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生不流泪,相信她也会平静地面对生死。但生死离别就要来临的时候,怎么忍心母亲孤独地离开这个就要团聚的家庭?!”
“泪水一次又一次顺着脸颊流淌下来,空姐大概是注意到这个细节,反复地从我身边走过,但又不便开口询问,目光中充满了疑惑。美丽的天使,你们如何能够理解,对于你们来说这次普通的航程,却是我一生的伤心之旅。”
……
“病榻上的母亲,蓬乱的花白头发,痛苦的面部表情,鼻饲、输氧、导尿、输液埋针、监视心率、血氧量、呼吸、血压的Pro机……这幅不敢想象的情景,竟然就在眼前!”
……
这些摘自于守护日记的话直白而不假修辞,但经主持人诵读出来,却有了摄人心魄的感人魅力。不错,写这些日记时,我是用泪水和感情直抒出来的,但那是母子之间不能绝断的血缘关系渗进心底而涌出的眼泪。那是别人难以真正体会和感受到的,特别是对那些天真烂漫的孩童来说,他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的宠爱和溺爱,怎么能体会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那种千古不变的孝心呢?
随着主持人声情并茂、感觉出有泪花在滚动的播音,我的泪水比写这些日记时的涌流还要淋漓……
这期专辑饱含了全体编播人员的心血与深情,从音乐的选择与音量的控制和播音的配合,无论音乐与播音间隔的处理,还是音色、音质与音量的调谐,都控制得恰到好处,让人感慨不已。听众的心会随着音乐的渐起和渐落而跌宕起伏,会跟随主持人的情感变化而潮起潮落。
最让人感动的是听众与主持人之间的对话。小小的年纪,童稚的心灵,在播出节目之后的电话互动中说出的那些富有哲理、饱含深情和声泪俱下的话语。
来自全市各个角落的孩子被主持人的节目所打动,从心里发出了对母亲的称赞与祝福,那些祝福不仅仅是给病榻上的妈妈的,也是给做了母亲和将来要做母亲的天下女性的。
妈妈的耳朵失聪了,意识丧失了,但这来自天籁的祝福会打动她的心。她的灵魂还在,那是一颗还在跳动的心脏,那是一个不死的精神!
妈妈无法表达她的敬意与谢意。我代表妈妈紧紧地拥抱了小伟。用这个拥抱去感谢那些不曾相识的节目制作人和收听这个节目的万千受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妈妈过上母亲节
2007年5月13日 周日 雾 21℃ 大连23:00…04:00H
今年的护士节和母亲节结伴而来,这肯定是上帝的安排。原来这两个节日是不搭界的。但在今年,护士和母亲却接踵过节。
从前的护士节和母亲节像平常的日子一样从自己的生命中悄然而逝,而今年这两个节日对于我却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妈妈的生命危在旦夕,何去何从?妈妈能把生命延续至5月13日——母亲节,是造化、爱心、孝心和白衣天使共同创造的奇迹。
给妈妈过一个母亲节的心愿,并不是起于今天,而是近几年。这几年,我才意识到妈妈老了,她已不是我从前心中不知苦和累,从来不厌倦干活儿的人。由此,我每年在母亲节这天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老妈妈。
大概母亲节是舶来品的原因,妈妈对这个节的感觉都不如端午和清明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有感觉。所以,总是有种说者有意、听者无心的感受。妈妈就像接平常电话一样,没有显出丝毫的兴趣。我也曾让妹妹每年给妈妈过一个母亲节,但妹妹们因为忙于工作,加之妈妈一生节俭,不会外出吃饭。所以,母亲节的礼物就是一束康乃馨。
从守护妈妈的那个夜晚起,我就许下心愿,今年,不,是今生一定要亲自给妈妈过上一个母亲节。
妈妈在生死和阴阳两界之间来回徘徊,终于走到了5月13日这一天,今年又恰是妈妈80周岁。
从清晨黎明曙色初露的时分开始,我和妹妹就开始收拾因抢救妈妈而显得凌乱的病房。
我让大家分批回家收拾一下各自不修边幅的仪表。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在病房里给妈妈过一个母亲节。
一个同学送来的花篮,一束专门挑选的红色康乃馨,一盘晶莹剔透、圆润可人的大樱桃摆放在妈妈的病榻前。妈妈的母亲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郑重其事。
母亲节,妈妈生命中56个这样的节日,却只在临终时刻得以兑现。
面对鲜花和水果,被洗漱打扮得整洁干净的母亲已一无所知。她或许根本就意识不到发生在她身边的一切,也无法领会儿女们的一片赤诚之心。
看着被精心布置的病房,小妹妹忍不住悲从中来,一边整理妈妈的头发,一边哭诉自己的心愿。
一场为母亲而过的节日就这样在泪水和倾诉中开始,我们兄妹四人把心里话都讲给母亲听,把她关切的事情都告慰她,让她放心走好。
上苍啊!为何这样安排,这样的命运,让妈妈西去在母亲节的这一天!母亲节将是我们今生永久的忌日吗?
也许是我们的倾诉让妈妈为之感动,她居然在死寂般的沉静中长长地出了一口大气。
兄妹们像听到了妈妈应答一般兴奋起来,泪水不再涌流,感奋的气氛开始在病房中荡漾。
值班的护士李文琪受到这氛围的感染,在不停地观察记录,请示当值医生采取各种方式调整着护理的方式与程序。
妈妈已经发凉的肢体末端开始慢慢地温和起来,浮肿的双手开始消肿,气胀如鼓的腹部开始变软。
监视器上的生命指征出现了让医护人员惊讶的好转,血氧含量竟然从60上升到80多,并稳定在77以上。
母亲节的温馨与祝福让濒临死亡界限的妈妈又一次展示了她生命中特有的坚强!
。 想看书来
迈入死亡境地的双脚又回来了
2007年5月13日 周日 雾 21℃ 大连23:00…04:00H
困守了一夜的全家人和朋友,被做了分工后,相继回家收拾一下疲惫的倦容,以整洁的仪表来为妈妈送行。
我让妹妹把这些天来带到医院的各种生活用品,为守护妈妈而使用的所有器具都清理出来,能用的带走,不能用的就丢弃。总之,妈妈离开这间屋子时,要收拾干净,免得给医院的清理保洁工作留下麻烦。
清理过后的病房,敞亮整洁了许多,我和大妹妹又清扫了卫生间和衣柜,把折叠床放置好,准备搬回家。
显然,妈妈今夜不再需要守夜了,她将独自安息在太平间里。
妈妈装殓的衣装已被姑姑和婶子套在一起。以便穿着。天亮前,她们试图趁着妈妈一息尚存时给妈妈穿上装殓的衣服。
外甥女见状,大声阻拦:“姥姥还有气,不能穿!!!”
望着一脸稚气和难过表情的孩子,两位老人只好罢手。
清晨,我换上准备处理后事的服装。下楼时,姑姑忽然告诉我要最后给妈妈穿上下装,因为临终前的死者是要排泄的。
从心理到物质的准备都做好了。
成沛早上就取走了做遗像的底片,到新新洗印社去放大遗照。
病榻上的妈妈也开始出现各种临终前的症状,双手肿胀得发亮,额头的皱纹已经撑开(双眼浮肿不能闭)。据老人说,这是死亡的先兆。如果看到这种状况,就可以穿上装殓的衣服了。双眼浮肿得不能闭合,护士只好用涂上油脂的纱布把双眼盖上。肚子膨胀如鼓,又大又硬。血液科的韩树洲副主任做了检查之后说,老人的左肺功能已经丧失。
妈妈的双脚已经发凉了!护士说,人死时就开始从双脚逐渐向上冷却的。这意味着,妈妈已经踏过了死亡的边界,她的身体开始慢慢向另一个世界走去!
监视器上的数据也显示出生命即将离去的种种迹象。其中最关键的血氧含量只有65。
01:08H: HR 104
SPO2(%) 68
RESP(min) 69
NIBP(mmHg) 164/70
02:40H: HR 104
SPO2(%) 69
RESP(min) 53
NIBP(mmHg) 141/59
05:38H: HR 105
SPO2(%) 67
RESP(min) 48
NIBP(mmHg) 147/73
09:10H: HR 113
SPO2(%) 62
RESP(min) 15
NIBP(mmHg) 135/69 ℃
12:43H: HR 117
SPO2(%) 76
RESP(min) 11
NIBP(mmHg) 147/71 ℃
14:09H: HR 110
SPO2(%) 75
RESP(min) 27
NIBP(mmHg) 129/72
(妈妈临终前;凌晨至午后的生命记录)
刚刚在险象环生的绝境中度过母亲节的妈妈,又一次让我们的心悬吊起来,随时担心可能发生最伤心的那一刻。
中午过后,我们兄妹四人都齐聚在妈妈的病房里,不停地给妈妈翻身、按摩……
妈妈不时地被痰憋得搐动一下。每逢这时,我和妹妹就会熟练地把她的身体侧向一边,然后用掌心用力叩击后背,由腰椎逐渐向上直至颈椎的位置。十几天来,这种比较有效的护理方式,现在已经收效甚微了。
因为反复地吸痰,妈妈脸上的氧气面罩也显得碍事。我看见妈妈已经被面罩挤压得有些变形的容颜,就向护士提出,摘去面罩改用鼻氧的方式。因为,长时间大量吸氧会引起氧中毒。
摘去氧气面罩的妈妈似乎可以顺畅地呼吸了,血氧含量居然缓慢地升至75左右,持续了5个小时左右。到5月13日深夜,监视器上的数据竟然令人不可思议地发生了逆转:
22:36H 13/5
HR: 97
SPO2: 81
RESP(min)23
NIBP(mmHg)139/79
护士张伟整夜守护在病房里,随时做着应急护理。我们神情紧张地注视着告知母亲生命指征的监视器。这台没有任何情感的非理性机器此时仿佛也开始有了人性!它用令人激动不已的数据显示妈妈从死亡的边缘一步一步地走回来了。
冷冷的双脚开始有了血色和体温,胀起的肚子变软,双瞳对光的反应也有了。
黎明的曙色和晨光又一次送来了新的一天——5月14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后 记——一本写给天下儿女的日记
这几十篇日记是在三种心境下完成的。
第一部分,是在守护母亲的25个不眠之夜写成的。为了看护生命垂危的母亲,我要随时关注她的反应,不断地为她做各种护理。稍有片刻的时间,我就在工作笔记本上记下此时此地的心情与感受。那时,我是抱着极大的希望与恐惧,希望妈妈能康复,起死复生,恐惧的是妈妈真的要走。
第二部分,是在妈妈治丧期间分分秒秒地抢记下来的。从母亲离去至火化的四十多个小时里,我的神经和身体没有片刻的停歇。即使这样,我强制自己把当时的场景用钢笔和相机记录下来。那时,毅力与坚强是支撑我继续写下去的力量,是悲痛产生的力量。
第三部分,是在对母亲的追思与祭奠中完成的。痛定思痛,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创深剧痛。每天深夜,不论多么疲倦我都坐在妈妈的遗像旁,续写着这本日记。那时,追悔的泪水常常伴随笔下的文字一起涌流,对妈妈的祭奠化为了对她一生令人敬佩的品行的追忆。
写下这本日记的初衷是留给我自己的。我担心往事如烟,会淡忘这些不堪回首的日子与情感,想把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永久地留存下来。
2007年5月13日——“母亲节”之前,大连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王小伟,为了做奉献给母亲节的专辑节目,恳请我把日记借给她摘录部分段落,并承诺绝不透露作者的姓名与母亲的有关病况。我考虑再三,才同意了她的恳求。这期互动节目播出后,让我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想不到那么多人收听了节目,也想不到有那么多少年哭诉自己的良好祝愿。
从听众的反馈中,我顿悟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语)。同样,人世间也有一种最难以弥补的遗憾,那就是未能报答的孝心!
从那一时刻起,我觉得这本日记是为了那些未能尽孝和未能表达遗憾心情的天下儿女们代言,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对母亲的深情。诚如作家大仲马所说:“母子之情是世上最神圣的情感。”“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语)。我要把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崇敬与追念抒发出来,要把母亲对儿女的慈爱和奉献记录下来。
这本日记没有构思,没有斟酌。它像感情和泪水一样的自然流淌,不假雕饰,不掩瑕疵。为的是保留那一分真情,一分实感,一分追思,一分遗憾。
最后,衷心地感谢那些对母亲表达敬意和给我鼓励与支持的亲朋挚友,是你们的真情与期待,让我有勇气把个人的日记付梓示众。同时,也真挚地感谢为这本日记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值得一提的是,我与重点图书编辑室的吴立平和周显军两位资深编辑素昧平生,从无过往。但是,面对这样一本日记,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用热泪与真情完成了书稿的编辑工作,去实现一个共同的心愿——把这本日记献给母亲节,以昭示天下的儿女——让孝心不再等待!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书评:梅汝莉——对传统孝道现代价值的思考
“国学热”的出现,是孝道教育升温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倡导孝道的动机却各有侧重:有人认为孝是人伦之始,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应当加以弘扬;有人则出于对当前种种不孝敬老人现象的义愤,企盼提倡孝道来呼唤人们的良知;有的人则是因为老龄化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希望借助孝道来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但是,历史已经离开产生孝道的农业社会越来越远了,仅凭社会直觉性的感悟倡导孝道,是难以使这个曾经独步天下的中华文明之果,重新焕发生机的。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对孝道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促进我国传统孝道向现代转换,赋予它鲜活的时代精神,使孝道教育能够“推得开”、“行得通”,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