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农场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岛农场主-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于季节的原因,今年最多也就搞这么两批了。

    半个小时后,快艇抵达金昌俱乐部码头。泊好船。二人一起将各种货物卸下,液化气罐交由码头工作人员代劳更换。

    接着江逸晨到外面租了一辆面包车,将其它货物装上。汽车随之启动,离开了龙湾村。

    司机根据客人的要求。先将他们带到了位于南城边的“福龙”花鸟鱼虫市场。来顺儿提着竹筐在这里下车。

    随后面包车继续向城里驶去。

    因为张凤兰那儿以及鼎香园都找江逸晨有事情。所以他不能在这里耽搁了。蟋蟀的买卖全部交由来顺儿处理。

    来顺儿手攥住绳索,将竹筐往肩上一搭。徒步走进福龙市场。

    向保安打听了一下,根据指示很快找到了蟋蟀贸易区。虽说已经过了今年的高峰期。但目前来看人气还算可以,看货的、试斗的、谈价的,人头攒动,每个店铺门口都不断进出着形形色色的顾客。

    另外,据说现在饲养技术大为提高,使得蟋蟀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整个市场自然也受益匪浅。

    来顺儿先是四处溜达,看货品,听人家侃价,了解了解市场行情。

    大约逛了一个小时左右,他感觉差不多了,于是背着竹筐走近一家名为“德胜阁”的店铺。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是因为这家店铺的规模瞧上去不小,二来是门前还挂着收购蟋蟀字样的牌子。

    “陈先生,请慢走。”一位四十多岁、腆着个大肚子、长了一对儿金鱼眼的中年男子微笑着将两名客人送出门。

    “邢老板,留步。”手中拿着两只蛐蛐罐的客人转头说道,随后离去。

    看样子这位就是店老板了,来顺儿随着他进屋,四处环顾了一番。

    店里的装修古色古香,墙上挂着字画,实木多宝阁、太师椅、陈列架摆放得错落有致,还有一张镶嵌大理石的八仙桌。

    陈列架和柜台上摆着各种小玩意儿,除了各种材质、档次的蛐蛐罐及配套用品,还有玉石、鼻烟壶、小摆件等杂物,看来这家还经营旧货古玩之类。

    “老板,你这儿收购蛐蛐吧。”来顺儿也不耽搁了,直接说明来意。

    “哦,小老弟,你有什么货,拿来瞧瞧。”邢老板回应道。

    同时上下打量了面前的小伙子几眼,面皮较黑,头发有点儿长,衣着朴素,还带着个竹筐,瞧模样应该是从乡下来的。这样的顾客他接待过不少,估计也就是粼江附近一带的村民,不会太远。

    来顺儿答应了一声,然后放下竹筐,从里面取出一只长条小笼子,搁到柜台台面上。

    邢老板不经意地拿过来一瞧,笼子里有五、六只大小色泽不等的蛐蛐,正在慢慢爬来爬去,看品种就是一些普通的金钱黄、茄皮紫、黑麻头之类,至于品相,从他专业的眼光来看,也很是一般。

    “还有吗?”邢老板语气平淡地问。

    “有。”来顺儿答应一声,又拿出两只小竹笼搁在对方面前。

    邢老板用目光一扫,跟刚才那只差不多,没什么很好的品种。从头部、色泽、斗丝、眼、脸、牙几个部分观察,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都是从哪儿拿的啊?”邢老板已经对此做出了评判,一批大路货色。

    “牛甸乡那边。”来顺儿说了个自己知道的地方,那儿有山。

    “牛甸啊,前些日子倒是来过几个。五块一只,全要了。”邢老板听到产地,心中更是确定。随即开出收购价格。

    牛甸乡那地方的村民倒是有每年逮蛐蛐进城卖的传统,可惜从来没出产过什么名品。

    “老板,你识不识货啊?五块一只,拿来喂鸡的还差不多。”来顺儿听了心中暗骂,于是说话也不大客气了。

    正在这时,又有一位干瘦的高个儿中年男子进屋,与邢老板打了个招呼。

    “邢老板,我要的货来了吗?”

    “是武先生啊,早给您备好了。”

    邢老板见了来客,笑容可掬,撇下来顺儿,从货架上取过一只精致的澄浆泥圆罐,递到对方面前。

    “正宗咛阳产铁头青背,瞧这菩提头、银斗丝;还有这眼,黑点如漆,突出额角;墨牙,色如乌金,黑而发亮。这虫儿斗性极烈,难得的上品货色,要是换成别人要,我可舍不得拿出来。”邢老板揭开盖,详细介绍斗蟋的情况,同时面带得色。

    “嗯,不错。”武先生点点头,表示满意。随后将罐盖盖上。

    他又问起价格,邢老板回应就按上回说好的价儿。

    武先生拿过手包,爽快地从里面取出一摞红票子,点出二十张递给对方。

    “我这里还有别的好货,您要不要再瞧瞧。”邢老板见交易达成,心情愉快。又想再挖掘挖掘潜力。

    武先生显露出无可不可的表情,随后邢老板又从货架上拿过几个圆罐,殷勤地介绍别的品种。

    “老板,你再瞧瞧我的虫儿。”来顺儿先前见对方来了大客户,耐着性子等了一阵。此时实在有些不耐烦了。

    “小老弟,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五块一只。你考虑好没有?”邢老板扭头说道,语气中带了一丝不屑。

    “哦,让我瞅瞅。”那位武先生闻言,目光转到柜台上的三只小竹笼子上面。一时好奇,凑过来弯腰端详。

    “哎,就是些牛甸乡的虫子。”邢老板在旁边搭了一句。

    武先生看过之后,摇了摇头。

    “这些虫子也就是拿来做陪练的,五块一只全包还真差不多。”

    对于高级玩家来说,手中拥有再好的名斗蟋,光养不练的话也无法达到巅峰状态。往往还要准备上几只活靶子,以培养主角的斗技和杀气,就像人类拳王的陪练一样。(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一章 状态保持问题、木匠带来的便利
    接下来,来顺儿又取出两只条件几乎一致,都享受了几天特种饮食的蛐蛐进行战斗。

    结果两个小东西斗得势均力敌,双方轮番使出“吹夹”、“喷夹”、“背夹”、“荡夹”等绝技,战况精彩纷呈,令观众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因担心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未等胜负分出,来顺儿就使用引草将两者分开。

    “不错,确实够猛。”江逸晨站起身,给出肯定的评价。

    他琢磨了片刻,接着又问来顺儿,目前来看这些蛐蛐顶多也只能算“窝里斗”而已。要是在外面碰上了名产地的高级品种,情况会如何?

    “没有实地较量过,谁也说不准,再说我也没见过那些名贵品种。不过感觉上应该有的一拼。”来顺儿想了一下,用比较保守的态度说道。

    “嗯,不要好高骛远,能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吧,试试水,至少可以给明年积累经验。”江逸晨点点头说道。

    今年蟋蟀的日子已经所剩不多,又是初次试验,期望值确实不能定得太高。

    另外他又提醒来顺儿,这件事情只是做为一项小副业,不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进去。

    来顺儿和石锁儿将台子上的蛐蛐罐整理一番,然后开始给新住户们喂食喂水。

    江逸晨见状,想起了一个问题。

    最近他在网上浏览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当前的斗蟋蟀市场赌风盛行。无论何种规模形式,哪怕是那几个正规的大型比赛,明的暗地都会有人坐庄,大量的爱好者下注参赌。

    这就是现状,也可以说是人性。否则斗蟋蟀比赛也吸引不了这么多人的参与。

    这种事情并不以他的好恶而有所变化,他最多也就能管住身边的几个人。

    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参与的各路资金量越发加大。利益驱使下,作弊现象也时有出现。据说常用的伎俩有给蟋蟀的牙钳上涂抹辣椒、给蟋蟀喂食兴奋剂等等手段,以使得自己的选手更加勇猛。

    为了避免此类“老千”手段出现,维护公平。比赛组织者现在通用的对策是。参赛前五天,玩家们的蟋蟀要送到“公养棚”,必须先用萝卜熬的水洗澡,由赛场的工作人员统一喂食、统一上水。养户不得动手操作。而且公养棚要上好几道锁。多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门。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

    岛上的这批蟋蟀之所以如此勇猛,显然是因为食用特种蔬菜和营养水产生的效果,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蟋蟀们是天然野生的。享用特殊饮食也是短期之内的事情,对于其根本体质的改善恐怕很有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那些搞兴奋剂的也有一定相似之处。

    如果从小进行人工喂养那就是另外的情况了。

    既如此,将这批蟋蟀卖出去,再到比赛现场的这段时间内,由于无法接触特种饮食,它们的状态很可能就会逐渐衰减。至于衰减程度则不好说,因素太多,但如果因此影响比赛成绩,那么反过来就会影响己方的信誉和出售价格。

    当然,现在已经接近深秋,留给蟋蟀打斗的时间所剩不多,能扛过这段儿就成。

    为了延长这些斗虫的状态,恐怕还得加料了。根据以往的经验,空间冰水原液的能量与稀释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想到这里,江逸晨背过身去,待他转回来,手中出现了一个装着淡绿色透明液体的玻璃瓶,容量大约五百毫升那种。

    他将玻璃瓶交给来顺儿,告诉他这是一种特殊的浓缩营养水,比葫芦洼边上石坑里的更高级。将它与泉水按一比二的比例进行稀释,然后用来喂养蟋蟀,一直到出售为止。

    再有,回头把蟋蟀卖出去后,要保持与收购点老板的联系,以获取反馈信息,总结经验。

    来顺儿接过玻璃瓶,也不多问,便点头答应下来。

    石锁儿自上岛之后,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也开始显露自己的手艺。

    而大伙儿在不知不觉间,发现工作生活都改变了许多。

    以前很多凑合用的东西,经过他的改造,也拾缀得正规起来。

    比如岩洞内的顶部照明灯,原先只是用两根水泥钉挂着,然后电线顺着石壁而下,需要点亮的时候,就将插头插在从蓄电箱引出的接线板上。

    石锁儿嫌使用麻烦,于是从电料箱中找出开关面板、插座面板以及电线,对洞内进行重新布线。

    分出双控开关,一个固定在入洞左手墙壁,另一个固定在石床床头上方。这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对顶灯进行控制了。

    还将插座面板分别置于石床两侧、餐区一侧,便于手机、剃须刀等小电器随地充电。

    这严格来说本属于电工的初级活儿,但岛上肯定分不了那么细致。

    还有岩洞的洞口,目前只是使用一道竹帘与外面隔开。这东西挡风能力实在有限,天气暖和的时候倒是无所谓,能挡住蚊虫就行。但眼瞅着天气就要一天天转凉了,到了冬季寒风往里面灌,竹帘子肯定不顶用。

    于是,石锁儿动用现成的木方、木板、大芯板之类材料,做了一樘双开门,门框两侧及上方不规则空隙则用石块儿和泥土进行封堵。门扇装上合页、木拉手和插销,再套上一把挂锁,岩洞驻地的大门就算正式完成了。

    别小看这东西,现在从外面看上去才像是一栋居所的门面,此前无论怎么瞧也只是一个山洞而已。

    另外,岩洞中当前只有三个成品大货架,除了与生产相关的各种工具、物资之外,个人物品也放在上面。

    石锁儿与来顺儿他们商议了一番,用剩余的木板等材料制作了几个小型置物架,安装到各个相关部位的墙面上。

    岩洞外的平台上,现在每天都要响起呲啦呲啦的锯、刨声,以及木工锤的敲击。

    随着这动静的延续,木工台、燃气灶台、脸盆架、挂衣架、镜箱、鞋架等等也纷纷出现。

    有了这些物件,驻地变得正规起来,生活上方便了许多。这也是木匠能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吧。(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 对椰果的憧憬、蟋蟀分选
    次日清晨,大家一块儿出去走了一圈,检查昨天栽种树苗的情况。

    石坑营养水的威力还是一如既往,不负众望。无论是葫芦洼边上的芭蕉树,还是银沙滩附近的椰子树,都挺直了腰身,因长途运输需要,修剪后所剩无几的寥寥几根枝叶,也是一片绿意,朝气勃勃。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

    这对于江逸晨、来顺儿和喜子来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并不足为奇。

    石锁儿则不一样,芭蕉树倒还好说,但椰子树在粼江地区可是很难见到的,其栽种难度可见一斑。没想到到了这儿,居然就这么简单轻松地全部成活,看来晨子哥说的什么公司专利技术确有其事,而且相当厉害。

    顿时,云沙岛和江逸晨等人在他的眼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使得他平添了几分对前途未来的信心。

    “晨子哥,这树啥时候能结椰果啊?”来顺儿望着椰树问道。

    “这是高种绿椰,有四岁了。我估计明年就能结果子。”江逸晨估算了一下,加上空间混合冰水的催生因素,这个时间应该差不多。

    “上回电视里演了一个琼州的旅游节目,那椰子树长得可高了,人要站在下面,这脖子都得仰到后面去才能瞧得着树顶。还有,那树干光溜溜的,连个杈子都没有,可不好爬啊。后来人家还专门训练猴子上树,摘了椰子往下扔。差点儿把记者的脑袋给砸开瓢了。”喜子想起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节目。不禁有些担忧。

    他长这么大,除了在电视里,现实中这还是头一回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