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老师的话,子路恍然大悟:原来老师阻止自己,是在劝告自己做事不要越位!
于是,子路就停止了向老百姓提供食物,也因此避过了灾祸。
在另外一个历史故事里,主人公同样越位做事。可是,他没有孔子这样的圣贤老师,因此招来祸事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明朝开国时的大富翁沈万三。
我们知道,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就是著名的明太祖。
明朝刚建国那会,由于长期战乱,国家财力并不充足。
但是,国家再没有钱,当时的都城南京,它的城墙破破烂烂的,总得修吧。
因此,朱元璋为了筹措修城墙的钱,十分伤脑筋。
正在这个时候,号称江南首富的沈万三,为了讨好新皇帝,便主动向朱元璋承诺,愿意承担三分之一的修筑经费。
不仅如此,他还向朱元璋个人上贡了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除此之外,他还在南京城内修建了好几座富丽堂皇的酒楼,作为献给朱元璋登基的贺礼。
一下子得到这么多的好处,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他给沈万三的两个儿子都封了官。
按理说,这个时候,沈万三什么都得到了:既有了钱,又有了好名声,还有了权力。可是,他却贪心不足蛇吞象,干起了越位的事情来。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等到城墙修筑完工之后,沈万三竟然糊里糊涂地再次向朱元璋献宠,想要犒赏三军。
这一下,大大地刺激了朱元璋。
要知道,朱元璋这个时候,正在全力搞专制,也就是要将国家大权统统抓在自己手里。
5。到位而不越位(3)
谁知道,这个倒霉的沈万三,却在这个时候,要来犒赏三军。
朱元璋简直火冒三丈,他心想:“你沈万三不就是一个富翁,有什么了不起,一个平民百姓就想犒劳天下的军队,你这不是乱臣贼子又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立即下令,要将沈万三推出去斩首示众。
要不是当时有朱元璋那位颇具政治智慧的马皇后在旁边劝阻,沈万三早就一命呜呼了。
马皇后是多么聪明的人,她对丈夫说:“这样的不祥之民,自然有老天爷来惩罚他,何必脏了陛下的手呢!”
就这样,沈万三才捡了一条命回来。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旧十分生气。在他看来,沈万三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于是,朱元璋下旨,将沈万三发配云南。
跟着沈万三倒霉的,还有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由于随同沈万三一起来献宠,这个倒霉蛋也被流放到了潮州。
就算这样,沈家的厄运也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朱元璋算是跟沈家干上了。到了洪武十九年,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和沈庄,由于收取田赋出了问题,被逮捕入狱。
而洪武三十一年,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又被牵连进了蓝玉谋反一案中。
这一次,是沈家的灭顶之灾。
朱元璋逮捕了沈家全家人,包括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以及顾学文全家,将近八十多人,在狱中被严刑拷打之后,全部凌迟处死。
在这次灾祸中,沈家的田地和其他财产被没收一空。
从此,曾经的“财神爷”,江南首富的沈家,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这两个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子路和沈万三的区别就是,子路听从了老师的教导,没有越位做事,因而避免了祸事。
而沈万三却恰好相反,他简直不明白为人处世不能越位的基本道理,结果落了个家破人亡,真是让人扼腕。
实际上,沈万三只要仔细思考一下,自己那么有钱,而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怎么不会对自己生出嫉恨之心呢。
朱元璋之所以一开始还对沈万三表示感谢,那纯粹是由于得了他的好处。可是,一旦触及到了国家政权这样的根本问题,朱元璋就凶相毕露了。
其实,沈万三也就是想要向皇帝献宠,以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可是,他的殷勤却做过了头,竟然突发奇想,要犒赏属于朱元璋的三军,这就是他做事越位的地方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政治家的朱元璋自然会觉得:“我的军队吃的喝的都是你给的,那岂不是军队都要听你的了?这还得了?”
于是,沈万三乱臣贼子的罪名,也就背定了。
所以,我们才说,为人处世千万不要越位,而是要像《中庸》的“中”那样,不偏不倚,站稳自己的脚跟。
话说到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我们虽然做事不能越位,但却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多做事”。
这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这就是说,一个人做事,尽管要避免做过头,但是有些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应该全力而为的。在某些时候,甚至都做一点都无伤大雅,可能还会带来好处。那么,这些事情究竟有哪些呢?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日常的事情之中,有那么一些是属于所有人工作职责之外的。
这些事情,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一些小事,比如帮助同事买点东西、打扫卫生、帮助领导补救失误之类的。
大家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事情,它们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却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做这些事情,即便是没有做好,顶多就是说明自己出了点小状况。
可是,一旦做好了,就能帮助你提升在同事和领导中的好印象。
不管怎么说,多做这些小事,绝对不是越位,它不会导致一旦事情干砸了,损害人际关系的不好后果。
总之,按照《中庸》“中”的智慧,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越位做事。在这个前提之下,多做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更能让你轻松搞好人际关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6。一定要避免过激(1)
在讲述这一小节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去看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在某高校,一个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生们搬进了学校刚修好的宿舍楼里。
起初,几乎所有学生都对新住处表示满意。可是,就在开学后不久,一个星期日下午六点半左右,某系的一个班长小张,在从校外回到学校的时候,收到了同学传来的短信,催他赶紧回宿舍,说是出事了。
小张急忙赶回了宿舍。他刚到宿舍门口,就看到其他同学都十分气愤地聚集在走廊上,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小张上去打听,才知道新宿舍的每一个房间,都被重新装修了。
重新装修本来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住宿环境,这是好事。可是,这些装修工人却一点都不讲究,不仅没有事先通知就进入了房间,而且还把屋里的床铺、东西整得乱七八糟。
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在施工的时候,根本没有顾及要保持屋内的干净,反而将水泥和石灰粉撒得满屋都是。整个天花板也是破烂不堪,看起来就像要掉下来一样,十分危险。
看到这幅场景,小张赶紧找到宿舍管理员询问情况。
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就是校方趁学生上课期间,到宿舍进行了施工。
问清情况后,小张给班级辅导员打了电话,想通过他解决问题。
可是,十分不凑巧,辅导员这个时候正在外地出差,短时间赶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下,小张只好请求辅导员,让他给系书记、学生处、宿管科和后勤处等处打电话,好尽快解决问题。
事实上,辅导员接着就通了这些电话。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辅导员打完电话之后三个小时过去了,校方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也就在这个时候,同学们压抑已久的怒火,一下子就爆发了。
最开始,一部分同学开始责骂宿舍管理人员,怪他们没有阻止工人进屋施工。后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得知消息后,涌到了宿舍外面来。
小张看同学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本来还想劝阻一下,可是他很快就发现局面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有不少同学,这时已经跟学校保安发生了言语和肢体冲突。更加严重的是,有一位在媒体有关系的同学,接通了媒体的电话。
很快,媒体就派来了记者,扛着摄像机,开始拍摄和报道整个事件。
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个时候,学校终于出面了。
校方很快就给出了答复,表示首先会给这些宿舍遭到破坏的同学,安排另外一个宿舍楼居住。同时,由学校出钱,为每一位同学购置新的生活必须用品,还找来施工的工人,帮忙搬运行李。
一个眼看就要变得严重的群体事件,就这样平息了下来。
然而,我们事后分析就会看出,在这起事件中,无论是校方,还是同学们,都犯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错误,那就是做事过激了。
学校这一边,不仅在装修之前没有通知学生,未得到学生许可就进屋施工,而且在把宿舍整得乱七八糟后,还不及时出面进行善后,连起码的解释都没有,这就是做事的过激。
学生这一边,尽管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居住环境遭到了破坏,可是却与校方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甚至直接向媒体爆料,披露了校方的行为,这确实不利于母校的形象,这也是做事的过激。
在《中庸》看来,这样过激的为人处世方式,都是要不得的。
按照《中庸》“中”的智慧,过激是一种没有良好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处事过激,只能说明这个人还过于片面,不能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
6。一定要避免过激(2)
世纪知名企业家,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曾经在《关于中庸之道》这篇文章里,解释了“中庸”的含义。
在他看来,“中庸”的意思就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
可以说,一个日本人对于我们的《中庸》能理解到这个程度,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的确,《中庸》非常看重一个人做事是否过激,是否能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
在上面的故事里,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从而把事情都做过头了。
我们老百姓经常说,凡事都要留一点余地,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了。
这话虽然糙了一点,但是却正好是《中庸》所讲的道理,就是不能做事过激。
那么,什么叫做不能做事过激呢?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而另一位宋代的大儒程颢则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些话看起来似乎很玄乎,其实两位思想家是说做事不过激,意思就是指要按照一种不偏不倚的心态来生活,不要遇事就发脾气上火,或者置之不理。
按照这种解释,上面故事里的冲突双方,的确都是做事过激了:
学生生活受到影响,财物受到损失,的确可气。可是直接跟学校冲突,甚至不顾影响地把事情捅到媒体那里去,就做过头了。
而学校,未经学生允许就进屋施工,的确不应该。可是,更不应该的是出事情之后,竟然不闻不问,仿佛事不关己一般,这自然也是做事过激了。
在《中庸》看来,做事过激了,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相反只会让这样做的人吃亏。
就拿上面的故事来说,学校最终还是要赔偿学生损失,而那个给媒体爆料的学生,最后也被学校给处分了。
这就是做事过激导致的坏下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松下幸之助才说:“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在这位成功的企业家看来,只有按照《中庸》“中”的精神去为人处事,才能达到一个万事都会和谐的境界。
在松下幸之助眼中,实施中庸之道,避免做事的过激,十分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一些棘手的问题得到很好的处理。
相反,如果凡事走极端,做事十分过激,只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问,究竟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做事过激呢?
实际上,避免做事过激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对反对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冲突的人保持一种宽容的胸怀。
这一点,具体到生活中去,就是凡事都要讲究一个民主协商,不能搞“一言堂”。
只有将各种意见综合、统一起来,才能避免因为偏执于一个方面,而忽略掉其他部分,从而远离过激的处事方式。
除此之外,要想避免做事过激,还需要具有一种多替他人考虑的胸怀。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需要关注自己的利益。
可是,如果我们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关心自己的利益,而置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于不顾,那么这个世界就随时会爆发大大小小的战争。
凡事多替他人考虑,不是说不顾自己的利益,而是说将对自己利益的那份关心,推广到对他人利益的关心上去。
换句话说,就是在想到自己的时候,也要想到别人。
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效率。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繁荣、和谐的社会。
而那种肥了几个人、瘦了一堆人的社会,是谈不上真正和谐和繁荣的。
。。
7。做人不要肠冷腹热(1)
按照我们对《中庸》“中”的理解,为人处世一定要避免过头或者不及。这一点,具体到如何对待他人上,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做人不要肠冷腹热。
大家都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有需要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事情?
一般说来,正确的做法就是能帮则帮,在自己力量范围之内尽量帮助他人。
这种做法也是《中庸》所提倡的,因为它避免了肠冷腹热。
那么,什么是肠冷腹热呢?
“肠冷腹热”这个词语,最早的出处,是在《颜氏家训》里面。
大家知道,《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颜之推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