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相当广泛。“养形”和“养神”的结合,是养生的高级境界和方法,非常适宜于包括糖尿病患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患者。
科学养生的途径
(1)思想与涵养养生;
(2)精神心理养生;
(3)饮食养生;
(4)运动养生;
(5)文娱养生;
(6)物理养生。
■ 人体也有一个太阳 ■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是最重要的天体,没有了太阳,便没有了生命。
人体中的阳气(活动力),是随着太阳而起伏的。从凌晨鸡鸣开始,阳气长而阴气消,人体的精力、活动力逐渐增强。中午以后,阳气开始消退,阴气逐渐增强,人体的精力也随之减弱。入夜后阳气便潜藏起来,阴气独盛,人就要休息。
现代科学证实,人的激素水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一天里的起伏周期也符合太阳的消长规律。早晨激素水平最高,上午4小时的分泌量占全天总量的40%,下午分泌减少,深夜近乎停止,后半夜又逐渐增加。所以,一般人早晨感到精力充沛,在阳气开始下降的13:00到14:00,许多人感觉困倦。这就是人体的生物钟。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的生物钟由于长期的习惯和适应会发生改变,但是,从养生学的观点看,人最好按照太阳阴阳消长的规律来安排起居生活。
■ 糖尿病患者的春夏秋冬 ■
糖尿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在气温突变寒冷时,容易并发感冒或心脑血管等疾病,而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也是病毒、细菌等各种微生物生长、传播的好时节。诸如中医讲的风温、春温、温毒、瘟疫等疾病,以及西医讲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脑、肝炎、过敏等都好发在春季。由于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春季病容易诱发糖尿病并发症,或使病情恶化。此外,中医认为,春季属“木”,与“肝”相应,肝主情志。所以在春季,人的情绪容易波动。要给自己提个醒,别让情绪影响了健康。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2)
一般来讲,夏季是血糖最低的季节。应该说这是糖尿病患者振作精神的好机会。但是,夏季的炎热也会带来许多问题。闷热的天会可能使你心情烦躁,过多的出汗使身体更加虚弱,空调使用不当带来的空调病,天长夜短带来的睡眠不足,新鲜可口的瓜果让人垂涎三尺等。所有这些如果注意不当,夏季同样可以成为让你难过的季节。
如果你已平稳度过夏天,切不要轻视秋季。秋季气候干燥,寒热多变。既有夏季的余热,又有冬季的寒风,加上秋季“燥”气偏盛,因此,诸如皮肤干燥、便秘、易悲感等都可能干扰病情。这个季节,你的起居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勤于调整,保持大便通畅,护理好皮肤,不要放松对疾病的监测,为过冬创造良好条件。
冬季是个多事的季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个考验。在冬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一般都要升高,病情容易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促使肝内的葡萄糖释放,使肌肉等组织对糖的吸收和利用减少,导致血糖的升高。所以冬季是相对危险的季节。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人要特别注意,提前防御寒冷侵袭。
■ 走出情绪的低谷 ■
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大的危害就是恶劣的情绪和心境。
人生活在自身矛盾之中。形与神二者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生理与心理的矛盾。喜欢吃的不一定是身体需要的,爱喝的可能损害健康;成瘾的东西可以让人获得一时的*,但到头来落得个灵魂丧失。这一切都会带来情绪的变化。
人不仅与自身构成一个矛盾体,与社会也形成一对矛盾关系。人际关系、利益关系、人生价值观等都会使情绪反常。深入分析各类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最终都与欲望有关。欲望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改善的根本力量在于自我觉悟,在于对生存环境的客观认识和调节。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实现他一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所以,正确对待欲望,合理节制欲望是智慧的表现。
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曾提出以下10个建议,帮助人们摆脱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1)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2)对他人期望值不要太高;
(3)疏导自己的愤怒感;
(4)大度,适当屈服;
(5)暂时躲避;
(6)找人倾诉;
(7)帮助别人;
(8)给自己减负,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9)善解人意;
(10)娱乐。
从今天开始,接受自己,走出情绪的低谷。
■ 直面紧张与压力 ■
不能笼统地评价紧张给身体带来的利弊。因此,生理学家总是谨慎地使用这个概念,他们认为短时的紧张是有益于机体的,可以帮助机体度过危机。紧张带来的机体反应涉及到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化学结构上与性激素相似,有许多作用,比如治疗皮肤炎症,在应急时将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以保证对心、脑的供应等。但持续激素刺激会使骨骼变脆、肌肉消耗、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此外,长期的紧张等情志反应,可能导致下丘脑…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变化。这两个系统长期或反复被激活并作用于胰岛细胞可导致胰岛素的分泌紊乱,从而诱发糖尿病。所以,紧张不仅可能引起情感危机,如果持续下去,还可能引起糖尿病或其他疾病。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3)
紧张往往与压力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紧张与压力的存在,但不明原因的血糖升高、头痛、胃部不舒服、容易疲劳,以及无明显原因出现皮疹等,往往标志着你该直面紧张与压力。最重要的是分析原因,设法消除。此外,深呼吸和一些户外运动等本节所谈及的诸多方法都可以尝试。
■ 由怒而生的身体毒素 ■
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心,养心的一个关键是要静心,特别是不能动怒。因为,动怒不仅仅是一个情绪变化的问题。也许你不知道,在你生气发怒的时候,除了精神紧张外,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大脑分泌的这种物质非常少,对人体有某些调节作用。但是,如果经常生气发怒,它会像毒素一样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
所以,生气和恼怒是健康的大敌。能否克服这一点,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控制指标。糖尿病患者要像
管理饮食一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清代有两位养生家奄景铭和石成金,他们的两首诗值得一读。
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假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病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莫恼歌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
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
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
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
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晴尚难保。
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
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
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恼怒的临床表现
症状:面色苍白或青紫,呼吸急促,口干。
体征:舌燥,脉快,血压升高。
其他指标: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
■ 心不快乐空服药 ■
想快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经营。
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通俗地道出了快乐的健康意义:
人或生来血气弱,不会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全消。
心病还要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
且听我唱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伴随着愉快的运动就是笑,笑不仅是一个物理运动,也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人笑的时候,伴随着面部肌肉的收缩,血液流通在改善,细胞吞噬能力在增强,脏腑组织功能在提高。
既然快乐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感受人生的乐趣和美好而笑口常开。如何才能快乐呢?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谚语:“知足者常乐”。有多少人肯知足呢?尽量来克服以下11种想法吧,它们是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的忠告:
(1)一个人应该被周围的每一个人所喜欢和称赞;
(2)一个人必须能力很强,在各个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3)有些人是败坏的、邪恶的,所以应该得到责骂和惩罚;
(4)当事情未如己意时,是很可怕的灾害;
(5)不幸福、不快乐都是外界造成的,自己是无法控制的;
(6)我们必须非常关心危险可怕的事情,而且必须时刻忧虑其危险性和可怕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4)
(7)逃避困难与责任比面对困难与责任容易;
(8)一个人必须依靠别人,而且需要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
(9)过去的经验和事情决定和影响目前的行为,而且其影响是永不消失的;
(10)一个人应该为别人的难题与困扰而烦恼或紧张;
(11)每个问题都仅有一个正确的解答,我们必须找到它。
■ 养生六法保健康 ■
养生学有个基本主张,就是人的大脑要一张一弛,劳逸结合。生理学家认为,保持健康的生理状态,单靠肌肉的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大脑细胞负荷,让大脑也做运动。下面六招是大脑的有益运动,它让你更健康。
◆乐音养义
有人做过试验,高血压患者在听巴赫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可下降10~20毫米汞柱。老年人喜欢听年轻时熟悉的乐曲,是因为它能带来身体上的反应和健康。
一曲悠扬欢快的乐曲,将把你带到一个轻松自如的意境中去。相传很早以前,虞舜为了解除人们心中的不愉快,发明了五弦琴,创作了南风歌。古人发明的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史记》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畅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这种适度的能量能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同步共振,起到一种微妙的细胞按摩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意义的化学反应。现代的许多研究证明: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使血脉通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及分泌等。
◆书养其人
读书养身有两种情况,一种为随便翻翻,作为休闲之消遣;第二种是寄情意于书卷。古有“读十年书、养十年气”的说法,清代的张英更把读书视为安养心神的第一妙物。写字,古时称为“书”。书画可以安定情绪,畅人胸怀。操作时,凝神和气,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实掌空;不仅指、腕、肘、肩随之而动,腰腿、全身各部以及气息也在随之协调运动。这样,既练静,又练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静一动,生息不断,使气血经络通畅,不失为一种室内保健操。
◆情有所寄而后安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鸟语花香、青山绿水,在美学家看来可以培养美感,在医学家看来可以疗病。
在古代,人们曾把自然界的花草流水等拟药化,用中药的性味来说明其治病的道理。如《幽梦续影》中记载:“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蝶隐》中说:“琴味甘平,花辛温,香辛平而燥,石苦寒,泉甘平微寒,剑辛烈有小毒。”《闲居杂录》总结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时可胜过服药。其实人无处不在自然的调养之中,只是习以为常不察觉而已。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其根本在于人有一个复杂的心灵,赋于人情感、思想。生活不能是空白,人不可能无所思、无所感,思想情感活动是健康的内容之一。所以,如何让健康的人养护好身体,如何让患者康复其身,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安顿好人的大脑和心灵。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5)
◆恬淡心静
糖尿病患者要经常保持恬淡心静的心态。
《黄帝内经》中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思想,即“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病安从来?”就是说人要保持恬淡心静的状态,就会有充足的真气,那疾病从何而来呢?恬淡心静让人放松,祛除杂念,心情安静,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尤其是面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变换时,要调气养心,有意识地锻炼自控能力,使心身能得以休养,这样做可以保护中枢神经,使大脑皮层因过度兴奋和抑制造成的功能紊乱得到矫正。
◆中庸戒偏
中庸体现在不偏不倚,心身以和为安。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庸能使心身少受因偏激带来的伤害。如何才能中庸?针对自己的偏性,用对立的思想和方法去中和它。急者,缓之;躁者,静之;心胸狭窄者,宽之;重者,轻之。如此等等。古人有云:凡事中庸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