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请教麦克阿瑟是怎样激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他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能激发教师的东西很多。经理学院与哈佛大学的其他学院不同,终身教授的职位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条件符合,青年教授就有希望被聘为终身教授。他们的提升并不取决于多少老教授退休。高质量的学生,和睦的同事关系,有趣的课程,供教研用的各种设施,哈佛的名气,都是鼓励有志于教学者留在哈佛工作的因素。即使他们离校他去,在哈佛经理学院任过教的经历,也能力他们打开许多机会的大门。哈佛所教的课程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又是经理学院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喜欢研究那些处于理论和实践边缘的问题。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校屈指可数,而哈佛经理学院就是提倡这样的研究。教学不是什么副产品,许多教师和我本人都真正以教为乐。可是并非每所名牌大学都如此。此外,波士顿是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新英格兰的大自然未经污染,保留着一种纯洁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爱在这里生活的原因。”

  谈到他本人的作用时,麦克阿瑟说:

  “我不想和教师争出风头。当归功于教师的就要归功于教师。我设法为那些梦想有所作为的人创造机会,并注意使他们的负担不过重。我认为,让教师们感到学校是他们的地方,这点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个人崇拜不感兴趣。”

  曾是足球运动员的麦克阿瑟,每天六点钟到校,晚上八九点以后才离开。

  一天工作十四小时是家常便饭,但是在周末他从来不工作。他说他愿意一个星期为学校工作五个白天和五个晚上,周末则属于他的家庭。他不住在院长府邸,而住在波士顿郊区。他爱好旅行、阅读、园艺、养马和走访朋友。

  麦克阿瑟还担任大通曼哈顿银行、人民捷运航空公司等四家公司的董事,和美国、加拿大、欧洲一些公司及政府机构的咨询。有同学问院长根据什么标准决定担任一家公司的董事。他说有的是师生关系,有的是朋友关系。

  如人民捷运公司的总裁是他过去教金融学时的学生,要他参加董事会助一臂之力。在过去二十五年里,有二百多家公司愿意请他作董事。麦克阿瑟担任过三十个公司的董事。麦克阿瑟不愿只挂个名,他到一家公司任职,总是那儿有与他同过事的人为了一项明确的目的需要他。当任务完成以后,麦克阿瑟就到别的需要他的公司去了。

  经理学院像麦克阿瑟那样身兼数职的情况很普遍。教授生怕别人说:“要是你真有本事,为什么不大于一番?”学校鼓励教师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在外兼职。哈佛教授身体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在躬行”的原则。

  这样非但增加了收入,而且实际经验赋予他们一种单纯搞专业理论研究所无法获致的权威。

  随着电脑在工商界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经理学院感到必须适应未来经理的需要,学生也希望掌握这一强大的工具。经过两年的酝酿,从一九八四年起,经理学院规定新生一律要学会使用个人型电脑。现在电脑已成为分析实例的必要工具。一年级三分之一以上的实例都要求用电脑准备。为了让每个新生都买上一部,经理学院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达成协议,按优惠价格供应给学生。

  风闻经理学院有意在今后不再以管理能力测验(GMAT)的成绩,作为决定录取新生的一个标准,大家都很关心这一决定的长远影响,麦克阿瑟说:

  “现在的录取决定太依赖所谓书面证据。

  GMAT 的分数和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凭此断定学生今后一定会成功。不能说功课好的学生一定也感情健康、诚实、精力充沛、有创造性、乐于帮助别人、善于合群。我们发现分数好的学生往往是因为数学成绩好。这实在没有提供关于这个同学的什么新信息。取消GMAT 的成绩可能使整个录取过程对更多的人更加公平一些。应该给予每个申请入学的人以合理的机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重要的是发现一个新生是否具有领导才干和经营管理的能力。经理学院打算在今后三四年内面试所有的新生。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一个公司不会聘用一个没有见过面的人。经理学院也应该有机会在录取学生之前与他们见一次面,谈一通话。录取的决定不能单凭一份入学申请书。当然我们不可能面试所有申请来校的人,但是那些我们认真考虑录取的人应该设法与他们见面。我希望取消GMAT 分数的决定,从长远上能进一步扩大招生面,提高新生的质量。”

  哈佛的祖传教学法——实例法已沿用了七十五年。实例法应用归纳与推理,让学生在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一般规律。在课堂上从总经理的角度讨论企业在实际中曾经遇到的问题,研究出解决方案,然后再与这个企业当时采取的解决办法作比较,从中汲取教益。麦克阿瑟认为今天的管理问题日趋复杂,死抱住一种教学法无异于固步自封,每门课都有自身的特点,关键是找到最适于教这门课的方法。他有意改变实例法一花独放的局面。

  麦克阿瑟和我们谈到风起云涌的美国管理学校。一九五○年,美国全国工商管理学院才五十所。一九八五年己有六百三十所了。每年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生,从一九八○年的四千多人增加到一九八六年的七万浩荡大军。如此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美国岂不是人人都有一个工商管理硕士的头衔了吗?麦克阿瑟对于这些学校的质量表示怀疑。他说:“工商界也认识到大多数管理学校实在不够标准,每年来哈佛经理学院招聘的公司确实太多了,大多数的公司年复一年来校招聘,年复一年却聘不到一个哈佛MBA,同时又不信任其他六百多所管理学校的质量。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索性到大学里招学士毕业生了。”

  他说管理学校不像医药工业,只要有专利权就可以扩大生产。学校的质量取决于整个社会产生优秀师资的能力。他表示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来经理学院学习。

  与英国相比,美国教育确是得了“肥胖症”。教育是英国的卓越传统,我在英求学三载亲身感到英国大学治学严谨,学术标准高,学生基础知识牢固。英国出版过一本由教育大臣约瑟夫爵士作序的《管理学校指南》,介绍世界各国的管理教育。承英国人看得起的美国管理学校只有二十一所,即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卡尼基·梅隆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达慕斯学院、伊利诺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堪萨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佩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南加州大学、斯但福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

  哈佛经理学院培养的是总经理人才。这一宗旨七十五年来从未改变。麦克阿瑟说,工商企业需要会计师、市场分析专家、生产计划专家。哈佛虽然深入地研究这些学科,但培养的不是单有某一方面知识及技巧的专家或理论家。哈佛之所以有非同凡响的影响,是因为学校抱着以培养总经理为己任这一坚定不移的宗旨。这就是哈佛的使命。

  哈里斯民意测验所最近向五百名美国大公司的高级经理调查的结果表明,百分之四十三的人认为哈佛经理学院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管理学校。百分之十八的人认为斯坦福经理学院最好。而推许宾夕法尼亚、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者的总和只有百分之十四。

  麦克阿瑟院长关心的不是哈佛经理学院如何与人竞争,而是如何继续使之成为一所培养世界工商界领袖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一流学校。继续使之成为一所愉快、健康,同时又不自我陶醉的高等学府。

  九 基本功其心不敢失于一物之细,而后可以胜天下之大。

  ——顾炎武第一学年下学期一九八四年一月开始上课。新课有国际政治经济学、企业战略、金融学和生产管理。教我班生产管理的是一个四十开外的老小姐,刚来经理学院不久。

  当她一扭一歪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觉得她与众不同。她穿了一双鞋跟又尖又长的高跟鞋,戴着一副长长的天蓝色镶金边的耳坠,布满皱纹的脸上敷了一层薄薄的脂粉,鼻梁上面有两道深红的印痕,她显然戴着隐形眼镜,老小姐自我介绍名叫艾丽丝。

  时间一长,我们发现她的确异样。艾丽丝说起话来,节奏单调。头却摇晃得厉害,仿佛要弥补声音的平板一般。两个几乎垂肩的耳环这时就不由自主地前前后后晃个不停。当要强调某一论点时,她会突然提高声调,从平板遽升到尖利,中间没有过渡,让人防备一下。她常常会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旋体动作,冷不防向坐在身后的同学发问,叫人措手不及。离她近的同学常常受到她唾沫的光顾。艾丽丝的衣着每次上课都花样翻新,可是总给人一种东施效颦的别扭感。有时她讲得兴奋,会手舞足蹈,近乎歇斯底里,我们大伙都会忍不住暗笑起来。

  让她来上生产管理课的人真有点存心在开玩笑。与其说艾丽丝小姐是生产第一线上的经理人物,不如说她更像狄更斯笔下的滑稽角色来得确切。

  她所教的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生产牵涉到人、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这门课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有关生产过程、操作方法、生产能力利用率、作业规划、新工艺采用、质量控制多方面的实例,使我们学会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力、财力、原料、机器,以组织日常生产活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投资收益率,并学会制订远期生产战略和技术开发战略。

  美国的企业近十几年来,不断受到国外竞争者特别是日本和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国家的挑战。美国的企业往往把外国企业的成功归因于其特有的文化、传统、习惯和风俗,因此自己可以开脱一部分责任。但是我们在生产管理课上读到的一篇日本三洋电气公司的实例,说明这种观点并不能站得住脚。日本的经济不一定受国界限制。三洋公司的成功不仅在其本国,而且也在美国,在三洋公司阿肯色州弗雷斯特市的工厂里。

  三洋的美国分公司原来是一家名叫澳维克的美国电气公司,成立于一九六四年。这家公司所属的弗雷斯特市电视机厂与美国最大的零售百货商西尔斯公司组成合营。当初的如意算盘是你产我销,各得其便。电视机厂不必为推销产品费神,零售商也不必为采购电视机操心。六十年代,弗雷斯特电视机厂产量激增,职工超过二千五百人。可是到了七十年代,他们发现无论在价格上,还是在技术和质量上,都遇到了强大的竞争,而且越来越敌不过别的厂家。西尔斯公司尽管是台营伙伴,却转向日本电视机厂定货。

  仅一九七五年一月,该厂卖给西尔斯公司的电视机销售额,就从一亿六千万美元一下子跌到七千一百万美元,造成亏损九百万美元。与此同时,西① 顾炎武(1613—1683),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又称亭林先生。曾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博通典章制度、天文仪象以及河漕、兵农的实务。又精研考证,笃志六经,注重“经世致用”的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尔斯公司的国外订货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弗雷斯特电视机厂的经理认为,销售下跌主要是国外制造厂家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量下降这两重原因造成的。由于资金匮乏,工厂无法添置新机器设备,质量问题严重,按期交货越来越困难。到一九七六年,澳维克公司被迫停止生产彩色电视机,关掉了四条生产线。到一九七七年,日本三洋电气公司接管时,只剩下五百名职工了。

  这家工厂的电视机质量问题,起因于六年前所作的一系列设计改变。六十年代早期澳维克公司比同行旱十四个月开始生产电视机,颇为沾沾自喜。

  到了六十年代末,大多数别的制造商采用晶体管的新设计,走到了澳维克公司的前面。澳维克公司急起直追,突击设计出一种晶体管和电子管组成的杂交电视。但结果并不妙,差点造不出东西来。

  一位经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杂交电视机的‘婴儿死亡率’高得惊人。一架电视机装配完毕能开亮就是胜利了。可是电视机送到了西尔斯公司的产品陈列室,或者更糟的是到了顾客的家里就成了一块废物。西尔斯公司差不多气疯了。每当问题一发生,澳维克公司总是急匆匆派人到西尔斯公司解释一番,保证改进质量。但是根子是在设计上有毛病。杂交电视机在实验室里造上个把也许能行,可是大批量生产就行不通。”

  澳维克公司一旦意识到问题出于设计上之后,便立即开始了新的突击性设计。这一次他们用了三年时间设计出一种全晶体管的电视机,质量大有改进,而且便于大批量组装。可是已经迟了,西尔斯公司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认定弗雷斯特电视机厂已不可能作为其主要供应商了。西尔斯公司建议三洋公司接管该厂。

  三洋公司起先有顾虑。后来考虑到各种因素,终于接受了西尔斯公司的建议,工厂改名为三洋制造公司。三洋的总裁中井一说,三洋既名三个海洋,就要向世界各地发展。三洋决定来美,是因为面临美国限制彩色电视机进口的威胁。另一用意是希望和西尔斯公司拉上关系,同时以相当便宜的价格买到一整套电视机生产设备和雇到一批熟练工人。这将给三洋熟悉美国环境,打进美国市场提供新的机会。三洋公司创立于一九四七年。如今它在国外有三十家工厂,其中十二家生产电视机。一九七六年三洋的世界总销售额达二十亿美元。三洋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靠其竞争力。一九七四年三洋的对手松下电气公司买下了美国摩托罗拉电视机厂。三洋公司的效法只是时间问题。

  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