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举找到优越感。
那天又上来了一个年轻小伙子,他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工装,浑身沾满了白色的泥浆,一看就知道是路边装修游击队的泥瓦工。我冲他大声吼道:“两块钱!你上不上?要上动作快点儿!”面对我的高嗓门,他有点儿惶恐地从裤子口袋里搜出一把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钞,找出两张1元的给我。
收了钱,我撕给他一张票,便戳着他的脊梁骨往后推,正当我准备收下位乘客的钱时,他忽然大声对我说:“你还没找我钱!”
我一下子就蒙了:“你说什么?你不就是给我2元钱吗?还要我找钱?”
他辩解道:“我给了你50元,钱上还有点儿泥浆,你放你挎包里了!不信你找找!”我怒气冲冲地低头准备翻挎包,一瞬间我就石化了…一只手正在我装大钞票的挎包里摸索!
我一把抓住那只手,抬头一看,居然是个看上去还算体面的中年人。年轻气盛的我一路追打他到车厢后门,才决定将他押到路边一个派出所,并要求几位乘客一起去做证,当然也包括那位年轻的泥瓦匠。在看到小偷的一瞬间,我就恍然大悟为什么他要死缠烂打地说给了我一张50元的,被我放在挎包里了。
我冲站在公汽前方的泥瓦匠喊道:“喂,哥们儿!过来过来,一起去派出所做个证!挤过来!”
他憨憨地笑了声,说道:“我身上好多泥浆,怕蹭脏别人,我就从前门下车等你!”透过车厢中部无数张冷漠市侩的脸,我仿佛看到了那小伙子身上的泥浆变成白莲圣洁的花瓣,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粗鄙,眼睛湿润了。
后来,我离开售票员岗位。10年后的我已经是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从自暴自弃的落榜生走到今天,我知道:只有自卑而肮脏的心才会从对别人的鄙夷里找到自尊和高贵。干净的心才是人生最高贵的服饰,让你无论身处何处都能熠熠生辉。
………【第三十六章 献给母亲的玫瑰花】………
母亲的书柜里保存着一枝干枯的紫红色玫瑰花,这是我从巴黎带给她的礼物。这枝我在巴黎干花店经特殊工艺加工制作的干花不仅保持了鲜花原有的色泽和形态,还不时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干花是欧洲贵夫人的宠物,插干花是西方的一种时尚,也是艺术家们最乐于表现的形式之一。我并非追求时尚,也不玩弄玄虚。这枝玫瑰花常常勾起我对在异国他乡一段往事的回忆。
巴黎这座国际大都市以其潇洒和浪漫的风姿闻名于世。殊不知在潇洒浪漫的背后还有那么多真诚与善良。母亲节的这天上午,我从巴黎拉丁区弗罗尔文化园沿德尔勒斯瓦尔大街来到爱丽舍宫。我坐在广场旁边供游人休息的雕花铁椅上,一边休息一边回忆出国前母亲为我打点行装的情形,倍加思念远在国内的母亲。“先生,你好!”突然飘来清脆略带稚气的声音。我扭头一看,右前方站着一位秀丽清雅、挺拔飘逸的法国少女,她穿着一身淡蓝色的牛仔服,金黄色柔软光洁的长发在头上盘起一个马尾鬏儿,只见她双手捧着鲜花,笑容可掬地望着我。“请把这枝花献给你的母亲,好吗?”她说着递过来一枝紫红色的玫瑰花。对她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我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竟愣住了。稍后,我第一个反应是:她是卖花的。于是我随口说道:“谢谢!我不要。”她又意外又惊讶地说:“为什么?为什么?”我冲着她摆摆手说:“谢谢你!我不想买花。”“不!不!我不是卖花,是送花给你!”她脸色微红,带着纯洁无瑕、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一下子又不好意思因免费赠送而改变主意,只好坚持说:“谢谢!我不要了。”我看到她脸上显出极度尴尬和失望的样子,就在她把手中的花收回时,眼里流露出怅惘哀怜的目光,还噙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接着猛然转身离我而去。
就在她离开的一瞬间,我心里突然涌上一阵内疚之感,我感到似乎辜负了她的好意,伤了她的心。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后悔不迭。离开爱丽舍宫广场,我漫无目的地在田园大街上溜达,走着走着,来到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坛,由洁白的大理石砌成的花坛里紫丁香、菊花、芍药、兰花、山茶花在花丛中探头探脑、争芳斗艳,以博游人欢心。“如果我能采集一束巴黎的鲜花献给母亲就好了。可是鲜花怎么能送到母亲手中?”我喃喃自语。这时我看到许多人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那些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要是能和母亲在一起该有多好啊!”我羡慕地望着她们。穿过花坛,我怏怏不快地继续向前走,很快来到市区繁华地段。此时此刻,巴黎最美丽最动人的景色对我也失去了吸引力,富丽堂皇的宫殿、静穆圣洁的教堂、古老典雅的雕塑、巍峨苍劲的梧桐、绚丽多姿的咖啡馆,都丧失了往日的风采,黯淡无光地从我眼前闪闪而过。
烈日当头,碧蓝的天空不见一丝云彩,巴黎热起来了。中午我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熟悉的“卡达笛餐厅”,心不在焉地吃了一顿法式快餐。“我到底要给母亲送什么礼物?”我默默地念叨着。下午我走进拉德舫丝区的四季超级商场,这是巴黎最大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母亲节期间,巴黎最忙碌的要数商家了,商场里设置了“母亲节专柜”,专门出售送给母亲的礼物,如花篮、花束、贺卡、磁带、光盘、书籍、糖果等等。看到这些平平庸庸毫无意义的东西,眼前又出现了那枝紫红色的玫瑰花。
傍晚我回到住处——拉丁区瓦格露德旅店。旅店坐落在一个高坡上,与格尔坦丁教堂隔街而望,旅店和教堂的两侧各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格外显眼。我突然停住了脚步,远远地看见了她。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定了定神,睁大了眼睛,直到确信不是在梦中,也不是看电视剧。她站在旅店门口,还是那身淡蓝色的牛仔服,手执一枝紫红色的玫瑰花。“先生,你好!我一直在等候你。”她用怯生生充满疑惑的目光望着我。“这是我今天送的第一枝花,也是最后一枝,留给你的,请你献给你的母亲,好吗?”还没等我说话,她已双手将紫红色的玫瑰花送了过来。“谢谢你!实在感谢你的好意,我代表我妈妈向你表示诚挚的谢意。”我赶快趋身向前,双手接过这枝散发着香气的玫瑰花。
送花女如释重负地“唉!”了一声,好像完成了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脸上露出甜蜜迷人的微笑,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开心。“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我万般不解地问道。“我看到你背包上有旅店的标签。”她笑着用手指着我的包。“哦!原来如此。”这我才明白,在旅店存包时,店方在包上系了一个标签,上面印有旅店的标志、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等。我问她:“你怎么找到这里的?”她说:“这里我很熟悉,离我们学校很近。”“那么你是学生?”“是啊,我在医学院读二年级。”“我可以知道你的名字吗?”“当然,黛丽丝。”“你为什么一定要送我花?”“你为什么不接受我的花呢?”黛丽丝扬着俏皮小巧的鼻子,睁着一对亮晶晶的大眼睛,不由分说地让我解释。我不知该怎么解释,顺口说道:“我妈妈远在万里之外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里,我没办法将这枝花送给她。”“哦!是这样!”黛丽丝竟然相信了我编造的理由。我们坐在旅店大堂高深宽大得如神龛般的雕花木质沙发上,在我的追问下,黛丽丝讲了她的故事。
黛丽丝生在巴黎长在巴黎,地道的巴黎人。爸爸是雷诺汽车公司的研究人员,妈妈曾是歌剧院的演员。黛丽丝15岁那年,39岁的母亲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为了怀念妈妈,黛丽丝和爸爸一起在家中的小院里种满了妈妈最喜欢的玫瑰花。每当她看到院里的鲜花,就像见到了自己最亲爱的妈妈,在她心中玫瑰花就是母亲的化身。后来黛丽丝怀着对妈*无限思念和挽救天下更多母亲生命的愿望,走进了医学院的大门,她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攻克癌症。每年母亲节到来时,恰好是鲜花盛开的季节。母亲节这天,黛丽丝要在自己的花园中采集39枝风姿艳丽、馥郁芬芳的玫瑰花,然后手捧鲜花走上街头,把这些花献给世界各国的母亲,表达自己对母亲和天下母亲深深的爱。
“谢谢你!谢谢你接受我的祝福。”黛丽丝站起身,走过来轻轻地在我脸颊上吻了一下。“我要赶回学校,今天缺了很多课。”说着挥手同我告别。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是告诉她:“这枝玫瑰花是送给母亲最好最好的礼物。”我站在旅店大门口黑色大理石台阶上,看着她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苍茫迷蒙的暮色之中。返回旅店后,我突然想起,没有留下她的地址和电话,没有任何可供联系的方式。她留下了什么?我久久地凝视着这枝紫红色玫瑰花,她留下了对母亲和全世界母亲的爱,留下了永远蕴藏在玫瑰花里善良纯净的真诚祝愿和冰清玉洁的美好心灵。
………【第三十七章 门外那对老人】………
一天全家正吃晚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见是一对老年夫妇,大概都有六十多岁,穿着物业的衣服。我以为来收物业费,刚要解释,那大婶忙举起手中的水桶,说想来接桶水。我说没问题,刚要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推辞了半天,他才放开手。
接水时,我让他们进屋来坐,可老两口执意不肯,我便和他们在门口闲聊起来。原来,他们来自江苏农村,儿子生活在这座城市,前几年老两口过来照看孙子,如今孙子上了学,他们便没了事干,却又喜欢上了这里,说老家也没了别的亲戚,干脆想在这里住下来。他们便找了物业的活干,虽然有些累,但能养活自己,租了间小房,就在我家斜对面。
接好两桶水,我顺便给他们提过去。他们租的房其实是间储藏室,从虚掩的门看进去,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便没了多大地方。老人连连称谢,甚至又把我送了回来。
过了几天,我忽然想起他们没来打水,一次正遇到他便问起来。大叔先是歉意地一笑,说我不要钱,他们也不好再来麻烦。前几天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山脚有条小溪,水挺干净,便每天从那里挑些水来用,吃的水是从另外一家接的,已经商量好每月给他们钱,说这样心里总踏实些,然后又对我说了些感激的话。事已至此,我也无言,只觉得有些莫名的遗憾。
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以前单位的同事,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孩子们也都能玩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便成了他们的天堂。老人的房门始终开着,每当干完活他们便拿张小凳出来看着孩子们玩,一有车来,便站起来把嬉闹的孩子喊走,等车过去再慢悠悠坐下。日子久了,我们也都熟悉起来。有时遇到谁家有事,便让他们给看着孩子,每当这时,老人都格外高兴,直到家长回来把孩子领走,他们才如完成任务般轻松愉悦。
每到夏日晚饭后,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也有好事者支张桌子,几个人甩把扑克。他们也凑上来看,让他们打,他们总是推辞,说看看就行,一副很知足的样子。一天晚上,忽听见院子里传来二胡婉转悠扬的声音。我出去一看,竟是那位老人坐在门口,正入神地拉着。看得出他在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声音不大,但他拉得不错,一曲凄婉的《二泉映月》竟驱散了些夏夜的*。渐渐地,不少人围了过来。老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停了手。我们让他再拉几首,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看天色有些晚,他说今天不拉了,有上早班的还要休息,人们这才散去。
一天,我记得钥匙好像丢在了外面,便去老人处问,正看到他们在吃饭。房子本来就小,他们正坐在床沿上,面前的小凳上放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好像是点儿凉皮,两人正头碰头地就着馒头吃。见我过来,他们都有些吃惊,忙站起来把我往里让,其实里面早没了地方。我忙说明来意,他们立刻都认真回忆起来,甚至要放下馒头马上去找。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晚上,老人竟真找到了钥匙。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乎把那天晚上在那待过的人都问了一遍。找到钥匙,老人甚至比我还高兴,在我道谢时,他却急红了脸,说平时我们都很照顾他们,以后有啥事尽管说。
两位老人起床很早,我们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时是点头一笑,有时是几句寒暄,觉得心情就格外轻松。
老人也算背井离乡,但似乎并没有那种漂泊他乡的孤冷和落叶归根的悲壮。从他们勤劳忙碌的身影、和蔼可亲的面容、满足幸福的微笑和悠扬婉转的琴声中,我倒觉得,他们身上那些自然流露出来的淳朴、真诚和热情更让人感到温暖,受到触动,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
………【第三十八章 鞋匠与儿子】………
鞋匠是我们小区必不可少的人,他修的鞋既美观又舒适。
鞋匠不仅修鞋修得好,而且心地也很善良,很多孤残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他不是不需要那几元钱,而是不忍心。他也因此成为物业管理公司特许在小区围墙内经营的唯一小摊。那些收破烂卖盒饭刷皮鞋的外地人,都说他运气好。
然而,他的运气并不像人们羡慕的那么好。他的妻子,那位和他自由恋爱一起私奔出来的乡下女子,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去,也带走了那个爱一面哼歌一面补鞋的鞋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埋头干活的机器。他甚至一整天也不抬头,因为他知道,无论哪个方向都不会再有那个挎饭篮的女人了。
唯一能让他看到妻子身影的,便只有他们的儿子了。这小家伙似乎有穷家孩子懂事早的天分,每天都安然睡在补鞋挑子里,只在饿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