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仅如此,武训还终身未婚。每当有人劝他成家,他就会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为了节省下来每一分钱,武训甚至断绝了一些亲戚往来。
  据说,他的哥哥曾因为生活困难向他请求帮助,他却劝告哥哥要自食其力,婉言拒绝了。
  可以说,为了这些学堂和莘莘学子,武训抛弃了亲情和爱情。
  然而,善良的武训却在第三所义塾建成之后不久,因为食用霉变的食物,与世长辞了,享年五十九岁。
  他去世那天,都还在学堂里面,主持日常工作。
  根据《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也就是说,在武训去世之际,他心中挂牵的依然是自己的学堂和学生们。
  正是在武训这种善良和执著精神的感召下,著名教育家张伯岑创办了南开大学,培育出了周恩来、陈省身等时代精英。
  而教育家陶行知,则效仿武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倡导“教、学、做合一”,立志推动平民教育。
  善良的武训,虽然只是一个乞丐,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崇,被人们誉为“行兼孔墨”的时代伟人。
  由于他的丰功伟绩,武训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位没有受过教育,却被载入《世界教育大辞典》的教育家。
  对于这位有着《中庸》善良之心的教育家,最好的评价应该就是冯玉祥将军的几句话:“特立独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孝以敬为先(1)
在《中庸》的仁爱思想里,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孔子的高徒有子看来,它便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假如做不到孝,那就不可能是个仁人,甚至都很难称得上是个人。
  为什么有子会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最大。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就是一个连最基本的情感都没有的人,又怎么能指望这个人尊重其他人和社会呢?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的社会成员的。
  《诗经》上说:“哀叹我的父母,生我的时候是多么的辛苦啊!”
  尤其是母亲,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母亲的付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所以,我们才会把生日叫做“母难日”,意思是自己出生那天就是母亲受难之日。
  在儒家文化里面,跟孝连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悌。
  孝和悌是并称的,悌的地位稍微低于孝,因为毕竟父母还是比哥哥姐姐大一些。
  悌的意思就是对兄长的尊重。当然,由于悌的本义是“弟”,也就是做弟弟的要有做弟弟的样子。因此,悌就不仅仅指弟弟对哥哥的尊重,还包括了对姐姐的尊敬。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在春秋时期,人们见面时的礼节,都是左手抱在右手上拱手作揖。可一旦遇到了有人去世,举办丧礼时,就正好相反了。
  一天,孔子见到自己的弟子,拱手作揖是右手抱在左手上。
  这些弟子们,看见老师这样做,以为孔子对礼节有了新的规定,于是也照学起来。
  孔子看见弟子们依样画葫芦,有些失望地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的姐姐刚去世,我正在为她服丧,你们为何要这样做呢?”
  由此可见,在儒家文化里面,对姐姐的尊敬同样是重要的,不亚于对哥哥的尊重。
  孝悌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是对父母和哥姐的敬重。这些情感甚至是动物都拥有的: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曾经感动了无数人。
  不过,人类跟动物不同。人类既明白做人要有孝心,更清楚对孝本身,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不能死搬硬套。
  这一点,就是《中庸》关于孝的学说了:孝必须以敬为先。
  孝以敬为先是什么意思呢?
  在《论语》里面,孔子曾经感叹道,人们对孝的理解仅仅是指养活父母。
  可是,孔子反问说,人们还会养活很多宠物,像狗、马之类的。如果孝指的是养活父母的话,那和养活狗、马这些宠物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孔子才说,孝绝不仅仅指养活父母,而是要以敬为前提。这就是孝以敬为先的含义所在。
  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也并不少见。
  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比如工作忙,或者不愿意跟老人一起生活等,认为只要给父母足够的钱,让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尽孝心了。
  与之相对比的是,这些人家里养了很多宠物,他们对宠物可说是疼爱之至。那样子,好像自己的亲生父母连宠物都不如。这怎么说得上是孝呢?
  更有甚者,他们对父母的“敬”,是敬而远之,也就是根本不跟父母往来,连逢年过节都不去探望父母,这就更加不是孝了。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孔子才说,孝以敬为先。不真心尊敬父母,是称不上孝的。
  孝以敬为先,用另外一句话说,就是孝不是愚孝,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味顺从。
  孔子曾说:“三年不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父亲去世之后三年内,按照父亲为人处世的原则做事,可以称得上孝。 。 想看书来

4。孝以敬为先(2)
孔子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父亲去世之后,一般要哀思三年。在这三年里,出于思念,是不能改变父亲生前的做事原则的,即便父亲的做法不对。
  然而,孔子的这句话也留下了一个“尾巴”:三年不改于父道,那么三年之后呢?这就要看情况而定了。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孝,也是要随情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
  假如一味地顺从父母,是称不上孝的。
  大家都知道,曾参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被后人尊称为曾子。
  据说,有一天,曾子在自家地里锄瓜,一不小心把一棵瓜苗的根锄断了。
  曾子的父亲叫曾皙,是个脾气很不好的人。
  他听说后,怒气冲冲地抄起一根大棒就打曾子,竟然一棒把曾子打昏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
  然而,曾子醒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忙向父亲道歉:“刚才我做错了事,得罪了您,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打我,没闪着腰吧?”
  说完,曾子就去弹琴唱歌,还故意让曾皙听到,以表明自己根本没有生父亲的气。
  这件事情传到了孔子那里,孔子很不高兴地对其他弟子说:“下次曾参再来,别让他进我的门!”
  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好让师兄弟们向孔子询问原因。
  孔子解释道:
  “当年,舜的父亲瞽叟也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对舜常常非打即骂。可是,舜却跟曾参不同:瞽叟让舜做事情时,舜总是在旁候着;可是瞽叟要杀舜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他。
  就是说,如果责罚很小,舜就会默默接受;可一旦父亲发怒,要拿大棒打他,舜就会躲得远远的。
  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是害怕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罪名啊!
  可曾参呢,他明知道父亲在气头上,下手没有轻重,要真把他打死了,那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之地吗?何况,杀了人,官府不还得治他父亲的罪吗?”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庸》所说的孝,绝对不是一味地顺从。
  如果只是对父母言听计从,而不管他们的做法对还是不对,会造成什么后果,是会出现差错的,甚至还有可能酿出惨剧来。
  由于这个原因,西汉末年的大学者刘向才会说,“以曾子的才华,又身处圣人门下,尚且犯了罪过而不自知,可见把握好孝的度是多么重要啊!”
  要想把握好孝的度,首先要对父母的各种吩咐、要求,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对待。
  如果父母的要求、吩咐是合情、合理的,自己力所能及,那么就应该很好地完成。
  如果父母的要求、吩咐违背了情理,这时就应该及时纠正。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一个十分宠爱的妾。
  魏武子生病时,曾嘱咐儿子魏颗道:“我死了之后,你一定要把这个妾嫁出去,别让她在咱们家受苦。”
  没过多久,魏武子病情加重了,神智十分不清楚。他又对儿子说:“我死了之后,一定要记着把这个妾杀了,给我陪葬。”
  说完这话,魏武子就死了。
  按理说,父亲临终时交代的话,魏颗应该十分顺从。可是,魏颗并没有把父亲的爱妾殉葬,还是把她嫁走了。
  魏家的食客不明白原因,就向魏颗请教。
  魏颗回答说:“父亲病重时,神智已经不清楚,那时候他说的话是不符合情理的。我之所以把父亲的爱妾嫁出去,是在执行父亲清醒时给我的吩咐。”
  后来,秦桓公伐晋,秦军与晋军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打得难分难解。
  魏颗与秦将杜回,也厮杀得不分胜负。
  眼看魏颗就要体力不支了,一个老人趁乱把地上的杂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魏颗这才转危为安,还俘虏了杜回。魏颗也因此受到了晋国国君的赏赐。
  一天晚上,魏颗见到了那个老人,向他道谢。
  那个老人反而说:“应该谢你才对,我就是你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就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
  这就是典故“结草衔环”中的“结草”。
  由此我们知道,在《中庸》看来,魏颗执行了父亲合情合理的吩咐,拒绝了父亲不合情理的要求,这才算得上是大孝。
  这便是《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的含义所在。
  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应该是善于继承父母的优点、抛弃父母的缺点,记住父母创业的艰难,发扬父母的奋斗精神。
  孝,关键就是这个“善”字,反对“一根筋”的言听计从,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权衡如何孝敬父母,绝不是越顺从越好,也绝不是包办父母的一切事务。
  有这样的一个家庭,生活条件相当优越。
  这家里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身体十分健康,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得很幸福。
  按理说,这样大的年纪,这位老母亲应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家务都应由儿子、媳妇做。可是,在这个家庭里,每次客人来了,都会见到老母亲收拾桌子、洗碗筷。
  看到这个场景,很多客人都有些不理解。
  这时,儿子解释道:
  “我母亲一直都生活在农村,哪里闲得下来。你要是让她整天待着,什么事情都不做,她反而会浑身不舒服。
  还有,我母亲很要强,她要是感觉在我家白吃白住,会有心理负担的。现在让她收拾桌子、洗碗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说完这话,这个儿子将客人带到厨房,指着老人刚洗过的碗筷说:“你仔细看,这些碗筷根本没有洗干净,上面还有油腻。我们每次都是她洗完之后,再悄悄地洗一遍。”
  听完这番话,客人才恍然大悟过来。
  这个聪明的儿子,就是善于孝敬父母的典型。
  按照《中庸》的观点,只有根据父母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自己孝敬的方式,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中庸》孝道。
  

5。君子之交淡如水(1)
《中庸》的仁爱,还体现在了与朋友的友爱上。
  不过,一说到朋友,就会有一个问题:按照《中庸》的观念,我们跟朋友应该怎样交往呢?
  我们不妨先去看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岁数已经很大了,有一天,他突然对曾子感叹说:“我死之后,子夏每天都会进步,而子贡则会一天不如一天。”
  曾子很好奇地问:“老师,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孔子答道:
  “子夏很喜欢和比他贤明的人相处,而子贡则喜欢不如自己的人。
  我曾经听说,假如不了解儿子,可以观察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结交什么朋友;不了解领导,可以看他的手下;不了解土地,则可以看土地上长着什么样的草木。
  所以,我们可以说跟君子住在一块,就像来到了栽满灵芝兰草的房间,时间久了都不觉得香了,因为自己也变得同样香;而跟坏人待在一块,就像到了鱼铺,时间久了也不会觉得臭,因为自己也变得同样臭了。
  你发现没有,装着红颜料的盒子久了会变红,而装着黑漆的盒子久了则会变黑。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君子对于选择朋友,是十分谨慎的。”
  从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文化里面,对一个人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是十分看重的。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倘若交友不慎,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垃圾场,很快就会被污染了。
  在孔子眼中,有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总共有三种,它们分别是“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也就是用礼乐调节生活,宣扬他人的优点和广交良友。
  一个人交到了良友,就如同得到了左膀右臂,自然诸事皆宜了。
  这就是孔子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原因所在。
  既然结交良友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与好的朋友相处呢?
  首先,既然是结交良友,那就需要把朋友感情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
  换句话说,我们经常说的“志同道合”的道,不能是个人的私利,也不能是歪门邪道,而应是道义,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
  其次,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中庸》看来,良友之间的交往,应该淡如水。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出自《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如同水一样清清淡淡,而小人之间的交往才甜得发腻。不过,正是由于清清淡淡,所以君子之交才真正亲近,也正是由于甜得发腻,所以小人之交才很快就会断绝。
  关于这一点,北宋宰相司马光推荐刘元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