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如此不足以为“禹道”,不足以为“墨者”。
□ 真是这样吗?《庄子》的说法,也不一定靠得住吧?
■ 那就看看墨家自己怎么说。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滑,音骨),追随老师三年,手上脚上都起了老茧,脸黑得像煤炭,做牛做马服侍先生,什么问题都不敢问。最后,就连墨子自己都看不下去,备酒设宴请他吃饭,禽滑釐这才说自己想学守城。这事可是《墨子?备梯》说的,不算别人诬蔑他们吧?
□ 为什么必须这样?
■ 因为墨子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必须劳动,也只能劳动。劳动以外的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什么休闲啊,娱乐啊,上个网啊,看个电影啊,看看电视啊,都不行的。你看什么电视嘛!有这闲工夫,不会去编个筐子?看央视春晚,更不行!那种“大型综艺晚会”,是墨子最痛恨的。这样的生活,你说老百姓干吗?我看没谁愿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伍 墨子的“国企改革”(4)
□ 我也不愿意,太不近人情!
■ 实际上,墨家学说的问题之一就在这里。我们知道,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追求幸福,是人之常理。你违背这个常情常理,就行不通。
□ 墨子难道反对人们追求幸福?
■ 不不不!墨子是主张追求幸福的,而且主张全人类的幸福。他的思想有一个总纲,叫做“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十个字,在《墨子》一书中多处可见,贯彻始终。实际上,墨子不但主张,而且还许诺这种幸福。他告诉人们,只要实行他的改革方案,那就普天之下,都会幸福。
□ 但实际上给大家的,却是苦日子?
■ 恐怕是这样。这就牵涉到对幸福的理解。在墨子看来,平等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廉洁。只要大家平等地过苦日子,那就是幸福了。如果像他这样,领导人带头过苦日子,芸芸众生就更应该欢欣鼓舞,感恩戴德。
□ 恐怕他想错了。
■ 当然想错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既要平等,也要过好日子。何况平等也不等于平均。平等的意义有两条,一是人格平等,二是机会均等。只要做到这两条,先富后富,多富少富,不是问题。有人曾经说,我不关心领导人一餐几菜几汤,我只关心我们普通老百姓,能不能也四菜一汤。这才是大实话,也才是天下人的愿望。
□ 相反,像墨者那样,人人破衣烂衫,餐餐粗茶淡饭,天天劳动不止,还不准有任何娱乐活动,恐怕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的生活。
■ 所以《庄子?天下》说,墨子这种主张,实在是“反天下之心”。反天下之心的结果,势必是“天下不堪”,没人受得了。因此,就算墨子自己能够实行(墨子独能任),却“奈天下何”!这样“离于天下”,违背人之常情常理的主义,能得到实行吗?肯定不能。
□ 看来,墨子的“国企改革”,和我们今天做的事情,并不完全一样啊!
■ 当然并不完全一样,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把所谓“公平”放在首位,恐怕也只能是大家一样地过苦日子。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不能责备墨子。实际上,直到今天,我们的经济学家,不还在为所谓“公平与效率”争论不休吗?今人都说不清的,怎么能要求古人就搞得掂呢?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得出一些教训。
□ 什么教训?
■ 那就是任何改革方案,都必须有可行性。所谓“可行”,还不仅是“可操作”。更重要的,是“合人情”。不能认为你作为改革者,作为领导人,怎么怎么样了,大家也得跟着怎么怎么样。是的,你辛苦,你廉洁,你克己奉公,你以身作则,我们会尊敬你,但未必会照着做。毕竟,我们不是导师,不是领袖,不是圣人。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就想能够过个好日子,我们为什么要像你一样“以苦为乐”呢?
□ 于是,墨子一片好心的结果,便只能是众叛亲离?
■ 大约是吧!不过,墨家学说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正如我在前面所说,他们的办法不但最不管用,也最用不得。
□ 为什么最用不得?
■ 原因也很多。不过,我建议你先听听孟子怎么说。
陆 爱,有没有商量(1)
墨家是“爱你没商量”,儒家是“爱你有商量”
□ 我们现在不是要讨论墨子的问题吗?为什么要听孟子的呢?孟子就一定对吗?
■ 不是这个意思,我没说孟子就一定对。不过,要弄清楚一个人哪些地方不对,或者哪些地方不妥当、不周全、有问题,最好听听反对派怎么说。反对派的意见,虽然未必就正确,但一般都能说到点子上。这么说吧,反对派自己的主张,没准根本就行不通;他们对别人的批评,却常常能够击中要害,甚至一针见血。
□ 为什么?
■ 也有三个原因。第一,批评别人,通常比批评自己容易,这叫“别人的脑袋好摇”。第二,既然是反对派,立场固然相反,方法也往往不同。这就容易发现问题。第三,反对派为了战胜对方,就必须研究对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所以,真正的反对派,有水平的反对派,常常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当然,我说的是真正的反对派,有水平的反对派,靠“假新闻”混饭吃的不算,一知半解信口开河强词夺理,“为反对而反对”的也不算。
□ 孟子是真正的反对派吗?
■ 是。正如墨子是批孔第一人,孟子也是批墨第一人。而且,孟子的火气还很大,火力还很重,甚至大骂墨子“是禽兽也”。
□ 孟子为什么这样恨墨子?
■ 当然因为墨家是儒家的大敌。我们知道,自从孔子出来发表“救市主张”,并且游说诸侯,招收学生,儒家学派就创立了。孔子的主张虽然没人采纳,儒家的影响却很大,可谓独步一时。后来,出了两个人,一个是墨翟,也就是墨子,还有一个是杨朱。
□ 杨朱是什么人?
■ 就是主张“一毛不拔”的,我们以后再说(请参看《一毛不拔救天下》)。这两个人,一左一右唱反调,影响巨大。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思想舆论不是赞成杨朱,就是赞成墨翟,这对儒家的威胁太大了。
□ 那也不必骂人家是禽兽呀?
■ 倒也不完全是骂人,而是在孟子看来,如果实行墨子的主张,人就会变成动物。
□ 兼爱会使人变成动物?人与人相亲相爱,怎么就变成动物了呢?再说了,孔子自己,不也是主张用“爱”来“救市”吗?真不可思议!
■ 不可思议的事情多了。比方说,就人格和个性而言,孟子更接近的是墨子,而不是孔子。这一点,我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有详细比较。大体上说,孔子的个性是“温文尔雅,温柔敦厚”,墨子和孟子则是“侠肝义胆,古道热肠”。他们两个,是先秦诸子中最“热”的,也都行侠仗义,反战爱民。
□ 可以举例说明吗?
■ 可以。比方说,墨子曾经愤怒地质问,杀一个人就该判死罪,发动侵略战争,攻打别的国家,大规模地屠杀人民,该判多少重罪?这个问题,孟子就回答了。
□ 孟子怎么回答?
■ 死刑都不能赎他们的罪(罪不容于死)!所有的好战分子、战争狂人,都应该判处极刑,叫“善战者服上刑”。请大家看看,这像不像墨子?又比方说,他们都主张改革人事制度,只不过孟子的说法叫“尊贤使能”,墨子的说法叫“尚贤事能”,意思都一样嘛!
□ 他们也都主张爱,对吧?
■ 对,而且说法非常相似。墨子的主张,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孟子的主张,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请大家看看,这两种说法像不像?实在太像了,简直就如出一辙。
陆 爱,有没有商量(2)
□ 那他们怎么又弄得水火不相容?
■ 说来好笑,他们的分歧之一,竟然只是“爱有没有商量”。墨子认为“没商量”,孟子认为“有商量”,而且必须“商量”。
□ 这又是什么意思?
■ 墨子认为,爱,是无私的。既然“无私”,就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也不分亲疏贵贱、民族种族,统统一样地爱。这样一种没有等级和差别的爱,就叫“兼爱”,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博爱”。既然统统一样地爱,当然“爱你没商量”。
□ 孟子反对这个意见?
■ 反对。孟子说,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一个君子,最爱的应该是“双亲”,其次是“民众”,再次是“万物”。君子对于万物,只需要爱惜,不需要仁德。对于民众,只需要仁德,不需要亲爱。亲爱只能给亲人,而且首先给父母,然后再推而广之,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这就叫“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这里,越亲近,爱得就越深、越多;越是疏远,则爱得越浅、越少。这就叫“爱有差等”。这样一种有差别、有等级、有商量的爱,就是“仁爱”。这就是儒家的主张。
□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儒家“有商量”,墨家“没商量”?
■ 简单地说,就是这样。
□ 为此,儒墨两家就吵起来了?
■ 还吵得不可开交。
墨子虽然漏洞多多,却是一脚踩痛了儒家的鸡眼
□ 儒墨两家怎么争论呢?
■ 当然是墨子先批判儒家。比方说,《墨子》的《耕柱》篇,就记录了墨子与一个儒家之徒的辩论。这个儒家之徒,就是前面说过的巫马子。他对墨子说,我和先生不一样。我可不能兼爱,不能对所有的人,都没有差别没有商量地爱。我爱邻国,肯定超过爱远国;爱本国,肯定超过爱邻国;爱老乡,肯定超过爱国民;爱族人,肯定超过爱老乡;爱双亲,肯定超过爱族人;爱自己,肯定超过爱双亲(爱我身于吾亲)。为什么呢?越近就越亲,越亲就越爱嘛!别人打我,我会疼;打别人,我不疼。我为什么不救助自己,却要去管别人的痛痒?所以我只可能损人利己(杀彼以我),不可能舍己为人(杀我以利)。
□ 墨子怎么说?
■ 墨子问他,先生的主张,是准备藏在心里呢,还是打算告诉别人?
□ 巫马子怎么回答?
■ 巫马子说,为什么要藏起来?当然告诉别人。墨子说,那好,那你就死定了。
□ 为什么?
■ 因为按照墨子的逻辑,巫马子的主义宣布以后,人们的态度无非两种,一是赞成,二是反对。是不是?
□ 不一定吧?也可能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 没错!这正是墨子逻辑的一个漏洞。不过我们姑且放过它,且看墨子如何推理。
□ 行。墨子往下怎么推理?
■ 墨子说,赞成的人会怎么样呢?会实践你的主张。你主张损人利己是不是?那好,他就照你说的做,也损人利己。而且,就杀你,利他自己。
□ 这个推理成立。因为对于其他人来说,巫马子就是“别人”。
■ 所以墨子对巫马子说,有一个人赞成你的主义,就有一个人来杀你;十个人赞成,十个人来杀;如果天下人都赞成,天下人都会杀你。损人利己的结果,岂非自取灭亡?
□ 这个推理好!损人利己的问题,恐怕正在这里。你损人利己,别人也损人利己,最后是大家都受损,包括主张和实行损人利己的人自己。所以,损人利己,是绝对不能提倡的。它对社会,对大家,对每个人都不利,都是损害和祸害。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巫马子死定了,不是还有反对他主张的人吗?
陆 爱,有没有商量(3)
■ 是的。反对的人又会怎么样呢?墨子说,他们会认为你妖言惑众,也要杀你。所以,有一个人反对你,就有一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反对,就有十个人来杀;天下人都反对,天下人都来杀。赞成的人也杀你,反对的人也杀你,想想看,你巫马子是不是死定了?
□ 不能这么说吧?
■ 为什么不能?
□ 主张损人利己虽然不对,也不能就治人家的死罪呀!再说了,巫马子是把他的主张说出来了,这才被人追杀。如果他不说只做呢?要知道,咬人的狗不叫,会叫的不咬人。那些真正损人利己的家伙,几乎从来就是只做不说的。巫马子,充其量不过是“会叫的狗”。他也就是说说而已,未必真干。你把他杀了,岂非制造冤案?
■ 这也正是墨子的问题,他总是喜欢把话说死,说绝,结果往往留下漏洞。
□ 还有什么漏洞?
■ 墨子为了证明无差别、没商量的“兼爱”是对的,有差别、有商量的“仁爱”是错的,设定了两个概念,一个叫“兼”,一个叫“别”。兼,就是人与人无差别。别,则是有差别。由此,墨子逻辑地得出结论——兼则爱,别则恨。不兼则不爱,是爱就没商量。
□ 这个结论又是怎么推出来的?
■ 墨子问,现在天下这么乱,坏事这么多,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这些人爱别人、帮别人,还是因为他们恨别人、害别人?相信大家都会说,是因为恨,是因为害。那么,这些恨别人、害别人的人,是把别人看得和自己一样呢,还是认为有差别呢?肯定是有差别。可见主张“别”,就会恨。恨,就会害别人,天下也就会大乱。相反,天下太平的时候,谁都不欺负谁,谁都不伤害谁,谁都不压迫谁,是什么原因?相信大家都会说,是因为爱,是因为帮。为什么爱?为什么帮?因为把别人看得和自己一样,没有差别。所以,有差别的“仁爱”是错的,无差别的“兼爱”是对的。
□ 不见得吧?害人并不一定因为恨。比如小偷去偷东西,是因为恨那些物主吗?恐怕多半不是。同样,国与国相互战争,家与家相互掠夺,人与人相互残害,我看也不是因为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