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痛,在城市的深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乡痛,在城市的深处-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现在呢,它已变脏发臭了,部分河段已断流,黑色水草从淤泥里钻出来,冒着有毒的水泡,成群的鱼虾不见了,现在连鸭子都不愿下水,更何况人。我问乡亲们:是咋回事?他们说是邻县办了一个造纸厂,把这条河给染黑了,还有一些人搞网箱养鱼,把鸡粪鸭粪全往河里抛,好好一条河全毁了。我苦笑了一下,按现今时髦的话讲,这又是发展的代价了。一个县级造纸厂,大约能解决一两百人就业吧,提供的税收充其量也就几百万元。这在地方官员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政绩,能成为晋升的资本。可沿岸数十万乡亲就惨了:天天守着一条臭河,啥也盼不上,冬天不能捕鱼,夏天不能游泳,人畜饮水全靠打井维持,生活全变样了。
  有人说农村这些年发展了,标志就是农民盖起了新楼房。不错,是有一些人盖了楼房,买了彩电,但在没有河流滋润的土地上,即使盖上了摩天大楼,又能证明什么呢?我的总体感觉是,乡亲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实质性提高,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简直比一二十年前还要差。他们是在为一些官员的政绩买单,这个单也许几代人都买不完。
  令我生出荒凉之感的,还缘于乡村的死气沉沉。村里人气极缺,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甚至很多五六十岁的男人都出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走不动的老人、少数妇女和孩子。村子以前有两千多人,现在不足千人。许多土地撂荒了,一些长年没住人的房屋也坍塌了。由于买不起车票,很多出去的人没有回家过年,有的甚至十多年都没回来了。我粗略打听了一下,全村出去打工的人,今年回家的只占三成左右。由于没有人气,整个村子冷冷清清,夜晚只听见狗叫声。
  当然出去也是一件好事,全部守在家里更穷。那些出去的人,如果他们能够挣上一笔钱,把家安在城市,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了。然而,能够在城里安家的也就几个幸运者,大部分人还是要回来,回到这块他们打心眼里厌憎却又无法摆脱的土地。更糟糕的是,他们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由留守的六七十岁的老人照管,结果老人得不到起码的休息,孩子也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孩子长大了,又像父辈一样出去,把一身力气卖给城市,然后拖着病体回到村庄。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宿命。
  童年的伙伴中,有三人已命抛他乡:有一个在广州某建筑工地被水泥板压死,有一个在东莞得病无钱医治而死,还有一个在深圳因加入黑社会被判了死刑。他们其实只有三十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奇怪的是,乡亲们谈起他们时,口气都淡淡的,也不见得有多少惋惜。也许大家都被这沉重的生活压迫麻木了,对生命的逝去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哪一处缺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一处缺少命如蝼蚁的打工仔?当生命早已省略为冰冷的统计数据时,你能指望谁来敬畏这些有血有肉、有泪有痛的躯体?
  出去的人日子过得不易,留下的人过得更艰难。这次回来主要是看望外公外婆,他们都垂垂老矣,整天倚在门边,基本上是等待着生命的终结。他们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七老八十了,还在养猪、种地,还在交农业税,2005年农业税总算减免了,可农资价格一下子又涨了。外公告诉我,上面说农民增收了,其实去年农资一涨价,年终算帐,反而减收上百元。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回到家乡,看见荒凉(2)
两个舅舅都从外面打工回来。大舅今年51岁,还不得不在外奔波,他以前靠种庄稼,但不能糊口,去年一横心去了广州,在一家铁厂干轧钢筋的活,每天干十来个小时,月收入千元左右。大舅对此很满足,但我看着他满头逐渐灰白的头发,心里直叹息:这样的日子又能维持多久呢?二舅更惨,两个子女读书,一年要花费他一万多元钱,打工收入全赔进去了,全家至今还是住在低矮的瓦屋里。舅舅们说,他们最担心子女考上大学,或者家里人生大病,子女读书的费用起码要挣十多年,生一场大病更可能倾家荡产。其实在村子里,我两个舅舅的家境还不算太差,不知道其他家庭的承受力又怎样?说句消极的话,如果仅以能否吃饱饭来衡量乡亲们的生活,他们也可算脱贫了,但要以全面小康标准来考察,那他们还生活在“石器时代”。
  村里通向乡镇的一条石板路,早被人撬得七零八落,成了又烂又窄的土路,凹凸不平,茅草过膝,遇到雨天简直无法下脚。旁边修了一条机耕道,说是“小康路”,但路上的石头比车轮还大,大货车都不敢行驶,因此一直没有通车。乡亲们赶场卖鸡蛋买盐巴,还是得走那条烂石板路,到场镇要跋涉一个小时。更伤心的是河边那座石桥,1995年被洪水冲垮,村民多次向村、镇反映,但上面拿不出钱,就一直无人修复。大家只好涉水过河,去年河里已淹死了三个小孩、五头生猪。说实在的,在老家那样的农村,要搞点公益事业,比如修座桥,修条路,修个蓄水堰塘,简直难于上青天。主要就是穷,村、乡镇拿不出钱,村民更拿不出钱,同时青壮年都出去了,也无法组织劳务工。于是,当路烂了、桥断了、堰塘垮了时,只能维持现状,得过且过,村庄也就益发破败、荒凉。
  晚唐诗人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他是担心功名未立,回乡会被人耻笑。而我这次回乡,倒真是有一种断肠之感,为故乡凋敝的环境、沉重的民生以及黯淡的明天。我不知道,这种状况何时会有所改变?中国太大,在广袤的中西部,如故乡这样的村子,何止千千万万,它们的命运谁来安排,环境谁来改变?村子里无数孤弱无助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能挣脱中国农民千百年来一直承受的宿命怪圈,羸得一点真正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吗?至少在目前看来,这还是一种憧憬。
  

挤火车(1)
楚些
  一个人与一个地方厮守终生,毕竟是别样的姿态,异地而居则成为我们共生的属性和可能。川流的时间,变动不居的内心,迫使着单薄的肉体紧随而行。
  记不清第一次离开呱呱坠地时所住的村庄的具体时间,这些都已模糊,想重新梳理似乎不大可能。应该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小到还没学会走路,小到还是大人的玩具、累赘、幸福的时候,骑在他们的肩上,就开始去异地旅行。在不停袭来的慵困的间隙,偶尔会睁开眼睛,聚光于远近的草丛、树木、房屋、河流,也许那些事物并没有进入记忆,也没有激起兴奋,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踏上了旅程。
  亘古的河流是不会停止的,我们的旅程也是如此,除非我们永远地睡去了。接下来发生的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承受。
  在真正的长途旅行到来之前,像我这样的乡村少年,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依靠的是瘦瘦的脚板,再复杂和高级一点,则是自行车。有赖于此类工具,我完成了对异地的最初的勘探:散布于四乡八邻的亲戚所在的村庄,更远一些的学校,还有我们小小的县城。它们自然分布在我的旅程中,并得到不断重复和循环,像血液一般围绕着我的生活。
  19岁以前,我的旅程是自足的,所踏入的空间地域不过方圆百里,往往是这样,从村庄出发,重复着同样的河流、山川以及矮矮的谷地。但在19岁以后,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有关另一种旅程的风景悄悄拉开了帷幕。
  1992年,我独自踏上这一新鲜而又漫长的旅程。说是漫长,其实有点夸张,大学所在的城市位于家乡的北部,相距也只有千里。当时能够选择的交通工具除了公共汽车外,只有火车了。听别人说,坐汽车慢,需要10个小时,而且,本县还没有直通车,权衡之下,还是坐火车经济实惠。但是坐火车也需先搭乘汽车,经过4个小时的路程后再去换乘,其中的辛苦,直到后来的后来才有所体会。
  在我们家乡,每当说到坐火车的时候,皆会使用“挤火车”这个词语,如果你使用了“坐”这个词,很多人都会匪夷所思。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大明白其中微妙的含义,等到后来经验增多,才最终明白“挤”的完整寓意。像我这样去异地求学的乡村少年,像他们那些以农民身份去异地打工的庞大一族,或者以普通旅客身份去外地的人们,几乎都要依靠“挤”才能攀爬到其实早已从贵族化身份阵营中退却下来的火车车厢内。
  求学过程中的返乡,以及工作之后与故地的来去相往,都和坚硬的火车车厢紧贴在一起,十几年下来,挤过的火车虽然有数,但其中的经验却是无数,每一次都有所不同,它们叠加在一起,成为胸中的块垒。
  毫不夸张地说,直到现在为止,我还从未使用过火车的卧铺车厢,即使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的今天,它在我的现实中依然是遥远的天堂。有几次公派外地出差,虽然有这样的机会,但还是被我主动放弃了。整整四年求学期间,“卧铺”的概念始终没有在我的脑海中展开,直到我工作之后,才第一次实现与这个词的遭遇,才触摸到火车这一熟悉事物身体之上延展出的另一种陌生,我有点莫名,也有点刺痛。
  第一次见到火车这一钢铁大物是在信阳车站,时间是1992年的9月。当时的感觉茫然异常,只是随着巨大的人流涌入站台,听着由远而近的尖锐的汽笛、咔嗒作响的铁轨,然后就是它呼啸而来的身影。一个少年在钢铁长龙面前的手足无措,这是个极佳的艺术构思,但在现实中,它却一闪而过,像是蜻蜓的翅膀扇起的一波水纹。而怎样挤上去的记忆早已模糊,只有那些锋利的声音还残存在意识里。虽然是第一次与其见面,我想到的很少,欣赏到的则更少,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我所想的和所做的,惟有怎样挤上去这一问题。
  我始终不知道,一个人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将无知的岁月走过。对于我来说,整个四年,都被无知所散发出的特有的味道覆盖,其中的痴狂,又使这种岁月有了更大的曲折。四年中,当我在火车上,在狭窄的过道或者两节车厢的拼接地带,在各种身体味道混合而成的空气里,我所注意的只有我的同学们,还有那些陌生的妙龄女子,我的想象和车厢内人们的普遍表情一样,是逼仄的,到达不了更远的地方。所以说,我虽然挤了四年的火车,但我还是不能够认识它,其中包括不知道卧铺的存在。
  

挤火车(2)
四年中间,在我们的旅程中,能够选择的只有两趟火车,分别是青岛—武昌、徐州—武汉的双向来回,横跨陇海线与京广线,皆是普快,草绿色的车皮,挂着一长列的普通车厢。一般而言,上车的过程都附带着大汗淋漓,更多时候是被后面的疯狂人群间接地推上车的,偶尔也会和其他同伴一道从车窗里钻进去,等到刚刚站定,便能闻见火车又一次的汽笛声。许多次我都以为自己根本上不了车,而结果总是鬼使神差,像是希区柯克侦探小说的结尾,所有的惊魂都将尘埃落定。于是,在无端的庆幸中开始寻找落脚点,除了座椅下方,四年的经历覆盖了车厢所能站立的一切地方。
  迈过了那个四年之后,如今的我依然去挤火车,但也开始慢慢地认识火车,认识到一列火车正是底层中国的深刻缩影。从候车室的入口开始,那些奔跑的身影,慌乱的神色,挈妇将雏的双手,一一在我的眼前展开,这样的旅程注定是一场阔大的逃难。几乎所有的标识都被人们抛下,各式各样的本性在入口到站台的短短路途上,在站台上人群的围聚里,在窄小的车厢门下,遍地绽开,求生的本能在本不关键的地方,大规模运用了。姑娘们在爬车窗的时候,并不在乎她们的裙子是否高高卷起;先登上车门的小伙子则站在入口处大声叫着同伴的名字,伸出长手去接他们递过来的包裹,而下面人群的叫骂声如潮水般起伏。一个人离去了,另一个人接着占据紧要路口,重复同样的戏剧;某个不大的孩子开始啼哭,但很快被淹没;小偷则乘机在人群中出没,这要等到上车之后丢失钱包之人的惊呼后才得以证实;至于列车员,无可奈何地抱着双手立在远处,神情淡漠,他们最有可能成为理解底层中国的一群,但事实上这样的机会皆被他们放过了,他们的目光高不过车皮。挤火车的间隙,上午或者下午,这一段的时间发生着崩溃,不远处的风和阳光,以及遥远的天空成为真实的虚构。当这短暂的一段成为过去,车厢内则是另外世界的构成,女人开始成为女人,男人开始成为男人,民工,学生,工人,布尔乔亚,这些身份也开始回归,慌张终于结束。在不同的车站,一些陌生的人下去了,另一群陌生的人填补上来,而他们的经历,则成为观看的内容,夹杂着复杂的滋味,人们很快恢复了平静。而对于车厢来说,形式虽有些变更,却不影响照旧的内容。
  和19岁以前一样,19岁以后的旅程以及旅程中的故事不断地重复,这些经验生长在我的哀愁中,帮助我认识和了解外在的世界,它是我生命中的水分,虽然不够纯净,却依然能够滋养我的精神。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农村为什么这么穷(1)
小  新
  没买到上午发车的火车票只得又返回学校,吃完中饭我首先想到的是家里。今天是国庆节,虽然农村感觉不到这种气氛,但总感觉到要说点什么,电话重拨几次无人接,我的心开始紧张起来,我担心家里又出事了,像暑假那样我不得不立即赶回去,带着恐怖和害怕,但愿这不要影响这次调查。带着忧虑和不安,我渐渐睡着了。
  醒来第一件事依然是拨打家里的电话,依旧没人接听,我由不安变为害怕,甚至在想着可能即刻之间要退掉去十堰的票而踏上回家的火车。还好邻居的电话通了,奶奶(按辈分叫)接听了电话,她已是80多岁的人,要是城里人应该儿孙满堂安享晚年,可她还不得不帮助做许多的家务。去年她的大儿媳患肝炎去世,而今天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