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同。我们大多数老师是在孩子成绩下降时会有这样的表现,而孩子这些细节性的情况老师却无心去注意,更不会这样兴师动众。从这件事情里我们看到两国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后来听说这个孩子偶尔在课堂上憋不住放了几次屁,老师马上跟家长又联系一次,竟然组织了医生包括心理医生等各方面的人一起到孩子家里去,对孩子好一顿安慰。他们背着孩子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这样在公众场合放屁会造成自卑感,一定要找到原因帮孩子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过了不久,孩子的爷爷奶奶在电脑前的可视镜头上,看到男孩子带着灿烂的笑容将两只美丽的手掌伸给爷爷奶奶看。爷爷奶奶长嘘了一口气,他们的孩子回到国内可能考试再也赶不上同龄的伙伴,但是他再也不啃手指头,再也不随便放屁了。这说明他身心健康,这让老人非常欣慰。
▲虹▲桥▲书▲吧▲。
第45节:二、要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的模样(2)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首先应该给我们孩子的是什么?我们孩子将要成长为什么样子?他们成为什么样子是不是我们能够把握得了的?
不要让你的目光成为镰刀
有一次,放学的时候,有位满脸怒容的妈妈拉着孩子从我的面前经过,我看见孩子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就叫住母子俩,问出了什么事。妈妈说:太不争气了,画的什么东西嘛!我接过那幅画在挂盘上面的画,不觉倒吸一口凉气:天啊,这幅画,称之为杰作也不过分,就像是出自大师马蒂斯之手。我问孩子:给老师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孩子哭着说:大怪鱼。
我问那位妈妈:你认为哪儿不好?她说:还哪儿不好!哪儿都不好!他说画的是鱼,他要不说谁能认出是鱼呢?
我说你受没受过绘画方面的培养?她摇摇头。我说研究没研究过教育?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创造能力,以及什么才是创造能力?她说没有。我笑了。我说既然对这些方面都一无所知,你怎么能这样肯定地说〃这是好的〃、〃那不是好的〃呢?你孩子这幅画,他的本意是要创造出一条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谁也没有见过的大怪鱼,现在他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你却因为不认识反而指责他。我们说这张画画得成功,不就是因为这条鱼让我们所有的人都认不出来是不是?可这却成了你说它不好的理由。再说,即便孩子画的什么也不是,仅靠色彩方面的卓越表现,也能算很好的绘画。
我说: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但是因为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所以,当创造能力来临时,往往会不认识。在这种事上你要当心,不要说指责了,就是一个不当的眼神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要让你的目光成为镰刀,否则,会把你孩子优秀品质的小苗全部斩杀殆尽的。
那对母子走了之后我坐在那里很伤心,这种事情差不多天天都会发生,老家长说通了,新家长又冒出来了,经常重复同样的事,解决同样的问题。
我想,父母之所以这样,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父母要把孩子塑造成他们的模样。
作为父母,当他们决定要孩子时,是否明确地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是否做好了全身心投入的准备?是否准备好了足够的耐心与爱?是否知道这〃足够〃二字的含义?它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常常听到一位母亲或者父亲说:〃我想我已有足够的耐心。〃听了这句话,你是否觉得这位家长说出了真实情况?
让孩子正常成长为什么需要付出如此之多的耐心与爱?那是因为人类是高智慧的生命,他的成长要比其他动物来得缓慢,而心智与身体的成长又是同步进行的。他还有一个与父母及其任何同类都不一样的灵魂。遗传不能使他们完全相像,成长不能表现出父母事先想的那种样子。如果父母不想象就会完全满意孩子在每一阶段的样子;如果想象,父母就会因为孩子与自己的想象有误差或差得太远,有时甚至是相反而失去心理平衡,耐心就会很快用尽,剩下的只能是唉声叹气甚至暴跳如雷。尽管失去耐心的家长在表现形式上千差万别,但结果只有一个: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我们说为人父母苦,苦在哪里?并不只在于为他们谋取衣食住行时所要付出的大量劳动,更在于孩子不尽如人意时所要付出的超常的耐心。身为父母能不能付出这样的耐心,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对孩子的无边的爱。
孩子为什么会不尽如人意?作为家长,他们想没想过这〃尽人意〃的〃意〃是他们自己误解了的〃意〃,还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意〃?当他们怨天尤人时,他们是否想过实际的情形正好相反……孩子是对的,而他们是错的?
他们想没想过自己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所处的时代全然不同?孩子将来所要面对的时代他们清楚吗?孩子需要的生存手段他们清楚吗?如果不清楚,他们就无权说出〃我认为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否则,他们只会将孩子塑造成他们的模样,让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而且,因为孩子现在的时代在竞争方面肯定要比父母的时代更激烈更严酷,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与代价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要是孩子不幸被塑造成了父母的模样的话,那可真成了一场家庭悲剧。
▲BOOK。▲虹桥▲书吧▲
第46节:二、要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的模样(3)
2?帮助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没有必要的启蒙,就是好的教育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认识,反而将不好的教育认成好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育家长上面,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的改变得有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在理解、掌握好的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空白,甚至背道而驰。只有这样,才能放下架子,将心抽空,然后才能从零起步,重新学习,才能听得进好的意见和建议。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但怎样帮助呢?这就像有位教育专家所说的,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
孩子像一棵幼苗,很无助,要是成人再给他脸色,给他打骂,就会加倍无助。所以,我们家长要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希望,要成为一把火炬,在孩子心中燃起希望。
怎样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家长就是这个力量的源泉!怎样成为源泉呢?比如农民,如果一点也不了解庄稼的特性,本来二月份下种,三月下了;本来出苗之后三十天锄草,第二天就锄了……你下了最大的功夫,给它施肥,给它呵护,它还是长不好,甚至死了。你气得破口大骂:怎么搞的?我对你这样好,为什么不好好长啊!这个农民是不是力量的源泉呢?不是,他是破坏的源泉!对人的教育,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像农民清楚庄稼一样清楚人的特性,清楚他的精神世界,不然,你怎能成为力量的源泉,又怎能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呢?
怎样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孩子的心理世界与成长机制之上的。每个时期,每个环节,你都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并非只把你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了就是教育,并非只会说〃孩子,走路要慢一点,坑坑洼洼会把你绊倒〃〃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小路上有坏人〃〃喝水要喝开水,别喝生水,喝了生水会拉肚子……〃就行了。要是人的一生中一次生水不让他喝,他从来不知道喝了生水会有什么反应……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这样对待,从没有实体化的过程,你说他的眼睛能不迷茫?他那双迷茫的眼睛里又怎能现出光明呢?
我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有着整体的计划,对家长也是这样,是与孩子的培养同步进行的,也有整体的计划。
家长沙龙一般是一月一次。刚开始时,主要是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孩子,明白孩子心灵与身体一样,都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这个法则不受成人左右,不要以为你想让孩子怎样孩子就能怎样。后来就讲教育学,再后来,进行艺术欣赏。
无法遏止的动力
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都是由内在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他们是怎样让自己发展起来的呢?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就是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逝。这个时期就叫敏感期,它被一些教育家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的生命助力,它有许多个阶段,比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这只是大的分法,每个敏感期里又可以分出许多阶段,比如感官敏感期里还有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等,文化敏感期里有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认字敏感期等。
BOOK。←虹←桥书←吧←
第47节:二、要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的模样(4)
孩子进入敏感期,吸收遇到的所有事物,并使之成为人格的一个部分。比如孩子处在〃对细小事物敏感期〃时,如果父母不给他提供这方面的帮助甚至认为无用而强行打断,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心粗如筛,成为〃马大哈〃;进入〃对大事物的敏感期〃时,如果采用上述方式,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眼光狭窄,成为〃小气鬼〃;五六岁的孩子处在〃婚姻敏感期〃,如果遭到了破坏,长大之后就不会做男人或女人,组织不起幸福的家庭。
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眼下许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大学生大多不能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被不正确的教育破坏了。
而大多数教育者(尤其是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是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遵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皮亚杰也把孩子的精神成长划分为许许多多的阶段,处在某一阶段孩子表现出这个阶段特有的认知状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机制〃给出严格的限定,教育者必须清楚这一点而因〃时〃施教。他指出:任何试图跨越某一阶段提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努力只会导致孩子潜能的严重破坏,用这种方式教育出的孩子只能暂时优秀,一旦遇到挑战性问题便会自行崩溃。过分强调阅读和书写以及言语应答只会用虚假的理解来掩盖根本的困惑。
孩子刚出生时,第一个敏感期就是嘴,嘴的吮吸。他不清楚自己还有别的,只知道有一张嘴。碰到乳投,就开始吮吸,这是天生的反射,由这个反射孩子开始了用他的感觉器官认识周围的世界。因为在这个时期,他的大脑里还没有储存下作为一个人的经验和关于事物的信息。所以大自然安排人类从一出生起就先用他们生命中最需要的器官……嘴巴来进行工作:从一出生,人的嘴没有经过学习就会吸吮;紧接着由于嘴的敏感需求,儿童开始用他们的嘴巴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由于手拿到东西送给嘴巴去啃,儿童逐渐习得了使用自己手的模式。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嘴的工作之后,嘴唇不再变得那么敏感,儿童的注意力转向了手,于是手变得敏感起来……接着敏感的是腿。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口、手、腿的敏感期。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光习得使用自己肢体的能力,还为大脑收集了事物的信息,同时使自己的大脑工作形成了模式,使心理走向成熟。人类的发展无论高低都不外乎延续着这一模式。了解并认同这一模式,我们就会了解并信任儿童,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定是人类发展所设定的模式,这就叫信任儿童。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使用的模式是否与我们的童年相似,但这都不太重要。只要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按照人的机制在发展着,我们就敢于给我们孩子发展的自由,敢于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样子。
学会倾听
这样看来,孩子似乎跟我们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我们的行为是在使用能力,而儿童的行为是发展和创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人必须像崇敬大自然那样崇敬儿童,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要把儿童作为上帝那样去敬仰,而是要像科学家对待他们的研究对象那样给予尊重和观察了解。儿童是一个有思想有感受并且需要表达自己的动物,需要我们成人无私地关怀他们,并帮助他们成长。这个关怀的一部分就是要学会倾听儿童。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的诉说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