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后来,欣赏到凡·高的树、风景,还有他的向日葵。   

  我问孩子:大家天天都能看见树,那些树也在扭动,但是有没有像凡·高的树扭动的这样厉害?他们说没有这样厉害。我又问:为什么他画的树要这样扭动呢?他们说不知道。我说:那是因为凡·高在看这些树的时候,他的情感被激荡起来了。因为被激荡起来了,他心里也就有了弯弯扭扭的感觉。于是,他把树也画成了这个样子,像火焰一样。后来呀,另外一个大画家去看凡·高。他说:凡·高,看了你的画,我的肠子都要扭到一起了。孩子们听了哈哈大笑。         

虹桥书吧。  

第54节: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2)         

  我说:今天,我们就按照凡·高画的样子,也来画了一幅大树扭动的风景怎么样?结果,孩子全都把树画得弯弯扭扭的,再也不是简笔画上的蘑菇了。   

  过了一个星期,孩子又来上课,纷纷向我报告:老师,我发现大树真像凡·高画的那样是扭动着的……   

  改造凡·高   

  就这样,孩子们从模仿凡·高慢慢进入改造凡·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鉴赏能力一步步提高,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便被充分地肉体化了。可以说,凡·高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血液里面去了。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一个大师一个大师欣赏,那些大师也走进了他们心灵。   

  凡·高有一幅画,名叫〃走进阿尔的村夫〃,我们要求孩子将画上的那个人替换掉,变成自己或者妈妈。在这样的替换的过程中,他就会用心去感受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悠闲自在的美好的感觉,同时也学到了技术。画的远处,有一座被画得歪歪扭扭的教堂,给人的感觉非常奇特。在他把画中人换成他自己或者他妈妈的时候,必须把这幅画画出来,在画出来的过程中,他就会细心地感知,通过这样的感知,就会认识到它的美。   

  如果不是画,只用眼睛看,很难看出凡·高画中的美来。你费了好长的时间,孩子们还会停留在表象上面,无法用艺术的眼光审视那些画。不管你怎样使劲,他们仍然认为安格尔的〃贵夫人〃就是比凡·高的脸上疙疙瘩瘩的〃少女像〃画得要好。   

  这样,孩子就进入了。一旦进入了,就得利用比较的方式使他们认知画家与画家之间不同的风格,以及这种风格与他们心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比方从凡·高进入,认识了凡·高,通过比较,也就能认识其他的画家。   

  2?从一幅画,进入一道风景   

  这就是从点到面的方法,让孩子进入任何一幅画的课程内容时,这个内容都可以像大树一样去生成,由一个画家进入,延伸到这个画家的同类,再延伸到同类的朋友……这样,在孩子的心中,不同的审美风格就像散落在各处的〃珍珠〃。我们在给孩子欣赏这些珍珠时,按照项链的形状欣赏一粒珍珠就串上一粒,欣赏完了项链也串成了。所谓的项链,在审美中就像一个系统一样。   

  比方我们给孩子欣赏的是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再由凡·高引申到他的朋友高更,由高更再引申到塞尚。当把后印象派的几个画家都过了一遍后,在孩子们的心中后印象派的画已经成为一道风景了。   

  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对审美的刻板印象,我们会再去找与这个流派在风格上有显著对比的流派,去进行欣赏。到孩子十几岁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流派按照美术史的线路将他们串在一起。这样,孩子们就能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人类审美的发展和变化。在人格中形成真正的文化底蕴。   

  阿尔的太阳   

  后来,有一天,凡·高来到那个名叫阿尔的地方,发现那里的太阳特别的毒、特别的漂亮灿烂。凡·高故意不戴帽子,就让太阳晒,晒得他眼花缭乱。他看见树干是蓝色的,看见树叶是红色的。他想画人,但是没有钱,雇不起模特,只好对着镜子画他自己。他看着镜子里的他的脸色是红色的,就照着看见的样子画了下来,结果被别人叫做〃红狗〃。   

  现在,你们能明白凡·高为什么要把风景画成这种样子了吧?   

  孩子说:老师,我们明白了!   

  凡·高完全被阿尔的风光迷住了。凡·高是一个很善良、很乐意帮助人的人。他没有钱与朋友们分享,但他拥有这样一大片美丽的风景。他不愿一个人独享这片风景,就写了许多封信,邀请朋友们来这里画画,要他们都来参加这个风景的欢宴。   

  我让孩子们猜猜来了哪位画家,他们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来。我说:来的画家名字里面也有〃高〃,叫高更。孩子们又哈哈大笑起来。   

  凡·高听说高更要来,高兴坏了。因为在所有的画家里面,凡·高最佩服的就是高更了。为了欢迎高更的到来,凡·高想把自己的破屋收拾一新。我问孩子:假如你是凡·高,又没有钱,你用什么样的办法将屋子收拾一新呢?他们说挂上满屋子画。我说没错,凡·高就是这样想的。于是,他就没日没夜地画画,因为他对自己以前的那些画不满意,他要画出让高更大吃一惊的画来。画的什么?向日葵!凡·高最喜欢向日葵了,他想着高更也会喜欢向日葵的。为了这次风景的欢宴,凡·高画了整整10幅向日葵。孩子们一听:哇……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55节: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3)         

  高更,你在撒谎   

  高更来了。他神气活现,像个国王似的走进凡·高的小屋。他的眼睛朝凡·高的小屋里扫了扫,马上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他举起手,伸出食指,指着一幅向日葵说:你,这里,颜色没有画对!这里,应该是冷色,那里,应该是暖色……   

  凡·高愣在那儿了。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他没日没夜地画画,画那些向日葵。他画向日葵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高更高兴。可是高更好像并不高兴。他的眼里似乎没有向日葵,只有向日葵的颜色。   

  我问孩子:要是你们遇上这样的事,怎么办?孩子们说:我们会很生气。我问你们生气以后会怎么办?他们说会把高更赶走。   

  我说凡·高也是这样的!凡·高〃嗷〃地喊了一声,然后指着高更的鼻子大吵,吵成了一团。然后一个揪着另一个的衣服领子差点打了起来。然后凡·高想到,是自己把高更请来的,他是我的客人,算了算了,不打了不打了。   

  然后,有一天,他俩一起对着风景画画。一片美丽的草地,非常幽静,远处还有一片小树林。他俩完全被这样的景色迷住了,埋下头,拼命地画画。画着画着,凡·高突然想起要看看高更是怎么画画的,因为他最佩服高更了。   

  凡·高回头一看,又〃嗷〃的一声大喊。孩子们脸色都变了,问:凡·高怎么了呀老师?   

  凡·高发现,高更在撒谎!   

  孩子吃惊地瞪大眼睛,高更不是在画画嘛,怎么又撒起谎了呢?   

  我说:不是用嘴撒谎,是用画笔撒谎。   

  孩子们说:老师,画笔怎么能撒谎呢?   

  凡·高说:噢,高更,你在撒谎!草地上哪有女人?   

  草地上真的没有女人,但是,高更在他的画上想象了一个女人,而且特漂亮。那个女人是个小姐,穿着白色连衣裙,打着一把小阳伞,非常美。   

  高更说:凡·高,草地上是没有女人,但是我可以创造一个女人出来!凡·高说:你没有这个权利!高更说我有!凡·高说你没有!你一句我一句,又吵成一团。吵得实在画不下去了,只好扛上画架回家。回到家里还是气不过,一个把另一个按在地上捶了一顿……   

  孩子问:老师,谁捶谁呀?   

  我说:凡·高,捶了高更……   

  凡·高,你也撒谎   

  我问孩子:高更是在撒谎吗?   

  孩子说是。   

  我又问:在绘画中,可不可以撒这样的谎呢?   

  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我让说不可以的孩子陈述为什么不可以。他们说:画画就是要画自己看见的东西,不能凭空编造。   

  我让说可以的孩子陈述为什么可以。他们说,画画应该随心所欲,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我问:艺术是什么?是不是一种创造呢?   

  他们说是。   

  我说:既然是创造,那你就是上帝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你们,作为艺术的上帝,是不是也应这样去做?   

  那些说不可以的孩子不吭气了。他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继续说:这就是说,高更,他作为艺术的上帝,在他的画面上创造了一个本来没有的女人,一个漂亮的小姐,他有权这样做,他没有错,他可以撒这样的谎是不是?   

  孩子说是。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凡·高的画其实也与实际的不一样,你看他把树画的,他也在创造呢!   

  我高兴坏了……凡·高实际上也在改变自然,他画上的那些树那些草都带有强烈的〃凡·高意味〃,并不是自然中原有的样子。凡·高与高更都没有错,他们不应该吵架。什么是创造的真谛?什么是艺术的真谛?这个认识非常关键。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也就成不了艺术家,成不了创造者。   

  到最后,有个孩子说:老师,其实高更也应这样说:凡·高,你也撒谎!   

  美丽的陷阱   

  这个时候,课堂上出现了奇迹,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能不能让我们看看高更的画?         

虹桥书吧。  

第56节: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4)         

  我知道,讲凡·高,能把孩子带进凡·高的画里,讲高更也会一样。只要高更这个〃人〃打动了孩子,他们就会想到看他的画。   

  我其实设置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而孩子深陷其中又浑然不觉。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画,举起来说:你们看,这就是高更的画!孩子们哇的一声,直勾勾地盯着那幅画,他们的眼睛好像被磁铁吸住了!我知道,他们的灵魂也被吸进画里去了。这就是如饥似渴啊!课上到这个份儿上,就等于将一台马达装进孩子的身体里面,老师不用再费心,因为他们自己开动起来了……   

  3?培养孩子欣赏的兴趣   

  在前一节我们讲了怎样从故事入手把孩子引进审美的殿堂,在审美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价值观、道德、伦理、知识、技能等等,其实这些完全都可以兼顾的。我们给孩子欣赏完现代派,又找出新古典主义的作品来给孩子们欣赏。新古典主义那华丽的写实风格与后现代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强烈地引起了孩子的兴趣,有了兴趣便有了动力。这样,课程就会在孩子积极的接纳之中走下去。   

  新大陆   

  接下来,我就从凡·高与高更扩展开来,给孩子欣赏安格尔。讲述了有关安格尔的故事之后,我拿出《贵妇人》。孩子们一声惊叫:哇,安格尔画得比凡·高好!   

  我知道他们被那些闪光的绸缎、精致的首饰、妇人美丽的脸庞以及华贵的气度震慑住了。就是说,他们完完全全沉迷到了真实的表象之中……   

  我问孩子:你们说,安格尔的画与凡·高的画有哪些不同?他们说:安格尔画人很像人,凡·高画得不像人;安格尔画得很逼真,凡·高画得不逼真;安格尔不但画出了小珠珠,而且把小珠珠上面的光都画出来了,凡·高的画上没有这些……他们说了一堆凡·高的不是,说了一堆安格尔的是。我一直用微笑鼓励他们尽情地述说。说完了,我开始说,我说凡·高与安格尔,他俩的画上哪个感情更强烈?   

  他们好像一下被点醒了……噢!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他们仿佛突然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孩子的胸怀是敞开的。他们就像大海、就像虚空一样,随时准备吸纳成人给予他的一切。   

  你看,孩子们在这个〃陷阱〃中不断地探险、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寻找,直到找到答案为止。   

  绸缎里裹不住艺术   

  欣赏了安格尔的《贵妇人》,我又拿出毕加索的《贵妇人》。那个妇人龇牙咧嘴,用牙咬着一方手绢,流着两行眼泪。眼睛周围就像长了壳的毛栗子一样,有一圈毛毛,中间还画着一个十字。她的痛苦已经变成了恐怖。她的痛苦不需要解释,不需借助〃外表真实〃这样的东西,就像符号一样,赤裸裸地让人能够强烈地感觉得到。   

  孩子说:老师,这个妇人怎么啦?她怎么这个样子呀?   

  我说:这个妇人恋爱了。他在跟画家恋爱。后来她又失恋了,所以就用牙撕扯着手绢痛哭。她之所以用牙撕扯手绢,是为了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你们看,她的眼睛里汪满了泪水。她哭得很爽、很舒服、很痛快淋漓。但是有些人的哭是干哭,挤不出眼泪……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他们说有过,很想哭但又哭不出眼泪,这个时候特别难受。   

  我说毕加索用符号直接把妇人的哭泣画了下来,让我们直接看到一个哭泣,而不用借助任何外在的形式。安格尔的妇人就不一样了,她戴的项链很漂亮,她的手脖子上挂着那样多的珍珠,她的缎子衣服很值钱,她手套搭在扶手上面,她的椅子是真皮的……我们只能感觉到这些,在这些背后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感觉不到了。妇人的灵魂、画家的个性、艺术的形式等等,都很难让我们感觉得到。安格尔的贵妇人尽管华美之极,富贵之极,浑身珠光宝气、绫罗绸缎,但那些绸缎里包不住艺术。是艺术不是艺术不在于外表多么华美,不在于画得多么逼真,而在于是不是有着内在的灵魂。你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