽东以及右北平三郡,所以又被称为三郡乌丸,老大是辽西部的蹋顿,和袁尚兄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曹操此次的进军目标就是他们的老巢——柳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

  一开始,情势的发展对曹操来说还是不利的,前方是袁尚几万困兽之斗的袁军以及精锐难当的乌丸铁骑,这股势力被逼的急了天知道迸发出多大的能量出来,而且在曹操这一方来说,连续作战之后还要来一次千里大奔袭,地点和敌人都是未知之数,不可预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更加要命的是在五月份进军至无终(*也就是今天的河北蓟县)的时候,遇到了难得一见的大暴雨,已经到了“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的地步。

  于是,又蹦出了一群的悲观主义分子,劝说曹操停止行军,以后再说吧。

  曹操也有点动摇,但是,一个叫做田畴的当地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曹操撤军,在他看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不打袁尚,就是留下一个祸害,更加重要的是作为当地人,田畴可以解决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行军路线。

  当然了,也是有点冒险的,因为这条路虽然可以避开敌人的视线,缩短行程,不过已经很久没有人走过了,但是可以尝试一下。

  曹操向来是不缺乏冒险精神的,更重要的是郭嘉,这个他最为倚重的谋士也是坚决主张继续进军,一如当初坚决主张自己攻击乌丸一样,而且郭大军师还具体的指出了作战方略——:“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而这和田畴的计划不谋而合。

  于是,曹操果断的决定,由田畴作为向导,亲自率领主力部队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直指乌桓老巢柳城。

  这一步棋走的很妙,袁尚们正在奇怪呢,怎么偌大的一支部队平白的从雷达上消失了呢?蹋顿虽然是本地人,但是绝对没有那么奸诈和机敏,更加不会想到已经绝迹的道路会通过大军,鲁迅先生说了嘛,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那条路很久没有人走了,怎么会顺利的通过一支军队?怎么会让曹操知道?

  前者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条路,后者没有想到有个向导给曹操扫盲,所以没有任何动静,忐忑的关注事态向何方向发展。

  终于,曹操出现了,当一支敌军突然出现在距离柳城只有200里的时候,蹋顿和袁尚全都傻了眼,一时间军心大乱,但是又能怎么样呢?只好集中数万骑兵,全部的家底和曹操决一死战,企图趁着曹操立足未稳占个便宜。

  但是这也未免太低估曹操了,人少不假,不过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曹操很快发现,虽然敌人数量很多,可是阵型大乱,十分混杂,显得是一群乌合之众,于是,决定来个反冲锋,由张辽亲自率队,杀他个措手不及。

  其实这也不能责怪蹋顿们,人家的可不是乌合之众,但是别忘了,现在可不是独自作战啊,旁边还有袁尚的联军,作战风格完全不同,而且几万人乱哄哄着急忙慌的跑了出来,能不乱套吗?

  结果就被张辽逮住了机会,别忘了,以前的老大是吕布,同僚是高顺,这种方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所以,一阵出其不意的冲锋和冷血的杀戮之后,蹋顿战死沙场,他的勇士也是所剩无几,反倒是袁尚和袁熙兄弟逃跑已经跑出经验来了,看看情况不妙,扔下部队撒丫子闪人了。

  比当年官渡之战惨败的袁绍跑的还要快。

  那么失去了乌丸的庇护,袁尚兄弟的下一站是那里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4—08:不孝子们的挣扎(8)
袁氏双熊的下一站就是辽东太守公孙康。

  不要以为凡是姓公孙的就都和公孙瓒有一腿,偶们的公孙大侠是辽西令支人,在今天的河北迁安,而公孙康呢?是前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儿子,籍贯在辽东襄平,也许五百年前是一家吧,否则依照袁家和公孙家在公孙瓒的问题上结下了深仇大恨,袁尚就算是自断经脉也不会走这条路的啊。

  这个公孙康也算是一个狠人了,别看在政府面前比较老实,循规蹈矩的,但是在屡次侵犯边境的高句丽从来是不手软的,打起仗来,一旦获胜,那就是屠杀屠杀再屠杀,简直就是三光政策。

  不过狠人对于袁尚来说并不是好事,仔细看看吧,他一般是对比自己弱的少数民族下狠手,理由很简单,根本就没有称霸中原的野心,只不过是要在辽东一带做自己的土皇帝。

  所以,袁尚跑到这个地方来完全是把自己置身于险境之中,你没兵没粮,就是靠着祖上的一点余威而已,公孙康有理由为你驱使吗?有理由把苦心经营的部队拉出来给你卖命吗?

  没有,所以,袁尚在这里的处境就是很尴尬的了,进,不能借兵打出去,退,一山不容二虎啊,袁尚可不是甘心当个寄生虫的主。

  曹操看到了两人之间的这种裂痕,所以,一反常态的选择了停止进军,班师回朝。

  手下的将领们感到很是奇怪,怎么之前一直粘着打,现在敌人就差一口气了反而放弃?

  曹操神秘的一笑:有人帮我们解决袁尚。

  一时间大家都有点发蒙。

  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

  曹操居然要等着公孙康杀掉袁尚他们,而且不采用任何军事威逼手段?众将士更加不明就里,不过,曹操不管这些,班师回京了。

  果不其然,曹操回去没有多久,袁尚和袁熙的首级就被公孙康打包送了过来,以表示对朝廷的忠心。

  为什么对之前敬畏的袁绍子孙痛下杀手?

  公孙康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袁尚二人很不老实,仗着自己有勇力(《典略》里面做的评论),不甘心屈居他人之下,居然要谋害自己篡夺兵权,来个反客为主,无奈之下只好不念袁绍大人的面子,违心的将二人处死,现在把人头送来,以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

  表面看是袁尚太得瑟了,其实不然,史书里面言之凿凿的东西未必就是历史事实,袁尚固然有点头大,但是还没有蠢到曹操前脚刚走,自己就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妄图扳倒主人,否则的话你还没有足够的威信和资历来控制这个区域,只能弄巧成拙,就算要弄也是等自己站稳脚跟再说。

  但是公孙康是傻子吗?怎么会让袁尚安然坐在自己的家里培植力量,更加重要的是袁尚是曹操点名要的人,孰强孰弱一目了然,自己犯不着为了袁尚和曹操闹翻脸,乌丸人就是前车之鉴。

  而曹操适时的撤退也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我不逼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所以,并非傻子的公孙康处死手无缚鸡之力的袁尚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编造一个死无对证的谎言还不简单吗?

  “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这就是曹操的解释。

  而对待乌丸和公孙康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策略和态度也是因为二者的立场不同,乌丸的问题迟早要解决,否则对边境就是一个祸害,再加上和袁家关系密切,不打是不行的,公孙康则不然,和袁绍瓜葛不是很大,主要是有点忌惮,对中央的态度也是不错,没有什么进军中原的野心,要的只是一个管理辽东(还有今天的朝鲜以及韩国)的名义,这块领土我曹操没有太大的兴趣,只要你服从我就可以了,就像少数民族自治州一样,要有点权力嘛,无所谓。

  于是,目标一致的曹操和公孙康很快就形成了心里默契,一拍即合,那么曹操自然没有必要千里迢迢的进攻辽东,逼的公孙一家狗急跳墙了,只需回家等信就可以了。

  至此,曹操张弛有度的搞定了袁氏余孽,袁尚兄弟三人的消亡也宣告了曹操在北方主导了话语权,军事上的威胁已经基本清除,到了挥师南下,一统中国的的时候了。

  不过这次曹操顺利征伐袁氏余孽的过程当中还是发生了一件十分不愉快的事情,就是重要的谋士之一——郭嘉在行军途中染病,不幸去世。

  虽然,曹操手下的能人异士不少,郭嘉优秀,荀彧叔侄也是不赖,不过这里之所以对郭奉孝大书特书还是有重要原因的,那就是在这之前,郭嘉出谋划策,曹操所向披靡,而在郭嘉死后,曹操南下乃至以后,都是步履维艰,是郭嘉真的不可替代?还是曹操的运势已到尽头?

14—09:最近于神的男人(1)
郭嘉一开始跟的并非是曹操,而是袁绍,不过没有几十天,就感觉袁绍成不了什么气候,所以,虽然袁绍对他的态度还算是恭敬,依然决定跑路,跑就跑吧,还要把辛评和郭图给拽走,理由就是袁绍别看现在比较牛叉,不过蹦跶不了几天,还是早点另投他主吧。

  这算是郭大仙预测准的第一个表现,但是,对于郭嘉的动机我却是很怀疑,袁绍这个人大家都很了解了,看重名气,谁的名气大就用谁。

  而郭嘉呢?恰恰相反,年轻时代故意隐居起来,当然了,是“大隐隐于市”的那一种,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然后再提高会客的门槛,不是比较级牛人就坚决不见,很有当年袁绍在洛阳城玩的风范。

  但是,袁绍的基础比他好,这一点是无法比拟的,所以效果也是不太显著,“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就像通俗畅销书和严谨的学术著作之间的差别。

  这也是郭嘉一开始投奔袁绍以及袁绍对他不错的原因——郭嘉是经人介绍的,谁呢?就是后来他所拉拢一起跑路的辛评,看看籍贯就知道了,辛评和郭嘉都是颍川阳翟人,老乡啊。

  不过辛评和郭嘉不一样,人家来的比较早,地盘比较稳固,所以断然回绝,于是,郭嘉只好自己走了——想不走也不行啊,居然敢挖墙角,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更何况,鼓动辛评的时候,郭图也在场,他可不是什么好鸟,再不走的话就没有好果子吃了。

  然后,郭嘉就来到了曹操这里,理由嘛,很简单,曹操手下也有很多颍川人,也许往上爬的道路可以平坦一些。

  曹操呢,自然是来者不拒,有人来总比没有人来强啊,不过一看是个年轻人,而且名气不是很响亮,自然也就没有委以重任了。

  所以,郭嘉刚刚投奔到曹操手下时还是一边凉快着呢。

  好在两个人都比较有耐心,曹操不想埋没他,而郭嘉也发现曹操没有像袁绍那样喜欢论资排辈,就决定再等等看。

  这一等,就等出机会来了,曹操喜欢用颍川人,巇志才就是一个很聪敏的年轻人,可惜,英年早逝,正当曹操悲痛万分的时候,荀彧出现了,向曹操极力推荐新人郭嘉,说他是经天纬地之才。

  哦?郭嘉可以和偶的巇志才相提并论吗?

  那当然,只能比他好!荀彧打包票。

  荀彧给曹操的印象是一直比较成熟稳重的,他说的话自然是有谱,而且这个郭嘉也是颍川人,正对自己颍川情节的胃口,于是决定好好和郭嘉谈谈(由此可见,之前郭嘉根本就没有接近领导的机会),郭嘉能放弃这个机会吗?自然是全力施展自己的军事政治才华。

  曹操呢,很满意,一个年轻人达到这个修为已经算是不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