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上面是从负面影响说的。下面说的是正面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我认为还应加上一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暴力之中、地狱之中的话,他就会成为魔鬼。   

  所有的家长应该问问自己了:我的孩子到底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心理学家指出:杀人犯大多都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们可以从这样的环境里分离出上万条恶因,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爱的缺失。   

  大卫·梭罗断言: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溺爱与缺爱都将对身心疾病产生重大影响。蒙太古说:把一个杀人犯、一个不可救药的刑事犯、一个行为不良的青少年、一个精神变态者或一个冷血的家伙弄到我这儿来,在几乎每一种情况里,我都能让你看到童年没有得到适当的爱所造成的悲剧。   

  美国监狱提供的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指出:85%的刑事犯,是因其对于爱的基本需要和个人尊严的感情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犯罪的。爱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盲目的;但是,爱的缺失会产生惊人的摧毁力,招来诸多苦恼,甚至引发战争。   

  完全可以说,当通向爱的渠道受到阻隔而处于干涸状态时,反作用力就会像沉睡的火山那样喷发并演变成暴力。暴力,是爱受到挫折的结果。父母若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充分的爱,或迟或早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虹▲QIAO书吧▲  

第11节:二、放下棍棒(5)         

  谁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学家罗伯特·怀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变态者之神》中,对希特勒的性格形成进行了极为深入的分析。希特勒的父亲是个嗜酒如命而又性格暴躁的人,他常常在酗酒之后当着孩子的面痛打自己的妻子,希特勒也常常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童年的希特勒最主要的情感体验是焦虑、紧张与残暴。他似乎生活在永无尽头的噩梦恐惧之中,形成了既不信任、也不同情、直至仇视人类的个性。本来,他对父亲打母亲的行为非常痛恨,可是当他长到15岁时,竟然鬼使神差地对母亲使用暴力。这一点与杨杰有些相似,两人都是在15岁的年龄开始爆发,只不过,杨杰的对象是父亲,希特勒的对象是母亲。   

  再后来,希特勒便在世界范围内大打出手了,他这种不健全的人格使全世界付出了千百万条生命的代价。所以有人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是谁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是说,二战的起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希特勒的内在秉性,而他的秉性又来自于他的父亲的秉性。   

  同样,我们也有理由这样来问:是谁制造了〃4?20〃大案?是那些直接参与的罪犯呢,还是这些罪犯的父母?   

  灵魂的逃亡   

  再比如另一个名叫张文龙的罪犯,他的父亲也像杨杰的父亲一样因为包庇儿子被判入狱,他也认为儿子变成这样没有做父亲的责任,因为他尽过力了。他举了两个例子说明他并不是没有教育儿子。第一个例子是:小时候张文龙有一次夜不归宿,被他提起来摔到墙上摔昏。第二个例子是:儿子大一点时到歌厅唱歌,被他打得半个月不能起床。在他的观念当中,教育就是打就是骂,而不是说服,更不是沟通。   

  结果,他的儿子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逃学,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游荡,与女孩同居,打架,偷盗,差不多偷遍了镇上所有的商店。还抹上口红,戴上耳环、胸罩,以〃小姐〃身份到歌厅坐台。他是这桩大案里年龄最小、心肠最毒的一个,夺枪的主意就是他出的,临刑时还不到20岁。   

  还有那个名叫王丽的女孩,她说:我走到今天这一步与我爸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我知道我爸是为我好,想让我做个好孩子、好学生。可是他的方法让我太难接受了,非打即骂不说,为了监控我是不是在外面干了坏事,常常偷看我的日记。有一次,他发现我在看一本小说,很愤怒,一气之下,不但撕了小说,还撕了作业。   

  她说她好多次都想对父亲大喊,求他把女儿往好里想。她说自己初中之前一直是个好学生,因为父亲的粗暴,干脆破罐子破摔。后来有一次,父亲打她打得太厉害了,妹妹怕她被打死,向〃110〃求助,她便趁机逃出家门。   

  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当家人得知她的消息时,她已进了监狱。王丽说,最让她感到难受的是审判那天她的母亲、妹妹拍打囚车车窗又哭又喊的样子,她说她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情景。   

  还有陆文林,有一次被父亲吊在房梁上几乎打死。   

  这里面,只有郭永涛的父亲在儿子尸体运回去之后总算有所省悟,他说:我儿子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全都怨我,怨我这个当父亲的没有好脾气,光知道打,打得孩子事事躲我,不跟我说心里话。   

  有一年春节郭永涛回家,他的父亲劝他到煤矿上班,郭永涛不同意,他操起一根棍子狠狠打了儿子一顿,这一打郭永涛再也没回来。   

  这简直是在逃亡,是不是?灵魂的逃亡!棍棒之下,这些孩子除了逃亡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   

  所以,杨杰临刑前,看守所的工作人员要他跟父亲见最后一面,他坚决不见,他说这辈子最恨的就是父亲,已经好多年不跟他说话了。   

  难道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他是太想让儿子成才了,但做法错误,才把儿子逼成了这样。当他看清大儿子杨杰不再回头时,绝望之下,又把心思全部用在二儿子杨军身上。那时候杨军还很优秀,勤快,节俭,体贴家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儿子他也没能保住。   

  有一次,买厕所阀门,他叫杨军买一种四川出的某牌子的,杨军听卖货人说这种牌子不如另外一种牌子好,就买了那种。父亲不干了,他认为儿子没有听他的话,就开始大声辱骂。杨军一气之下,搬到厂里去住。   

  之后,他又把希望寄托到最后一个儿子,小儿子杨辉身上,那时杨辉正上中学,他发誓要把这个儿子培养成大学生。每天天不亮起床,给杨辉做早饭,每顿都有荷包蛋。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了好几年。作为一个父亲,这样做算是很了不起了,但是,他那种望子成龙的眼神压得杨辉喘不过气来,结果学习越来越糟,成绩一直排在后面。         

。▲虹▲QIAO书吧▲  

第12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         

  第二部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   

  1?先〃人〃后〃才〃才是人才   

  在正常的生活中,价值观的问题好像不被人们注意,除了买卖时人们对物品的价格注意外,在生活和生存面临选择时,人们并不太注意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实际上价值观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决定人的一生关键期的选择和自己一生生活的质量。对于做父母的来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价值观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每一个事件、每一次冲突、每一次机会的选择都决定了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这个人的一生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对人类和社会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在这一章里,我们就来讨论关于价值观的问题。   

  本·拉登是人才吗   

  人是必须受教育的动物,教育的目的是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易于生存的人。只要人是易于生存的就必须是利他的,人通过服务于别人而获得生存的机会。一个人是否被别人所需要,决定因素并不在于他有多少的知识,而在于他的人格状态是否能够使他因为生存的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他是否能够被大部分的人所接纳,他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是否对人类和社会是建设性的。由此看来,教育就不只是一件通过灌输来解决问题的事情。   

  现在,有些家长还停留在知识技能大于一切的认识上,有些已经认识到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对于人的生活和生存的重要,也就是人控制情绪的能力、承受力、毅力的重要。美国科学家通过对一些成功人士的调查发现,一个人能否成功,情商的比重占80%,智商仅占20%。我们不禁要问:知识的位置在哪里?如果说知识的掌握,是高智商的产物,那么知识的使用却不能没有情商。而高的情商来自于哪里呢?肯定来自于健康的心理和能够为自己带来自信的人格。所谓出类拔萃的学生一般都是情商和智商兼备的。在今天,单纯高智商已不再被人们认为是出类拔萃的。尽管如此,还有很多家长不敢不逼着孩子拿名次考高分,不敢放弃拔苗助长,内心的焦虑使他们不得不对〃土地资源〃进行提前的过度的掠夺。其实他们知道死记硬背出来的知识不能使孩子得到发展,更不能使孩子滋生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对生存没有安全感,家长们不敢选择那些对孩子发展更有利的教育而只敢随大流,最终只能用〃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的理论来安慰自己。其实大家也清楚中国的国情在飞快地变化着,人要用20年的时间来准备以后四五十年的生活,目前的随大流只能应付一时,难以受惠终生。   

  这只是就智商与情商的对比而言的。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人才,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的素质构成中还有比情商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人的核心部分,那就是感受力,就是爱!   

  如果抽掉爱、良知和情感而判定人才的话,本·拉登、希特勒就是最大的〃人才〃了。他们在创造力、勇敢精神、敬业程度等方面都〃无可挑剔〃,但他们以及与他们相似的人,给人类制造了多大的苦难啊。这就涉及〃人才〃这个概念了。做父母的没有不想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人才的,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才并非十分清楚。   

  人才公式   

  什么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与〃才〃的结合。向善、良知、关爱、宽容、同情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都属〃人〃的部分;〃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两者相加才是〃人才〃。         

◇BOOK。◇欢◇迎访◇问◇  

第13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2)         

  我们还可以简化一下,把〃知识技能〃简化成〃知识〃,把〃聪明才智〃简化成〃能力〃,把〃人文情怀〃简化成〃人格〃。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就〃才〃而言,单独来看,〃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是个〃0〃;〃能力〃呢,是知识前面的数字。能力为〃0〃的话,与知识待在一起还是〃0〃;能力是〃1〃,就变成〃10〃;能力是〃9〃,得数便是〃90〃了。这个公式说明:只有把知识与能力搭在一起,才能形成〃才〃,〃才〃的价值就会以几何级数上升。   

  而如果把〃人〃与〃才〃放在一起相比,那么〃才〃只是处于〃0〃价值的位置。〃才〃的价值只有依靠良好的〃人格〃方能显现,人格的分值越高,人才越有价值。   

  所以,人格就像太阳一样,用它的光来照耀〃才〃;像雨露一样,全方位地滋润〃才〃。知识也好,能力也好,只有通过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才能生长,才能生机勃发,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整个人类有益。可以这样说吧,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即使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非常出类拔萃的人,如果没有〃人格〃的成分的话是很难立足的,谁会希望自己的老板、下属、生意伙伴、朋友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呢?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家公司空缺一个重要的职位,招聘的时候,来了好多硕士博士,本科生只来了一位,还是硬着头皮来的。结果,本科生被聘用了,硕士博士反而落选。为什么呢?所有的〃士〃全都坐在那里指手画脚,而本科生一声不吭,在一旁端茶倒水。   

  如果将人的素质比作一棵树的话,〃人〃是根、是干,〃才〃是枝、是叶。或者说,〃才〃里面的〃能力〃是枝,〃知识〃是叶。可现在,一些父母逼着孩子只在枝与叶上使力,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只能造成根与干的枯萎甚至死亡。   

  人格豆芽菜   

  某北大学生,放弃了已经考上研究生的机会去经商,经商后给赞助自己的恩人打电话说还需要2万块的学费。并不富裕的恩人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寄给他,供他去完成所谓的科研项目。当恩人向他提出质疑并讨要说法时,他竟在媒体上诬蔑攻击恩人的人格。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在他骗取了另外一位先生的钱之后,竟为自己贷款买了房子。当银行和出款人向他索要借款时,他对着镜头说:我没有钱让我拿什么还?问他为什么要骗人家的钱,他说:我运营需要资金,我没有钱怎么办?我们看到这位高学府出来的高材生,在社会性认知方面还停留在学龄前水平。   

  勒死奶奶、砍倒父亲的马晓明从小就是邻里孩子的榜样,但就在学校因他成绩太差而劝其退学时,为了避免家人伤心,竟想出了先杀亲人然后自杀的荒唐主意。而另一个大学生马忠义在学业陷入困境时,先后谋划了自杀、杀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