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赵本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家赵本山-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七章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蓝海(1)
二人转在东北源远流长,深入民心。在赵本山大力进军二人转之前,二人转在东北也日趋商业化,诸如阎学晶、林越夫妇在吉林的实践,赵本山就是因为在林越夫妇的剧场里看了一场声情并茂的二人转演出后有所触动的。
  赵本山进军二人转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合适。在他高喊进军二人转的2001年,正是二人转发展最困难、最具备转折意义的年份,某些区域政府甚至下达公务员不能去看二人转的禁令。赵本山正是在这个民间艺术最低谷的时候进入,这让其成本最小,得到的资源支持最多,回报也最大。
  二人转对赵本山来说,意义还在于,给予了他从商人到企业家蜕变的绝好舞台。在此之前,他还只是一个热衷倒买倒卖的商人,还没有找到一个能把自己巨大的个人品牌效应进行承接和转换的平台,更谈不上做他一直最擅长的文化生意。二人转的出现,让赵本山之前所设想的种种,影视剧、春晚、舞台演出都开始串联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延伸出艺术学校和影视基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终成大业。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是蓝海
  但光凭二人转和东北喜剧小品之间深厚的渊源,赵本山就能做出匡扶二人转的决定且付诸实施,并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这多少有些不能自圆其说。即便这个说法能成立,那对应的问题也出来了,为什么是2001年开始匡扶二人转,而不是之前或是之后的某一年?
  2001年也是赵本山艺术生涯和商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拐点。
  虽然赵丽蓉老师驾鹤仙去让赵本山在央视春晚的小品舞台上鹤立鸡群,但此时的赵本山已经在春晚舞台上折腾了10多年,央视春晚舞台几乎已经把他之前的艺术积累消耗殆尽,他急需回到生他养他的黑土地上寻找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涵养。这个时候,二人转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中。
  赵本山本人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二人转的那种鲜活、那种从内向外散发的泥土芬芳,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论是相声、小品还是别的表演形式,大多还是停留在舞台表演上,永远都存在‘第四堵墙’。即使是与观众交流也透露着一种故意、不真实,究其根源就是表演者没有和观众在心理上站到一起,没有真正捋清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而二人转将‘第四堵墙’彻底击碎,那种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融合是平等的。如果没有我的力挺,二人转有可能还会走一些弯路,没有‘绿色二人转’这个支点,二人转虽然还会生存在民间,但难免会集中和放大它的糟粕,这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我最早就是一个民间二人转艺人,我对二人转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不想看到它不好。”
  一句话,民间艺人出身的赵本山从二人转身上看到了真实的力量,这其实是“春晚之子”赵本山当时正在逐渐流失的可贵气质。
  著名学者余秋雨是这样评价二人转对赵本山的意义的:“在文化转型时期,许多艺术作品的前行是艰难的,而对于表演,掌声是艺术反馈的真实,是根。赵本山找到了活在世界上的根,作为作家,有读者心里便会踏实,而表演有观众看,演员心里也就踏实了。赵本山的表演已不是简简单单的笑星就可以概括的了,可以说他在10年前,在我心里便是表演艺术家了,而我们对艺术上的共识,使我们成为好朋友。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的旅行、思考,是‘到国外去看中国文化’,而赵本山是离开二人转,走遍全国后,再回头看这门艺术。此时,他的视野更开阔了,气度越来越高了,知道土的、地道朴实的东西,是百姓真正热爱的。本山这样做,能够进行这样的反思,我佩服他、尊重他。”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蓝海(2)
诸多文章都称赵本山是出于对二人转艺术的热爱,才有了要拉二人转一把的念头,这种描述依旧无法回答为什么是在2001年才开始匡扶二个转的?
  更合情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个时候的赵本山也需要二人转拉他一把,帮助他落地,使他不仅仅停留在春晚演员的空中楼阁上,还有着更广阔和更扎实的空间。
  如前所言,赵本山一直在经商,而且是个不错的商人。他之前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借助春晚的凝聚力,将之转化为良好的政商关系,然后再进行公关式业务的拓展,这种模式无法复制。
  赵本山很想找人包装自己,他后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希望有人包装自己。赵本山多次提到国际著名影星史泰龙,说史泰龙在好莱坞有一个大山庄,他可以在山庄里招待名流,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还有一班人马为他设计最新最酷的武打动作,帮他有效健身,塑造最完美的男子汉形象。
  赵本山的期待是:“我希望我身后的是一个财团,最起码是比较有钱的,比较时尚的,有国际理念的,要彻底包装。要有一群专业策划人策划出让观众喜欢的作品,这是最大的包装。如果我的知名度让他们包装没了,不就白搭吗?最大的名是我的声名,已经从名牌走到了品牌上,老百姓已经信任你了,要继续往前走就必须保持这个知名度,继续做得更好,让口碑更好,这样才能保证你的产品不受损失。你把我包装得挺好,‘赵本山’的一系列动作都出来了,一旦我明天不行了,这名一下就没了,你就白弄了,白投资了。”
  但赵本山心里比谁都明白,这样的财团是找不到的,他要做的是,自己创立一个大财团包装别人。但问题也出来了,如果包装他人,该包装哪些人,又该用什么商业模式去包装这些人,这笔费用又从哪里来呢?他一时无法求得正解。
  直到赵本山看了张小飞的二人转表演,一切豁然开朗。赵本山后来回忆道:“当天晚上,我脑子里转出了三件事情:搞个比赛,找人才;拍个二人转的电视剧,把这帮人的能耐弄出来;完事儿开个剧场,建个团。我觉得那个晚上,我就把我要盖的基地是个啥样都想出来了。我将来要怎么发展,怎么成立个团,怎么演,都有了。”
  一句话,赵本山要匡扶二人转艺术,这能让其更好地扎根黑土地,更好地保持自己在艺术上的造诣和素养。另一方面,他能给自己的公司找到主营业务,完成从经营自己到经营二人转的转变,而经营好二人转又能产生更多的明星,由此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
  赵本山选择二人转是明智的。通过打造一条完整的二人转产业链,他不仅摆脱了娱乐明星的被动地位,而且开辟了娱乐产业的蓝海。在影视、戏剧等成熟的表演体系中,演员为了跟上潮流,往往需要不停地追逐更好的导演、剧本、角色,这是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演员成名后又往往通过广告代言、演出等方式积累财富,但娱乐圈风云变幻,名气朝来夕去,再加上演出平台的限制,基于个人品牌进行的商业化运作往往难以持久。而赵本山凭借其强大的个人品牌,力推商业化仍不成熟的二人转,将自己和二人转的发展相挂钩,从而获得了远超个人品牌的商业经营空间。
  此外,赵本山成名后仍一直扎根于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因此没有受到体制的过多约束。与他同期成名的黄宏、郭达分别工作于总政歌舞团、总政话剧团,至今仍然是单纯的小品演员,唯有同是来自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潘长江,如今亦转型为文化商人。由于二人转是东北三省的标志性文化,地方政府也乐意为赵本山提供资源,助其做大二人转市场,传播东北娱乐文化。

第七章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蓝海(3)
赵本山的持续推广重振了二人转市场,本山传媒也成为二人转热潮的最大受益者。
  绿色二人转
  收民间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一开始连赵本山的家人都反对,大家认为二人转虽然在东北广受欢迎,但其地位并不高。
  80多年前,张作霖站在帅府大青楼向西北方向眺望,隐约中的中街大舞台勾起他的戏瘾。张作霖爱戏,却讨厌蹦蹦戏。在张作霖统治时期,《盛京时报》就曾发过一个布告:严禁二人转(当时被称做“蹦蹦戏”)在奉天演出,原因是有伤风化。
  只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二人转是禁不住的。
  二人转驻扎在田间地头已有300多年历史。1882年生于辽宁黑山的庞奉是在赵本山之前对二人转影响最深远的另一个人。庞奉首先改变了二人转散兵游勇的演出模式,广招二人转艺人,组成了二人转历史上最大的演出班子。同时,他以传统节日做舞台,组织上百艺人边玩、边唱、边演,创造了二人转历史上规模巨大的艺术交流活动。
  在庞奉之后、赵本山之前,其实也存在一些二人转的推手。
  20世纪90年代末,长春已经有和平大戏院、东北风等专门经营二人转的剧场,吉林市则有林越艺术团。和专业院团演出的传统二人转不同,这几个剧场里的二人转通常不唱传统正戏,除了少数演员唱几句“小帽”外,基本上是各种杂耍、调笑和模仿秀。这种二人转演出形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1949年前,二人转艺人都在民间演出;1949年后,艺人被“改造”成专业演员,进入集体院团表演,直到“*”结束。
  改革开放后,一些民间二人转艺人开始进入城市,和都市娱乐文化结合,一些在文化体制改革后下岗的专业演员也加入其中。十几年后,在市场的催化下,这种“都市版”二人转,在市场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但当时也是演出市场最混乱的时候,“都市版”二人转一时鱼龙混杂,末流专以“黄段子”示人。甚至曾有深圳老板灵机一动,想把“二人转”注册为安全套的品牌。
  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玮有件伤心往事:有一次她在广州演出,被人问起“到底哪一种二人转才是真正的二人转”?她说自己当时感到非常悲哀和羞耻。她所属的吉林民间艺术团是东北三省唯一的省属专业院团,是保留传统二人转表演艺术最完整的团体,但剧团早已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当她的同事董连海表示那些杂耍不是二人转时,有演出公司老板放出话来,“要打断他的胳膊腿”。
  对这种“混乱而红火”的二人转市场,已在全国颇有名气的赵本山出手了。也就在2001年,长春市政府出文,严禁公务员看二人转,赵本山的出手正是时候。
  2001、2002年两届二人转大奖赛后,吉林市林越艺术团里包括“小沈阳”在内的几个顶梁柱相继跳槽,拜赵本山为师。一段时间里,林越艺术团的票房直线下滑。此时,和平大戏院旗下的主力演员王小利也投奔到赵本山门下。
  近几年,赵本山又加快了收徒的步伐。2008年集中收了一批学生,2009年又收了8个,并于正月初五正式举行了仪式。至此,赵本山共收徒弟45人。现在,辽宁民间艺术团里的二人转演员,80%是赵本山的徒弟,都在刘老根大舞台演出。
  “我们就像‘国家队’,东北三省好的二人转演员都到这里来了,赵本山是东北二人转的领军人物。”刘双平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蓝海(4)
演员要想进入辽宁民间艺术团,都要经过赵本山的亲自筛选,刘双平说,“他看一眼就知道有没有前途”。现在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员阵容相当强大,都是成熟的青年演员,年龄最大的也只有40多岁。
  但有人对赵本山表示质疑——拜在他门下的弟子之前大多已经是成熟的甚至小有名气的演员,这让他的收徒行为看上去更像经纪公司在挖人。
  这其实正是赵本山的高明之处。
  二人转演员往往是在田间地头表演,张小飞出名前,观众花一元钱就可以看他唱戏。演员们睡在后台的大通铺上,铺上睡着七八家,用帘子一隔。有时候观众只有十五六个,和郭德纲最失意的时候差不多。而现在的张小飞有车有房,对外出场费也叫到了四五万元。
  赵本山冷静地看清了,二人转是有市无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没有行情。他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个行情给制造或者是催生出来。
  而催生二人转行情的第一招就是收徒。
  对于赵本山的收徒仪式,虽因为像极了早年梨园收徒的场景而广受争议,但对于赵本山来说,却是舆论压力再大也必须迈出的一步。因为只有收徒,才能让这些弟子打上赵本山的标签,有了这样的标签,这些弟子的身价才有可能上涨,才可能成为赵本山的摇钱树。
  因此,也足以理解为什么赵本山会选择成熟的民间艺人作为自己的徒弟,而不是从头培养新人。与后来和辽宁大*合办学的本山艺术学院不同,二人转是一门民间艺术,其演员需要有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经验,就应选择张小飞这些在民间已有深厚根基的人为自己打江山。
  赵本山把这些走南闯北的民间艺人收到自己门下,自然会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而不是放任自流。他所做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提出了“绿色二人转”的口号。
  本山艺术学院的艺术顾问、二人转专家马力说:“吉林省从前是二人转的中心,从群众基础、领导重视程度上都可以这么说。现在南移到沈阳,一是由于沈阳的地理位置更方便,第二个原因就是赵本山一直在推。在二人转界有种说法是‘辽宁遍地是黄金’,二人转演员都到沈阳捡钱了。”赵本山的徒弟张小飞和小沈阳就因为二人转改变了人生。
  马力认为,赵本山对二人转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绿色二人转”,净化了“粉磕”(脏口)。二人转的传统是“老公公和儿媳妇不能坐在一起听,坐不住”,曾有人形容传统二人转是“不*的性场所”。赵本山要想把二人转搬上大舞台、搬上电视,他充分认识到,政府招待票是刘老根大舞台很大的一块收入,必须让“领导们也跟着哈哈乐”才行。
  张小飞说:“传统二人转很长,《摔碑记》完全版要唱一个多小时。”现在的观众哪有耐性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