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死的概念还没搞清,又冒出个〃更死〃。我说作为生命,能不能死两次?他们说不能。我说对,生命只能死一次,所以没有〃更死〃。   

  我说这只小鸟的确死了。死就是不能再吃东西,嗓子不会咽,胃也不消化,肠子不会吸收营养,没有意识,什么都不知道了,喂它巧克力也救不活了……   

  那天参观鸟市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一样了。他们围住那些鸟儿,你好你好地问候,不像以前用手捅它。   

  到了下次课上,有个孩子带来只鸽子,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想抚摸,你摸一下他摸一下,反而使鸽子受到了折磨。那个带鸽子的孩子眼泪汪汪地找我告状。         

虹←桥←书←吧←BOOK。←  

第51节:一、孩子才是你的教案(4)         

  教机的利用有三点,第一是寻找或者制造教机,第二是把握教机,第三是深化教机。把握是中心环节,用在教机出现或者深化的时刻。现在孩子前来告状,因为他的鸽子受折磨了,尽管不是故意的,由于爱之太切造成的,但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机,我要把握住它。我把全班集合起来,讨论上次那只鸟我们大家都抚摸了它,是爱的表示,今天这只鸟,为什么同样的作法为反而会使它感到痛苦呢?   

  孩子说因为那只鸟是死的,这只鸟是活的,活的鸟害怕人,所以我们摸它就会痛苦。我说既然这只鸟不能理解我们对它的爱,那是不是非得用人的方式向它表示爱呢?孩子说不是。我说为什么,他们说要用鸟的方式对待它。我说那是什么样的方式,他们答不上。我说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但要尊重人,也要尊重所有的生命。   

  但是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含义,我只好给他们讲了个故事……   

  2?怎样输入道德价值观   

  在世界上有许多专家致力于研究人的道德推理和道德形成的过程,他们发现,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进行专门的生活中道德冲突的训练,结果令人鼓舞。对于人来说,道德从表面上看去是利他的,实际却是利己的。因为任何一个个体都需要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生存机会。如果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成人能够敏感地抓住机会,为孩子输入道德的价值观,并为孩子展示亲社会性行为,那么孩子在道德发展上的成果就会非常显著。专家通过对几组孩子观察和测定发现,说教、打骂和惩罚的效果是相反的。在这里我们展示一节道德价值观的输入课,这节课有别于灌输,在课堂上孩子获得了愉悦,并获得了成长。   

  视死如归   

  我说,从前啊,有个国家,它的国王特别喜欢打猎,又爱吃鹿肉,他跟卫队每天都去打鹿,打的时候不管能不能吃完,都要打死好多,却只拖走一头。这样,许多小鹿失去了妈妈,大鹿呢,不是失去了孩子就失去了伴侣。整个鹿群长年被这种恐惧、伤心的情绪折磨,觉得生不如死。   

  最悲伤的还是那头鹿王,它觉得自己身为鹿王却不能保证鹿群的安全,所以很痛苦。最后它决定,就是冒着被杀的危险也要去见国王。在它出发的时候,整个鹿群都为它担心,都来送它,送了很远的路程,直到看不见时才离去。鹿们离去了,仍在哭泣,它们的哭声震天撼地。   

  鹿王抱着必死的决心,视死如归,向王城走去。它昂首挺胸地走进城门、穿过街道,人们吃惊极了,说呀,这头鹿真是不想活了,它怎么敢在住人的街上走呢?我们国王最爱吃的就是鹿肉,难道它不怕国王吃它吗?于是纷纷围过来看,跟着鹿王一起走。鹿王在众人的簇拥之下一直走到王宫前面,啪地跪倒在地上。大臣赶忙将此事报告,国王也很吃惊,就让鹿王进来。   

  国王问:你来见我,有什么事?鹿王说:大王您每天只吃一头鹿,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呢?您也是有臣民、有父母、有孩子的人呀,您知不知道一个鹿王失去了臣民会是怎样一种心情?想没想过失去父母、孩子有多么伤心?我听说你们人类最有情感了,您就不能用你们的情感设身处地地想想我们鹿的心情,考虑一下我们的处境?   

  契约   

  国王一听,愣在那儿了,半晌说不出话来。鹿王说:我来见大王您并不是不让您吃鹿肉,而是恳求您不要再滥杀了。我要与您达成一项契约。我请您考虑一下我的建议……以后不要再带卫队打鹿,我保证每天派一头鹿到您这里来。国王思考了一下,同意了鹿王的建议。   

  从此以后,国王不再猎鹿,鹿王也信守诺言,每天派一头鹿去国王那里供他食用。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次,发生了新的情况。   

  那次派去的是一头母鹿,在她被杀的时候突然痛哭起来。国王问她怎么回事?母鹿说:大王您不知道,再有两天我就要生小鹿了,我怀胎这么长时间,今天就要死了。我要是死了孩子怎么办啊?它眼看就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了,难道它连看一眼这个世界机会都没有了吗?         

→虹→桥→书→吧→BOOK。  

第52节:一、孩子才是你的教案(5)         

  国王很同情这头母鹿,就让她回去,让排在后面那头鹿来。排在后面的是头公鹿,听说这个安排也痛哭起来。它边哭边说:我本来可以多活一天,为了这一天,我已经计划好了,要去森林里散步,要在草原上奔跑,我要享受阳光,要跟我的爸爸妈妈待在一起,我要让最后这一天过得十分美好,没想到今天就让我死,这太难接受了……   

  听到这里,所有的孩子受到强烈的感染,全都沉浸在巨大的忧伤之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作为老师,你不能只给孩子讲故事。如果仅仅停留在讲故事、感动这样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你得提升他们,得给予他们另外的东西。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只让他们在听,而要参与到故事之中,要让他们的心灵、智慧成为故事的一个部分。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寻找恰当的机会,也就是〃教机〃。我觉得,这个机会出现了,我得抓住它。   

  我问孩子:这头公鹿可不可怜?应不应同情?孩子们说应该同情。我问:怎么同情?大家能不能帮助它想想办法?有的说:老师,让国王吃牛肉,不要吃鹿肉。我说这个国王天生爱吃鹿肉,牛肉他不愿吃。孩子又说:那就让国王吃菜吧。我说国王牛肉都不愿吃,怎么会吃菜呢?那……那就让鹿逃跑吧。我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逃到哪儿都会受到国王追捕。他们又说挖一个洞钻进去。我说就算这样的办法行得通,它们在洞里能呆多长时间呢?它们不能永远不露面是不是?这个时候,有个孩子站起来,说:那就造只船,逃到国外去,外国人都爱护动物,逃到那儿就安全了。   

  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鹿蹄。我说鹿蹄是这样长的,不像人的手指,这样的东西能不能劳动、能不能造船?孩子们非常着急,他们的同情心全被调动起来了,为解救那头鹿,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是所有的办法都被一一否决。当然,我的否决从来不用〃错了〃这样的词,所以就不会伤害积极性。我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不行。他们没办法了,发愁地喊:老师,你说该怎么办呢?   

  我是鹿王   

  我说:当时鹿王也伤心坏了,它说我是鹿王!在这个时候我应该担当责任!我要再去求见国王!   

  鹿王又一次来到王宫,跪在那儿,大臣又去报告,国王说咦?它怎么又来了?难道它还为这样的安排不满足吗?真是岂有此理!他让大臣叫鹿王进来,他看见鹿王早已泪流满面。他问鹿王:你这次来,又有什么事?鹿王说:大王啊,您让母鹿多活几天为了生下那头小鹿,这件事我很感动,但是,让那头公鹿提前死掉也不公平。我思来想去,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我来了,大王您就把我吃了吧。   

  国王听了鹿王的话,感动得号啕大哭。他想:一头鹿都这样富有爱心,能这样爱它的臣民,我是一个人啊,怎能做出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呢?   

  于是,国王发誓,再也不吃鹿肉了,而且号令全国,任何人都不许杀鹿,同时把鹿当成了国家吉祥的象征。   

  从此以后呢,在那个国家,人和鹿友好相处共同生活,环境越变越美丽,人心越来越高尚,国外的人听说了,纷纷前去投奔。   

  这时候,孩子们感动得泪流满面,情感世界得到了最大的升华。放学的时候,他们都是蹦蹦跳跳地回家的,回到家中,又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我想,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是什么都可以忘记,但是《鹿王的故事》是不会忘的,就是到了成年,甚至到了老年,也会清清楚楚记着这个故事的。这节课给他们的印象终生都不会磨灭。         

§虹§桥§书§吧§。  

第53节: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1)         

  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   

  1?捕捉提升审美力的教机   

  感受力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生存条件都需要我们有良好的感受力去感受。良好的感受力使得人意识到自己还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作机器或学习机器。但是有了感受力,就得关注这个感受力的品位是高还是低。这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人,将他的家布置成什么样,是将美好带给这个世界还是将丑陋带给这个世界。如果一个孩子有良好的审美,他就会按照良好的审美观去建构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会发现生活中那些不美的因素,去改变它或者避开它;如果他的生活不符合他的审美,他就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去创造理想的生活。在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有很多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审美能力的机会。下面我们展示一节有关审美的课程。   

  与大师约会去   

  审美要从欣赏开始。对于小孩子,欣赏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从故事进入,因为孩子最爱听故事了,你要多讲大师的故事。大师一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经历和人格的魅力,很能感染人、打动人。孩子一旦被感染、被打动,就会对这位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想与他亲近,说起他就像说起自己的朋友一样。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旦崇敬某个大师,就会处处留心他的踪迹,就会产生强烈的与大师〃约会〃的愿望。   

  于是,我们就给孩子展示这位画家的画。他们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从听有趣的故事开始,再进入画,进入欣赏。尽管他们还不知道有〃欣赏〃这个词,但他们确实已经在欣赏了。   

  比如凡·高,这个人最有意思,他的故事也最感人。我给孩子讲,凡·高这个人,以前不是画画的,是当牧师的。他觉得应该救穷人,就忍饥挨饿,到许许多多穷人家里去布道。这样过了好长时间,他发现,用这样的方式根本不能将那些人从苦难当中解救出来。他想:与其说这样的废话,还不如把自己的食物呀衣服呀送给他们,他就真的把这些东西送给人家了。   

  没有了食物和衣服,他又饿又冷,冻得裹了块床单,睡在一个草堆上面。再后来,他觉得光送东西还不行,要拿出行动,去帮穷人干活。于是有一天,他披着那条破床单,哆哆嗦嗦地敲开了一个老太太家的门。站在门口说:我……帮……你……洗……衣……服……吧……老太太以为他有神经病,瞪了他一眼,突然一声大吼:滚出去!   

  凡·高特别伤心,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他想:我放弃了布道,送他们东西,后来又帮他们干活,但是帮助别人人家让他滚出去,把衣服送给别人只能解救几个人;当他对着刚从矿井里爬出来的、满脸黑灰、只有眼睛忽闪乱转的煤矿工人布道的时候,人家累得听都不要听。这些人依然还是那样贫穷那样苦难,我的作用在哪里呢?   

  凡·高痛苦万分。本来,他是到这里解救别人的,但是现在他自己的痛苦也没有办法解脱了。为了减轻他心中的痛苦,他拿起笔和纸,开始画那些累弯了腰的矿工。画着画着,他就对画画上瘾了,见什么画什么。   

  凡·高的大皮鞋、房间和大树   

  有一天,凡·高发现在自己床底下还有一双又破又旧、变了形的大皮鞋,那是因为太破没有送出去的唯一的财产。这双鞋子上面带有明显的凡·高的气息……受苦受难,不能解决问题。他像是从这双皮鞋上面看见了自己,禁不住感慨万千。他被这双大皮鞋迷住了,使出全身的劲儿画了起来,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我拿出凡·高的画,说: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凡·高的大皮鞋!   

  当我把画展示给孩子们看的时候,他们激动得不得了:噢……,老师,这样破的皮鞋他还穿不穿呀?我说他画完之后可能还要穿的,因为凡高太贫穷了。   

  后来,我又拿起一幅画:你们看,这就是凡·高住的房子!   

  他们说:噢……,老师,这房子也太破了,椅子都歪歪扭扭的。老师,凡·高怎么住的是我们幼儿园的小床呀?   

  我说:你们不要只看他的房子有多么破,你们要从他的画里面体会出另外一种东西。孩子问:什么东西呀老师?我说你们不要说话,慢慢看,细细体会,这幅画上面有没有一种安静美好的感觉呀?沉默了一会儿,孩子们说,他们已经从这幅画上找到了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年龄的孩子,只能提升到这样的层次,不能讲得太多。而且,对于那些画家的生平故事,老师在充分把握〃有趣〃、〃大事不变〃这两个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孩子年龄的不同讲述有所不同,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编。这样,通过长久地、日积月累地熏染,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现他们的欣赏能力有了本质的提高。   

  再后来,欣赏到凡·高的树、风景,还有他的向日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